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進順 2020.4/
師父在《先師的思路》序中,有幾段發人深省的話:
一、很多師兄在私下問我:這種勁法怎麼來的?是怎麼練的?當時我很感慨地說:「學發勁,老師的思路最重要。」
二、有一天我偶然和翁子川大師兄印證發勁,被先師知道後,先師就一面教我應用推手,一面逼我讀他老人家著作的書。開始時我真不懂,學武和讀他老人家著作的書有什麼相干?總認為是多餘的。可是每晚我總要看上幾頁。
三、這短短幾句問答解釋,真是給我醍醐灌頂、恍然大悟。自那天起,非但苦練拳藝,亦勤讀先師著作(所有買得到的)。然後再把每招每式、先師教我的每一句話,我總是反覆研究:先師為什麼這樣教我?他老人家教我們這些,他自己又是從哪裡得來的?這樣教法教我,這樣練的目的何在?慢慢地,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先師的苦心。他老人家每句話,每個小動作,每一個對我的教訓約束,背後都有很深很深的意義。
四、我十五年來放棄工作,醉心研究,練的、學的、教的、用的,都是這些哲學的落實。能把哲學(抽象、能說又說不清)的東西,落實於健康、修身、應用的,就是先師的思路。所以,我除了研究先師的太極拳之外,有關他老人家的詩書畫醫經史,都是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太極拳寶藏。
太極拳是以「太極哲學」為根本,是形而上的「太極哲學」,落入形而下的實際應用。師父在《太極哲學之應用》中提到:
太極是一個觀念,是名詞、代名詞,也是形容詞。太極是動之始,動之微,動之幾。這「始、微、幾」不是數字的一,而是太極、哲學底的符號「一」。太極只是陰陽的總稱,陰陽是永遠抱在一起不可分開,分開是兩儀(陰與陽)混在一起,渾然一體是「太極」。「太極」數千年以來,經過這麼多的聖人、智者註釋,仔細研究,各有獨到,亦各有疏漏,所以我認為太極就是太極,不須說它是甚麼。等於天就是天,地就是地,我就是我一樣。不要去強說它,我想更直接了當。多年來我學太極,研究太極,練太極拳,用太極,從不敢只看太極,因為「太極、易、自然、道、一、乾元」,都是指一樣:太極。太極是範圍天地,萬事萬物之始,有始即有變,形變之始,這個「始」就是易,生生之易就是太極,就是道,就是一。
師父寫說:「太極就是太極,不須說它是什麼。」可是師父卻寫了那本《太極哲學之應用》。這有如老子《道德經》,一開始就寫「道可道,非常道」,接著卻寫了五千多言。形而上學的東西,本來就很難說清楚講明白。只能用描述、圖象、比喻去形容它是甚麼,但是無法直接指出它到底是甚麼?就如太極圖是用具象去解說太極,但太極圖並不等於太極哲學。大家可別誤會了,並不是要弄懂「太極哲學」才能學太極拳。其實是要先開始學習太極拳,再逐漸帶入「太極哲學」的思想,也就是一面學習太極拳,一面探究「太極哲學」。畢竟師父親自傳授的時間有限,師兄弟之間的習練與研討,也無法完全充分。為了彌補這個缺陷,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讀書,才會有進步及突破的機會。師爺及師父一直希望大家要多讀書,不是沒有道理的。
那麼我們要讀哪些書呢?答案很簡單,當然是研讀師爺和師父的書。不是說其他的書籍不重要,而是每個人的生命有限,能夠用來讀書的時間不多,必須有所選擇。師爺的著作例如《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太極拳運動新論〉等等,是和太極拳有直接關係。其餘的例如《易全》、《老子易知解》、《曼髯三論》、《唐詩鍼度》、《論語釋旨》等等,都和闡釋太極哲學有關。師父的著作更是豐富,而且更簡潔易懂,和我們更加接近。
我因為家庭因素,長期無法親自聆聽師父的教誨,只能一面練拳,一面閱讀師父的書籍,如有疑問或心得,就以書信稟告,懇請師父斧正。多年來至少沒有走偏。就如前文第一段第三點節錄師父教我們如何一面練太極拳,一面閱讀相關書籍,進一步體會「太極哲學」。太極拳是以太極哲學為根,歷代拳經、拳譜、歌訣為主幹,師爺、師父的傳授與著作為支幹,我們則是小枝葉,要吸收養分茁壯成長。太極拳要有長足進步,除了認真習練功拳劍,更要多研讀師爺及師父的著作,才能事半功倍。
刊登於 2020 年《原幾》雜誌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