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亦文 /2022.06
一、太極拳發勁之基礎勁:按勁
一般學太極拳者,可能會知道,「按勁」被認為是「基礎勁」,學會了「按」再學其他,應該就比較容易。可惜大多數的人也可能和我一樣,認為「按手」沒什麼了不起,其實,並未真正的瞭解其內涵,結果,按是按、掤是掤、扌履是扌履、擠是擠,並沒有發現它們明確的「連帶關係」。
老師說:「打人要輕,最好輕到對方不知道。」又說:「推手,冬至衣服(接觸點衣服拉得動)夏至毛(汗毛)。打人和推手的要求是一樣的!」⋯⋯大部分我所自認的「發勁」,都沒有達到老師的標準,為何呀?百思不解,頭髮都快抓禿了!
先討論一下,為什麼是「按」字,而不是「推」、「撞」、「壓」、「碰」等其它名詞?
對於古人用詞要求精準,老師提過一個典故:唐朝詩人賈島寫過一首詩〈題李凝幽居〉,其中兩句:「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似乎覺得不大對勁,究竟夜半客人來訪時,應該是「推」門好,還是「敲」門好?哪個更符合詩意?推門的動作好像太輕,有點偷偷摸摸的;半夜敲門又會吵到人,顯得浮躁!所以一路上推、敲、推、敲⋯⋯喃喃自語,還傻傻地撞到韓愈坐的轎子。韓愈被撞並沒有生氣,反而和他討論要用哪個字恰當。最後認為「敲」字好,夜半敲門,劃破萬物寂靜,以動襯靜,增添詩意呀!(這也是後人拿「推敲」當作「考慮」的典故)
所以,太極拳傳下來的「按」字,就僅能是「按」字,不能是別的。只是以前我們常常是推、撞、壓而已,做不出「按」的味道。近來,從「按手發勁」練習,我找到了答案。被發勁的師兄,兩手抱肘置於胸前,前弓後箭穩穩站好。我兩手按在對方「上臂」上(不可「掌根」置於肘下,這樣易「托舉」對方),然後練發按勁。
五年多以來,持續群超師兄的「筋膜延展」訓練,我知道了「氣」與「勢」的分別,也比較摸清楚「按勁」為何。
以本門大乘法為例,「指尖」領的是「筋膜延展」,領的是「氣」(「行氣」依附人體筋膜,有它的極限,並不會透出體外,最好是符合「清升濁降」、「二氣迴旋」),主「上下」;「掌心」領的是「勢」(順勢、借勢,合勢無窮盡,也可拋射到極遠),主「前方」。
以古典力學來說明。按勁一出手,就該至少存在「向上」(垂直)與「向前」(水平)的兩個分力。「垂直分力」由筋膜延展來完成;「水平分力」由勢來作用。兩者合成一斜上方的「合力」,可表現在「拔根」兼「上拋」的用途上。(我們說的「連根晃」,其中包含很多的因素,實在無法一一列舉,在這裡說的比較粗糙。)
按手其實就是實現大乘法的具體作為。那麼輕觸時,有沒有保證「筋膜延展」的順暢?身體鬆沉與否?我舉一個形象化的例子:一個重鐵球繫在鐵鍊上,一台吊車把鐵鍊吊起來,連同鐵球也離地,這時鐵球動盪的正面會被摧毀。「指尖」領向上的筋膜就是「鐵鍊」,「掌心」領向前的勢就是「重鐵球」。
由於被「按」是在被「拔根」的條件下,使得被發勁者無力對抗。會隨我勢大勢小決定他被發的遠近。(以前老師常很自負的說:「要發你三步就三步,要五步就五步,沒有例外」。)
有了這個認知,我才知道「按勁」的確是基礎勁,它是一切發勁的原型。這個沒做對,不管發什麼勁,都難免衝、壓、推、撞、扛,也絕對是輕不了,那又怎麼好意思說自己會發勁呢?在此與大家共勉!

二、太極拳的接縮:邊讓邊補
太極拳的接縮,不是退縮,更不是閃避、潰逃。是主動迎上去,一接觸對方,主、客觀因素都要把對方的勁力「吞掉」(甚至把它變成我的),讓它不形成威脅。但我們的肚量有限,不可能一直吃下去,所以最好是「邊吃邊還」,借他的力讓我使出更多的勁力還給他,同時遏止他輸出更大的傷害力。
「吞掉」!要吞到哪裡去?有人就說,吞到大地去,大地的「肚量」最大。這練習的結果是「會吞不會吐」或「扛自己也扛對手」。很多太極高人,走化很行,叫他發勁卻難以成功。特別是遇到一些「楞頭青」,硬力直直壓過來,明知道他是錯的,就是無力處理(給人感到「名不符實」)!忍氣吞聲真的形成了柔弱可欺、不會反擊的態勢!這問題,嚴重違反了太極拳理論,不要說「報仇不隔夜」了,太極拳的反擊應該就在於「一瞬」。要在不閃不避,又要借力使力的條件下完成「立刻反擊」。必要條件,就是形成這太極拳的「接縮」,不可不察。
太極拳的特色,在於「主動出擊,被動反擊」。主動的不是直接打人,而是想盡辦法的「借」,儘量不使用本力(錢)。或者說把自己營造成很好的投資環境(身體材質),讓外資忍不住地注入資金(歡迎外力),讓我可操控的槓桿更雄厚。感覺上很像「你不叫我打你,我還懶得打你」的被動樣貌。
要練成「接縮」,首先我們自己要有健全的「內循環」(自己練習功、拳、劍等)。肢體上下政令通達,左右協調順暢,局部地方通權達變,中央統籌分配平衡(「治大國如烹小鮮」,同樣的「處小我如御大國」)。
再來,開放「外循環」(與人推手、大扌履、發勁等),要不卑不亢。很多人都有經驗,自己練的時候沒啥問題,但和人一搭手後卻處處不順!覺得很卡,然後很想向對手說:「你用力,你不對,你這不是太極拳⋯⋯」的指責別人!這時,我和對手的功夫差不多「爛」,也都無力去處理對手。
遇到老師或功夫高的師兄,推手推得特別愉快,不會覺得卡卡。其實是老師及師兄們「陪公子讀書」,讓條路給我過去,而師兄練的就是「接縮」。在緊密接觸的兩人之中,順勢的形成空間,我們叫它「化空」,讓過之後隨即「補空」。以扌履手為例,好像「讓過」他之後又立刻「扶著」他,看似他推得很順暢,事實上是不得不沿著我給出的軌跡走。
說白一點,我自身先能「政通人和」,身體內外與四肢先能互相協調「讓路」,我認為這是在武術上有價值的「縮」。一旦外力介入時,身體的材質條件亦有機會為別人「讓路」。這一邊「讓」一邊「補」(供需平衡),對方是退無可退,深陷泥沼無法自拔,我認為這才是真的「接」。
接縮,是「拿捏對手」的順勢心態和「待人接物」的優勢能力。驅動它,會把對方嵌入我的發勁模式。我想,只要掌握了它,發勁(接好後丟出去)就不太容易失手了。

刊登於 2022 年《原幾》雜誌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