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門內說帖」有感:「勁」這個字的意思

廖偉程/

在「門內說帖」中,師爺指出,「勁」這個字只有中國人說,西方國家只有「力」字,沒有「勁」字。師爺拆解了「勁」字。說明了這個字左上邊的「一」代表太極、道,是萬事萬物的始生。「一」下面的「巛」(川的古字),代表水,水性往下,此段師爺引鄭太師爺的話「勁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來表達水在本門太極拳勁法特性。最後談到右邊的「力」這個字,師爺指出,勁這個字所含的力,是一種正義的力量,是經過一生學習修煉後所產生的,是包含智慧、精神、謀略在內的一種至大至剛的「學力」。

師爺這段解釋,引起我對「勁」這個字考證的興趣。

一、勁,是一種會「傳導」的力量

把勁這個字的右邊的「力」拆開來。右邊的力是「力量」,只要確定了左半邊的「巠」是什麼意思,就可以理解「勁」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大辭典」上說,這個「巠」字,與有糸字旁的「經」唸法相同。在《說文解字》中,「巠」是「水脈」的意思。水脈就是水的通道,水在其中傳導,這表示「巠」這個字有做為「通道」、「傳導」的意涵,這就直接連結了另一個有糸字旁的「經脈」或「經絡」的「經」,在人體裡,氣血正是透過經脈來傳導。因此民國初年,林義光先生在《文源》一書裡直接說,沒有糸字旁的「巠」就是有糸字旁的「經」的古字。而《說文解字》裡也說「巠」同羊腸小徑的「徑」字。這更說明了,「巠」做為「通道」、「傳導」的意涵。因此,加上右邊的「力」,「勁」的第一層意涵為:一種會傳導的力量。

二、勁,是有方向性的力量。

歷史資料顯示,「巠」這個字,首次出現在與毛公鼎、大克鼎並稱「海內三寶」的西周的「大盂鼎」的銘文中。大盂鼎製作於周康王23年(公元前1003年),銘文上下文是:「今余隹(音同:椎)令女(按:同汝)盂召榮,敬雍得巠,敏朝夕入諫,享奔走,畏天威」,用白話文解釋這段話就是:「現在我(康王)命令你盂輔佐、榮耀我,謹慎小心的以德行為準則,勤勉的早晚入諫,盡心奔走於國事,敬畏上天的威嚴」。依照字義的解釋,這個沒有「糸」字旁的「巠」,在此被解釋為條理分明的準則/綱常。這其實就是把它當成有「糸」字旁的「經」的意思。這也是沒有糸字旁的「巠」就是有糸字旁的「經」的古字的直接證據。

在《說文解字》中,以織布的「織」這個字,來解釋有「糸」字旁的「經」。對照《說文解字》中對「經緯」的「緯」,用「織橫糸也」來解釋,「經」就是「織之直也」。我們從古代織布機上以一橫一豎,縱橫交錯來完成織布工程,可以瞭解為何人們常用「經緯」來意指「方向」、「方位」,因此有糸字旁的「經」這個字,根據前述「定方位」的意思來延伸為「原則」或「準據」、「準則」。上述大盂鼎銘文中的「巠」字正是做為有糸字旁的「經」來解釋為準則。而「準則」或「準據」,就跟我們說打靶時需要有「準頭」或「準星」一樣,指的是方向上的準確,蘊涵一種「方向性」的意思在其中。這讓我想起在今年3/23日基礎教練班的課程中,師爺曾提到,「爆發出來的勁,要控制一個方向集中起來。」這個提示,讓我第一次對「勁」這個字做為一種有「方向性」的力量,有了新認識。

三、勁,是一種柔軟但堅韌的力量

春秋戰國末年,出現以絲製成的「帛書」而成為貴族們用來取代厚重的木製或竹製書簡的書寫工具。此時沒有糸字旁的「巠」演變成加上糸字旁而成為「經」,完全符合那個時代對書籍的想像。後來我們說重要的著作為「經典」,也是這個緣故。簡言之,「巠」就是「經」。前面說,在《說文解字》中,以織布的「織」這個字,來解釋有「糸」字旁的「經」。「糸」就是「絲」,代表一種輕而柔軟的意涵。絲雖然是柔軟的,但經過一橫一豎、經緯縱橫的織布機作用後,就會變成重疊交織的堅韌布匹。若「巠」(經)所代表的是柔軟但堅韌的織布,那麼加上「力」的「勁」這個字,指的就是一種柔軟而堅韌的力量。回想起有次師爺曾問我們:為何「疾風知勁草」這句成語中,要用這個「勁」字?今天才瞭解,因為小草不但有根,而且其中的枝葉裡蘊含著柔軟而堅韌的「勁」,難怪再大的強風都無法拔其根。

最後,簡言之,彙整從古籍經典的考證結果,或許「勁」這個字可以視為:向一定方向傳導的一種柔軟而堅韌的力量。

本文刊登於 2016 年神龍日特刊(沙巴/亞庇)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