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筋膜理論(解剖列車)相關之會通(一)

謝進富/2022.06

【前言】

自Thomas W.Myers所著之《解剖列車》問世以來,洛陽紙貴,它是由解剖學應用於醫療的研究,重點放在由發現筋膜系統的種種內涵與新治療功能。然而,其有關筋膜的生理學概念卻深深吸引我這個太極拳癡迷者,它讓我對太極拳的炁的理解獲得極大啟發。因此在勤讀之餘,也同時把它對太極拳有用之處記載下來,並逐步以道家傳統太極拳的觀點去發掘與解析太極拳的生理學應用。雖未克完成,為分享同好,不敢自珍,而擬分期刊登。

[參考資料]Thomas W.Myers《解剖列車》中文譯本(王朝慶等譯著)

[體例說明]淺藍色背景的文字為《解剖列車》重點摘錄譯文內容,並附原書頁碼。

【本文】

一、《解剖列車》概念僅是呈現一種可能潛在助益的替代解剖路線圖,一種肌筋膜縱向連結的系統觀點。療癒的核心思想在於我們傾聽、觀察、感受的能力,更勝於我們所運用的技術。(p.2)

太極拳對肌筋膜的核心概念在於做為行炁通道、助於行炁、輸送能量與養分並且清除廢物,以及這些運作中訊息的收集與傳遞。《解剖列車》對筋膜系統的觀點為筋膜是一種縱向的連結,呼應的是太極拳的「一線勁」,而其對療癒的核心思想是在於傾聽、觀察、感受的能力,此亦呼應太極拳的聽勁。

二、以生物力學分析個別肌肉,僅能為人體動作經驗的不完整拼圖。本書在這個方向上係將整體系統思維應用到姿勢與動作分析上,將身體部位串聯以協同關係來看待,而非將他們進一步切開。因此,肌筋膜經線理論認為肌肉骨骼系統以一個整體模式存在人體作用的無數節律與和諧的模式中的一小部分。(p.3)

太極拳的動作講究整體同動,講不動手,甚至講周身完整一炁,不但在動作上講整體同動,連行炁上亦講整體完整一炁,最終是形炁合一。以上這些效能,都因筋膜系統是全身密布連貫的,因而身體各部位串聯而協同,進而共建人體作用的無數節律與和諧模式。

三、肌筋膜經線並不是針灸經絡經線,而是奠基於標準西方解剖學的拉力線,透過環繞於骨骼的人體肌筋膜來傳遞形變彈力並誘發動作、與提供穩定。當然,他們有某些與針灸經絡經線重疊處。(p.5)

由《解剖列車》的肌筋膜經線觀之,太極拳的行炁若經由筋膜系統,則必不局限於針灸經絡經線。《內經》有云:「營行脈中,衛行脈外」,既然衛炁行於脈外,理所當然炁可運行更廣泛的整個筋膜二系統中。太極拳有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運而後動」,其運而後動即是因行氣於筋膜而能誘發與傳遞形變的能量,從而亦產生動作又維持身體的穩定作用。

四、結締組織在體內扮演數種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結構方面,多種胞外基質各自有其獨特的特性:或在細胞層級提供基礎的防衛功能;結締組織往往在周圍組織的生長與分化上起到提供營養與型態發生等重要功能。結締組織細胞在胞外間隙中注入了各式各樣具有活性的結構物質,包括:膠原蛋白、彈力纖維、網狀纖維與纖維間膠合蛋白等,通稱為基質。(p.15)

結締組織中細胞具有間隙,而這些間隙具有許多胞外基質,這些基質具有防衛及提供營養與型態發生的功能。我們常說太極拳的炁是能量也是營養物質,對照《解剖列車》上述研究結果所發現的這些成分,太極拳的炁所含的能量或營養物質就是同於胞外基質。鄭曼青師爺說太極拳行炁於筋膜,並稱人體筋膜充炁後,形同一個炁囊,如同是個輪胎的內胎,具有彈性能承受外力的衝擊,以保護身體的重要器官。《內經》說衛氣行脈外,既稱「衛」氣,就是具有防衛功能的氣,這和胞外基質功能相當。惟氣是生人方有,死物就消失無蹤,無法解剖發現,且人若死亡,胞外基質便不復具有功能。故雖然《解剖列車》沒發現氣,但由功能推知胞外基質可能就是衛氣所含微細物質。

五、所謂胞外基質(ECM)指的是結締組織內所有細胞外物質的總合。就本質而言,ECM的成分有不溶性蛋白質纖維、親水性的碳水化合物聚合物及醣蛋白可溶聚合體。從力學的角度來看,ECM能協助分散由重力與動作所產生的壓力,並維持身體各部位的形狀,同時提供內含的細胞一個物理與化學環境,形成讓細胞可以黏附、移動並維持適當孔隙、水分、離子環境等架構,讓代謝物質與養分均可自由擴散。(p.15)

此段再詳加說明胞外基質ECM,除了本質是不溶性蛋白質纖維、親水性的碳水化合物聚合物及醣蛋白可溶聚合體外,特別注意的是他仍有適當孔隙(通道)、水分(潤滑)及離子環境(能量架構),是以能使代謝物質與養分自由通過而擴散(行炁而炁遍周身)。在此,我想說的是以上這些功能是要活體方能具備,死物就消失殆盡,生物之器官生死的差別在有炁無炁而已。另外,我們常聞煉精化氣,精是液體,亦即含有水分,氣既為精所化,則能還原凝結水分。故胞外基質含有水分也就理所當然。

六、結締組織是個微妙的命名,雖然他的纖維壁具有引導液體,並創造不連續的區袋與管路的功能,然而結締組織在連結的作用上卻遠大於分隔的作用,他連接起鄰近的細胞,甚至建構了串起全身所有細胞的結構網路。(p.16)

結締組織包含各色各樣的功能的肌腱、肌束、韌帶、臟器平滑肌、或骨頭等等的區袋,他們自身的膠原纖維或包覆的筋膜,把他們綿密的連結一起,除了形成人體的外型,也形成能量或動作功能的結構網路。所以,結締組織所建構的結構網路,串連了全身,由此讓炁(能量)能夠遍佈周身。

七、儘管目前對結締組織的多樣性已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但對於被分泌到細胞間隙結締組織基質而言,其豐富的種類與功用卻依舊所知甚少。基質的內容物不僅因結締細胞的製造過程而不同,更會隨著外在環境的需求,而在一定的程度內自我形塑並調整其成分。(p.20)

太極拳的炁是一種無形無象的能量,以往,它與生理學的機制的關聯所知甚少。當前,結締組織的多樣性功能,依然所知甚少,炁與結締組織雖然有其必然的關聯,但實際機轉仍待各領域的專家深入探討。「基質的內容物不僅因結締組織細胞的製造過程而不同,更會隨著外在環境的需求,而在一定的程度內自我形塑並調整其成分」這段發現可稱為重大的發現,標示著人體可藉助學習與訓練而改變人體結構與功能的生理機制。在太極拳的學習上,正可藉助這種生理機制而達到不斷進展的可能,師爺鄭曼青大師所倡的三階九級,正可藉此機制使太極拳的修煉逐級而上。而所謂改錯拳的倡議,原本是改習慣為主要關注,嚴格來說也不夠周全,如今有了結締組織基質可變性理論的發現,太極拳改錯拳的倡議,也得到生理學的支持。

八、在生物體中,應力會產生微量的電流,也就是所謂的壓電荷。壓電荷反映了組織所遭受的應力。結締組織細胞能解讀這些壓電荷,依此而決定何處該加強、減弱,或改變胞外基質的內含物,藉以回應外在環境的變化。(p.20)

太極拳的內炁是多種能量物質集合,或是與能量物質相關聯的機轉,這裡所稱的壓電荷應屬於內炁的部分機轉。太極拳的聽勁是感應與應變的集合,它從表皮接觸外力,觸動皮下筋膜系統,它除了和神經系統相關,和結締組織或者筋膜系統的訊息傳遞功能,有非常密切的相關。有了對初始微壓力訊息的感應,身體便循著天生或深度學習而得的模式迅即開始產生應變。從瞬間判讀感應所得的訊息傳遞的壓力性質、大小、方向、快慢⋯⋯,同時瞬間整合全身的能量及統整全身的動作,產生所謂的聽勁與懂勁。

九、肌肉的功能是用來進行一連串的收縮與放鬆動作,一旦這些肌肉處於持續收縮的情況下,就會讓肌肉無法發揮完全的功能,同時也促成激痛點的生成,這些張力會沿著肌肉內外的筋膜而傳遞,通常是朝著肌筋膜路線的兩端延伸。可以這麼說,這些肌肉或其中的某部分,在身體的需求下轉變成以繩索的型態來發揮作用。當肌肉被外力拉長時,會試圖以收縮的方式,回到休息時的原本長度,若無法達到,才會藉著增生細胞與肌小結來連接多出的空隙,倘若拉長筋膜的速度太過迅速,會造成筋膜的破裂,同時也是造成結締組織損傷最常見的原因;若我們用夠慢的速度來拉筋,筋膜則會被拉長,並且停留在被拉長後的狀態,表現出他的可塑性。(p.21)

當肌肉及其他所含的筋膜被外力拉長時,會試圖以收縮的方式,回到休息時的原本長度。若他所受的外力太強,超出該肌肉的回復能力,他便無法達到回復,此時就會藉著增生細胞與肌小結來連接多出的空隙,造成緊繃僵硬。倘若拉長筋膜的力量太大又太過迅速,則會造成筋膜的破裂,形成傷害。因此,太過強調使用肌肉爆發力的武術擊打,或太過強調使用大量收縮力的深蹲站樁或拉筋太過的武術訓練,並非良好安全的武術。

道家傳統太極拳的特色是不斷的要求緩節筋柔,以達鬆淨鬆透。相對於其他武術的肌肉緊蹦,可說更符合肌筋膜的特性與保護。所以太極拳不進行中、高強度的拉筋,從而能避免運動傷害。而緩節筋柔是更大程度的使筋膜系統充滿更大的空隙,使內炁的運行更能順暢。所謂筋膜被拉長在太極拳的意義,是身體這個有彈性的囊袋裡滿內炁時,囊袋(尤其是關節部位)被鼓滿而獲得最大的支撐,全身鬆淨鬆透下,宛如薄薄綿軟的氣球,充氣膨脹後,整體型態獲得支撐,或如水床或密封的橡膠管(如輪胎之內胎)被充滿氣一般,具有耐衝擊的彈性及極快速傳遞震波(訊息)的能力。使太極拳的聽勁與發勁得到良好的效果。

羚羊彈跳輕盈迅速是因後腿的長肌腱所發揮的肌筋膜機制

十、胞外基質(ECM)的設計讓代謝物質能輕易的由血液進入體細胞,再回流至組織液與淋巴液中。長期的機械性壓力,會讓局部區域的膠原纖維數量增多,並造成胞外基質的脫水,兩項因素共同作用之下,令胞外基質的量相對增加,形成了渦漩現象,令此處的細胞營養不良。(p.22)

有些太極拳派主張站樁與深蹲,以圖增加太極拳的功力,然而《解剖列車》的研究證明,較長時間的站樁與深蹲,易造成關節(尤其是膝關節)長時間的機械性壓力,會讓關節局部區域的膠原纖維數量增多(腫),並造成胞外基質脫水,兩項因素共同作用之下,令關節局部區域的胞外基質的量相對增加,令該處細胞營養不良,可能因而產生功能下降、激痛點疼痛、虛弱無力、代謝毒素增加,甚至基質消溶等情形。本段研究觀點是更進一步解讀肌肉及筋膜長期受壓力(拉力亦同),所形成的不良影響。所以有些太極拳學者主張太極拳一定要站樁,不是最好的方法。吾意以為短暫的站定式,以便於修正定式的姿態是否正確即可,不宜強調堅持較長時間的站樁,以免造成運動傷害。

(待續)

刊登於 2022 年《原幾》雜誌第六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