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丈高樓從地起—談太極拳預備式

謝進富 2018.6 /

吳老師常掛在嘴邊的幾句:「蓋高樓首重打好地基」,「萬丈高樓從地起」。老師每開始傳授預備式時,常強調「地基不要築在沙洲上」。大約2006年時,很多師兄問了老師一些問題,讓老師覺得很驚訝的說:「原來你們前三個月的功夫都沒學好,難怪功夫不會進步。」此說明了有些同學確實把高樓築在沙洲上。

跟隨老師學拳二十五、六年,幾乎年年都會跟新學員從預備式學起,起初確實感覺不出甚麼味道,甚至有點厭煩,因為,未隨師前,已學了鄭子太極拳近五年,並且當了教練,自認為拳架早就會了,何苦一再從頭開始?但耐住性子不斷反覆學習後,漸漸警覺到基礎的重要,感覺功夫都藏在基礎裡。以下就從「最基礎的基礎」,「前一週的功夫」的預備式與大家分享。

為便於讀者的理解,本文擬從吳老師《太極拳道幾》一書的《預備式練功要訣》加以闡釋。
一、始於無極,先求內,呼氣,使內炁『清升濁降』分陰陽。是無形之動作
在王宗岳《太極拳補論》開篇說:「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將練太極拳之前,先持心齋、無塵染、天人合一、陰陽未生、無形無象、是謂無極。當炁機一動,即生陰生陽,而有炁機的變動。陽氣為清,無形,緣督上升,接天氣;陰氣為濁,生形,緣任而下行接地氣。此階段屬形不動氣動,形雖未動分虛實,炁已分陰陽。在無極而生太極之際,宜帶一點小乘法,以行吞天之氣,接地之力之效。

二、由內而外,體隨呼氣之鬆沉下降,將重心下導於右足心
由內而外,乃炁動形隨之意。炁無形無象,無形的中心在丹田,是為內;形為體為外,整體有形的重心在湧泉,湧泉一有感,全身同時微動。因預備式設計上,重心是要交到右腳湧泉,故在全身鬆沉之下,隨呼氣下降,將重心導於右足心。在其他許多接勁應用的場合,亦可將重心導於左足心。老師惟恐我們用力踩死湧泉,用了一些譬喻,如:(1)運勁如抽絲,絲線非常細小,不能用力,要很輕的由湧泉倒抽。(2)全身如同沙漏,沙子非常細小順滑,利用非常輕的重力流向沙漏嘴(似湧泉)。全身鬆沉同時,略帶虛靈頂勁(玄功第一) 、心窩下降(玄功第四) 、內涵(橐籥功)……等。

三、左腳成全虛,腳跟微起外旋,成微動
此動最易被忽略,然而它卻是「人不知我,獨我知人」的重要修持。左腳跟微起,不可牽動身體,左腳在全虛狀態下騰起腳跟並向外迴旋,以越輕越微為越靈。此在大[扌履]的採勁應用時,可得印證。

四、左腳向左旁開,與肩同寬,注意右腳之膝不宜動,左腳盪出是漸動
老師曾說:「動之餘為盪」。由前動之微動的餘勢盪出左腳,除右膝不宜動之外,全身亦須中定不動,乃係以右腳湧泉下蓄積的氣機所帶動,因此,此動需與前動連成一氣,動盪一氣呵成。老師常說,虛腳是有作用的,可無影無聲的攻人。也曾示範,手一接即虛腳攻人後腦杓,其速無比,神鬼不覺,其功夫基礎和此動虛腳的動盪輕靈有關。

五、右腳重心平移於左腳,是形與體之陰陽虛實交替練習,並著重平整、均勻,不可起伏歪斜
老師曾說:「兩腳虛實交替的樞紐在尾閭」、「移位發勁有如拱橋原理」,亦常舉用滑輪在水井打水的例子,又常要我們去觀察大海浪湧的態勢,這些都是說明移位(兩腳虛實交替)之要領,移位在太極拳是大學問,是接勁與發勁的重點,學者務需旁徵博引,詳加體會。

六、右腳成虛,腳尖向裡轉成直線與肩同寬,是陰陽微動之勢。(同肩寬是最合人體結構的原理)
此動是關門動作,拳架許多地方都有各種不同型式的關門動作。可以此動為基本練習。所謂關門是想像將身體分成左右兩扇門,在左邊這扇門不動,輕輕關上右邊這扇門,順勢將右腳尖關正,右腳尖關正是被動的,千萬不可主動用力轉。關門時,除中軸的中定外,須加點橐籥功的開合及熊經的疊腰眼。
所謂同肩寬是否是最合人體結構的原理,是運動醫學與生理學的範疇,留待該方面的專家去論證。然而,同肩寬確實是太極拳武術的移位換形的最適度空間,與獲得動作靈活度的最佳選擇。

七、「左腳重心移回右一半,全身重量是落在雙腳心,是落地生根,便於起式、換勢,故膝腿均不宜用力,此時如實腹、挺肚、提肛更忌」
此動作係以小小的移位,回到太極陰陽將分未分,將合未合的狀態,動作雖已停止,餘味猶存,以之換勢,能達輕靈順暢。在王宗岳《太極拳補論》所謂:「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此動是屬於靜之則合,靜之則合的合是含住、蘊住。千萬不能成為靜之則停。落地生根是活根,此活根以虛靈領起與頂宮上天氣的呼應,行天地掛鉤,此動時可以小乘法輔之。實腹、挺肚、提肛皆非本門功夫,皆須避免。

【附記】:
老師曾說:受攻擊時,橐籥功中線的鬆,是最難。所產生向內鬆化的空間,可以此空間換取反應的時間,大有助於接發勁。此話可從預備式實驗印證。如果人體以最堅強的姿態,即使全身堅硬如鋼鐵,一個人形的鋼鐵構物,放在地上,因其僅以兩腳掌底面積觸地(常理,底面積越小,穩定度越差),若被人輕輕一推,就將傾倒。太極拳是綿裡藏針,預備式時雙腳站在地上,中脈如無形的針軸插入地下,形體外表鬆柔如綿,當前面正中(最難化解的部位)被推時,接觸點如能以橐籥功向內、向後鬆鬆走兩到三寸,中脈維持不動,藉著後走的距離空間所產生的時間反應,將來力引向湧泉地底,如此可把對方攻擊來力形成分力,導向地底。依我個人體會,預備式若善用橐籥功,可較以堅強的抵抗,多出數倍甚至十數倍的承接力。

 

刊登於 2018 年《原幾》雜誌 02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