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雨,汪群超註釋 2018.6/
在人體的組成要素中,提供支撐並維持穩定的是「結締組織」。結締組織包圍與支撐人體各個部位,包括肌肉、骨頭、神經和器官,是全身分布最廣的組織,在不同位置呈現不同形式,名稱也不同,譬如在頭部稱腦膜(Meninges),在肚子稱腹膜(Peritoneum),在心臟稱為心包膜(Pericardium),在骨頭稱骨膜(Periosteum),在皮膚下覆蓋全身的肌肉者,稱為肌筋膜。結締組織遍布全身,提供全身無間隙的連結接續。
長久以來認為筋膜的工作只有一個:被動保護它包覆的重要結構。但目前因為各式運動的興起與運動醫學的發達,筋膜的功能及重要性逐漸被發掘重視。即使對它的理解還是初始階段,但許多運動及治療,譬如瑜伽及整復,也都開始注重及導入筋膜的理論及概念。同樣地,太極拳講究形炁,注重緩節筋柔,其中的「筋」是否指西方認知的筋膜系統,猶未定論,但如能藉此更了解身體的構造,或許有助於拳架及拳理的理解。本文粗略整理或摘錄出一些專家說法。
筋膜是貫串全身的 3D 立體矩陣
肌肉有起止點,是二個方向的力量作用。肌肉雖是一條一條的獨立存在,但透過肌筋膜的串連可成為一個相關連的集合體。其中,筋膜組織將每一塊肌肉緊緊包裹住,目的是讓肌束和肌束之間的滑動更順暢,一旦筋膜變緊,肌肉滑動不順,就會影響到肌肉的使力狀況。人體藉著筋膜形成了一個多向性、多面性、全身性連貫的 3D 立體結構,讓人得以往各個方向移動。
Myers的解剖研究結果顯示,結締組織不僅僅是包著肌肉、骨骼和器官,還一層一層的連續纏繞,並與其他系統(肌肉系統、神經系統、骨骼系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這樣的連結讓人體在移動和動作時都是全身一起的。理解筋膜網絡的構造這可以幫助運動員以 3D 立體的角度訓練全身,融合全身性的動作,而非訓練單一、個別的部位,將運動功能極大化。
汪註:這是太極拳講求「一動無有不動」、「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的基礎。所謂炁遍周身、以炁運身,也許是透過佈滿全身的筋膜網絡協同運作。古人以「炁」名之,並非玄虛之說,只是說不出具體的事實。現代科學佐以解剖學及影像技術,漸能解釋古人較玄虛的說法,避免今人誤入思想之獄,成走火入魔的邪說。
筋膜能分散壓力
特技演員從兩三層高度跳下來,翻一圈後又立刻開始奔跑,他們的關節能夠忍受從高處跳下的作用力而不會粉碎,主因是內壓(來自肌肉)和外壓(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透過筋膜網絡在體內傳送並分散。筋膜能避免或至少將集中在單一肌肉、關節、骨頭上的壓力極小化,並能運用其黏彈的特性控制作用力產生的慣性。這樣的特性能保護身體並將動作時消耗的能量極小化。有關分散壓力的原理(「雙袋結構及張拉整體結構」),請參閱《解剖列車》第 43 及第 50 頁的說明。
汪註:筋膜網絡能分散壓力是天生使命,但人因後天的習慣,漸喪失這個先天能力,反而需要經過學習,才能重拾遺失的能耐。太極拳講究的鬆,無非就是要串連筋膜網絡。因鬆,則炁能積、能藏(筋膜亦為藏炁之所、使炁遍周身之意),再透過學習、練習,漸至能用。反之局部用力,易導致用力處形成網絡之斷點,即便是腳底湧泉也要鬆開。實際上,穿過湧泉透到地底下的不是實體的力,是無形的感覺,一般也是以炁稱之。
另一方面,因對方來勁(或自己的重量)分散在實際面積極大的筋膜網絡,身體實質感受到的壓力變得極小(壓力=重量/承受面積,Pressure = Force/Area),這就是鬆的積極意義(鬆是消極的作為),也可以稱之為「不受」(受而不受,不受而受)。也是先陰後陽的陰,虛而不屈。老師與師爺都喜歡引老子的話:「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此「與」即「給」之意,老師說「要啥給啥」。若非鬆開,讓全身筋膜分攤,如何能削弱其勁力,而我能以鬆柔之身抵擋之,甚至反擊之。
筋膜會收縮
筋膜內發現有如肌肉般平滑收縮的「肌原纖維母細胞」(Myofibroblasts)(Schleip et al. 2005),筋膜矩陣中也發現多個機械感受體,這些都可能產生如肌肉般平滑的收縮,並將結締組織中受到的剪力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Myers 2011)。理論上認為筋膜的收縮有助於穩定和控制能量的消耗。當太極拳要求不用力(肌肉力量),那麼動作中的收縮與伸展或許是筋膜的這個功能。
汪註:鄭師爺說:「力由於骨,勁由於筋」、「太極拳發勁,炁到而已」、「太極拳發勁是彈力」,及拳經提到「以炁運身,運而後動」,推測以炁所運之物便是筋膜網絡。古人藉炁、筋絡、奇經八脈 …等,解讀人體先天的動作機制,而現代的解剖醫學只是佐證了古人智慧的結晶。另外,老師常以「吞吐」取代「伸縮」來描述四肢的動作,常說吞吐由於氣(由於筋),而伸縮只是關節的局部運動。吞吐行之於內,外表看不出來,所以老師常稱我們練的是眼睛看不到的功夫。眼睛看得到的都是假象,模仿不來,非靠老師手把手的帶,方知箇中滋味。
筋膜可獨立於中樞神經系統單獨運作
只要有地心引力的存在,筋膜就一定有張力(有學者臆測一般人認知的氣感,實來自筋膜的張力)。這種被動的初張力(Pre-tension)稱為人體靜態肌筋膜張力(Human resting myofascial tone),Myers 則以張力整合體(Tensegrity)的原則來討論。靜態肌筋膜張力能維持長時間低度的穩定,幫助我們維持姿態並讓我們無須多加思考即可從事如進出汽車等動作。
因為結締組織中的本體受器比肌肉多 10 倍,筋膜矩陣對環境變化的反應比我們意識心還要更快,讓我們不論是踩空樓梯、面對球場上的對手或是瞬間從大火上抽手都能迅速因應。另一方面,以肌筋膜的初張力與經常性的肌肉啟動和能量消耗相比,肌筋膜讓我們在維持體態上較不易疲憊,筋膜的張力也較低。
若比較全身性的三種系統:神經系統、循環系統、纖維(筋膜)系統,每個系統都是遍布全身,互相交錯,基礎上都是管狀的結構,傳遞不同的信息。Myers整理了這三種系統的功能及特性:
汪註:吳老師教拳最常講的一句話:「想時不練,練時不想」,便是要求在練習與應用時,放掉思想,讓身體本能去反應。而從 Myers 整理的表格顯示,身體本能的(即筋膜系統)反應速率要比意識(即神經系統)快得多。於是,學習太極拳必須懂得跨越腦袋意識的藩籬,直接將拳理的要求交給身體。鄭師爺說:「太極拳不難,難的是改習慣」。吳老師說:「練太極拳是改習慣的,不是練功力的」。改習慣不就是革心(革除自己既有的心念),以接近「無思無為」的神性的本體嗎?
情緒會影響筋膜
R. Louis Shultz 和 Rosemary Feitis 在他們的著作 The Endless Web: Fascial Anatomy and Physical Reality (North Atlantic 1996) 中提到情緒是如何儲存在我們的身體,包括結締組織中。書中提到「身體是透過軟組織來反應情緒。筋膜就是情緒體……理想上,全身都會感受到感覺 — 情緒會經由筋膜網傳遞。一般我們會將這些生理感受稱為憤怒、愛、喜好等等。…… 你的脖子僵硬、無法伸直很可能源自兒時長期被霸凌的傷痛。如果無法認知到這個問題有其情緒上的源頭,單靠運動就無法治本。」
體態動作不僅僅是身體的,同時也是情緒的、生理的。人在憂鬱、緊張和害怕時,筋膜會變得僵硬、更難控制。情緒對體態、動作、本體感覺的影響很大。改善情緒就能調整筋膜網絡,進而改善整個身體情況。
汪註:太極拳要求的鬆,不僅是體鬆,更是神鬆。吳老師要求我練拳前必做三調:調身、調息、調心,就是進入太極的狀態。不懂得這個奧妙,容易疏忽帶過。在動作要求上,有時要我們身形再往下落三寸、再下三寸,有時練快、再快、還要更快。平常練靠山功或青卵石敲打身體,偶而會要求稍重一點。並非練低、練重、練被打是對的、必要的,而是在身體允許的範圍內,嘗試超越自己的經驗,以便在武術應用上容易保持原來的鬆。才不會一遇到對手,平時十分功夫用不到三成。這就是情緒造成的影響。
重複動作是兩面刃
當一再重複進行某動作,軟組織(筋膜的一種)會開始沿著動作的方向重塑,當再次進行同一動作時會變得更強壯。這樣的反覆會讓筋膜沿著壓力線變得更僵硬,但在其他方向變弱,可能導致筋膜本身產生撕裂或周遭關節在進行其他方向的運動時活動範圍受限。同理,反覆「不」活動,如每日、每月甚至每年的長時間坐或站,也可能產生類似結果。
結締組織的支撐、反應和適應變差,會造成肌肉勞損、關節壓力,以及做任何肢體動作或姿勢(不管重複與否)過程中所必要的傳輸溝通中斷,嚴重時會造成疼痛或所謂「氣血不通」的感覺,但只要消除重複動作和姿勢的負面影響讓結締組織回復為流動狀態,就可改善這個狀態。從練拳的角度來看,練拳是改習慣,要鬆、要緩節筋柔,讓因為長時習慣造成僵硬的筋膜回復原來的柔軟度。要多練,但不可久練,久練會造成另一種僵硬及勞損。
汪註:學習太極拳的過程同樣出現兩面刃的現象。吳老師名言:「要多練(常練),不要練多(一次練太多)」。不要覺得這個動作好,便拼命練。改習慣之初,難免誤解,練錯是必然,練對是偶然。此時若練太多,身體所積累的錯誤可能比正確的多。為此,老師常反問我們:這算是進步?還是退步?另一方面,若不多練,勢必無法從錯誤中學習。鄭師爺在《曼髯三論》之論書篇提出「反非法」的學習路徑,既然「崇正法」之路難循,只好先刪去錯誤的,當錯誤漸少,正確的自然會漸漸浮現。這符合道家「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的精神,其所損者,物欲也(貪)。
簡言之,我們希望重複正確的動作,直到變成下意識的習慣(筋脈系統的反應)。但為確保所重複的不是錯誤的動作,必須透過學習、反思、檢驗自己的動作。於是,學習的過程必定是改之又改,在錯誤的動作還沒變成習慣前,就必須被改掉。所以鄭師爺稱太極拳為改錯拳,意義在此。以為對的動作,未及養成習慣又被發現錯了,著實氣餒,其實過程中一定有部分正確一直被留下來,最後變成那個燈火闌珊下的正確習慣。
筋膜路線
若將筋膜視為偏布全身密密麻麻的火車,《解剖列車》一書將全身的肌筋膜歸納成十條的火車路線圖(如下圖,摘錄自《解剖列車》)。以背淺層線為例,它是從腳底板直到頭頂再到額頭前的眉毛。當上緣頭皮很緊的時候,來源有可能是來自腳底的足底筋膜。
從圖上的線觀察,有左手是對應到右腳、右手是對應到左腳的交叉線,也有同手同腳的同側線。但若以太極拳來說,實際上氣的運作是否有相應的地方,可能還需要更多實證,而單就筋膜來解釋某些部分可能仍否太過淺顯,或是容易掉入身體的迷思,也需要審慎之。
汪註:鄭師爺一句名言:「左腳右手一貫之勁」;他也以「長舒左足,迴展右肩」描述智果禪師運筆之勁力;吳老師的教學也經常強調交叉神經、一貫之勁(特別是以摟膝拗步發勁)。這個交叉神經的一貫之勁,讓許多從學者盲從致死。
從《解剖列車》的筋膜路線圖中,串聯上下半身的路線有交叉的,也有同側邊的線。我認為只將注意力鎖定在交叉線上,忽略了同側邊的影響是非常危險的。而且一旦陷入迷思,十匹馬也拉不回來。當我們專注於實手實腳發勁的同時,是否更應該問問虛腳實手的作用。太極拳實則虛之、虛則實之,固然常指對手而言,但實腳與虛腳不也是如此嗎!
感想
老師常說:從後天練回先天。什麼是先天?以往對於炁功,道法,先天這些東西,都覺得是玄之又玄的東西,非常人難以理解及悟到。但入門以來,發現許多東西都跟以前想像的不一樣,或許這些東西是人身上本來就有的,只是被忽略及遺忘,曾幾何時,我們習慣用意念去指揮我們的手腳動作,卻忽略了身體的感覺;一動無有不動,身體的結構本就如此,但卻被意念思想所綁住或因積習而卡住,師爺常說想得太多,練得太少,或許意思是用意念練拳的時候太多,用身體感受練拳的時間太少,放不下指揮的意念,查覺不到身體的自動性,就是想鬆就不能鬆的原因。先天,本來就有,本來就如此,只是需要放下去感受,讓身體自己運作。
感謝:本文圖片取自《解剖列車》。
參考文獻:
R. Louis Shultz, Rosemary Feitis, “The Endless Web: Fascial Anatomy and Physical Reality “, North Atlantic 1996.
Thomas W. Myers, Anatomy Trains, 3rd Edition, (解剖列車,第三版)
刊登於 2018 年《原幾》雜誌 02
引用通告: 續論筋膜功能及筋膜運動學 | 中華神龍太極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