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庖丁解牛與太極拳」後的聯想思考

兆木/

前言:
日前看錦亮送來志勇博士的「庖丁解牛與太極拳(詳原文)」,更萌起我真正退到二線的決心,長江後浪推前浪,在今天資訊的社會,在功夫藝事上,若能真投入,今人絕不比古人遜。這份「庖丁解牛與太極拳」講稿記錄,從我聽過到看過,實在「自嘆不如」。為使同學加深一層,我再添筆附驥。

(一) 技進於道的功夫歷程:

(1) 莊子借庖丁之口說:「所見無非牛者」,庖丁指自己頭三年,看到牛是牛,是一個見到牛而能殺牛者,屠夫而已。聯想到學太極拳,在頭三年是從無知到有知,好像初學英文,從字母:ABCD… 到單字。也就是說,對太極拳什麼都不知道,到知道一些什麼是太極拳,這是純知的領域,如一個牙牙學語的幼兒,記到就好,不用教他真正的意思。

馬來西亞2013_0487

這按手到人家身上要聽到筋脈膜膈,知道對方的凹凸缺陷,方能順其勢借其力,發人於仞丈之外。

(2)「未嘗見全牛也」,莊子借庖丁口又說:過了三年見到的不全是牛了,等於禪宗大師們說的:「十年前看山是山,十年後看山不是山」一樣。因為一個人從無知的世界進入有知的世界,開始接觸的是形 (模型)、色、聲、味… 這形色聲味進入了無知的腦海,就等於電腦輸入了程式,在某一時空特定事件裡,便可產生作用,就是現在說的經驗世界,是初期的,是基本的。在這經驗世界,我們不停地累積經驗,經驗多了,這經驗便會產生變化,所謂好經驗,也就是超經驗。因為超經驗不是單一從外表的形色聲味… 是要從形色聲味的內部、裡面、源頭… 等加以探索,自然三年後「未嘗見全牛也」。

從「技進於道」,在太極拳學者,這是很大的關卡,等於禪宗信徒十年後看山不是山。然而,不是全牛是什麼?原本是山,不是山是什麼?在初學,在一般人是會有很大爭議。從無知的初學形(模型)色聲味認知下,再說它不是原來的形色聲味,是極度的困難。因為人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習慣,要破除這個先入為主,非得要大決心、大是大非、大起大落歷程不可。若從太極拳聯想思考,學太極拳者,此刻要研究太極拳祖師先賢留下的經驗歌訣、動作要領、拳架模型、推手技巧… 它們的背後的源頭,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要這樣說?為啥要這樣練?有何目的?有何根據?… 要問這一連串,你問得越多,知道越多;問得越細,知道越細。因為這些細微處,不能只是靠想就可以得到,是要親身實踐,不斷地練習,是要用心靈去觀察、體會、聯想再思考,是要結合一生一世整體知識、經驗。

舉一個例子:張三丰祖師太極拳經,第一句是「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這個「一」字是指什麼?為什麼擺在第一句第一個字?這「一」字是數字的一,還是概念的一?… 一連串問下去,再倒轉來問,這「一」字和太極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整體運動;和戰術上的整體作戰,戰略上的全國總動員的全民戰爭,和勁法上以一馭萬、一招破敵、一觸即發… 有何牽連?

這是從技進於道第二層關卡,在太極拳是多層次的,是整體的,是理性和感性一致的,是內外共通的,是經驗,是悟覺,是本能,也是直覺… 。吾人若以此學拳,練拳,研究太極拳,自然與道日近,這道就是太極拳道,就是我最近提倡的太極拳功夫藝術,也就是庖丁的「未嘗見全牛也」。

(3) 莊子再借庖丁說:「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即是太極拳進程之階上要求的「階及神明」了。李志勇博士在演講時說,這是放棄經驗的世界,是「官知止而神欲行」,還要加上四度空間,歷史背景,文化層次… 等等。研究到這裡,我相信是大學問中的大學問,絕非短短一小時可以盡述。以我個人粗淺的看法,官知止的官不啻是人的五官,也不限於目視,是指人所有的感官,包括周身皮毛聽嗅覺雜思… 等。這種官知止,也等於禪宗的大禪定。是所有感官和念頭的暫停,就是老子道德經的「致虛極,守靜篤。」因為唯有這種「官知止」,方能有大智生,這大智生是人類精神潛能之神,是第六感直覺反應,是自然的本能直射,是先天的,本性的,潛意識的,是自由自主的,不會是旁人介入操作,是說不出什麼,但它就是什麼。在西方科學的領域,從點線面三度,到立體四度,加上時間因素,便成了五度。在神,宜添到六度空間,是比科學更科學。如

人:遺傳?家庭?教育?生活?其他?
時:晝夜?早晚?晴雨?風雪?其他?
事:好惡?輕重?內外?公私?其他?
地:山川?河海?平陡?高低?其他?
物:硬軟?長短?大小?厚薄?其他?
神:意識?潛能?精神?思維?其他?

這六度空間,有任何改變,往往都會牽一髮動全身,等於易經一個卦有六個爻,六十四卦有三百八十四個爻一樣。整體而言,動一個爻,非但變一個卦,也牽動了三百八十四個爻的相互關係。所以作者在書中,在平常演講教學,經常提到太極拳是範圍天地,妙契天心的大學問,就是根據這層理。因為太極拳到了最後實踐應用,其要求非但在神遇,在神欲行,而要確確實實地發揮做到神行神力。這力是勁,是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靜似動,動似靜,無快慢之分,無技巧可述… 若僅在搏鬥應用上是小格局,只是個人單獨的「人不知我,獨我知人,英雄所向無敵」式的破敵贏人。

(二) 技進於道的原理:

李博士用莊子借庖丁之口:「游刃有餘」來說明,庖丁說:「刀刃者無厚,彼節者有間,以無厚入有間」,自然游刃有餘。刀刃即為刀鋒,刀鋒利到用肉眼不能明察時,視為至薄,若以道家無為無不為之哲理釋之,至薄仍留在後天有的境界。唯有道,以神為無厚,定然比刀刃薄,以神化作刃,自然游刃而有餘間。因神是無方:「無空間、無形、無色、無味、無重量、無技巧。」以此論太極拳,自然階及神明,功力如達神而明之,雙方未搭手,神已到對手身內節間,自然在破敵剎那,九天之上,九地之下,照常應聲而出。這原理很淺顯,但越淺顯的原理,越是最難最高境界,技進於道就在這裡面。

(三) 技進於道的現象描述:

在現象描述上,李博士仍引莊子借庖丁之口述「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四句話來申論,同時也暗示同學們要用這四句話來練太極拳。
「怵然為戒」:是要我們的精神有非常的戒慎恐懼。聯想到太極拳就是練拳時要精神務須貫注,專注一方,因為恐懼往往會太專注,所以又要戒慎,這些到底如何?… 一時說不清的東西,太極拳先賢們才會留下:虛靈頂勁,頂頭懸… 御風何似頂頭懸,頭如西山懸罄… 等。這種精神、心靈內在的修為,是很難描述的。有時越描越錯,誠如宋大儒朱熹說:「開口就錯。」但生活在今天科學盛行的高科技時代,若不說一個輪廓,很難要一個對太極拳毫無所知的初學者相信,有興趣。

作者個人建議,這些宜採漸進式,因每個初學者背景不同,目的不同,而已學者也是各有不同天賦,教育程度,社會磨練… 等。這個問題,最好留給獻身太極拳傳道者去解決,時下還是自己多努力,多讀書,先求充實自己,然後因人施教,循序漸進,引對方進入佳境。所以我建議初學者宜以不貪心為主,先練自己懂的會的,等到已懂的會的著熟後,那些略深些,似懂似不懂的便會逐漸貫通,時久之後,就會越練越精,越懂越多。因為道與技不同,巧與藝是有極大差異,願學者引以為戒。

「視為止」:即視動猶靜,視靜又動,也可當作動在靜中,或外不動內動,體不動炁動… 這些凡事不能用肉眼觀察分析的境界,都是「進道」。太極拳經:「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先師授拳說:「動則筋柔屬陰,靜則炁定屬陽。」左家太極內功心法第三訣:「閉五竅,即是視而不見(止),聽而不聞(止),聞而不覺,嚐而不知…。」都是「視為止」三字的延伸。

「行為遲」:看似慢,實則快,看似緩,實則速,這些以靜制動,以慢勝快的變化,都是「進道」描述。但與肉眼所見,後天的知識是背道而馳,尋回源頭,則又是顛撲不破的真理。若以空間換算,不論速度多快,每秒鐘能出一百拳,也沒有用,因為不動最快。因為動是有空間時間,唯有不動只是空間而無時間。太極拳不用手,求周身是手手非手,就是從「行為遲」三個字蛻變。

「動刀甚微」:其妙在微,若能微到似無,跡近無的境界,自然到進道、神的境界。太極拳要鬆,接手要輕,要輕微到對手無知覺,無感覺,此時吐氣發勁,自然是「人不知我」。以手作刀,以接點作刀刃,以微作途徑,做自己努力方向,若能修到「動刀甚微」,你的太極拳功夫已非功夫,是道,是功夫藝術了。

(四) 技進於道的存在感:

存在感就是成就感。李博士引庖丁:「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三句話作說明,事實上,每個人都有這成就感經驗,只是各人體驗不同,生活不同而已。商人的成就感是存在於賺錢上,孩子的成就感是存在於父母誇獎上,老師的成就感是存在於狀元徒弟上… 各行各業,各個生活背景都有存在感。在佛的存在感是法喜時的自然流露,道的存在感是在道的喜悅永恆。雖然存在感深淺久暫不同,但在道的領域中,能開啟天性大門,這存在成就是永恆的、是終身不渝的,是上刀山下油鍋不會皺眉頭,好像耶穌能背十字架從容就死,文天祥能在財、色、高官厚碌利誘下,仍能作「正氣歌」,從容就義一樣。在道在佛最難勘破是生死關。在民間也有千古艱難唯一死,螞蟻尚求貪生,在軍中能談笑論生死的軍人,也會說一句:「殺身成仁易,從容就義難。」所以武術的最高境界是道,能得道,便可勘破生死,勘破生死就無所謂生,無所謂生,能知生即死,死即生的大道,便非靠技進於道的存在感不可。

(五) 技進於道的美學:

庖丁能將草野屠夫殺牛血淋淋,凶殘酷賤不人道醜惡的殺牛過程,表現成桑林之舞、中經首之會的舞樂,正表現道的美。所謂藝術是真善美昇華,真善美的昇華,則是美中最美,這美是得道的美,唯有得道的美,方能變腐朽為神奇,變凶惡為善事,變貧賤為高貴… 這就是藝術,是道。太極拳是道和藝結合,所以作者最近提出,吾人學太極拳功夫,和學太極拳功夫藝術要分開。

舉個例子,五十年代,一部電影叫「鐘樓怪人」,男主角是安東尼昆,你看過之後,覺得怪人醜嗎?那又駝又醜又髒又賤… 你討厭他嗎?去年中國電視公司播出星雲法師著的「再世情緣」,那主角臉上一塊大疤,又駝又… 為何高居收視率?三次重播,下檔即重演,破了電視公司先例呢?這就是藝術,是美學,是進道。李志勇博士,借莊子庖丁解牛故事說明太極拳是道,非拳。他為使同學了解,分為五個部份說明,實際上,這五個部份是環環相扣,五是一,一是五的東西。多年來,我常常勉勵同學多讀書的道理也是為這些。希望大家努力,如果大家能開啟自性大門,古書上處處都是武功秘笈,大自然時時都在告訴我們武術絕招。道要修,靈要養,炁要煉,體要動,四者如法不踰法,太極拳功夫藝術就在你心中。

刊登於 研幾雜誌1994年 第 13 期

讀「庖丁解牛與太極拳」後的聯想思考” 有 1 則迴響

  1. 吳國忠老師晚年所練之太極拳幾乎已經和「道」相互融合了,所以我們要練好太極拳必須朝向「悟道」的方向前進;追隨吳國忠老師的步伐,這樣才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喔!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