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損二卦的洗心功夫

李環中/2022.06

本門為左萊蓬所傳「三純」太極拳:純道家、純先天、純炁功。這些年汪群超老師亟力改造我們的身體材質,從全身筋膜的開合吞吐著眼,希望大家能回到「先天」運動模式。與此同時,想起吳國忠師爺說「假若你真想要學好純道家左祖師太極拳之祕,那你誠、恆、信都要加倍。簡單說,自己在心性上、觀念上、認知上、行為上⋯⋯一切必先脫胎換骨,洗心革面。」(〈道家傳統太極拳臨界架構〉)換言之,不僅身體材質要改變,心靈素質也須返回先天。

如何喚醒先天之心?吳師爺在《道家傳統太極拳揭祕》(以下簡稱《揭祕》)書中強調「別塵洞」與「觀心洞」功夫[1],如何修煉,吾輩總是懵懂。《易》之靈泉如弱水三千,今資取一瓢飲:以相錯相交[2]的咸、損二卦,探一探其中洗心退藏[3]功夫。

一、咸卦是觀心洞功夫:感知與通同

(一)咸卦第一層意義是「感」

先從一則故事說起。

殷荊州(浩)曾問(慧)遠公:「易以何為體?」答曰:「易以感為體。」殷曰:「銅山西崩,靈鐘東應,便是《易》耶?」遠公笑而不答。(《世說新語.文學第四》)

魏晉時期崇尚易經,當時名士殷浩曾向慧遠大師求教易經的本質/主體,得到「感」字;殷浩以為是感應預知之術,慧遠公卻回報一抹耐人尋味的微笑!易經是變的哲學,唯變所適,所謂「神無方而易無體」(《易‧繫辭傳上》),為何慧遠公還捻出一個「感」字?其中奧祕就在咸卦。

澤山咸卦,上兌下艮,彖傳解說卦辭如下:

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悅),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娶)女吉也。

一般以此卦講男女相感婚合之事,實則為陰陽二氣交感變化,隱含有生生之義,而以少男(艮)少女(兌)為徵象,故彖傳接著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擴而充之則能感知人心,與天下人同感共振,以其「所感」而覺知天地萬物的生命情態。如何透過二氣交感而通達於天地萬物?靠的是「無心」。

上卦「兌」,易象為「說」(古文「悅」字),故「兌」是無心之悅;下卦「艮」,易象為「止」,有依止、節制之意,止而悅而「咸」,是無心之感。無心便是去其私,虛其心,不起心識作用,師爺、老師常說的「跳過腦袋」。無心而能感能悅,必定不是主觀感受,也非滿足七情六慾之樂。咸卦主爻在九四「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孔子解說如下:

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伸)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易‧繫辭傳下》第5章)

「人心惟危」,對於行者來說,最大的敵人是憧憧往來紛飛如瀑的意識,念念相續,一個搭一個,一旦接觸種種色身香味觸法,更是朋從爾思,心隨境轉,簡直就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如何滌滁塵念、截斷眾流?孔子教我們放下那些傻念頭,看看天地日月,陰陽相推,往來相感,要從造化之中得到大智慧,這是最大的德行,所以《大象》說「咸,君子以虛受人」。以虛受人,更要以虛受萬化,這便是「至虛」。老子「至虛,恆也;守中,篤也」[4]、莊子「虛者心齋也」,就是咸卦功夫。

咸功亦是靈知明覺。至虛至靜的心體並非如槁木如死水,否則如何能感?這裡帶有宗教味道的誠意,所謂「絜靜精微,易教也」(《禮記.經解篇》)。想像上古時代,巫咸[5]在特定儀式後,身心高度純粹專一,絜靜精微,感官心智開展到極致,而後天人合一,[6]始接收宇宙全訊息,渾然與物同體,「內心與整個宇宙相照映」、「意識到自己是處於『存有的全體』之中」。[7]我們的心體在虛寂中透顯著靈性明覺,全頻道開放流通。咸知越是精微深刻,你的世界就越加恢廓!

常保咸心,高度覺知,深刻觀照,在敲檀香棒、溫養內功或單練時,內觀自己的大拇指、小腿、委中、承扶、膻中、舌根、眉心、頭頂心有何變化?緊了?滯了?(咸其拇、咸其腓、咸其股、咸其脢、咸其輔頰舌)[8]對練時,感知(聽)對方來勢的眼神、周遭氣流、以及搭手後身體的種種變化。這是無心之感,所以吳師爺在書中說:「觀心洞修真是要福地仙都真活潑,福地為體,仙都為炁,活潑不是靜想呆呆地修煉,是大通大順後,自然而然極然似全身透明。」(《揭祕》)雖然「太極拳基準八法」有「氣沉丹田」,亦即「心與炁相守於丹田」,然師爺所授「觀心洞功夫」不僅是高度精神意炁專注集中,更強調感通的生機盎然、活潑靈動!

山西太原三清觀內觀心洞原貌(2014)
山西太原三清觀內別塵洞(右)原貌(2014)

(二)咸卦第二層意義是「同」

《雜卦傳》說:「咸,速也。」什麼是速?是指物理意義上相對於慢而言?

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易‧繫辭傳上》第10章)

上文講「易」之神妙可以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但有先決條件:感深而通,研幾(機)而成。在極深刻精微的咸心之下,我們的身體整合了,自我消融了,進一步與對方通同了。(其實也無內外人我之別,就只是觀照覺知。)這樣才有可能得機得勢。汪老師曾在社團臉書發文,從「先」的角度講「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只要改習慣,便能從『後』轉為『先』,幾乎沒有任何作為,僅憑身體的運動習慣便能取得先發制人的優勢。因為無所作為,便因『先』而大有作為,太極拳才會以炁做為一切的根本,談太極拳三句不離炁。炁者,無心(无灬)。」(〈從「先」切入太極拳〉之二)此「(機)先」亦須以「咸」(無心之感)為體。

不像其他師兄有幸被師爺發過,我親炙師爺未久,對於傳說中「被摜到牆上」的滋味很嚮往,終於有一次在夢裡得償夙願。那是在師爺歸道山之後,我夢見他老人家滿掌搭在我左上臂,說:「這裡比較鬆了,那裡(指著右肩)還不行,妳以前上半身是歪的。」語畢,我就被發出去,但只輕輕往右一跳。「妳要整個鬆、再鬆」,師爺又說。我一鬆,師爺掌心有一股能量像瀑布般清涼輕靈,又像輻射線清晰,往我身上全面性綻放包覆,我立刻被串起來,四肢百骸融成一片,當然,也包括師爺:一體。然後,被發得好遠好遠——彷彿師爺的能量流進到身體後內建彈力線——被拋到雲端再彈回來,舒服極了。師爺並沒有拉住我(平常老師、師叔們都會拉住,以防受傷)。我老遠跑回來,興奮地嚷著:我懂了!⋯⋯醒後就糊塗了,懂啥呢?後來汪老師指點迷津:師爺在教我發勁。而今想來,這就是咸同的滋味。

月映萬川,只要我們的心皎潔如月,就能照耀每一道河流;只要我們的心淨如秋水,就能回映月的陰晴圓缺。

二、損卦是別塵洞功夫:革除與中和

(一)損之又損,以至於咸

山澤損。損與咸相錯,六爻陰陽皆對反,陰陽相反相成,故為一體兩面。《說卦》云「山澤通氣」[9],可知此二卦皆以「通氣」為本。咸卦以「取女」為象,損卦則以「二簋可享」[10]為象,前者有心包太虛之功,後者以落盡繁華為美。

損的本義是剝卻、革除。除卻什麼呢?卦體上艮下兌——艮意象為山、為慎守、節制,兌意象為澤、為口舌、為愉悅、毀折。當兌居上卦(外卦)時可充分發揮吸收、溝通之效,故能悅(例如咸卦);當其居下卦(內卦)時受到抑止,故取折損之意。從修為上說,則是「自損」:舉凡一切不必要的欲求情思、後天的塵勞俗慮,以及有形的積習累業、無形的思維框架、牢不可破的知識系統,當斷則斷。《大象》云「損,君子以懲忿窒欲」,是舉其犖犖大者,所當革除的又豈只忿欲而已?!所以老子說「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當我們除去忿欲這二個大魔頭之後,猶有更多「群魔亂舞」!刮垢磨光是一輩子工夫,因此「損之又損,以至於咸」,「咸」則「無為而無不為」。

神龍山莊練習場的白板上有一張圖片:一人立於危崖邊上,背後有大熊正步步逼近。師爺、老師以此情境提點我們:練拳要敢於「時時把自己放在最危險的境地磨練」,「太極拳是置之死地而後生」;汪老師屢屢要大家把身體的重量拋出來,不要困在大腿,甚至跌倒也無所謂,去體會將跌未跌的臨界感——多數人逃脫不了自我保護機制,把身體控制得很嚴密安全,於是也把自己困在身體裡。我們敢於把身體拋出來嗎?同理,我們敢於把數十年來所累積且賴以立足而其實是被裂解的固著的知見統統捨棄嗎?我們總是被恐懼束縛。「損」的極致,便是直面恐懼。

前有斷崖後有熊,你怎麼辦?

吳師爺說別塵洞:「在道家修真的本意是道別、揮別,將那些分開後的一切,有形和無形,要完全拋掉,甩個精光,才能進去另一個新的洞天(別有洞天)。」又說:「凡心之魔是貪生怕死、好逸惡勞、求快貪多⋯⋯是人性常態,這些魔心要降到底且無重生,永不翻身,才能識先天之心」(《揭祕》)此「降魔」功夫正是損卦心法。你丟掉的包袱越多,就越自由!

(二)損益相濟,以致中和

損卦還有一個重要概念:致中和。彖辭云「損下益上」、「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損下益上為損卦,損上益下為益卦,損益二卦有盈虛消長、天道循環之意。損卦主爻在六三,孔子引其爻辭云: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易‧繫辭傳下》第5章)

萬物化醇、萬物化生等語,說的不正是咸卦嗎?而或損或得(益),在於是否「致一(合一)」。孔子似乎對損益二卦棖觸尤多:「孔子讀《易》至於損益,則喟然而歎,子夏避席而問曰:『夫子何為歎?』孔子曰:『夫自損者益,自益者缺[11],吾是以歎也。』⋯⋯升輿而遇三人則下,二人則軾,調其盈虛,故能長久也。」(《說苑‧敬慎》)所謂「三人則下,二人則軾」是指乘車以二人為宜,可憑著車軾(車前橫木)達到平衡,因此多一人要下,少一人要補,目的是「調其盈虛」,這便是「三人行」一段之意。

損益盈虛,亦即損有餘而補不足,目的是致中和。老子云:「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此「天之道」即先天,「人之道」即後天。老子之意,除警惕世人貪邪愚昧之外,也指出自然之道是以「損盈益虛」為原則。我們知道,追求大自然永續共生,「生態平衡」非常重要,自然界的平衡狀態是能量與訊息的流動、物種族群與環境互動,具有動態與時序的特質[12],這也是「損道」之義。由此可知「損」是純先天、純道家思想。《雜卦傳》云「損益,盛衰之始也」,意即損是盛之始,益是衰之始。此消則彼長,彼消則此長;一消一息,損益相濟,中和[13]圓成,所以彖辭特別提出「時」義。

易經咸、損心法有助於修練心靈素質返回先天。古人說「此心安處是吾鄉」,我們也可以說,此心「損」處是「別塵」,此心「咸」處是「觀心」,別塵、觀心何必在山林石澗!其餘如恆卦(久也)教我們以宇宙的尺度來看待時間,履卦(不處也)教我們不執不滯,觀卦(盥而不薦)教我們受命如響、用心若鏡⋯⋯每讀一次就像靈魂洗一次澡,值得玩味再三!

臺灣宜蘭翠峰湖全景,山澤氤氳,充滿靈性(圖片出自林務局羅東管理處)

刊登於 2022 年《原幾》雜誌第六期


[1] 吳師爺於2014年帶領門內生徒尋訪山西太原祖庭「三清觀」。觀內分二進二院,第二進有三清閣,閣下有八洞:前三洞居經線,分別為觀心、別塵、悟[雲靈];後五洞居緯線,分別為閬苑勝境、降龍、伏虎、紫霞、蓬萊;前賢在此清修。師爺有所感悟,因著《道家傳統太極拳揭祕》一書,敘其始末,並詳述八洞修真功夫,以勗勉門人。

[2] 錯卦或稱對卦、旁通卦,是指兩卦之間,六爻的陰陽全部相反,例如乾與坤、坎與離。交卦是指兩卦之間,內(下)外(上)卦互換,例如地天泰與天地否、水火既濟與火水未濟,參考杭辛齋《學易筆談新篇》,p.380。

[3] 出自《易‧繫辭傳上》第11章:「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智);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

[4] 出自《老子》第16章,通行本作「致虛極,守靜篤」,此處採用較古的郭店楚簡版本。

[5] 商代巫師權力甚大,分別在帝太戊、祖乙時期復興商朝。甲骨文《卜辭》有「咸戊」。見《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p.45。

[6] 《國語.楚語》描述巫的特質:「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齋)肅衷(中)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

[7] 余英時先生解釋人和天地萬物「一體」時,援引雅斯培語。見《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p.41。

[8] 以上「咸其拇」五句出自咸卦六爻爻辭。

[9] 《說卦》講先天八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10] 損卦卦辭有「二簋可用享」,意謂祭祀之禮不在供品多寡,心存虔敬,二簋即可。享,祭祀。簋,盛供品的器物,古禮最多用八簋,最少用二簋。

[11] 《荀子•宥坐篇》曾引一段孔子語「《易》曰:不損而益之,故損;自損而終,故益。」唯此「易曰」不見於傳本。

[12] 生態平衡(ecological equilibium)是指生態系統中,透過能量的流動、物種內與族群間的互動,達到環境與生物因子的動態平衡狀態。此狀態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改變了平衡關係會調整為新的狀態,也會隨著時間而有不同階段的生態平衡。

[13] 《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第1章)此處「中」指本體本然,「和」指顯相發用,其意義與易經不盡相同,但「致中和」可使天地正位、萬物化育,當源自於易經。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