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整均勻」之「平整」初識

鍾元水 2021/05

猶記初學本門太極拳時,教練老師都要求行拳時要平整,不可高高低低的起伏,要一動全身一起動。如何練就,各顯神通,我是在客廳拉兩條平行的繩子,在繩子下練習,期望能求得平整;身體由腿扛住一整塊的移位換形,平是平了,整也有點樣子了,同時把身體練得結實了,大腿很有力,好像有點「成績」。現在想起來很是滑稽,這點「成績」不用練太極拳,做其他運動也容易達到。

如見一匹白馬越過山澗細縫的十幾年後,再次接受吳老師晚年的叮嚀:「平整均勻」做為本門練拳修真的最高綱領,才驚覺這平淡無奇的四個字極為重要。重新探討其中「平整」二字,還望同門、方家予以斧正。

從字典解釋,「平」的意思摘錄有:不凹凸、不傾斜、無高低、均等、不特別、安舒無事、協調的、和好、安定、安靜……。「正」的基本解釋有:不偏斜、合於道理的、 通「整」、糾正、改正、匡正、合於規範的、合於法則的、精純不雜的……。「整」的基本解釋有:有秩序、不亂、使之歸於正、齊也、端正、有秩序的、完全的、全部的、正好……。字義上,「正」與「整」大致互通,本門更是必須兼而有之。「平整(正)」亦可一起看成一體而無損它的內涵。

鄭曼青師爺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中寫到:

曰搬架子。要平正均勻。按平正均勻四字,最為平淡,卻極難能。平正方能安舒,可以支撐八面。均勻方能貫串,而無斷續處也。此即拳論所謂:立如平準。及運勁如抽絲等語,非從此四字下手不為功。

在「平整」兩字上,師爺已透露太極拳天機訊息以及與太極拳經論的綿密關係。張三丰祖師遺論太極拳經云:「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明代王宗岳《太極拳論》:「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又有〈十三勢行功心解〉:「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神舒體靜,刻刻存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十三勢總歌〉:「靜中觸動動猶靜, 因敵變化示神奇。」以及〈打手歌 〉、〈體用全歌〉等等。這些歌訣經論所提的重點示現,都是必須要做到「平整」方能為功。

曾經被吳老師調過左掤定勢,感覺就是站不住要往前跌倒了,老師說這樣才對(當時無法體會對在哪裡),吳老師也常提醒:全身五臟六腑骨頭細胞向同一方向旋轉、實則虛之虛則實之、中定……這些調整與叮嚀,讓我認識「平整」並不是像移動一座雕像一樣的穩重安定;應該是活的、流動的、是平衡的。「定無常定,不失中定,方為中定……」、炁宜鼓盪、太極狀態、臨界架構、天人合一等等,都是必須要求自己身體要能活得過來,還要本身的實與外部的虛互相保持平衡與流動、神氣勢的交流與平衡、陰陽互動與平衡。

「平整」是否有甚麼機制來協助達成?能不散亂、不呆滯、平衡、又能舒適安逸?若從一個個調整身體的三關九節到同步,必定相當困難;更何況如吳老師要求所有細胞都要向同一方向來動?我們的太極拳是炁功拳,自然是要練內炁,要「以心行炁、以氣運身、運而後動」的方式動;就是鄭師爺所提的「筋、脈、膜、膈」的知覺運動。能分別出「筋、脈、膜、膈」是階及神明的功夫,不可能一步到位,是努力的方向。從哪裡開始?現代解剖學發現我們全身筋膜是一個整體器官(相對應的就是筋脈膜膈的總體,只是沒有細分),若能以筋膜系統的均勻伸縮來統和我們身體內外一致的運動,比較容易達到「平整」目標。平時練拳,外形的高低(是蹲是撐?)、虛實的轉換、中定位置……都以筋膜當作指標來審視,漸漸的身體的材質就會改善,一些動作也會相對的調整正確,有機會向階及神明的方向靠進。

寫這個題目真是「造次」了,想到老師常說「管他的」,寫就寫吧!走筆到此,忽然想起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再寫下去好像也擠不出幾滴墨水了,不如就此打住。

刊登於 2021 年《原幾》雜誌第五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