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武術「外三合」,並論與針灸「扁鵲神針」的對應關係

鄭旭宏/2022.06

各家傳統武術大多有所謂「內三合」、「外三合」的要訣,由來已久。例如華北流傳甚廣的長拳門,其拳訣「五要與六合」曰:「五要,手眼身法步之合一。六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為外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為內三合。」(註一)

圖一 少林寺白衣殿壁畫局部(維基百科)

本門道家傳統太極拳,傳承謹遵太極拳經、拳論、歌訣的心法(註二),其與內外三合深淺精粗的差別,真不可以道里計。平時學拳練拳,大多專注於「平整均勻」、「以神帥氣」、「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運而後動」、「氣帥血行」⋯⋯幾乎完全沒有提到內、外三合之說。感覺是,祖師爺把我們徒子徒孫們都當成大學生在教,上課時當然不會再去提雞兔同籠、植樹等小學算數的問題。

然而吳國忠老師自 2014 年從山西太原東門外三清觀歸來之後,在教學時,卻不只一次提到「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外三合」這件事。老師重點提了,卻沒有深入解釋。可能是因為老師家傳少林絕業,自幼就熟知此訣,上課時因材施教,信手捻來,也不認為這種武術的 ABC 需要解釋。

但老師上課時為何要對我們提及「外三合」呢?思考其原因,應該不外乎是發現我們這群笨學生的基礎原來都不及格,所以在拳經拳論之外,特別提醒我們還要回頭注意這個「武術的ABC」吧。

猜想也只是猜想,老師羽化登仙數年之後,大部分師兄弟們(包括在下)依然故我,就此把這個問題拋到九霄雲外。

汪群超師兄主持神龍山莊,近來也常常提到這個「外三合」。不同於一般武術的「傳訣不傳法」,汪師兄以科學觀點來剖析:人類的肩、肘、腕,與胯、膝、踝,在演化過程中,有自然產生的對應關係。在人類遠祖尚未直立行走時,數萬年之間以四肢著地行走,肩與胯、肘與膝、腕與踝,早已建立連動的反射動作。現存的靈長類動物中,大猩猩與人類的親緣關係最近,幼年大猩猩不須學習走路,長大到一定程度,本能就會四肢並用行走、奔跑 (註三)。

但是人類就不一樣了,幼兒需要學習一段時間,才能學會走路。腳步的行走與手的動作完全脫鉤,肩與胯、肘與膝、腕與踝這三對好朋友從此分道揚鑣,各行其是。

回到太極拳經:「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輕靈」境界更高,暫且不說;太極拳要求「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還要「行於手指」,然後每一舉動都要「貫串」!所以外三合有其必要,而且應該正確對應如:「肩與胯合、肘與膝合、腕與踝合」才對!

但如前所述,自從吾輩智人(Homo Sapien)開始直立行走以來,手歸手、腳歸腳,井水不犯河水。如今一個動作要從腳貫串到手指,真不知如何追尋。

汪師兄為了讓大家可以「肩與胯合、肘與膝合、腕與踝合」,煞費苦心,設計了許多的功課,比如說旋肩的動作,單練著彷彿是在跳街舞;滑步上步搭手,這非得要外三合手腳協同運動了吧!⋯⋯但是練法並非本文的重點,就此打住。

回想當年與周左宇老師(註四)學習針灸時,周老師曾教授過「扁鵲神針」(註五)的針法,其中的配穴,與武術外三合似乎可以相互對照。周老師常說:救人的方法,越多越好。在此公開扁鵲神針,想來老師必不至於見怪。

扁鵲神針,多用於表症、四肢的病痛。傳說漢朝神醫扁鵲治療多用之,一針疾瘳,故稱為扁鵲神針。配穴的方法,是找到患部在手足、上下、左右對應相同的部位。例如:雲門痛,針患部對側的沖門;沖門痛,也可取對側的雲門治療。周左宇老師多用之,常有奇效。其中多有與武術外三合的部位對應者。周老師認為,針灸之針法所以有療效,是以醫者之氣,引動患者之氣,瀉有餘,補不足,「致中和」而使患者恢復健康。

今整理與「外三合」部位對應者配穴如下:

雲門沖門
肩髃環跳
天井梁丘
曲池陽關
尺澤委中
少海曲泉
神門崑崙
腕骨丘墟
陽谿商丘
陽池解谿
太淵太白
大陵太谿透崑崙
合谷太沖
勞宮湧泉

其中與「肩與胯合」部位對應者:雲門配沖門,肩髃配環跳。(見圖二)

圖二 左:雲門配沖門
右:肩髃配環跳

與「肘與膝合」部位對應者:天井配梁丘,曲池配陽關,少海配曲泉,尺澤配委中。(見圖三)

圖三 左:天井配梁丘,曲池配陽關,少海配曲泉
右:尺澤配委中

      

其中與「腕與踝合」部位對應者:陽谿配商丘,腕骨配丘墟,大陵配太谿(透崑崙),陽池配解谿,太淵配太白,合谷配太沖,勞宮配湧泉。(見圖四)

圖四 左:陽谿配商丘,腕骨配丘墟,大陵配太谿(透崑崙)
右:陽池配解谿,太淵配太白,合谷配太沖,勞宮配湧泉

武術的「外三合」要訣,竟然在針灸的治法上,有如此明確的對應!完全把「肩與胯合、肘與膝合、腕與踝合」具象化了。我認為這不只是巧合,應繼續在針灸經穴學的領域中追索其原因。但這是未來的研究課題,茲僅以基礎的醫理簡述做個結論。

鄭曼青師爺在《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緒論〉中提到:「譬如氣之分別有三:一在體內,乃血氣之氣,是為本。二在體外,為空氣⋯⋯久事養氣,調息於丹田,使精暖而化氣,是為三,此之謂元炁。」針灸經穴學討論的是第一類的「血氣」。

李時珍《奇經八脈考》〈總說〉曰:「凡人之一身,有經脈、絡脈,直行曰經,旁行曰絡。⋯⋯共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陰蹻脈營於五臟,陽蹻脈營於六腑,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內溫臟腑,外濡腠理。」

而武術外三合與針灸的扁鵲神針,可能就是在「莫知其紀」的過程當中,自有其「肩與胯合、肘與膝合、腕與踝合」的連結關係。這三個部位的天生氣血連結,既然可以在針灸治法上實證,治療對應部位的病痛;在武術上,經由適合的練習「喚醒」這三個部位的連結關係,當然是可能練得到的。

相信不久之後,在汪師兄的悉心指導下,大家不但能熟習「外三合」的體會,道家傳統太極拳祖師爺的殷殷期盼:「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運而後動」、「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也即將在大家的掌握之中。

〔註解〕

1.見陳清河著,〈長拳基本介紹〉。

2.太極拳之拳經、拳論、歌訣有關有關周身內外的要領甚多,例如:太極拳經:「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拳論:「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運而後動」;體用全歌:「太極拳,十三勢,妙在二氣分陰陽,化身千億歸抱一」等等。

3.可參見台北市立木柵動物園頻道影片〈媽媽Tayari訓練小金剛猩猩Jabali走路〉 https://youtu.be/yTZhRJG2uhU

4.周左宇老師(1916-2011),北京市人,中華民國少將退役,中醫師,後人譽為「古法針灸大師」,是吳國忠老師的舊識。針灸師承北京永安堂(家傳)、承澹盦、孫培榮。民國六十年代與吳國忠老師等中醫同道,在台北合開「針灸義診中心」,復興針灸學,為人稱道。

5.見周左宇《扁鵲針灸治療法則》,p.30,1980。

另附扁鵲神針除位於肩、肘、腕、胯、膝、踝之外的部位之配穴,見下表:

維道中府
郄門承山
承漿長強
臂臑風市
子宮天鼎
支正陽輔
溫溜陽交
箕門天府
上巨虛支溝
下巨虛外關
足五里扶突
手三里足三里

刊登於 2022 年《原幾》雜誌第六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