神龍道家傳統太極拳之借境「悟」道

羅華權 / 2022.06

神龍道家傳統太極拳是純道家太極拳,拳架是鄭曼青師爺把楊家拳簡化了的三十七式,但是内功及功法運用是道家左家練法,鄭曼青師爺與吳國忠老師把這兩門絕藝融合在一起,用他們的話說:「老虎加了一雙翅膀。」

吳老師年輕時曾服務軍部之戰鬥部隊十七年,經歷過數十次任務,面臨過生死搏鬥,自然對武術的實用性有透徹的了解。老師在軍中曾廣邀各門各派武術高手到軍中教導,求在任何情形下一擊得手,使對方不能有機會出聲求援,但都不能使老師滿意。當老師遇到師爺被邀試勁,被師爺化打同時,把他摜到牆上,他根本沒機會變招,他被師爺發出的勁道所震撼,從來不知太極拳能如此非常應用,他說輸是自然的,但怎樣輸了卻不知道,因而被折服並拜在師爺門下。

道家是性命雙修之學,性與命是互補修煉的核心,道家修心理論與修身實踐,須同時雙向而行,所以道家呂祖說:「只修性不修命,此為修行第一病;只修命不修性,萬劫陰靈難入聖。」師爺也曾說:「只有拳架沒有内功,拳架是死的。只有内功沒有拳架,内功是空的。」記得許多年前,老師要與一同學推手,剛接手,老師忽然將對方手甩開,不推了,說道:「沒有練炁,豈有此理,要學到,門都沒有。」太極拳修煉至極,是精神作用,階及神明,至此境,炁是體,形為用,所謂「意炁君來骨肉臣」。太極拳是行炁,師爺說:「炁到而已。」

吳老師從不忘拜師初衷,只為學習師爺絕學,盡棄以前所學,忠實的遵照師爺的傳授,孜孜不倦地研究與悟道,更游遍道家名勝古蹟尋根解秘,想盡辦法幫助我們提升對這門太極拳的認識。這拳一半是精神上的心修,逆向的修煉,這須「信之誠,行之篤」的毅力,還要有其他因緣如天賦、傳授、悟性等等,缺一不可。當老師看到我們不進步,有時很懊惱,但他還是堅持形而上的教法練法,從不為了名利討好學生,並說:「假如為了討好你們,我盡可教你們外家功夫,用外家招式表演,肯定好看。」吳老師一生只想當一個明師,他是個忠實的太極拳傳播者,也是嚴格維護道統的傳承者,沒有道統,就沒有傳承,形而上之學須心傳,是師徒心與心的交流,師領徒循正道,正道才能培養浩然之炁。

神龍道家傳統太極拳是「三純」武術,是道家、先天、炁功拳。道家太極拳既是性命雙修,精神上的修煉尤為重要,練拳架時須心靜,每一式都須把濁意空掉,純以先天的一念一動,求練成習慣行之。

老師時常指出我們練拳的弊端:「把大部分的時間用在練習看得見的外形,只有小部分時間用在內修練看不見的,時間分配應倒過來。」很多人把這些「看不見的」當作虛玄的東西,但是我認為宇宙裡存在事物現象,不管是看得見看不見的都是存在,都是科學,精神領域的東西也是客觀的,只是這些是人類現有技術沒有完全測得準而已,科學上有所謂「測不準定律」,如用外物干擾去測定,得到的已不是事物本身的真相了。太極拳也是科學的,只是我們的頭腦沒有精細到能理解一些形而上隱藏的東西而已,頭腦是最強大也是最難駕御的,練太極拳須心靜無為,因為人的執著,自我意識,追求感覺,都是像「測不準定律」的「干擾」,阻礙真相的顯現。「道法自然」,「道不遠人」,練太極拳須「心平常澄清,炁中和乾淨」,道自然會親近你。所以修行須如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謂「妙契天心」,「空中妙有」而已,心無掛礙自生妙著。

神龍傳統道家太極拳是純先天拳,自然是修心修炁為主,以練拳架起修,練「頭三個月的功夫」,這是從後天入先天的第一步,也是不可缺的一步。吳老師教的「頭三個月功夫」,就是以反向練習尋找太極源頭的開始,如「落胯」、「下指揮上,內指揮外」、「一念一動」、「腳停手停」、「膝蓋對腳尖」、「三點動一點不動」、「一點動三點不動」、「一動無有不動」、「移位換形」的牌位、移位的「前胯落後胯送」、手不自動全由「夾脊帶動」、「不動手」、「虛實分清」、「保持中定」、「腕合踝,肘合膝,肩合胯,丹田夾脊全部同步旋」等等,當然開始時,大家都是機械化的練習。太極拳是道也是藝,禪宗修行境界云:「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頭三個月功夫」是始也是終,但是經過多年的修心鬆體煉炁,「頭三個月功夫」已不是開始練時的認知,在靈活的運動中,下意識已融入了這些要求,如沒有經過這「頭三個月功夫」的薰陶,就練不出這門太極拳的内涵味道。其實這「頭三個月功夫」是終身的功課,老師曾經說過,以他的功力,還在閒時練練按手牌位移位。「頭三個月功夫」也是一個要達到高階太極拳的過程,譬如要練「下指揮上」湧泉的根,老師形容為:先是像不倒翁(完全沒有根),次是牆頭草(有根但地炁沒引上身體),最後是像生長在水中淤泥的蓮花,地炁能節節貫串於身,師爺畫的蓮花莖中留隱約之白線,像炁在骨中行,使脊柔若無骨,整個脊椎能鬆,配合兩膂才能活,中脈能定。以内指揮外是培養丹田有成後,身是外有形是用,炁以內無形為體,二者相宜相合,運而後動,處處如「弓」也似「箭」,蓄而後發。我個人認為如欲修此門,不遵循老師的教導,不在「頭三個月功夫」的基本下功夫,而是開始就追求各家說法,要得到這門太極拳的精髓,終是枉然。

基本拳架牌位練習也是如此,要把腰關節僵滯練至靈活,後能隨時調整發勁方向。又譬如看似簡單的熊經,如深入練習的話都要以行炁練,如練習時有無上下有根的捩轉,有無五心相通,八脈歸一同動之感,亦借此練習〈水風真訣〉,形如「水」,腹内丹田先天炁如「風」,利用湧泉丹田轉折互動,吞吐之勢行之,其實熊經已包含了太極拳大部分要求。

太極運動十三式是吳老師把八段錦與太極拳的精華合成,原意是為初學者當作健身運動,但對有基礎者,不妨以炁練之,如「一領地天動三焦」可以丹田旋引地炁,後運炁筋膜督脈至掌心,把全身及腳跟領起來,「八彎内炁通九竅」也可練引地炁過腳踝及全身關節。

鄭師爺曾說我們這拳是「一匹錦繡」,練習須一針一線如繡花般精細,不是鐵匠打鐵,大錘作業。吳老師非常注意這拳的「小地方」或「小動作」,曾開玩笑的鼓勵我們:「我的動作看起來跟你們差不多,但我的小地方比你們精微。」這些「小動作」可不簡單,形的小動作微動而輕,輕則靈,輕則使對方的先天自然反應而不自知,這就能求得先機打人不知,就算對方已知道了欲用意識反應,但在其欲反應前我已乘機而動,「彼欲動我先動」之謂。體内的「小動作」是用炁,是隱蔽及精神上的操作,對方根本不知,最終是師爺說的接勁,也是以「小動作」把來力以「接縮」化掉而斷其勁,留下四兩而用,即師爺書上說的:「强弩之末,不能穿魯縞。」記得吳老師病重躺在病床上,還給我最後的教誨:「小地方要養成習慣。」(老師的恩情,永銘於心。)練習這些內動的「小地方」,如沒有心靜身體鬆淨鬆透,根本無從練起。

吳老師太極拳功力之所以高深,他說他是以生死為出發點練的太極拳,所以非常注意「小地方」,如忽略了可能就會造成失敗的嚴重後果,這些都是他以前工作時養成的習慣。師爺也曾說武術是生死何等大事,豈可馬虎,三十七式是精微之學,是一匹錦繡,中華的絕學。

吳老師喜歡拆開拳架教我們練這些小動作,如體會白鶴亮翅的大開大合剛柔之别,擠手之臨界架構等等。至於練肘,吳老師講過一個故事,鄭師爺冬天也搖扇,似乎他在練肘。道家太極拳的九一真言有「肘運八卦」之說,太極拳八卦是八勁,肘變像隱藏的卦第七爻,與其他六爻互動,它須靈活有趣,配合湧泉丹田夾脊,帶動全身之變,八勁已全,後化為一勁含八勁。一次與老師推手,老師提醒我:「任何動作,必須帶點肘勁。」感覺是肘微旋能帶動全部關節同步相應,肘宜藏,變是以微旋而不使人知,拳架的變式,觸點的變宮,發勁皆有其角色,它也保持全身是掤勁,形整而滿弓,也能以微旋肘(藏)帶動轉折切入對方的「縫」(得機和造機),能補形與勢之「空」,握其勢不使斷,然後能「攘之速而無疑」。

拳經有「五指抓地上彎弓」之句,老師借之形容肘為「抓」,有接地炁之能,美人手即上彎弓。如「起落鑽翻」之「落」,似老鷹天上衝下抓捕地上的獵物,人以肘為抓,「鑽」以肘「抓」(引)湧泉地炁勁循陰蹻向上。老師在吉隆坡他的新書推介會上,當時因病身體虛弱,本不想上台講話,但是又不能推卻觀眾要求上台表演發勁,老師以「落」後之「鑽」發勁,以虛弱之身,勁道反而大增,差點把人從五呎高的講台打下去,可見借地炁之功,所以先賢有「唯虛可接物」之說。

「起落鑽翻」之「落」,似鷹俯衝抓捕獵物

「起落鑽翻」之「鑽」,以「肘」引湧泉地炁而上

道是言語道斷,太極拳是內修道術,「書不盡言,言不達意」,吳老師說自然界事物都可以成為自己老師,道法自然,能借境悟道,始能自悟自渡。吳老師喜歡尋古探幽,尤其是文化古蹟,名山寺觀,古圖騰,尋找太極源頭,他每年都帶領我們遊山玩水,在愉快的心情下,尋幽探秘,用古人留下的事物啟發我們。

一、上善若水

《老子》:「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孫子》:「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

鄭師爺談太極拳:「⋯⋯水的力量也大極了,圍牆是很堅固的,水深不過是半腰,只要經過它盪兩盪,牆就倒了。」

描摹吳老師繪海浪湧岸圖(借海浪譬喻發勁)

吳老師喜歡叫我們看海,在馬來西亞邦咯島的金沙灘,看遠處一線湧向陸地的海浪,感受其平整漫過來牌位之勢,這是平整但是能迴旋之勢。老師也曾畫過海浪湧向岸邊的圖,借海浪譬喻發勁,浪撞擊海岸後的回頭浪與繼續湧過來的第二浪相擁,激起了向上及向前撲過去的浪頭,像我們向前的發勁,浪體如人體,老師也畫了身體內炁的陰陽變化,如何加强發勁之勢。以上畫是抄錄,原畫也沒標註,其中之秘,只能自悟。

老師也要我們看海邊山崖下的海水,水下看不見暗流旋渦,順逆相互激盪所產生澎湃的力量,像太極拳體内的炁圈圈順逆相搓折疊產生的勁道,内炁處處相搓相爭,鼓動筋膜吞吐發放。別的内家拳有「爭力」之說。

暗流旋渦順逆相激,似内炁搓折爭疊

二、清升濁降

關於太極拳鬆沉之勢,宜内動為妙,外形儘量不動,如往下壓或蹲,湧泉的根或斷,會與人以隙(柄)。有時練金樑換柱功法,老師要我們上下上下快速的升降,然後停住,體會炁在内部餘動升降的感覺。有一次與老師走在鬆軟的沙灘,老師說太極拳往下鬆沉,應像小孩玩堆砌的沙堆或積木,最下層的忽然拿掉,使上面的自然往下掉而不傾倒。參觀了濟南趵突泉公園的柳絮泉,老師也借這個機會教育我們,形容如一個裝滿水及小圓石子的罐子,比喻我們身體內的五臟六腑筋脈膜膈細胞,如罐底部突然鬆大,石子自然往下掉,石子與石子之間的水受擠壓,自然會往上升,好像細胞之間的清炁上升。如何使我們的體內有形之體往下沉,清炁往上升,練習放鬆落胯開腎門,加一點「水火相射」是個方法,求體會這細微霎那從湧泉上來的感應,這也是接地炁發勁的契機。道家講求「有則執著,無則落空」,這似有似無之感,是相當難體會的,因為人都是習慣了及喜歡重的感覺,人的神經系統已把這細微的感應不當一回事,如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我曾問老師一天要練多少次,老師說初練最少數百次,一千次也不為多,可見要練成這外形不大動,只有內動,體會這似有似無的感覺,須體鬆心靜,非下苦功不可,而盤拳架每一定位,都可借機練清升濁降及玄功第一關,養成習慣。

內炁猶如罐底石子往下掉時,其間水分子自然上升

三、斗栱與祥雲

鄭師爺:「倘我所得受之向心力雖大,而還之以離心力亦大⋯⋯此我得體圓之效用也。」(《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勁與物理》)

鄭師爺:「拆開練。」

吳老師:「小地方須養成習慣。」

在參觀古建築時,老師時常要我們看支撑屋樑的斗栱,斗栱都是倒三角形,把上面的散佈的重量節節引到一個支柱上,如太極拳的節節貫串須落在一個根上一樣,所以太極拳強調腳須虛實分清。斗栱全部榫頭從上面到根都落榫接好,沒用釘子,如太極拳骨節貫串,而人骨節貫串猶能旋,使湧泉到觸點成為一體不斷,找好力點與支點,能起槓桿作用,勁才能發於腿(湧泉)行於手,所以太極拳被稱為長拳。

屋樑的斗栱

老師也叫我們看一些古廟牆上畫的祥雲,像宇宙的螺旋星雲,有從中心旋出去的如尾巴的螺旋臂,也有從外旋進來到漩渦中心,科學上說是因為黑洞,如二個旋加起來,就是一太極圖,陰陽順逆相濟。有旋就有向心及離心力,如扌履之行坎險,太極拳把向心之力扌履到湧泉接化,借餘勢迴旋回頭,導以離心力形於手發放,如兩個重疊的雙螺旋。勁之回頭在湧泉,訣竅在湧泉轉折處,盪是轉的餘勢,動是折回頭之動,丹田夾脊旋以強之。

古廟壁畫祥雲
螺旋狀星雲

師爺說在楊家七年,得一式扌履,甚至說太極拳只是「扌履」及「中定」二式而已,所以扌履是太極拳的精神,不是外形。其實太極拳核心內涵,陰陽而已,借與還而已,所以太極拳式式有扌履,處處有扌履,觸處皆扌履。老師說太極拳最厲害是太極圖上陰陽轉換最尖處的臨界轉折點,是能無限變化的靈活點,藏著無限生機,能切入對方之「縫」而得機,握機而「攘之速而無疑」。這些轉折表現在拳架每式似停非停的轉換處,是形的轉換處,對方炁滯或心念的轉換處皆是「縫」,發勁是形根與炁根軸心相互的作用,左家有水風之訣,形如水,炁如風。最能表現陰陽同出,化發同時是「拈手」,形移位回來是走陽脈接為化,地炁丹田炁出走陰脈為發,也可以譬喻發勁如用水桶潑水,水桶抽回來是吞,水潑出去為吐,身如桶,體重内炁勁道如水,吞吐全矣。炁歛入筋膜,又能歛入骨中行,脊鬆而活,黏附之上的兩膂及筋膜才能活。師爺書中說炁行骨中為「純剛」。筋膜與骨能行炁,已可以好玩好玩找勁,亦可以陰陽相搓,骨縮筋膜伸或筋膜縮骨伸,加之以旋,練迴旋貫穿及抖彈,體會不同勁道,然後才到用技巧,全以內動行陰陽之義,但是須身心鬆淨,丹田積炁有成。

老師曾要我們看一段日本發生大地震的海嘯視頻,海上出現一個大漩渦,漩渦邊緣的東西都會被向心力旋吸進中心點,有一艘在漩渦邊緣的漁船,漁人卻能利用經驗及船本身動力,順其漩渦旋動軌跡之勢,加己之動力,慢慢把它變離心力而脫困。太極拳亦是如此,怎樣把來力變成向心力,借之變成離心力還給對方,如此而已。

四、知拍

一次在江西宜春旅遊,老師要我擺好提手上式,全身放鬆做好太極拳要求,然後對著遠處湖面,以丹田炁隨湖面被風吹起的漣漪盪動,後來也對著風吹摇曳的樹枝樹葉,或如人高的風中蘆葦,離身以丹田炁隨著盪動,身體亦微微活的隨動,同時可練中定的定無常定。我開始練時不知何用,久練則頗有體會,太極拳要求一切隨人而動,外國人還戲稱太極拳是影子拳,「你是我,我是你的影子」,久練能培養一種與人動時相應的節奏感,像師爺書上說的與人拉鋸不使斷滯的聽勁節奏感。拳經有「彼忙我靜待,知拍任君走」,其實身體外形求靜,内裡炁已隨人而動,以內動的炁掌握機勢。與人接手,外以儒家之「交明」,道家之「無為」,正出為謀略,「觸定」以握機為「綁」而覓得一線,內裡卻以炁行兵學之詭道,拳「以正出,以奇勝」,「接縮」吞吐發勁 ,「人不知我,獨我知人」。能「知拍」,對方轉換處,拍與拍之間,自有停滯之機,自是人之縫隙,順切而入即可乘機乘勢。師爺說的以兩人「拉鋸」形容機勢,也是循其節奏,人進我退,人退我進。

五、發揮潛力

早期吳老師有時與人接手前,總喜歡練幾下虎背功,似乎要喚醒全身細胞、筋脈膜骨,想是把全身提升至一個隨時能反應靈敏狀態。老師說過:「沒有被我摜在牆上的經驗,你永遠不會發勁。」我想要體會老師能輕輕把人摜在牆上,體會他的非常勁道是一回事,但我認為當全身被摜到牆上,背碰到牆上刹那,體會身心當時的狀態,也是一個訣竅,當頭腦已如禪宗棒喝被清空,加上刹那如先天無念心境,夾脊與牆面相碰刹那,全身被震動,能激發全身的潛能,全身被迫出的炁如發勁般向前面衝出,所以師爺說發勁如打個噴嚏般,一刹那腦空九竅閉,全身皮膜筋骨細胞皆被引動,發勁前後,身體是鬆的,發勁當下是全身炁剎那間爆發,是在近乎無念狀態下行潛意識或習慣動作。以禪宗修道而言,棒喝以打掉人心裡的執著妄念,太極拳卻以身碰牆,心空剎那以行太極之用。

 發勁是全身炁剎那間大爆發

太極勁須包含潛力,老師曾形容人都有天生潛力。自然界有很多例子,一些動物因為孩子遇到危險,牠們能發出驚人的潛力來保護孩子,戰勝比牠們強大的襲擊者,所以利用先天的潛能,弱能勝強。天生之潛力只能在特定的心境及狀况下發生,太極拳是否能以虎背功引發自身天生潛力,是值得研究的題目。楊家有抖白臘杆、碰牆虎背功,左家有練外金丹,都是利用震波來震開全身筋膜,提高功力,使全身先天炁鼓盪,有微微震動蠕動之感。

虎背功最奇特是練以耳聽身體碰牆之聲音,把對面兩牆角反射聲音用耳配合意移至中間。《黄帝内經》有「腎開竅於耳」,醫書亦有「心通於耳」及「腎炁通於耳」之說,可見 「心、腎、耳」間存在關係,六覺同源歸於一「心」,耳既通於腎,練耳根應能刺激腎上腺釋放激素,激發身體的能量。道家老祖先設計練玄功第三關「閉五竅」、第六關「開腎門」及第七關(男生),以激發潛力,實在是高明。

楊家把撞牆之聲形容為「錢投鼓」,别的内家拳有「虎豹雷音」之說, 佛家亦有六字真言之「吽」,醫家有六字訣(吹呼嘻呵噓呬),都是以聲音引動身體内部微微震動而引發人的炁機,醫家為刺激五臟健康,佛家以聲聞入道,武者為激發潛力。虎背功以耳指揮碰牆之回音,似可以耳根之意指揮炁,既然碰牆能激發潛力,或能境由心造作為引子,以刺激身內蠕動,在剎那間提升發勁的潛力。西方研究對身體進行35~40赫兹全身振動(Whole Body Vibration)作為一種運動訓練方法,因為它能使神經肌肉骨骼系統提高力量、爆發力、柔韌性、跳躍高度和平衡,想不到我們古代老祖先已經有這些概念。

江西龍虎山道觀照壁上的「道」字有龍虎之象

唐朝道家李道子的內家拳《授秘歌》:「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磬,虎吼猿鳴,泉清河靜,翻江倒海,盡性立命。」這「虎吼猿鳴」頗有意思,西於五行屬金,為頂上凝神及帥炁之處,頂上虛靈,罄是發聲之器,與耳應有關係,「頂頭懸」能使頭腦清明,耳根靈敏,能感應身體內部如震顫微動聲音,腹部丹田連接八脈須「水平如鏡」、「水不揚波」,發勁則行玄功第九關之「翻江倒海」之勢。老師游江西龍虎山,在一道觀照壁上看到一「道」字,龍虎之象,老師說字上部能真正表達「頂頭懸」及「神帥炁」之義, 如「鹿捷」之神態。

太極拳聽勁以「聽」字入手,應廣義的去理解。太極拳先以身體觸覺,後離身「聽」之於炁,用整體的感應能力,觀内能「聽」己,「聽」外而能測人,為「懂」勁至「神明」之路。師爺曾説關於聽勁,如果「腳下之功練到至深」,能離身「聽」對方皮膜的動靜,此「聽」應已階及神明。此說如莊子說的心齋:「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炁。」(《莊子.人世間》)

人活於紅塵,不可能一直活在先天,或者虎背功能帶我們進入剎那零點三秒之接近先天狀態,行太極陰陽同出之功。總之,練虎背功,對身體健康很有幫助。

拍照時,牠豎項懸頂在警覺,在觀察我之動靜,像太極拳的「聽」

六、電神圖

敦煌之旅,我們參觀一些特別的佛窟。在一洞裡老師看到一電神圖,特意叫一位善畫的新加坡師兄趕緊繪下來,用它來啓發我們。圖中之箭是射向自己的,危機現前,等打之狀,似乎在表現雷電欲爆發前臨界的一種不得不發之勢。在拳即是關鍵時刻蓄勁之意,但身體是鬆的,神炁是蘊的,求「呆若木雞」(《莊子.達生篇》)之境界。左家八手之「接縮」,是在危中取勝,在電光石火之間,把射向自己身上的箭(勁),變成强弩之末,化發同時,雷霆之反擊,吞吐於剎那之間,是浩然之炁與潛力的發放。

敦煌藏品,唐朝道家前人繪製「電神圖」

老師鼓勵我們要勤練,提升自己的功力以備不時之需,老師卻也說太極拳是越練越少,不是越練越多,最後就是陰陽,藏於「歸抱一」的太極一式中。老師說練須認真,找源頭找「根」,不是「摘樹葉」傻練招法,他說:「如真正動手,對手不會聽你的,誰跟你玩啊!」真正的接手前,炁勁已蓄,像滿弦的弓,「觸定」時即放,好像火山爆發,電光石火的雷霆一擊。我們這一門要求的真正接手時標準,「一」碰即須化打一體,讓人跌出三步,化了再打,已是「二」,輸了一半,化了還不能把對方打出去,已是「三」,三生萬物,落入用招式的對決,自己要認輸。

八十一歲遊黃河壺口瀑布,氣勢雄偉;一時興起借勢練劍,再來炫風

以上是一些與老師旅遊的故事,借境練習的例子,我們應該親近自然,這些看不見的形而上之學,要用心練習及體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吳老師時常提醒我們,要追溯太極拳的源頭,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老師也時常提到這「天人合一」觀念,進而鼓勵我們體會萬物能輔我之用。

太極拳是修心之學,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要慎重不要在心裡養成負面的「境」。很多教練習接手時,對方會用話引導一些動作,把你引進一個被控制的境地,對方易於發勁,或是在你身後放一椅子,或對牀,或背牆,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練習方法,但這些暗示也會在潛意識形成「境」的習慣,身體被發危急時,多半會被這些在心中閃過負面的「境」影響而隨之,不思走化,所以會養成「永遠是被打的沙包」習慣。記得老師曾建議練走化,守者背對牆離一呎,牆上塗顏色粉,人攻時,守者只能走化,過後檢查背後衣服是否沾了顏色,這是要養成太極拳儘量不能退,「舍己從人」不是消極退讓的習慣,但好像有興趣練的人不多。練拳的心魔是愛、恨、傲、猥、要贏、怕輸、愛面子、講感情、自我意識、心存掛礙,都是練習推手的障礙,很難養成先陰後陽,隨人而動的習慣。師爺的楊家口訣:「我不是肉架子,汝為什麼掛在我身上。」身上須是「靈肉」,與人接手,如欲化,須一觸即化,化得乾淨。

師爺的「進程之階」說:「守必固,攻必取」,「守勢為第一」,「能守方可言攻」,人練攻的意志多沒問題,守多為不足,往往聽到稱讚某人發勁很好,鮮少聽到稱讚人走化很好。師爺「進程之階」說「守勢為第一」,老師在《先師的思路》中解釋說:「在先陰後陽的太極哲理下練習太極拳,自然守勢為第一。可惜現在很多人,在積非成是觀念下,總是喜歡先取攻勢。若以太極之理論太極拳,總是件遺憾事。」所以練拳不能獨沽一味,發勁與走化應兼顧,不能只求滿足自己的發勁慾望。其實能化掉來勁,太極拳已是贏了一半,應在這「守必固,攻必取」矛盾中認真練習找消息,久之才能得到攻守的真諦,拳經說得好:「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練聽勁不以輸贏為目的,是練聽勁至懂勁的階梯,先以身體接觸之單推開始,後四正、大扌履、八法連環,最後是離身以神炁聽之,為懂勁之一環。化勁須從基本一步一步練起。記得老師80年代到吉隆坡,說化打須走三寸,後來說他已不需要三寸了,看他與人進步搭手相試,一觸即能把人放出去,「化」已在「發」中,後期更說甚至不用聽筋脈膜膈了,已至測神之階。身體接觸之推手,最忌為了輸贏用冷勁打人,冷勁沒有化其中,因為推手練聽勁是要達到懂勁之階梯,如是練輸贏,這好像我們要走樓梯上頂樓,沒到頂樓,雙方已在梯級間「鬥牛」起來了。師爺說懂勁後真正接手:「著與不著,散與不散,黏與不黏,隨與不隨,此皆費辭也。」

記得老師參觀左家祖庭山西太原之三清觀時,心情非常興奮,以八十高齡,「游」上了觀内的一棵花樹,踏在約五米高的軟枝上行炁練鳥申, 此「游」可能他用上全身筋膜,意附樹幹而上,他一下來就說:「原來如此,可以了,我們回去吧。」老師又悟了甚麼呢?

現在已不是刀光劍影,拳頭說話的時代,練太極拳也是求健康,張三丰祖師也說:「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吳老師說這放之四海皆準的太極之理,都可應用於做人做事,不宜局限以拳為目的。其實人一生可能都不曾真正打過架,也可能不會遇到真正需要用拳頭武力解決問題,更可能不會遇到須全力以求保命的情況,現在已是法治時代,能走化,平時與人玩玩只能示三分,輕輕發人三步,贏人三分已足,但是放棄這些文化精粹使其湮沒,殊為可惜。鑽研這老祖先傳統文化的精粹及使其有傳承,是我輩應有的責任及使命,我們也能從好玩好玩中得到無窮的樂趣,能把太極哲學落實於動作視為對自己的一個挑戰,也為傳承盡一份力量。至於發揚文化,鄭曼青師爺認為以儒釋道為理的太極拳,能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樑,有中華傳統文化為依據的這門太極拳能在美國及世界各地扎根,我想師爺及老師做到了。

現代太極拳潮流為了普及,有的已向健康體育方向發展,有些已變成體操式求美觀的太極舞或只注重外形的太極拳練習,似乎都沒表現出傳統太極拳的内涵,有些高難度騰跳高踢動作也不適合年紀大的人練習,太極拳的「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可能會成絕響。

吳國忠老師留給我們的太極寶藏,博大精深,無比豐富,等待我們去發掘其內涵及精華,我只能悟其一二,以上也只是一些與老師遊歷的故事與隨機指導,文章多為個人主觀之說,如有不當不對之處,還請原諒。老師曾說他希望我們的神龍道家傳統太極拳,能依循老祖先留下的拳經拳論為指導,耐得住寂寞,堅持守護這股清流,繼續為宏揚太極拳貢獻一份力量,願以師爺名言與同參共勉:「書讀好,功夫練好,空谷幽蘭自然香。」

先師《門內說帖》勉勵的話

2022.02.06完稿

刊登於 2022 年《原幾》雜誌第六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