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俊彥(金堅)/ 2022.06
「一碰就出」是「一碰就出去」的簡稱,又稱「發勁」。「一碰就出」是「道家傳統太極拳」的一大特色。筆者在很多年前,是通過同門傳遞的一張紙條,第一次接觸並看到這四個字。那張紙條上面寫道:「太極拳,讓你摸不著,如你碰我,一碰就出」。「一碰就出」這四字,筆者的理解是:當一來者去觸碰太極行者的任何部位時,被太極行者自然輕鬆的反彈出去。這也是〈體用全歌〉中「渾身是手手非手」的體現。
何謂「發勁」?拳譜曰:「發勁似放箭」。「發勁」不是「發力」,同門可參考鄭師爺身著白衣在廣場「發勁」那一段錄像,仔細比較品味鄭師爺「發勁」與防跌者「發力」的不同。筆者認為其不同的重點,在於「發勁」是有彈性的「蓄而後放」,「發力」則無。
「一碰就出」,可分為「等打」及「趕打」。「等打」就比如一粒靜態充滿空氣的大球安放牆角,來者自已撞向大球而反彈出去。「趕打」就比如一粒動態大球迎上來者(或追上逃離者),最終來者(或逃離者)因被大球擠碰(或趕上)反彈而去。
力勁并行
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中,鄭師爺寫道:
「九曰能發勁。勁與力不同。勁由于筋,力由于骨。故柔的活的有彈性的是勁,剛的死的無彈性的便是力。何為發勁?放箭似的。按,放箭是靠弓弦上彈力,弓與弦之力量,即是柔的活的有彈性的。勁、力不同,能發不能發,可以見矣。」
何為「力由于骨,勁由于筋」?筆者的理解是:不是完全捨棄力,單純追求勁,而是讓「力勁下上雙并行」,力的傳遞方向是往下入地,勁的傳遞方向則是往上至手。同時發生,方向不同而已,是「濁降清升」的另一種詮釋,符合「陰陽同時不同空」的原則。「力勁下上雙并行」,簡單的詮釋是:由身體骨架脊樑韌帶為力的傳遞,往下至腳下湧泉區,甚至傳遞至腳下湧泉區以下,一般用「一支斜傾的木棍來支撐一大片倒下來的牆」來形容其支撐力之效率。與此同時,肌肉筋脈完全放鬆,為勁的傳遞,往上至手指末梢,即所謂「浩然之炁能行於手」。
「力勁下上雙并行」,在雙腳分虛實的前提下,最初及最簡單的詮釋是:一為「力腳」,一為「炁腳」。「力腳」即實腳放鬆,通過龍形三折為力的傳遞,往下入地,「炁腳」 即虛腳放鬆,通過龍形三折為勁的傳遞,自然或輕晃虛根往上至手,即吳老師所謂的「發勁是來自於虛腳」。實腳陰手,虛腳陽手,各有自已左右的管轄範圍。君不見:在太原東城外古道觀内,有一枯樹一榮樹,不就是「力腳」與「炁腳」很形象的外相代表嗎?
「力勁下上雙并行」,在雙腳分虛實的前提下,更進一步及更詳細的詮釋是:力的傳遞可以是一個三角分力,其傳遞方向是往下至地,實腳虛腳都是力的傳遞,實腳是力的主要傳遞,虛腳為力的輔助傳遞。勁的傳遞可以是一個三角合勁,其傳遞方向是往上至手,虛腳是勁的主要傳遞,實腳為勁的輔助傳遞。 「力勁下上雙并行」配合順勢及腹部吸力,就能輕易做到〈打手歌〉中的「引進落空合即出」。
如何更進一步明白力的傳遞?那就要先對「貫串」有所認識。《太極拳經》曰:「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何謂「貫串」?可分為力勁意等「貫串」。力的「貫串」,即「落榫」也。佛家有「疊羅漢」一講,道家則有「十二重樓」一說。如何練力的「貫串」?身體「鬆透」,通過身體骨架脊樑韌帶,相互配合,節節貫串,直接毫不保留的把對方之力往地下傳遞。意的「貫串」,同門可參考《太極拳道幾》:「我手非我手,我手彼身留。手由彼身長,才是不用手」。勁的「貫串」,即「接勁」。「接勁」其中之一的好處是「接引換根」。「接勁」的極致是「串勁」,即有意識的調整,很精確乾脆之「不動自彈」。如何「串勁」?同門可參考《孔子適陳》:「九曲明珠穿不得,歸來問我采桑娘」。如何練「接勁」?我們可以通過「餵勁」來體會「鬆透」的味道及測試「接勁」的能力。
太極行者可讓善餵勁者輕按二胸之中,來測試力向下傳遞至地的能力,其架勢可用「弓箭步」來測試。太極行者雙胯落而不浮,虛腳實腳皆三折,腰下結構類似摟膝拗步式之「鼎字步」結構,略帶圓襠開腎門,陰蹺陽蹺脈與地炁緊密連繫相通,隨著力放鬆向下的傳遞,内勁自然逆上陰維陽維脈至手。
如何落實「一碰就出」?要明白「發勁」,必須先了解「蓄勁」,因為「蓄勁」是「發勁」的前奏。何謂「蓄勁」?《十三勢行功心解》曰:「蓄勁如張弓」。 如何「蓄勁」?我們可以從〈十三勢總歌〉中的「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得到一些啟示。 「一碰就出」是一種現象,「力由于骨,勁由于筋」是一個概念,而「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是一段口訣。吳老師常說:「太極拳有口訣,但是没有方法」。如何練「蓄勁」?方法之一是「觸定反胯」。
觸定反胯
何謂「觸定」?觸接對方之處輕貼,定而不擺不移動,不給對方任何消息信息,即所謂手握弓之位置不動,方便「接引換根」及稍後的拉弦動作。如何在走路時練「觸定」?同門可參考鄭師爺在公園散步的那一段錄像,仔細觀察鄭師爺右手的一舉一動。
何謂「反胯」?「反走胯」之簡稱。在左為實腳,右為虛腳的架勢(式)下,並在左實胯定位後不擺動的情形下,虛靈頂勁,右虛胯向下向後(以左實胯之觀點)畫個逆時鐘方向半圓的弧線,此時右虛腳會有短一點點的味道。另一種可能性是:在右為實腳,左為虛腳的架勢(式)下,並在右實胯定位後不擺動的情形下,虛靈頂勁,左虛胯向下向後(以右實胯之觀點)畫個順時鐘方向半圓的弧線,此時左虛腳會有短一點點的味道。簡言之,虛胯之「反胯」動作方向,與自由泳手臂動作方向無異。
何謂「觸定反胯」?觸接對方之處輕貼不動,虛胯行「反胯」之動作,與接觸對方的點自然意念往地面對拉,這一動作,張開無數無形真炁的弓弦,配合虛靈頂勁,前後任督豎立,膂筋折合,加上筋脈膈膜系統不露相的開展,身體放鬆,細胞自然的膨脹,體現並落實了蓄勁的完整過程,符合了《十三勢行功心解》中的「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在轉換」。君不聞:「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腰胯腰胯,談到腰,就不能不談到胯;談到胯,就不能不談到虛胯之「反胯」動作。
虛胯之「反胯」動作的極致不是通過彎弓射虎勢(式)來體現,而是通過下勢動作來體現!何以故?因為下勢的動作體現了,只要略虛靈頂勁,略含胸拔背,尾閭微收,不須身體端正,照樣可以「蓄勁」。
「反胯」張弓蓄勁的味道,可通過練習白鶴亮翅勢(式)來體會 。練習白鶴亮翅勢(式)時,實胯定位後,位置不擺動,由於虛胯有相當的空間滑游,虛胯可以類似圈劍的劍尖一樣,向下向後(以右實胯之觀點)順時鐘方向畫半圈,身體自然向左轉,右手上升與實腳湧泉區對拉,展真炁之翅膀,張弓蓄勁,左手下降與崑崙區對拉,展真炁之另翅,張弓蓄勁。腳下湧泉區為地根,而頭上崑崙區則為天根。
「反胯」張弓蓄勁的味道,也可通過練習倒攆猴一勢(式)來體會。練習倒攆猴勢(式)回轉時,實胯定位後,位置不擺動,虛胯行「反胯」之動作,陰手上升與地根對拉蓄勁,陽手下降與天根對拉蓄勁。吳老師上手時,喜用半掤(反扌履)半擠式。何以故?除了兼備防攻,也在「反胯」扌履轉擠時,陰手上升與地根對拉,陽手微下降與天根對拉,蓄勁十足,易得機得勢,易獲得漂亮「發勁」的機會。
「反胯」張弓蓄勁的味道,也可通過練習起落鑽翻一勢(式)來體會,尤其是鑽轉翻這一動作,張弓展翅飛揚的味道,非常明顯。「反胯」張弓蓄勁等打的味道,可通過肘底捶勢(式)、提手上勢(式)及手揮琵琶勢(式)來體會。「反胯」張弓蓄勁趕打的味道,可通過進步栽捶勢(式)、搬攔捶勢(式)及進步搬攔捶勢(式)來體會。
筆者對虛胯之「反胯」作進一步的探討時,發現鳥申、金雞獨立、左右分腳、轉身蹬腳、轉身擺蓮,並不是平面的單折虛胯,而是立體「反胯」的動作。在虛胯行「反胯」的同時,任督膂筋進一步的豎立,配合虛靈頂勁,實腳之根會有進一步的深扎與穩固。君不聞:「鳥申是煉炁有根的不二法門」。
〈體用全歌〉曰:「足欲向前先挫後」。如何「挫後」?往後折疊也。如何妙「挫後」?虛胯行「反胯」是優先之考慮。腳分虛實時,虛胯可行「反胯」之動作。那雙腳平均貼地,有可能「反胯」嗎?當然可以,雙胯同時行「反胯」,即右胯向下向後畫個逆時鐘方向的小弧線,同時左胯向下向後畫個順時鐘的小弧線。就如金樑換柱下挫之勢,真炁自然上沖至劍指, 與提手上勢「反胯」雙劍沖指味道無異。那腳未分虛實時呢?則以百會或大椎為傳統桿秤之吊點,雙胯横線如傳統杆秤之横掛,桿秤兩端可有不同程度的「反胯」。太極行者可利用槓桿原理,立如平準,活似車輪, 運化自如,圓活有趣,葫蘆無柄,不為人制,輕易順勢走化對方任何的力勁與勢。可以這麽說,透澈明瞭胯之轉換虛實變化是解決雙重之病的不二法門。

尋空遁藏
「觸定反胯」一法能帶來什麼啟示?「觸定」,與對手接觸點已確定,除非不得已,否則不輕易移動,那如何尋找及擴大空間來蓄勁?實腳後移,未達定位前眾關節有一點空間可擴大來蓄勁,陰手腋下有多一點空間可擴大來蓄勁,含胸疊肋拔背,内折膂開腎門,略有空間可擴大來蓄勁,實胯(如有下落之必要)及陽手腋下有甚多的空間可擴大來蓄勁,但虛胯區域的空間最大,切勿忽略!虛胯行「反胯」這一動作,太極行者為自己爭取及擴大陽手腋下與虛胯襠下區域的所有空間及潛能。其奥妙在於,因「觸定」故,這無形擴大膨脹暗自蓄勁的過程中,對手完全不知曉。完美的印證了、落實了《十三勢總歌》之「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的口訣。
在《易經》六十四卦中,鄭師爺尤喜「天山遯」一卦。「遯」,退隱也,又稱「遯藏」。釋之為「遯而亨也,退隱則通泰」。虛胯行「反胯」是落實「尋空遁藏」的一種方法。鄭師爺中晚期都以長袍露面,使眾人難一睹其雙胯轉換變化。鄭師爺說:「炁向下容易向上難」。虛胯行「反胯」時,浩然之炁自然向上升至手,行炁如九曲之珠,三十七勢練成一勢,一炁呵成,炁易鼓盪,與此同時,又能產生「蓄勁」的現象,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展翅抱陽
「展翅抱陽」是「負陰抱陽」的動態詮釋。真炁開展之象類似蝙蝠滑空之展翅。雙手展真炁之翅,雙手臂雖屈而不伸,卻蘊藏著「雙龍出海之勢」。何以故?其目的是確保太極行者的開展之架勢,不萎縮,不崩潰,類似一把撐開圓滿的傘。「雙龍出海之勢」的味道,太極行者可通過練習起勢(式)第四動、按手、搬攔捶勢(式)之右轉、倒攆猴勢(式)之後移、玉女穿梭勢(式)、彎弓射虎勢(式)及迎風翻掌功法來體會。除了「雙龍出海之勢」,道家傳統太極拳還蘊藏著「雙龍纏柱之勢」,簡稱「麻花」,又稱「陰柔勁」。太極行者可通過練習掂手、寒芒沖霄及水火相射功法來體會。
筆者對「曲中有直」有新的詮釋。「曲」,雙手曲圓常抱陽,雙腳三折而不僵。「直」,盤架子時,真炁順勢從地根天根直接對拉展翅。太極行者可從掂手一勢(式)來深刻體會,陽手因虛胯行「反胯」,從觸定地根天根多處對拉展翅蓄勁,以及逆上反流似麻花運轉雙螺旋「陰柔勁」的味道。此時太極行者就會恍然大悟,明白為何「掂手」在「散打」中穩排第一。練摟膝拗步時,陽手雖有向前沖插之勢,切勿忽視與地根天根真炁的對拉,深刻感受水中浮木的味道。同樣的,練抱虎歸山雙魚翻轉時,切勿忽視與地根天根真炁的對拉變化。尤其是勿忘天根,吞天之炁,豎玉枕放崑崙、展眉心笑盈盈,一代宗師楊澄甫說過「不懂頂頭懸,白練三十年」。
雙手抱陽,意義深遠,其中的一個目的是勁炁能蓄,金丹真炁能守而不漏。吳老師說:「太極拳練到最後,就剩下橐籥功與養丹」。橐籥,古時拉推開合之風箱。太極行者可從「展翅抱陽」這一觀點切入,體會橐籥功内折九層與多層之抱圓,以及養丹立體圓之呼吸,進一步探討了解吳老師語重心長的一番話及其内涵。
「展翅抱陽」的味道,可通過起勢(式)轉右掤之抱陽來體會。又,練雲手時,反胯抱陽可再加上疊腰,以加强蓄勁。展翅並不是雙手的專利,虛腳也有此權利。轉身擺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虛腳一上時,三張主要真炁大翅全展,氣勢十足。
太極行者練拳時,以「展翅抱陽」、「雙龍出海之勢」及「雙龍缠柱之勢」為指導方向,周身自然炁遍,練習時久,進太極狀態,入太極三昧,啟動平衡的先天之炁(體内DNA之量子能)治療身心,神照意活炁行勁蓄,五心相通,十指自然飽滿紅潤。太極行者之脱胎換骨,只是遲早而已。
交明晃根
如何落實基本發勁?虛胯行「反胯」蓄勁後,「交明晃根」。何謂「交明」?與對方接觸兩點之交接點,一般上是在對方的身後,退引時意炁向對方穿透,與《十三勢行功心解》「發勁須沈著鬆淨,專主一方」相呼應。
何腳「晃根」?腳分虛實時,實腳腳踝有一些空間來修大乘法之「晃地根」。雙腳貼地時,陰蹺陽蹺與地炁緊密連繫相通,雙腳則同時修大乘法之「晃地根」,練八脈歸一成流體。談到大乘法,吳老師曾說:「大乘法占『發勁』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大乘法的重要性可見一大斑。談到腳踝,鄭師爺晚年曾說:「已鬆至腳踝」,可見「放下」、「放鬆」、「鬆透」乃修道之大業,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太極「蓄勁」,口訣唯一「反」字,方法即:虛胯行「反胯」,從觸點地根天根對拉張弓展翅,虛領頂勁,豎膂抱圓。太極「拔根發勁」,口訣唯「引晃」二字,引進交明晃地根及她(他)人身後「根」。其概念鮮明又簡易,覺悟行者心悦法喜,不禁大喊一聲:「原來如此」!
平整均匀
在《道德經》第七十七章中,老子寫道:「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所以太極行者在平時練習「反胯」對拉張弓展翅蓄勁時,理應平整均匀。如不平整均匀,則在練抱虎歸山雙魚翻轉時,真炁的漁網要不是不能完整開展,就是被撕破。拳譜曰:「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此外,另一種能大撒真炁漁網又避免漁網撕破的方法是「陸地游泳」,腋下放鬆,舒展陰維脈,時時感受手臂的浮沉。手臂浮時自然與地根對拉,手臂沉時自然與天根對拉。
不受迴流
太極拳,除了「蓄而後發」,還有其他之勁法嗎?有,眾多。其中「不受迴流」甚妙。何謂「不受」?「不受」,即「鬆透不染」,「讓你摸不着」。君不聞:「不鬆」即挨打的架子。何謂「迴流」?迴流, 回頭勢,借力還力,借勁還勁,太極劍應用之道。如何「迴流」?一建議:須明「順胯」。
何謂「順胯」? 在左為實腳,右為虛腳的架勢下,並在左實胯定位後不擺動的情形下,右虛胯向上向後(以左實胯之觀點)畫個順時鐘方向的大圓。另一種可能性是:在右為實腳,左為虛腳的架勢下,並在右實胯定位後不擺動的情形下,左虛胯向上向後(以右實胯之觀點)畫個逆時鐘方向的大圓。簡言之,虛胯之「順胯」動作方向,與仰泳手臂動作方向無異。
如何「不受迴流」?輕描淡寫者,可以圓肘「迴流」。迎風翻掌者,可以夾脊似回頭針「迴流」。翻江倒海者,則以虛胯行大幅度的「順胯迴流」,磅礴大勢往「交明」而去。
妙契天心
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寫道:「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橐籥」,其中心思想之一是「蓄放」。筆者大膽假設及推理,當年時逢午先生很可能就是靠順勢,「反胯蓄放」或「順胯迴流」之妙招,令張祖師爺大為讚嘆之。
一碰就出
當您目睹太極行者在盤架子時,請您不要把看的重點放在手或腳,而是要把重點放在神領、實膝及胯,尤其是虛胯。如果此太極行者虛靈頂勁,其勢不時應招式的變化,觸定對拉張弓展翅撒網豎膂抱圓,您千萬不要自找麻煩去觸碰她(他),否則您將落入其地羅天網,被她(他)「一碰就出」!

刊登於 2022 年《原幾》雜誌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