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群超/
老師常說太極拳致勝是靠「謀略」與「潛能」的發揮。因為以小勝大、以弱贏強,必須有超越先天體型優勢的因素。
「潛能的發揮」聽起來合理,也似乎該如此,才能彌補「小」與「弱」的劣勢。但靠「謀略」贏人家,我始終不敢苟同。太極拳乃堂堂正正的武術,只要發揮潛能則移山倒海無堅不摧,何必靠謀略?感覺有點小家子氣或略施暗招等伎倆。每當老師講到謀略的地方,我都充耳不聞或一笑置之,心裡想說:「我又不是在外面結仇,非得急著學成去報仇才需要謀略,我只要練成「大家大氣」的功夫,不行謀略之能事。」
我這種開大門走大路的風格本來也沒錯,只是多少年來太極拳的實戰完全沒長進,實在氣餒至極。永遠想不透(也練不到)「如何在對方攻過來時,我能走化乾淨、甚至能發勁打回去」。難道練到最後是比快、比敏捷的身手、比更強大的對抗力道?但這又與我所認知的太極拳背道而馳,這是一般的外家拳術。
太極拳主張鬆柔;自己練是鬆柔,對敵亦是鬆柔。所以當對方攻過來,我便鬆柔對待,但結果更慘!對方堂而皇之地闖進來,鬆柔一下子潰不成軍,中看不重用,理論一回事,實際操作又是一回事。為了不願潰敗,鬆柔到最後還是頂了起來、抗了回去,還是以堅實的勁道對抗來勢。老師看了便說:放鬆、放鬆、不可以用力。
結論是:不管鬆或不鬆(用力)都解決不了問題。心想應該是火侯不夠吧!再練。
老師還是常提太極拳是靠謀略致勝。我依然充耳不聞(頑強的不想靠謀略贏,就算可以,我也不走這條路線。)幾年過去了、再幾年也過去了,十多年都過去了,問題依舊沒有解決,感覺我的實戰功夫與練五年的師兄弟差不多,沒有好多少,對方硬是闖過來,我沒有辦法用鬆柔處理掉(更沒辦法鬆柔的打回去),甚至想不透鬆柔如何處理這個問題?最後礙於面子,還是用幾年練下來的鬆沈與勁道(帶力量的)勉強維持住場面,但是心裡知道那不是太極拳。
這個同時,心裡一直有個疑惑沒有提出來,也沒跟師兄弟們討論過;從十多年前開始,每次與老師上手,不管是練推手或是其他對練的練習,我始終覺得我的動作被老師牽引,感覺是老師違反太極拳之理,偷偷的拉我,而我礙於學生身份不敢反抗,總是默默地配合。每次練完,我都覺怪怪的,對自己的動作幾乎沒有自主權,常被「拉」著走,不管是速度還是方向。每次都告訴自己,等一下如果再有機會與老師上手,一定不肯乖乖就範。
我在旁邊看老師與其他師兄弟推手的情況,也是如此,大家都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也不敢太造次的反抗)。終於機會來了,我等到再上場的機會了,但是說也奇怪,前一秒才信誓旦旦說不肯就範的,一下場完全忘光,又被牽著鼻子走。不管我是攻還是守,我應該可以掌控方向速度等節奏才對,但完全不聽指揮,連腦袋都不知道跑去哪裡了,下場後,才又想起方才想好的對策。如此情境,一再發生,次數多到開始懷疑是不是「中計」了?才想起「謀略」之必要性!
老師說:「太極拳,後人發,先人至。」為什麼後人發可以先人至呢?這又不是比快的遊戲!所以絕不是因為速度快才這樣的。老師又說了:因為我知道你要去哪裡!所以「抄捷徑」先到目的地等你。可是老師又說了:我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怎麼知道你要去哪裡呢?又是矛盾之詞?
老師說:我從對方的神態、肢體的經脈膜膈等細微的變化,探知對方的意圖(往哪邊移動),所以對方越用力、身體越僵硬,越容易探知這個消息。一旦知道,就順對方的意思依對方的細微動作的勢,「推」一把(好像盪鞦韆的人被人從後面輕輕推一把)。因為是依對方的意思、對方的動能(勢),所以對方完全不知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威脅,頂多依稀覺得在方向與速度上似乎不能照自己的意思,有被對方牽動走偏的味道,但依然不知所以然。太極拳便利用這個「人不知我」的聽勁達到制服對方的目的。
這就是謀略。什麼叫謀略?就是讓對方連怎麼輸的都不知道。
原來我誤會「謀略」的意思了,以為謀略都是些不光明的小手段與騙術。殊不知,太極拳的謀略是利用人性的慣性習慣,使其慣性為我所用。一般人的習慣是怕吃虧、貪小便宜、想贏、、、,衍生出所有的動作行為。太極拳便利用這些達到贏對方的目的。所以自己練習太極拳時,便要時時記得改變自己這些不好的習性,養成「活在當下、無所有、無所懼、無我」等符合太極拳之理的好習性。
聽勁的前提就是拳論所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或師爺說的:「我不是肉坫不給掛肉」(意即不給對方的一絲一毫的力量落在我身上)。這些前人的經典都是提醒從學者,太極拳靠聽勁吃飯。吳老師說:「太極拳沒有聽勁,是張眼的瞎子」。
後來腦袋還有一事不能理解;如果能發揮潛能,力拔山兮氣蓋世,那麼對方過來就直接以更大的勁道對抗之,不就得了,還需要麻煩到聽勁嗎?這種問題不能問老師,得自己找答案:
- 這個做法不是太極拳之理,而是一般外家武術的做法,所以他們要練快、練強、練猛。只要能強過對方,對幹一定贏。
- 太極拳不用自己的力量打人,主張借對方之力還給對方。所謂牽動四兩撥千斤,只出四兩力就要撥動千斤之力,這個比例絕非個人潛能所能達到的境界。
對方的力量如何借得到呢?對方知道了,肯定不肯借,所以才需要利用謀略(聽勁的功夫)暗暗地借,借到對方「傾家蕩產」都還不知道。
所以太極拳實戰的功夫便是練「聽」、「借」、「還」,也就是「聽」出對方的動靜,順勢「借」到對方的力量,將力量「還」給對方。太極拳的謀略用在「聽」與「借」,而「還」則是靠自身潛能的發揮。
為什麼「還」是來自潛能呢?依我們一般的習慣,用力推人或打人的方式只用到身體結構與機能的一點點功能。太極拳透過鬆柔與炁的發揮,可以將全身更多地方(皮膜筋絡)用於產生勁道,這是潛在的能力,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了(時代演變,人不再與獸爭,漸失去人對身體力量的需求),所以稱潛能的發揮。
至於「聽」勁的練習,著重在自己的「空無」上。如能將自己放空,如天枰之秤,非常靈敏,只要對方輕輕一搭上(甚至還沒接觸),立刻知道輕重之處、也就知道對方即將運動的方向,於是順著這個方向,保持身體如開始的天枰(蘊住),一路跟著對方並趁機推送(變成對方的影子)。所以聽勁練習首重在空掉自己,所謂「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的「無」。身體有內斂的味道,像衛生紙碰到水,水立即被紙吸納進去(即所謂浸潤之鑽)。能練到此境地,便能聽出對方的輕重虛實,同時對方碰到這樣的身體也會產生空感,腦袋的思緒會停頓,無法思考無法反應,才能為我所趁。這就是謀略。
至於「借」發生在對方勁道將出未出與動作的結束(勁老了)之際的這個轉折點。也就是一個動作的頭尾或說兩個動作之間的轉換點。如何「借」呢?這是最難用筆墨形容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不是不願,是不能,因為一出口便錯。
好文章
引用通告: 谈太极拳的谋略 / 汪群超 – 二元期权
勘誤:火侯誤 火候正
供參考:
後發先至証明 — 周汝佐撰英文
Pin-Zhu Chen 君翻譯鄙文、特識讚揚:
“To see things in the seed, that is genius." – Unsourced Laozi (對不出翻譯) JYZ按: ‘察之至微者 睿智且銳也矣’ 擬譯自老子,迄未見原文。
•命題:S + E > F, 亦即 具外加因素的慢可打敗快。
令 ”>” 代表 “擊敗”,D為距離,E為外加因素,F表示快,R表示速度,S表示慢,T表示時間。速度與招式完成時間成反比, R=ΔD/Δt;也就是說,招久則慢,招短則快。
1983年班傑明利貝特腦神經科學實驗數據是,從意念轉換到行動復原需時550釐秒(0.55秒).
反應時間則為400釐秒(0.40秒)(以顯微測錄儀觀察煞車反應)而得.
專業武師出拳需時250釐秒(0.25秒),比蛇攻擊速度更快(來源:國家地理頻道武打科學節目).
在這項實驗中,太極拳家攻擊速度為300釐秒(0.30秒).
“勁斷意不斷”,這個太極傳統術語其實是種稱之為 ideotenare 的作法:持續意想你的招式動作。大原則是維繫動作的念頭;持續”醞釀”。打太極時,會有必要的放緩或停止,但動作在意念中持續。這是重點。對你有什麼好處?你的心念不會轉換,因此不會有利貝特轉換時間。如何得知?好問題,這由你的持續行動的事實可得知。自我意識始終存在。
真相揭曉。當你看見對手衝向你,搶佔他!震攝之下,他進入利貝特的心念轉換狀態。確實做到這點,否則透過其他方法再試一次。經驗是你達到讓對方心念轉換的導引,願意的話把這個關鍵作為你的太極策略。以下是實驗評估。
你的對手走出利貝特轉換時間來攻擊你。他共花了0.55+0.25=0.80秒。你對攻擊的反擊時間為0.40+0.30=0.70秒。你快了他0.1秒。依循這個策略,你能作到後發先至。這個要求是否過於自大啦?倘若你有異議、必須說出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