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忠/ 1996 年
例三、攬雀尾:掤、「扌履」、擠、按。
- 攬雀尾掤是右掤,是接左掤餘勢,兩式同為掤,為何左掤獨立於攬雀尾之外。左掤為八卦原卦之乾,為天,為資始,為太極拳啟動運作,等於乾三連,三爻的原卦。而右掤卻從原卦進入六爻重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個爻的互動錯綜變化。右掤到定位,等於乾卦上九,亢龍有悔,故掤不能掤到對手身上。
- 從左掤之後,三十七式每個分解動作要領、原則、方向變換、位置移動…都和左掤相似,故先師說: 「太極拳有一式,就有千式。」俗話說:「一法通,萬法通。」傳統太極拳拳理通易理,易理為拳理的源頭,是宇宙萬事萬物的發微,是自然之極,是宇宙肇始的學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迷時師渡,悟時自渡。」 迷時老師是萬事萬物,悟時萬事萬物是太極拳老師。故在此式之後,諸君宜自尋明師,逐步推理,逐層追尋,剖到深處隨手都是明師。
- 攬雀尾掤式有四個分解動作,為何這四個小動作連在一起稱掤,象徵天,為乾,是傳統太極拳應用動能之始?每個小動作涵意是什麼?該怎麼動?如何去掌握原則?在養生上有何關係?實際應用價值在那裡?…一連串地追問下去,這掤式便成為大學問,越研究越有興趣,越有興趣越會發現新的意境,新的思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日新又新,就是乾卦的精神… 。
- 攬雀尾履式只有兩個半分解動作,從掤式接下來,掤老了成亢龍有悔,不得不變,「扌履」為坎卦,象徵險,代表水,水性往下,入地不見,故為坎中滿,「扌履」式右手由掤式在高處平肩,而向下左後到平腰胯。在移位雙手陰陽調換,雙手隨身體旋轉向下向左後,身體轉不動欲停之際,雙手向左後盪出抱圓,在這兩個半(盪為半式)分解動作過程,在形體,在內行炁,有否高山流水一樣?盪出雙手是餘勢,是力餘?勁餘?炁餘?勢餘?為何掤後接「扌履」,以順口溜應該是接按,按為坤為地不是更順理成章嗎?乾坤為先天八卦,坎離為後天八卦,掤接「扌履」是先天之乾坤接後天之坎離,古人造勢是各有源頭不是隨便搭配。進為火,退為水,「扌履」式向後是從亢龍有悔老龍變化而來,故在心志上有先置危地而後生,要競競業業一絲不苟去練習,去體驗去落實應用… 先師自云,他老人家遊楊家七年,所得一手,僅此「扌履」一式。「扌履」是身「扌履」非手「扌履」,心在身先,若心中無「扌履」,那身手功夫從何而來?精微之學,妙是妙在這此石深不知身何處的地方… 況且「扌履」字在辭典中又沒有?
- 攬雀尾擠式只有兩個分解動作,擠屬火為離卦,離中虛,擠式雙掌相貼,在形象胸前空間為虛境,雙手合心火下降,心窩放鬆有向下之勢,在內行炁亦是陰柔。心屬火,擠式自然為陰火屬性虛,火為烈性,所謂火燒眉毛,應用必在近身,近身相搏,勁道必短而烈,太極拳要求人不知我,用勁務必陰柔,不可走陽剛。雙掌相貼,雙手相合,陽在外,陰柔在內,行炁務必先走督脈奔陰維脈,始能炁不充在皮膜,乃為陰柔,使對手不知我,加上手的變換樞紐在體在夾脊,在炁在心窩,腳的樞紐在尾閭,接地之力(炁)助於玄陰。在移位換形同時,看似身形未動實則火燒眉毛,先師說,看得見的周身處處都是滿弦的弓,看不見的渾身點點都是箭,箭在滿弦有不得不發之勢,擠式最為明顯…。
- 攬雀尾按式分解動作兩個,只是重心移後移前而已,按式為地,卦象為坤,乾卦為資始,坤卦為資生,地厚能載萬物,萬物生於斯,長於斯,復命歸根亦於斯,故地道順承,萬物由此化生。傳統太極拳掤「扌履」擠按採挒肘靠八勁,按勁為八勁之母,因人於天地之間,是生於地長於地,八勁是由人使用,是由人去發揮,故按勁為母。八勁由按化生綿延生生不息,後接單鞭混元樁,中定中求開展,前是掤「扌履」擠勁的源頭根本,故按式向後移位時由擠式變化而來,雙手由夾脊向外捲開,好像大地之母歡迎失散的遊子回來,視一切的一切在這剎那化為偉大的母愛,包容它順承永它直落到深處實腳湧泉部位。在形(肉身)在炁在勢在神在意(意識和意境)都有如此。心意有此境界功力自然增加,傳統太極拳最高深最奧妙的接勁(含吞吐於剎那之間)吞就是順承。先要有能力順承外力之功夫然後才有吐,發勁是炁到而已。先師傳道時說:「你能受多少外力,就可發多少勁道。」若學者有此氣勢,深懂個中三昧,運用自如,就此半式按手,恐非短時間三月半年可成。第二個分解動作,身形不變,重心移回右前腳,向後為吞,向前為吐,吐吞之間,結合行炁,合乎拳理…理該如何練?如何掌握?如何落實應用?….
- 掤「扌履」擠按四式合稱為攬雀尾?為何叫攬雀尾?雀是麻雀還是孔雀?攬是延攬?還是船舶的攬繩,尾是尾巴,還是餘勢?雀是鳥,鳥在中國文化代表什麼?看看西南疆域炎帝遺留的子孫文物,鳥(鳳)和龍(蛇)都是中國古文化源頭。從鳥性想起金庸先生的小說中說:「張三丰祖師是看見鶴和蛇相爭,始悟出太極拳。」 雖是武俠小說,但亦頗值得我們深思尋味。
(三)太極拳自晚清以後盛行於宇內,之前雖有唐時許宣干、李道子、程靈洗等有片段記載,但法訣均不齊全。民初時是楊家最早盛行於京滬,後有吳家、郝家、武家、孫家…等,陳家雖與楊家露禪祖師有淵源,但以砲捶聞名,依近代太極拳耆宿吳圖南老先生說法,砲捶和太極拳是有距離。不論那家,多半只注意乾坤坎離四正卦之掤「扌履」擠按四式。其四隅:巽艮震兌四卦之採挒肘靠,很少出現在太極拳套路架子中,就是鄭子太極拳,亦僅在提手上勢後加靠一式,為什麼?難道各派老師不知道,或是留一手?為何在推手掤「扌履」擠按之後又有大「扌履」採挒肘靠?更有人說,只學推手,不學大「扌履」等於只學太極拳一半,真的有那樣嚴重,原因何在?為何叫大「扌履」,不叫大採?到底採挒肘靠在那裡?該如何練才是正確?這些問題在太極拳圈子裡似乎沒有明確答案。懂一點的更是各說各話, 莫衷一是。多數學者,研究到這狸,就墜入五里霧中,肴不見,摸不到。寫到這裡,或許一些同道會懷疑,我是否在幻想,是否在胡言亂語,說夢話。其實如果學一般武術,真的不用這樣挖空心思去追求,但傳統太極拳是武林絕學,既稱絕學,是指別門別派所沒有的,在這世上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人人有,那能稱絕學呢?我這種推理尋求源頭, 僅只是借易理和應用一點點,如引伸到兵法、醫學、藝術、道德修養等層次,恐怕要花十倍時間,十倍文字來說明。所以我近年練拳是在:
- 想拳:想每個分解動作去尋求它源頭,學理、應用之道和各項(上述各種細節)關係。
- 學拳:借自己想拳之後的推理,努力去學,去摹仿、去求證、去落實。
- 練拳:日新又新,先師說過,太極拳是改錯拳,我不停地依理、據法改過,改自己的錯,任何舉動、行為、思想都在改,都在學,都在練,所以同學們每次見我時,我都有新的發現,就是這粗淺道理。
結論:同學們讀到這程,結論似乎已在前述本文中,若再說什麼,等於畫蛇添足,不如引出前文中小答案,比較直接了當。八卦三百八十四個爻,等於六十四重卦。六十四重卦等於八個三爻原卦。八原卦再減是四象,四象再減是陰陽兩儀,兩儀再減便剩太極。太極是太極,太極有陰陽,唯陰陽不能叫太極,傳統太極拳若練到「接勁,渾身是手手非手」請問:採挒肘靠還有何用?個中迷思,就讓大家自己找吧!以上我的新建議只能獻給大家當參考,不是硬性強迫請大家如此著迷,到底大家不是同我一樣,走傳統太極拳的專業道路,何苦自找苦受呢!
本文謫自「吳國忠太極全集」之「腳印下的太極拳心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