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太極——從「無、有、有之始」談起

汪群超/廖偉程/李環中 2022.06

【編按】某日,師生討論何謂「太極」,話從吳國忠老師/師爺文章〈從“無、有、有之始”談太極〉說起。其中,偉程引經據典,援筆立就,汪老師故而囑其整理成篇,且保留原貌以存參。

環中:
「站在太極學太極拳,蘊住太極練太極拳,守住太極用太極拳」,是吳師爺遺訓,在他最後遺作〈道家傳統太極拳臨界架構〉中提出「太極狀態/清升濁降/初始之時」突破性論點,而總結出這三句,可見其重要性。我以為學拳、讀易,對此不能輕輕放過。於是嘗試回到師爺那篇〈從“無、有、有之始”談太極〉。此文是師爺對於「太極」之理獨到心得(題目本身已道盡),其餘多半以「道」「負陰抱陽」「中和」「一」⋯⋯說太極。其中有一段很特別,「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師爺說易字是動詞(變化也),可以說,陰陽變化、相濟相生(剋)就是易的存有狀態,稱之為太極。對比「無、有、有之始」,或許可以理解為:有、無「易」起來,就是太極,就是「有之始」。這樣理解不知對否?

汪師:
要能「易」起來,必須有個條件,稱為「太極狀態」。不是想「易」就能「易」得起來。這也是一般人學習與理解的誤區,以為理論這樣講,自然就會發生一樣。妳師爺最後與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提出「易」起來的條件說。打破一般人想「易」就「易」的遐想。「易」起來是從無到有,太極狀態描述了有之始,它必須是陰陽飽和到將分未分的狀態。這個概念是我這幾年進步的關鍵。當處於陰陽將分未分的狀態時,要「易」起來的臨門一腳便顯而易見。但未處於這個狀態下,則永遠看不見,不清楚如何「易」起來?!
這是教學的困境,永遠講不清楚。因為狀態對了,根本不用教,就會了!

偉程:

我覺得吳師爺〈從“無、有、有之始”談太極〉這篇文章,對我充滿啟發,但同時也充滿疑惑。其實仔細看,師爺提出的問題,多過給的答案。即便給出答案,也僅僅是一個小小的「引頭」,不會講得太清楚。這或許是寫作風格,又或許如汪老師講的,這種東西「永遠也講不清楚」。因為我們是「體用兼一」的東西,會了,自然就懂了。不用教。我認為師爺文章最重要的貢獻,就是講出了「太極即是動之始」。但即便這句,也是頗令人玩味(困惑)再三。

吳師爺文章的啟發/困惑,來自好幾方面,也一直是我在思考與研究的問題。環中師姐說,師爺說「易」是動詞。這點若從「生生之謂易」的角度看,我可以同意,但若是從「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來看,我就不完全同意了。因為這牽涉到易和太極的關係。師爺說「道、一、易、太極同義」(參見同名文章),也就是說,師爺認為:易就是太極,太極就是易。然而,《易.繫辭》中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帛書則是作「易有大恒」,這很重要,不過是另一題了。)當說「易有太極」時,必須是:易的概念大於並包含了太極,才能成立。就像我們說,我的背袋裡有錢包,這表示我的背袋裡「不只有錢包」,可能還有水壺、折傘、筆記本、鉛筆盒⋯⋯等等。所以《易.繫辭》的作者也瞭解《易》的深邃廣博、奧妙精微,所以十分謹慎說「易有太極」,而非「易乃(是)太極。」

對《易.繫辭》的作者來說,他就是從背袋(易)裡的錢包(太極)開始談,無論他有沒有看到,或知不知道背袋裡面有沒有其他東西。我的理解,這個錢包,這個太極,就是一個「有」。「有」就是「存有」(being):一種如其實的存在(existence)。所以《易.繫辭》的作者必然更靠近儒家。因為是從「有」開始談起。「有」之前是什麼?儒家不談。

但,「有」之前是什麼?畢竟是一個問題。我覺得師爺的文章,就跟許多前輩一樣,也是嘗試性的回應這個課題。吳師爺說的「太極即是動之始」。這個「動」字,按照師爺文章說,就是「無極動生太極」的「動」。我們先不談「動」的內涵,吳師爺「無極動生太極」引用的是濂溪先生(周敦頤)的《太極圖說》。但《太極圖說》原文是:「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這裏,清楚是「無極而太極」,無極與太極之間,用的是「而」字,太極才會「動生」(是生兩儀),無極並沒有「(動)生」太極。

濂溪先生的「無極而太極」出現後,引發了一千多年的辯論,至今尚未停止。到了朱熹時,他將「而」當作「以」,將「無極」當作「太極」的「形容詞」,「無」是形容太極的浩瀚「無邊無際」、「無極限」。把「無極」當作「太極」的「形容詞」,這點我不是很同意,因為若是這樣,那濂溪先生《太極圖說》中還有「太極本無極也」和「無極之真」兩句,其中「無極」還要當是「形容詞」就很難了。但朱熹把「而」當作「以」,這還可以接受。因為在古代漢語用法裡,「而」和「以」都是一種連接詞,用來連接動詞/動詞性詞組、形容詞,表示兩種性質或兩種行為的相關聯繫。例如「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兩種性質的聯繫),「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莊子.養生主》(兩種行為的聯繫)。相較於「而」的聯繫兩種性質或行為之間並沒有明顯主從與因果關係,用「以」來連接時,後面行為往往是前面行為的目的,或者是前一行為所產生的結果。例如「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出自《論語.衛靈公》,「求生」的結果是「害仁」;「殺身」的目的是「成仁」)。但就濂溪先生「無極而太極」這句的意涵,還是用「而」要比「以」好,因為這牽涉到「無極」到底是什麼?

那麼,「無極」到底是什麼?它是太極之前的一種狀態嗎?「無」是老子和道家意義上的「無」嗎?我初步覺得,若從濂溪先生的「太極本無極也」來看,「無極」的概念提出,應該確有受道家影響,尤其是「無極之真」這句,太有道家「修真」的境界。但他到了儒/道的分界點時,煞車還是有踩住。從「無極而太極」這句看,「而」所表示的是「無極」和「太極」中間的一種順接。若再從「太極本無極也」這句來看,前面的「而」就或許就可以解釋為「從而」。我們說一個人的生命「一歲從而一百歲」,這中間從嬰兒期經歷青年、壯年、中年、老年,這是一個成長過程。但直到你死去前,無論是一歲、五歲、五十歲、一百歲,這都是你,而不是別人。

所以若說,「無極動生太極」,好像是「無極」去「創生」了一個新的「太極」,「無極」成了「太極」母體。但濂溪先生沒有這樣講,他小心用「無極而太極」想強調的是:一個東西從剛剛開始,看起來(好像)「沒有」(像是「無」,但其實還是「有」,就是吳師爺說的,那個微小的動之始,「幾」。)一直到「有」的過程。就像人從還是胚胎(已經是存有),到嬰兒、青年、中年、老去的一個過程。無論是處在哪一個過程,都是只有一個你,沒有別人。這裏「無極」就是「太極」的初始階段,所以濂溪先生才會說「太極本無極也」,「本」是「本來」,也是「本根」。但當人們說「無極動生太極」時,就會像《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對照《易.繫辭》會生出陰陽兩儀的「太極」,就是《老子》這裡會生出二、三及萬物的「一」。然而,《老子》最大的不同是,這個「一」(太極)是由「恒道」生出來的,而「道法自然」。

濂溪先生的「無極而太極」想強調「太極」不是一個生來就是那樣子的東西,而是有一個由看似「無」(其實是「有之始」)到「有」的過程。他只是「指出」這個過程,卻沒有要你去從「有」返向歸於「無」,也沒有要去探討「無」的內容。作為儒門宗師,濂溪先生是踩住了煞車。但弔詭的是,他可能做夢也沒想到,他的「無極而太極」卻開啟了今天我們以道家思考為主的太極拳理論。

環中:
「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易與天地準」「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依此,一切莫非易也。所謂「易有太極」之有並非經驗邏輯之實有exist,have⋯⋯比較接近本體論的存有being。所以我解讀為:易的存有狀態「稱為」太極。易之三義簡易、變易、不易,變易顯然是第一義,師爺由此切入,得其要也。
「易有太極」,正如「道生一」,語意上都不是時序的先後生成發展。至於說「無極動生太極」,也不是實生,乃指出其動靜狀態:無極/靜、太極/動,而靜為動之根本,靜極生動。(極,汪師謂臨界狀態、太極狀態)。師爺「無、有、有之始」的命意,我猜想即汪老師那篇〈補述〉所強調的「始動、初動」,到老師上一段所說「陰陽飽滿到將分未分」。再者,說太極是道、是易、是一、是中和,乃亟力描述其屬性、本質、狀態,未可直接畫上等號。說太極是「有(動)之始」,不妨連結「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而不僅限於「始」的時間/空間點。
以上粗略說說,未及深思。

刊登於 2022 年《原幾》雜誌第六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