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還力

邱得勝/

壹:為何要借力還力?

太極拳是內家拳、炁功拳,首重內修煉炁,強調「鬆」與「不用力」,鄭師爺說:「用自己的力氣打人是傻瓜!」要求盤架練功、推手練習或實戰時,都要鬆淨鬆透,不用「餘力」。

有人說:「來是偶然,走是必然;所以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武術應用時,對方迎面重擊而「來」是「偶然」;此時要對方「走」是「必然」,但要對方不被打痛又身形不變「走」得瀟灑自然,且兩腳離地離開三步以外,這要懂得「借力還力」的功夫。

太極拳外表看起來慢吞吞、軟綿綿,而武術應用時,招式變化多端,力道剛猛無比,速度更疾如星火,勝敗之間只取決於一瞬間的應變,若不懂得「借力還力」勢難輕鬆應付。如能具備「借力還力」,不管對方如何攻我,都「隨緣不變」,一旦「借」到對方的一點點力

IMG_0076

 (勁)就「不變隨緣」地「還」給對方,對方怎麼來就怎麼回去

。如此,才能達到所謂以柔剋剛、以靜制動、後發先至、力小勝力大、不變應萬變、掌握機先……等太極妙用,「任他巨力來打吾」都輕鬆應付不含糊,至於「耄耋能禦眾」也就不足為奇!

貳:如何「借力還力」?

已知「借力還力」之必要與妙用,該熟習如何正確「借力還力」,才能輕鬆「借力」,瀟灑「還力」?現就個人所知提供參考如下:

  1. 渾身一炁遍週身:把自己練成像充滿了氣的球一樣,才能週身一家,內外一炁,氣定神閒,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同時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借力還力」時才能「外形少動,內炁引動」發勁一線,破敵一點。
  2. 神吞炁罩接手前:莊子養生主:「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意思是指:庖丁只要精神默運而不用眼睛看,不憑視覺而只憑神覺就可以宰牛了,講白話一點,就是指庖丁的刀還沒碰到牛,光用眼神就已經把牛宰殺肢解。師爺更有句名言:「太極拳真正和人上手時,手還沒有碰到,就要先將對方『吞』下去。」,至於如何「吞」?當然不可能用嘴巴『吞』,而是勁還沒到對方身上,就已經用神將對方『吞』下去,用炁將對方「罩」住,這時該要怎麼「借力」?如何「還力」?一切盡在掌握中。
  3. 單點吞引橐籥功:「單點吞引」是先陰後陽意在先之意,配合橐籥功與內功主動吞引,誘引來勁並使其落空,而抽其根,斷其勁,當對方舊勁已斷新勁未生之際,為我「借力還力」最佳時機。
  4. 迎頭兜尾半路截:本應用妙法在於對方以右拳攻我時,迎其頭兜其尾,半路截斷其來勁,同時炁鎖對方左後肩,等於把對方鎖好、綁好再吊起來打一樣,「借」「還」之間瀟灑輕鬆。
  5. 作意加力皆不宜:「借力還力」時,不可意念太重,也不要以為「不夠」而再加把勁或用點力,才可避免:膝跪下蹲、膝撐前衝、縮胸哈腰、手扭上推…等多餘的意念、力量與動作。故「不作意不加力」,「借力還力」恰到好處,不致於借得太多 (少)而還得太少 (多)。
  6. 借還同時莫分歧:太極拳應用是「含吞吐於剎那之間」,這個「剎那」指的是一個時間,兩個空間的所謂「同時不同空」,故「借力」「還力」必須同時,隨借隨還。只借不還,孤陰不生,不借當無可還之機;「借還同時」,才是陰陽相濟,合乎太極之道,對方急來才可能急應。
  7. 五到合一箭離弦:所謂「五到合一」是指神、意、炁、勢、勁五者合一齊到,在「借力還力」同時迴旋貫穿於對方背後一點,這時對方無不如離弦之箭,斷線風箏,穿射而出,離地而去。

參:如何落實「借力還力」?
「借力還力」的方法知道,但「借」「還」過程,能「借」得多少?又如何「還」得恰好?這要靠靈敏的聽勁和好的內功行炁基礎,更要老師的口傳親授,還要師兄姊間的重複餵招練習,從中熟習體悟,變成自然的行為化反應和習慣,才算練到本式功夫。茲再概述如下:

一、聽勁猶中醫辨症:
有句話說「練太極拳沒有練聽勁,就像睜眼的瞎子」,有靈敏的聽勁才能掌握機先並且「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及「謀定而後動」,不致因盲動、暴動、衝動而「借」「還」失據。

老師說在「借力還力」當中「只要能借得到對方的五到十巴仙就很夠了」,如何掌握這「對方的五到十巴仙」?

老師又說:「真正上手的時候,我的手還沒到你身上,我用眼神把你一罩,就已經把你聽得七七八八了。」這時的「眼神一罩」就像中醫辨症的「望診」一般,對方情況已知大概;待接手之後憑神經、細胞、汗毛、內炁等去「聽」對方,就像中醫辨症的「脈診」或「觸診」一樣,讓對方的凹凸缺陷、貪攻急縮、僵困緊滯、丟頂斷抗、、、等失誤盡在掌握中,如此才「借」得恰好,「還」得剛好。

二、心法功架三合一:
「道家傳統太極拳」的武術應用,不像一般武術的見招拆招或拆式單招苦練後的「一招半式闖江湖」,而是化生千億心法功架、勁法劍法、內涵修為、閱歷膽識……等等歸抱為一用的整體太極。

一般武術都是功是功,拳是拳,用是用,三者獨立而分開;但「道家傳統太極拳」在平時練習的是心法、功法、拳架三合一的「功拳劍」;應用時則是「功拳用」三合一的太極勁法。要練好「借力還力」豈能不由此體悟而勤習之!

在此要特別一提「陰陽摺疊反覆式」,這一式是啣接拳理認知到實戰應用的重要功夫。從美人手、不動手、輕搭手、下而上、內御外進而陰陽變、炁吞吐、形開合到鬆不受、順勢走、隨人化、找勁打等,都可由此式著熟而落實,「借」「還」之間更得心應手。這一式要用心練習但不好練,神龍道場分班成三組當中,第二組要進階到應用組之前,老師都再三要大家多加強練習此式,其重要性更可見一斑!

三、師承師兄與師姐:
不論宗教或武術都常聽到「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及「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不論「領進門」或「入門」,千萬不能被「領進偏門」或「入錯門」,「引路」也不可以被引到迷途歧路,那就走了冤枉路,可見師承與慎始的重要!

師爺在楊家七年得一「扌履」手,老師隨 師爺學藝五年得一「反」字,這一「扌履」一「反」已盡含道家傳統太極的心法奧秘,奠定日後從學者的重要指標與方向。師爺一句話代表他五十年的珍貴太極經驗,讓後世從學者少走五十年的冤枉路;老師以他超過六十年的武學素養,從融匯眾家之長的外家武術高手,進而蛻變純化為「道家傳統太極拳」的一代宗師,所教所傳不外本門「道家傳統太極拳」的源頭活水,以正視聽,新耳目,揚清流。

有了重要的師承,還要志同道合的師兄師姐們共同研習,所謂「打虎要親兄弟」,大家互相學練、體會並成長進步。
老師常在指導推手時提起師爺與濮玉格格練習推手的典故,令人印象深刻!

所謂「財侶法地」,老師傳正道釋真理,大家在道場共同研習受業,日久功深,直到理通法明能悟道自修,「借力還力」已如探囊取物,太極道統傳承綿長且發揚光大。

肆:經論歌訣為依歸
老師稟承師爺所傳「道家傳統太極拳」不外乎「理、炁、象」和「功、拳、劍」六字圭臬,而從學、練到用則是「理、實、膽、斷」的綜合融會,都以「理」為最高指導原則。

從拳架、推手、大履、劍法到勁法應用,無一不是以張三丰祖師遺論-太極拳經、明‧王宗岳太極拳補論、十三勢行功心解、十三勢總歌、打手歌、體用全歌、師爺及老師所傳所教做為指引練功行炁方向與勁法應用要訣。

所謂:「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老師在「太極拳思路日記心得」中也指出:「理知道是知識,練到用得出來才是功夫。」;要練到用得出來的功夫,先認同放諸四海皆準的一貫拳理,理明法知能言會傳,定要把拳理落實到行、止、坐、臥甚至起心動念間的日常生活中,變成行為化,才能變為習慣,如此「思路引導拳路」,就不會走冤枉路,「學力而有為」用得出來的功夫指日可待!

伍:結論
綜觀以上所述,「借力還力」應用之妙存乎一心,在武術應用,可防身禦敵,化險為夷;在為人處事,也可化戾氣為祥和,不戰而屈人之兵,止戰於無形。

文人當讀聖賢書,學聖賢事,「道家傳統太極拳」是智慧拳也是文人拳,更要多讀聖賢書,以明是非識道理,善養「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心不驚;「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心不動的浩然正氣,再將經論歌訣所言心法竅要,落實於日常生活習慣上,「借力還力」應用,高明者「借」無蹤,「還」無跡,甚至達「妙處神不知」的境界。

仁者無敵天下去:
「道家傳統太極拳」是王道武術,故心存善念,胸懷正氣,手捧太極,炁行四象,腳踏五行,運轉八卦,同時修仁學義,落實「借力還力」,不論武術應用或為人處世,不以力取,不以強勝,則天下雖大,相信亦無不可去之處!

刊登於 2008 年第五屆國際神龍道日特刊

借力還力” 有 3 則迴響

  1. 引用通告: 借力還力 – 道家神龍太極拳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