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道幾四版再序」對談

汪群超 2020.4/

吳國忠老師著作《太極拳道幾》於 1985年春發行初版,迄今再版無數,持續熱銷的情況連吳老師自己也十分意外。在〈道幾十一版重序〉中提到:

為何《道幾》如此冷門的書籍會普受愛好者歡迎呢?我檢討結果,似和下面數點有關:

      1. 我言之有物,不作空談。
      2. 我不抄襲旁人和前聖先賢。
      3. 我寫我會的;不會的、我自己做不到的不介紹。
      4. 因我寫我會的,故我能肯定,動作要領的對和錯、及該注意的在哪裡。
      5. 因我不抄襲旁人,故我書中的介紹能引起愛好者內心共鳴,會有似曾相識的感情。
      6. 因我言之有物,故我的書能經得起讀者考驗。

吳老師也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我們,不論是寫作文章或是回答他的提問。 譬如吳老師上課常提問並請在場學生回答,待學生一一回答後,經常聽到他的回應:「你們說的都對,但不是我要的。」甚至會說「你說的都是我書上寫的,我要你說自己的看法」而打斷學生的回答。更有甚者,當學生稍猶豫幾秒鐘,明顯出現思考的樣態時,便立即制止回答。吳老師常說:「回答問題不可以想,要單刀破題,因為這是太極拳應用的本質。」「太極拳感而後應,臨場不能思考推理;是下意識的反應,不是頭腦的判斷。」老師希望我們面對問題時,至少能直覺地說出自己所知所練、符合自己程度的看法,而不是搬出老師說過或書上寫過的「標準答案」,那是老師的答案,不是你的。將老師的答案當作自己的,便是空談,不但不足取,更妨礙自己的進步。

在《太極拳道幾》持續再版的過程中,吳老師為再版書寫過幾次「再版序」(註1) ,最近重讀「道幾四版再序」頗能感受老師當時的心境(註2)。 在此摘取其中數個片段,回應此刻的讀後感。


註 1:2007 年更換版面後的《太極拳道幾》只留<十一版重序>,之前的<再版序><四版再序>與<七版再序>已不復見。

註 2:每當我遇到教學的困境,總喜歡翻開老師的書,讀他的序或跋,總能讀到他當年傳道的牢騷、無奈、無力與再奮起的心情。稍能撫慰傳道路途的寂寞。〈道幾四版再序〉寫於庚午年(1990 )新春。


自從《道幾》問世後,我照書教拳已經六年……;但我感覺到離自己寫書和印書的初衷距離尚遠。六年來再三檢討,經常和同學研究為何在武學應用上效果欠高(佳)呢?經過長時間和深入的追其原因,應是如下:

一、不是練不夠,而是練太多。這不是教和學的差錯,而是我們對武學的觀念和習慣太深固。殊不知,道家太極拳的原理是從「反者道之動」的哲理而來。一般人的觀念,練拳是要「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要練得多、越多越好;連我自己也曾認為「拳練一萬遍,功夫自然來」。而練太極拳卻是要改習慣,要改掉我們後天自然形成而和太極拳之理相違背的習慣;例如腳先動、手後動,一動要無有不動,打人和被打要鬆,應敵時先要捨己從人……。

這些道理很淺、很容易懂;一般認為一上手很容易做到,但一旦到了真正應敵時,就變成了根本不容易做到,不容易懂,自然就不是很淺了!所以假如一個太極拳同好,不能把這些相反的習慣徹底改掉,就去練推手、應用,那他練得越多,就變成越練越糟,越練越離開太極拳了。

依我個人多年練拳經驗和教學心得,習者欲去此病,首先要在太極拳之「理」上能真正落實、深信不渝;然後如法去練,要如太極拳之理法去練,不傻練、不多練,但須勤練。要做到生活太極化、太極生活化。將練的時間縮短,練的次數加多,利用時間練,忙中偷閒練,有空時,一分鐘練上十秒鐘也可。

這段話在過去二十多年來不知看過多少次,最近再看,感觸特別深,除了走過二十多年的學習生涯,接替老師傳道四年以來,從教學現場看到的也是這些問題。或許數百年來代代傳承,就是不斷上演此番情景,只不過人物更替而已。

吳老師的檢討與反省,經過了25年,相同的問題仍舊困擾著他。在2015年寫《道家傳統太極拳揭祕》與《道家傳統太極拳臨界架構》兩本書,依然強調「練太極拳是改習慣,不是練功力」(註3) 。顯見改習慣仍是學習太極拳最大的罩門。大家都聽得懂,也都知道要改習慣,卻仍跨不過那個門檻,始終捕捉不到要改的習慣在哪裡?


註 3:見《道家傳統太極拳揭祕》P.53,《道家傳統太極拳臨界架構》P.5。


「改習慣」是為道日損,「練功力」是為學日益,兩者雖不衝突,但觀念迥異。太極拳的養成是先改習慣,而後使之成為好習慣。也就是將原來後天的習慣一一砍掉,剩下的就是先天的本能(合乎太極之理的)(註4)。 不過,先天的本能喪失已久,從浮現到變成習慣需要一段時間的養成,這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是頭腦的變革,而為學日益是身體的還原,兩者不斷折衝妥協,終至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這個概念解釋了老師這段較令人費解的話:「不傻練、不多練,但須勤練……將練的時間縮短,練的次數加多,利用時間練,忙中偷閒練,有空時一分鐘練上十秒鐘也可。」許多太極拳愛好者、癡迷者無不勤練;不僅勤練,還練得多,每次練習時間也長,沒有人認為自己傻練,也都自認依理如法。但看在吳老師眼裡,習慣未改之前,練得越多越退步,也就是當「為學日益」的基礎建立在不好的習慣上,則越練離太極拳越遠。


註 4:練太極拳的目的,是要從「後天」練回「先天」,指的是後天與先天的習慣。簡言之,後天的習慣是局部的關節與肌肉骨骼的動作,受大腦控制。先天習慣是全身的、整體的動作,主要來自筋膜系統,不受大腦控制。兩者之異同常以觀察初生嬰兒的動作中的筋柔握固或爬行,對比頭腦逐漸發展的小孩與成年人越來越不協調的肢體動作。練太極拳便是從「局部」回到「整體」的過程,即拳經所謂「一動無有不動」。


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看這段文字,只覺得是鼓勵特別忙的人再忙也要抽空練習,如此而已。我自己則是採取早晚固定時間練習的模式,持續多年。直到有一天為自己的不進步感到困惑時,突然意識到每次久坐後,站起來隨意動幾下、練幾個動作的感覺,好過「正式」練習,甚至隨意的地點隨意練習,好過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的練習。於是我開始留意老師這段話。「練的時間縮短,練的次數加多……一分鐘練上十秒鐘」,可能才是練習太極拳的法門。從此改變練拳的習慣,十幾年下來也印證了老師的話。這段看似平常鼓勵的話,其實是吳老師自己多年練習與教學經驗,套句鄭師爺說的:「不告訴你,你三輩子也不知道。」「告訴你了,鑽石被你當作玻璃。」(註5)


註 5:有句話說:「學生(孩子)永遠是愚蠢的,請老師(父母)們多點耐心。」


其實練習時間短、次數多,並非絕對。譬如初學者對太極拳之理還懵懵懂懂,此時不宜練多,因為老習慣還在,一動便錯,動得越多錯得越多。每次動的時間越長,錯的動作對身體造成的傷害也越大(註6)。 所以時間要縮短,即使造成傷害,也能及時恢復。再者,初學者尚不能擺脫腦袋的制約,一動起來難免意念較強,練的時間太長,意念往往更濁,不宜再練。反而,不經意地起身動幾下,在意念「還沒反應過來」,尚屬靈台清明時,容易察覺動作的好壞對錯,雖然時間短,但相當難得。一旦濁念四起,動作變拙、滯,練再多都沒有幫助。懂得何時停止練習,是初學者要多留意的地方。當太極拳之理漸明後,練習時間之長短、次數多寡,則隨興之所致,讓自己漸漸成為太極拳的主人,而非太極拳的奴隸。


註 6:練太極拳最常造成膝蓋的傷害。有許多人從熱愛到退出往往出於此。而造成膝傷的主因是對拳理的錯解,加上求進步心切,練的既多又勤,從初期不舒服,累積到小傷以至於大傷,不得不暫停。練習太極拳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始終不得其解。


二、基於第一個問題而衍生的第二個問題:一般學者只練套路、招式,注重形象與推手求勝……等。結果將太極拳當作外家拳來練,形成一些教太極拳老師也說:「練太極拳論應用,必須先練外家拳。」……其實欲除第二個問題的毛病,只要對症,問題比前一個改習慣容易:

甲、要照太極拳之理,問清每招、每式的每個小細節,甚至每個關節部位動作,連小拇指也不例外。問它為什麼這樣練?對健康有何關係?對應用有何影響?錯一點可不可以?會不會影響身體?會不會在應用時,因這個小錯而輸了?甚至輸掉生命!幾天問一個小問題,一年時間下來,自己的拳藝一定會改頭換面。好了,知為知者,知而不行,等於不知。這些小小細節,就要小心地練,輕輕地練,一點一點練,絕不可以大塊文章,喫大塊肉喝大碗酒一樣的囫圇吞棗。

這段話在我隨師近二十年中,聽過無數次。可惜,我都無法理解為何一根小拇指的動會與健康、應用有關聯,更不能理解為何小拇指動不對的小錯,會在武術應用上輸掉生命。我能理解細節很重要,但卻無法進入每一式攸關健康與輸掉生命的細節。於是每次都必須經過老師特別提醒,才會若有所悟。自己常深究其因,也許受到練太多功法的影響,失去焦點,甚至對錯焦點,下錯功夫,所以不長功夫。直到我被老師逼著在勁法應用上有些突破;直到我開始接手傳承的教學任務;秉持著老師所留下的原則:

    • 自己不會的不教。
    • 學生來自四面八方,來一趟不容易,不能讓學生白來。
    • 不炒冷飯。

作為傳承者,我該怎麼教?從拳架、劍法、左家內功、左家功法、推手、大履、八法、勁法、甚至號稱無敵的左家八手。我都會了嗎?我能告訴大家一根小拇指的錯會有多嚴重嗎?我自己也打了一個很大的問號。

於是我大膽地選擇從劍法開始,一劍一劍地琢磨,一劍一劍地講解、示範。過程中,我刻意不看老師的書,不看影片,靜靜地坐下來思考每一劍要傳達的意思、回想老師曾說過關於這一劍的故事、細節。不時起身拿起劍來演練,再寫下我所知的這一劍。未動筆前,不知道自己能記下多少、寫多少?奇妙的是,一旦下筆,靈感便轉動了,許多遺忘許久,老師曾講過的細節,紛紛躍上腦海,過去一些想不通透的問題也能解開一二(註7)。 就這樣一週寫一劍到兩劍,週週遇到寫不下去的挑戰,幾個月下來,我竟完成全部五十四路劍法。這個過程才讓我真正了解如何學習太極拳,才知道過去老師為何逼著我們回答問題,又不告訴我們答案的原委。

從劍法、拳架…一路寫來、教來的困境,讓我再與老師的這段序文相遇。我走到了老師當年走過的路上。我們只差時間的因素便能相遇在同一地點。難怪老師說:「通往羅馬的路只有一條,你必須走在我曾經走過的路。」這也是老師常說的:學生的思路必須與老師同(註8)。


註 7:這就是寫作的重要性。透過寫作得以反省與反覆思考,而不是盲目練習,這才是真正的學習,不管學甚麼,都是如此。
註 8:當年聽老師說「通往羅馬的路只有一條」,我很不服氣地與老師爭辯。我當時認為要練到像吳老師或鄭師爺那樣的太極拳,應該每個人有他自己不同方式,不會只有一條路的選擇。這引發老師反問我:「老師的天人合一是甚麼?」又說:「你的天人合一必須與我的一致。」我將這段師徒間對話的過程寫在:https://shenlong-taiwan.org/2018/09/14/空談‧太極拳/


乙、「幾」者動之微。每當自己一個微小的動作(如轉動一根指頭),你就要問自己,是否合乎太極拳之「理」?譬如拳經上說:「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那麼一根手指轉動,就應腳先動、手後動,才是正確動作

「一根手指轉動,就應腳先動」著實為難了初學者,既想不通,也做不到,久之,便忘了這件事。從腳底到手指是人身最長的路線,也是學習太極拳最艱辛的旅程。若前述的後天習慣未改,身體的運動模式沒有改變,則從腳底到手指不是路徑長短的問題,而是根本找不到路。無路之路讓人迷航、錯認,因為這不僅是身體的路,也是思想的路,是道。

丙、拳經上說:「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問問自己,「意」是甚麼?不在外面,自然是在內。「內」又是甚麼。意是觀念,是思路,是信心;內是看不見、聞不到的炁。太極拳最簡單的觀念,以柔剋剛,以力小勝力大,以慢制快…這些觀念有了沒有?懂了沒有?你的思路是合乎太極拳哲理的思路?還是你自己的思路?再問下來,你對太極拳效果和應用之道有幾分信心?這些有了答案後,你自然要問,內在看不見、聞不到的「炁」練了沒有?練有幾分炁?炁又看不見、聞不到,那又怎麼辦?如何推理自己有否練到一些。這「炁」之一字,是言之有物,究其竟,卻又是無的東西,你就要在書本上追求答案。所以緊跟而來的問題,是「修」的問題。「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這樣連珠炮的追問是吳老師教學的特色,總是讓學生受不了。學生們常覺得吳老師在不是問題的地方找問題,故意考倒學生。我看過這段序文很多次,類似的連珠炮問題也在其他書上看過,卻從來沒有認真一一回答過,更無法理解為什麼吳老師會問這麼多細瑣的問題,為什麼他會生出這麼多問題,而能回答這些問題究竟對學習太極拳是必要的?還是可有可無的加分題?

我在這幾年的教學也寫了很多補充教材,寫著寫著,終於理解老師為什麼這麼問了;原來那是來自吳老師自問自答的過程,他總是不放過自己,總是要求自己能回答任何太極拳相關的問題,都能說出所以然,說出自己的見解並且能與古人唱和,不是一己之見。當吳老師拿出他為難自己的問題問學生時,學生自然無法招架。我相信連他自己都花了不少時間才能解答,當他能完整解答自己的提問時,便會高興地拿出來與我們分享(考我們)。很可惜,吳老師考驗自己的寶貴經驗並沒有在當下鼓舞到學生,我們無法體會他如何享受這個過程,如何透過這個過程領會太極拳。可以肯定的是,吳老師藉著提問要我們去經歷為難自己的過程,而且不輕易說出答案,因為學生在等答案,而答案並不重要。

丁、「修」,是慢慢地修,一點一點修。要在形象動作上,行為招式上,誠意正心修身上去修。論「修」,非但要慢,還要從一點點微小地方修起。例如雕刻一座佛像,越到後面,越要仔細,越要慢,越要精微;如雕佛像的眼神、氣勢、神韻,絕不能用大斧,一斧一斧的大砍特砍!一個偉大的藝術雕刻家,最後必定用自己的「心靈」去雕刻、去修,而不是用手、用力去砍。

學太極拳,練太極拳,越到後面,在「自修」一辭上。越難,越仔細,越精微。至於如何「自修」?若要徹底寫,那寫上百萬字不算多。反過來簡單的說「只要有心自修」,就夠。俗語說得好「有心拜年,除夕晚上不算晚。」問題是你修得「如法不如法」?這法即是太極拳哲理之法,也就是要掌握「反者道之動」和「幾者動之微」的真諦要法。認清了這些,懂得了這些,再有心去做這些,久而久之的,自然而然的,就會練到發揮自己的潛力、有效的掌握對手,運用未來。

再讀此序,彷彿走到吳老師當年,體會修習太極拳精微處之難,遇到相同的教學困境。無論精微之處或教學困境,絕非當初能想像。修練道家傳統太極拳,是走在一條探索未知之路。雖有老師在前引導,有拳經拳論經典祕訣,仍處處出乎意料,不時驚呼:原來如此!

過去老師還在時,我對自己是否進步無法掌握,練對或練錯搞不清楚;老師過世後,對自己進步或突破的地方反倒很有把握,那份信心是過去所沒有,因為老師已將這太極拳之路的景象、一草一木,什麼地方會遇到什麼,透過文字與教學告訴我們。每回遇到,都是再次確認自己在正確道路上。即便吳老師到晚年,還在確認鄭師爺當年留下的「路標」,一旦吻合,無不欣喜若狂,大呼「原來如此」!這就是「修」,慢慢地、一點一點地。

刊登於 2020 年《原幾》雜誌第四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