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一二談

鄭旭宏 2020.4/

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

其法以靜制動,以逸待勞,時逢午得其真傳有二十餘年,深知其妙云。──葉大密〈張耀西傳〉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國術社每年在三、四月間舉辦「華岡論劍」大專武術性社團觀摩會,以武會友,一時各校國術社或各種傳統武術社團濟濟一堂,雲集於陽明山。演武之後的交流時間,這幾年的熱門話題就是──社團快倒了,要如何招生呢?

現在願意辛苦練功的人是越來越少了,大學生有了手機為伴,稍稍動動手指,就可以攻城推王,滿足武俠大夢,又何必練得滿身大汗,還全身痠痛?再加上這兩年,大陸的傳武師傅被 MMA 打得全軍覆沒,一個個鼻青臉腫,更讓傳統武術班招生陷於停滯狀態,各大專傳統武術性社團,紛紛招不到新生,面臨了青黃不接的危機。(反過來,MMA 倒是乘機開了社團,招生好個風生水起。)所剩無多的幾位同學,言談之中時常露出「還是 MMA 比較厲害」的看法。或許哪天社員就跑光了也不一定。

記得老師常跟我們說:「最重要的,還是要有這個!」(拍拍手臂)我當時不懂是什麼意思,老師說:「你們除了要把功夫留下來,還要能走出去!」我自己學拳,是為了健身,把羸弱的體質轉為強健。要出去跟人拚輸贏?感覺距離滿遙遠的。沒想到,能不能打,現在卻成為社團存續與否的關鍵了。

有一位文大國術系畢業的武術老師,年紀剛過三十,三、四年前來觀摩華岡論劍而認識。他自述武術啟蒙於楊家太極拳,故以推廣太極拳為志業,後來在台北市開設太極教室。我非常佩服他的決心,因為台北市的租金很高。

數年後,偶然在網路上看到他的太極教室參加散手比賽的消息!興奮地點開影片,卻看見他練習時用拳套打拳擊,上場比賽有機會就用鞭腿,近距離乒乒乓乓用鉤拳、直拳。這位武術老師乃是國術系出身,MMA的本領,他全練過。這樣來訓練學生獲得獎牌,在這個傳武的冬天,有利招生,我完全理解。

我們比較幸運,練太極拳以興趣為主,不靠這個謀生。但為了推廣需要,也不能再故步自封。師承的道家傳統太極拳絕學,總是要走出去。退一步想,就算我們不走出去,有一天,如果像中國大陸的傳武界,別人打進來怎麼辦?屆時,我們也像前述的武術老師一樣,用 MMA 的功夫去打,那真是冤枉老師多年的教導。雖然我們對於武術應用非常陌生,但是有老師的典範在,總要打出太極拳的樣子!

老師晚年上課時常說:太極拳「犯者即仆」、一觸即跌,一碰就要解決。老師教學的內容,都有所本。「犯者即仆」一詞,出自於明末大儒黃宗羲手著〈王征南墓誌銘〉:「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意思大概是這樣:少林拳的厲害名滿天下,但是他的特色是以攻擊為主,往往也讓人抓到破綻而失敗。有所謂的內家拳,以靜制動,來犯的人一觸即跌而且跌得很慘,比較之下,少林拳就稱為外家拳。

這兩年才出土的〈張耀西傳〉 最後一句是這樣的:「其法以靜制動,以逸待勞,時逢午得其真傳有二十餘年,深知其妙云。」這句話來自張欽霖太師爺的口傳,再經葉大密親筆寫下,輾轉流傳至今,彷彿是祖師爺現身告誡我們這些後生小子:不要走錯路啊。

古人留訣不留法,知道理論,不知道練法,也是空留餘恨。本門的特色,就在有法。大家應該記得,老師常說:「太極拳不用打、拿、摔、踢」在這句話之後,老師往往會接著問:「不用打、拿、摔、踢,要怎麼打?」我相信,這個答案應該也與「以靜制動,以逸待勞」的武術應用條件有關。 以下是我的看法:

1、「以靜制動,以逸待勞」的選擇

武術應用,兩人搭手;以物理的角度來說,就是兩人在一直線上相對前進(如圖一),不論是他衝過來或是我衝過去,兩者的相對速度都一樣:

Vab=Va-Vb

從理論上來看,既然最後兩人相接觸時的相對速度必然相同,「以靜制動」,少花點力氣,我不衝過去,等他自己過來,「以逸待勞」,這個選擇是合理的。但是顯然難度很高。以靜制動,重點在那 個「制」字。我靜他動,以常理來看,呆呆不動,不就是在挨打?怎麼可能反而制服得了對手呢?而且還不能用打拿摔踢?

如果沒有功夫,靜止在原地等他過來,一般人被打爆的機會非常大。不如衝過去,「亂拳打死老師傅」,還多一點勝算。〈王征南墓誌銘〉中對「外家拳」描述為「主於搏人」,大部分是主動出擊。大概是這個緣故。所以,如果想要以靜制動,沒那麼容易,必須具備一般人所沒有的條件。

2、「以靜制動,以逸待勞」的條件

老師說過,「太極拳,從進門之後,所學的每一個功夫都一樣重要。」但老師有時看不下去,偶爾也會幫我們「畫重點」。老師某天說,應用的條件,「一是結構,二是聽勁」。所謂身體的結構,是長年、每天練習,漸漸脫胎換骨,練出來的「太極狀態」的結構。而聽勁,也是練出來的功夫。

談到結構,第一個想法當然是有形的身體,街頭健身房越開越多,標榜雕塑體態,鍛鍊有形的身體。如何增強肌肉力量、如何增加耐力……都有運動科學的理論基礎,利用機械的幫助來完成。太極拳高手看起來英姿爽颯,精神內斂,肌肉並不會特別巨大。我們練的身體有形結構,與無形的炁,目標是「形炁合一」,不能分開來練習。如果特別去鍛鍊局部肌肉,反而變成「累塊」(老師的形容),對行炁產生阻礙。

最近汪群超師兄在山莊上課,常常強調「身體的材質」。太極拳的外形結構,應該要朝這個方向。老師親手指導過的人應該會有這種感覺,老師的身體材質跟其他人的確不一樣。為什麼我們的手一碰到老師,就完全失去作用,全部變成老師口中的「廢手」?而老師的手往我們身上一放,我們就感覺身體不是自己的,老師要我們往東,我們就不能往西? 因為老師「身體的材質」已經脫胎換骨,有如《黃帝內經》的「真人」 ;而我們還是肉骨凡胎。老師的手上好像有磁鐵,我們被帶過來又帶過去,毫無招架之力。而我們的動作對老師完全沒有作用。所以對上老師永遠是「21 比 0」,一點機會都沒有。 老師常說他的身體「層層套動」,有如故宮博物院「九玲瓏」(圖二)。像這樣的身體結構,我們經年累月的追求,尚且難以企及,若走錯方向,練出健身房大塊肌,則南轅北轍,永遠做不到「以靜制動,以逸待勞」的太極絕學。

圖(二)24層九玲瓏象牙球(直徑10公分),現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我的經驗,雖然尚不能練到九玲瓏的結構,但被老師戲稱為「鐵板一塊」的肚子,近來似乎有點鬆動的跡象。對於「挫之之力」似乎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在接觸對方時,他的力量過來,身體有套動的結構,才能讓它進來,而我的力 (或炁)也同時穿透他。此時掌握正確的時機、微妙的變化,讓他脫手而出,就顯得不是那麼遙遠了。

太極拳的結構當然不只如此。鄭曼青師爺在黑皮書中明言:「太極拳是換骨金丹」。記得我入門後第一次上課,老師說:「要想脫胎換骨,每天都要練基本功法和拳架。」「要把我的話當藥吃。」第一節課就開宗明義,要大家知道練拳的目標是「脫胎換骨」,奈何我輩凡夫俗子,總是畫錯重點,練了一堆自以為高明的功夫,卻不知道是練錯了方向。

老師當年出國前,在復興南路道場寫下:「行萬里路始於足下,多數同學急的是應用勁法,我急的是大家足下功夫。」(圖三)老師多年來苦口婆心,常聽到老師說太極拳要下面指揮上面,裡面指揮外面。由下而上,由內而外,我常問自己:做到了多少?

圖(三)吳國忠老師於2011年出國前,寫在復興南路道場的白板

究竟,我們要如何脫胎換骨?那就只能「把老師的話當藥吃」,乖乖聽話練拳。熊經、鳥申、降魔降心……等功法要練、拳架要熟、內功要養成習慣、大乘法、小乘法……當然,更重要的是要練對。那是在練什麼?有所懷疑,就多問良師益友,儘量不要練錯。練錯也要知錯能改,如老師常說,顏回是「不貳過」,不是不犯錯。漸漸的就會越來越了解:鬆是什麼?「炁遍週身」是什麼狀態?為什麼師爺會說「發勁者,炁到而已」?……

至於聽勁,現在越來越覺得高深。我功夫不到,本不應多言,但既已胡謅至此,就再妄談一些吧。在「身體的材質」「脫胎換骨」之後,聽勁也會進入另一個層次。所有聽令於思維而發的動作,都是有所為而為;而道家無為而無不為。聽勁到後來,就如同老師所說:「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我遠遠的看見你,就『知道』要怎麼打你了。」師爺在黑皮書說的「內炁與外炁相鼓盪」也似乎有關。

最後整理一下,「太極拳不用打拿摔踢」,所以身體結構必須練到「脫胎換骨」,由下而上、由內而外……等許多太極拳的條件,且養成習慣。聽勁的養成,平時多留意內炁與外炁的摩盪,多與良師益友推手對練,不是見招拆招,而是以「犯者即仆」、一觸即跌為目標。只要方向對了,總有一天,祖師爺所謂「以靜制動,以逸待勞」如此瀟灑的功夫,不會只是想像。

誠如老師常說的:「功夫是練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這都是一點一滴的累積。過來人都知道,即便是認真練習,也常常因為認知上的誤解,而練錯方向。如汪師兄文章中的「美麗的誤會」,很難避免。但只要堅持下去,終有一天守得雲開見月明,經良師益友點破,還是會修得正果。期待你我能早日達到談笑用兵,「以靜制動,以逸待勞」的境界,以告慰老師。

圖(四)吳國忠老師教拳示範,讓弟子感受其內動狀態

刊登於 2020 年《原幾》雜誌第四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