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群超 /2022.06
年初,新加坡超仁師兄捎來珍藏的吳老師教學隨筆手跡四帖,希望藉《原幾》雜誌分享給神龍同門與世界各地太極拳同好。吳老師推廣太極拳數十年,往來世界各地教學,經常隨筆寫下當時教學的重點,交由負責的同學在課程結束後,透過這些隻字片語與當地的同門師兄姐進一步討論。這幾年,我常從同門珍藏老師的隨筆手跡之中,推敲老師當時對太極拳新的領悟、心得想法或教學的重點,再對照當年自己的學習狀態,試圖追究當年我錯過了甚麼?聽錯了甚麼?誤會了甚麼?這對我承接老師的教學擔子,有莫大的助益。
本文藉超仁師兄的無私奉獻,加上這幾年的教學體驗,試著解讀老師當年教學的背景、教學的內容與目標。當年錯過的、掉落的,是否能重新拾起,完整回溯老師的思想源頭。
第一帖


這篇文字大約寫在 2010 年神龍山莊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之後。「形不動炁動,形不變炁變」更是當年大會特刊的封面文字暨教練儲訓營的主題,可說是那段時間吳老師提出關於太極拳學習與應用的指引。以下試著與超仁師兄對話關於這篇文字的感悟。
超仁:「形不動炁動,形不變炁變」,全文36個字,字字都精彩,容易讀,明白,易懂。乍看是明白了,要真正切入之用,卻是有天壤之別,無從下手破題,不懂得怎麽做。例如「形不動炁動」,這炁指的是什麼?炁怎麽動?怎麼練?炁在那裡?炁又是如何帶動形呢?⋯⋯
一日老師叫我練炁動(以心行炁),我站起來擺個劍手,湧泉丹田一動,老師即刻說太多了,再少,再少(奇怪老師怎麼知道我動)。我放棄湧泉只用丹田,老師還是說太多了,再少,再少,還要再少。這次我幾乎放棄不動,老師卻說:「對了,就是這樣,什麼感覺?」自然有一種說不出的炁感⋯⋯。課堂有一位師兄說不動是對的,動是錯的。所以炁不可言說,只有自己體會。
筆者:我認為老師在2010年提出「形不動炁動,形不變炁變」這十個字做為神龍山莊成立十周年的標題,便是以新的論述為過去的教學做一個總結。套一句吳老師說過的話:大家把過去學的都歸零,現在重新學起。並非過去的論述或教學內容不對,而是效果不佳,學生聽歸聽、練歸練,似乎不能掌握老師的思路。而最好的解套方式,便是教與學雙方都同時歸零,再提出一套對太極拳的論述方式,期望學生能找到進入太極之門。
同樣的話,吳老師在2015年也說過,要求大家忘記過去所學,並提出從太極拳的臨界架構切入,建立以「太極狀態」與「清升濁降」新的學習體系。[1]那是吳老師在2014年親訪祖庭山西太原三清觀後,自己先歸零,[2]再重新建立一套他過去認為不存在的太極拳學習系統。我記得當年吳老師很興奮地告訴我:「群超,太極拳教得會」,[3]隨後便寫出《道家傳統太極拳揭祕》一書。
從那時候開始,老師已經很少提到「湧泉、丹田、夾脊一起動」這句是他過去教學的金句。老師發現學生對這句話的解讀已經偏離他的本意,於是必須提出新的金句,來校正學生偏離的航道。當年老師常講「湧泉旋」,學生似乎很快都會旋了,直到老師明白的告誡:「你們的湧泉都踩死了。」當年老師一直提醒丹田的重要,常說丹田先動,於是學生們的丹田也紛紛能動了;直到老師再度告誡:「你們的丹田怎麼都練到硬梆梆的?卸掉、卸掉,先不要管丹田動不動,坤腹先給我放鬆。」更不用說,很多學生的夾脊早已是鐵板一塊,還自以為是忘掉肩膀的整勁。
學生對教學的誤解,最經典的表現莫過於超仁師兄所舉老師要他練炁動之例。我也有同樣被老師指正的經驗。當我們的湧泉丹田夾脊乾脆不動時,反而得到老師的正評:這樣比較像。顯然,學生認為的湧泉丹田夾脊的動,與老師要傳達的不同。雖然乾脆都不動也不對,但相對於自以為是的動,總是好些。老師還常常不肯說「對」,而是說「比較像」。這個評語當下並無建設性,只是徒留學生一團迷霧而已,因為老師並沒有交代如何做才是對的方法。如同他說的炁動、炁變,沒有留下步驟可供遵循。[4]
超仁:另一句「形不變炁變」,炁又是如何變?看不到的可以變嗎?為何要變?在拳劍哪些動作上?⋯⋯而左家沒有拳劍,只有內功,功法、心法,主要修先天煉炁,時逢午為何能應用?本門炁功又是如何用在拳劍和推手上?
筆者:這些疑惑的答案便落在後面幾句。超仁最後一問:「本門炁功又是如何用在拳劍和推手上?」也許改為「太極拳之一舉手一投足該如何做?」否則容易誤解為拳劍、推手是一回事,本門炁功又是另一回事,變成兩者如何搭配的問題。
超仁:把「形不動炁動,形不變炁變」不知所以然拋棄一邊吧!回頭看全文第三句,幾乎把老師特別強調的忽略了:「千萬記到,以心行炁,以炁運身(形)」,往往不去重視它,也不從這道門檻入,去落實,只想開快車,到頭來什麼都得不到。若能「以心行炁,以炁運身」沾到一點成績,再去修前面兩句「形不動炁動,形不變炁變」,容易多了。其實全文都是連貫在一起,懂一,便知二三⋯⋯務能做到這些,全文的最後一段不解自然明白。重要問自己的思路近於老師否?因為全文是老師的思路,思路不明,心法不清,就不明白老人家真正內容含義,造成在練你自己的,或者在猜測⋯⋯?道,問己,以修真道澄得果。
筆者:超仁師兄的見解一針見血,直指核心。「形不動炁動,形不變炁變」是太極拳應用通則,舉凡拳架、推手,甚至一舉手一投足皆是如此。這十個字也呼應了鄭師爺在〈太極拳淺說〉中,開宗明義對太極拳「運動之概論」的定義: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運而後動也。[5]換句話說,如果不是以這個方式運動的,皆非太極拳。這個定義來自〈十三勢行功心解〉開頭:「以心行氣,務令沈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後來更以「神帥炁、炁帥血、血動體隨」進一步提示較具體的「形象」,為吳老師教學中經常引用。
學生們懂了嗎?至少我聽了近二十年,還是沒懂,卻以為懂了。古人、鄭師爺、吳老師講了一大堆,學生只記得幾個字:「炁先動,形跟上」,也就是這篇文字的最後幾個字。大家朝著這六個字努力,卻也全栽在裡面了。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此事。2014年老師罕見地要求學生不要再練「纏劍」了。[6]甚麼理由讓吳老師下禁練令,老師並未明說,但從此改變了教學模式。我一直覺得纏劍超級難,難到令人又愛又恨。愛,來自老師太重視它了;恨,來自對這項練習完全摸不著邊。老師說:纏劍是以炁運身的經典之作。於是我試著以「炁先動,形跟上」的方式去練,練了十幾年,還是連邊都摸不著,練到懷疑人生,心裡一百個問號,到底我錯解了甚麼?我以學者的習性,不斷地研究這個問題。
所幸,在禁練令後,有一次上課,吳老師語重心長地對學生說:「你們有太極拳的問題一定要提出來問我,千萬不要自己猜。你們自己猜的一定猜錯。」這不就是說我嗎?關於太極拳的困惑,應該直接問老師,而不是自己解決。老師說,太極拳的道理不在一般人能推理的那一面,意思是,後天習慣的思維無法推理出先天的太極拳。於是在課後,我立刻問老師我對纏劍長期以來的困惑。
老師聽了我的問題並看了我的纏劍動作之後(動得很慢很少),很輕鬆地說:「你這個書呆子,以心行炁、以炁運身、運而後動是原則,是結果,不是方法,是為達到太極拳的最終目標形炁合一。你一味地想以炁運身,炁在哪裡啊?從湧泉到手腕、手腕到劍尖那麼遠,炁跑得到?炁如何運身?大家對行炁還不理解,自己想像用湧泉、用丹田、用夾脊,都是自己猜測,沒有來問我。固然,炁先動沒錯,但是一開始炁還不會動(甚至還不知道炁是甚麼),就用形先來,炁慢慢跟上,等到炁跟上了,形炁合一了,就對了。你硬要炁先動,只好傻傻站在那邊慢慢等,永遠也等不到。書呆子!」
老師的解說可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啊——我還以為我依理如法地練,一定站得住腳,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還不夠鬆或炁還不能遍佈周身等原因)。原來是死腦筋,死守一千條理,還是走不出一條路來。老師給了練習的建議:「你持劍的腕大膽地繞圈,不要管它炁不炁的,先繞起圓來,先繞大圈,再逐漸縮小。練一段時間再來跟我討論。」經過幾個月的練習,我終於懂老師過去常說的:你們不進步的原因在這裡(手指著腦袋)。
老師這篇36字,依然沒提到方法、步驟,如超仁師兄說的「字字都精彩,容易讀,明白,易懂。乍看是明白了,要真正切入之用,卻是有天壤之別,無從下手破題,不懂得怎麽做。」解決的辦法也是如超仁師兄的結論:「往往不去重視它,也不從這道門檻入,去落實,只想開快車,到頭來什麼都得不到。」老師的手跡金句揭櫫路的方向,學生應該去重視,從這道門檻入、去落實。遇到困難,趕快問老師,千萬不要自己猜。
第二帖

以心行炁 心——意願、思維,是君火。君是皇帝先下命令,不做事,做事是將軍、首相⋯⋯兵卒 炁,是元氣、真氣——是人生命的能源 以心行炁,是用念頭開始,去行炁即好,不可直接去行炁 如,第一口訣,豎玉枕放崑崙⋯⋯ 如果一直用意念,想炁到那裡,經過那裡,便成了皇帝變小兵 以炁運身 炁是無聲、味、色⋯⋯是能?⋯⋯中國人說元氣、真氣,我只能如此說,如果我拿得出來,炁是什麼,多少量,是什麼⋯⋯我一定變為聖人——
據超仁師兄描述,這第二、三帖文字書寫的地點在新加坡機場的麥當勞,當時老師正候機準備離開新加坡。由於連續幾天在星馬的教學,喉嚨啞了,非常不舒服,為了不讓把握時間發問的同學失望,只好以紙筆簡短回應,盼下回見面時,能舉例詳細解說。
前文才說到老師不希望我們有問題自己去猜,必須向老師問證。老師說:自己猜,一定猜錯,浪費時間,消磨意志而已。老師非常喜歡我們問他問題,他便可以借我們的問題發揮,正是太極拳借力還力之實務操作。
超仁:這篇與第一篇有關係。老師寫得很清楚,不需要解了。但是我們在練功行炁時,往往把自己練成「皇帝變小兵」。
筆者:這一篇老師試著說明「以心行炁、以炁運身」所傳達的意義,避免練錯。教學上談到行炁時,學生往往各自解讀。我認為「以心行炁」的味道或其輕重的拿捏,很像拳架動作裡在轉折處的處理。念頭如火花一閃即過,全身便已同時到位,剩下只是順勢行動而已,念頭不可以一直帶隊前行。老師舉左家內功第一關「豎玉枕放崑崙」為例,玉枕一豎與崑崙一放幾乎同時(初學可以分段),這一放就放了(如巨石墜地),念頭(皇帝)不再往下追,剩下是身體(兵)執行到甚麼程度。但一般人的觀念容易變成運炁去推動身體。將行炁變運炁,到頭來所「運」的還是讓人有感的肢體。因此老師才會一直強調,練習內功不要追求感覺,讓感覺自己發生;練習內功有感覺不要感到高興(可能練成運炁了,皇帝變小兵了);沒有感覺也不要氣餒(練對了,也需要時間醞釀發酵)。所以在教學上也有所謂「該講的」與「不該講的」,當學生的必須了解老師的苦衷。[7]炁的東西因為無法量化,看不到、拿不出來,因此常以感覺判斷對錯,此時必須找老師印證,由老師依個人進度施教。
第三帖

以炁運身,即炁先動,身後隨,即求身炁合一。 這是道家心法,如果再進一步,讓我喉嚨好些,再舉例詳解。
前文提及我向老師求教纏劍的疑惑。老師見我想以炁運身的濁念太強,反而阻礙了進步,於是建議我由外形動作為先,炁為後,反正達到最後形炁合一的目的即可,雖然方法恰與理論相反,亦無不可。這一段是非常個人化的教學,而且適時地扭轉我的觀念與練習方式,在形炁逐漸合一的過程中,慢慢會導向正軌,進而理解這一切的奧妙。我得到的結論是,學習太極拳尚未進入自渡階段,絕不能完全依賴自己的想法;有任何體會、收穫、進步、退步或疑惑都必須向老師求證。求證的方式可以是發問、練給老師看、寫心得文章交給老師評閱,總之讓老師清楚你練了甚麼?思想的方向與角度是甚麼?雖然我還是認為老師教不會,但完全自恃也是學不會的。
第四帖

如何掌握本門炁功的正確練法 (一)對本門炁功之炁是什麼的認識 (二)我們自身之先天元炁、真炁,如何和天地之炁相濟 (三)我們自身之炁和天地之炁相濟之後,產生較新、較強之新一代的炁,如何在身體內運轉至五臟六腑、奇經八脈、四肢、百骸 (四)炁功初成之後,如何運用到勁法之應用
超仁:若前兩篇沒沾到一點邊,沒同修併練,讀了這篇文像是似懂非懂,自己在瞎猜,最終搞成一頭霧水⋯⋯
筆者:這篇文字提出四個如何,要求學生們自己研究、思考、找答案。關於這些問題的答案,老師有他自己的版本,可是卻不能直接教給學生。學生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版本,不管對或錯、好或壞。學生必須拿出自己的版本給老師評閱,當學生的版本與老師不同時,老師將直接退件,請學生回去再努力研究,再來印證一次、兩次、無數次,直到符合為止。這便是吳老師的思路,或說屬於他的時代的老師們都是如此。吳老師常舉鄭師爺從宋幼庵學醫、從錢名山學經史的故事,[8]透露學習太極拳的思路。而我們學生往往只當故事聽而已,錯過了他的弦外之音,沒有好好去研究這些問題,只挑自己愛練、想練的去練,結果練的都是老師認為相對不重要的部分。難怪老師經常向師母發牢騷:為什麼教不會這群看似聰明的學生?
學生很期待老師公布答案,而老師更期待學生交出自己的答案。老師遲不公布答案,學生便擺爛,持續等待;若學生遲不交答案,老師該怎麼辦?
[1] 詳見《道家傳統太極拳臨界架構》。
[2] 吳老師說,「歸零」讓他有一小段時間感到惶恐,甚至不知如何練拳。
[3] 2007年我在神龍日的演講提出跟隨老師學習太極拳多年的結論:「太極拳教不會,但是學得會。」那時候,我總認為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有一道很高且看不見的藩籬。當時,老師聽後的評論並不同意我的論述,他始終認為太極拳教得會。幾個月後,有一回老師過來跟我說:「你可能是對的,太極拳教不會。」可見當時老師有多氣餒。
[4] 當年老師認為太極拳的學習並不存在系統化這件事。太極拳是近於道、游於藝,是哲學,不是科學,無明確步驟可供遵循。
[5] 〈太極拳淺說〉一文請見:https://shenlong-taiwan.org/2014/04/10
[6] 纏劍是持劍以腕纏繞,使劍尖繞圓,遠看劍尖的纏繞像劍花。吳老師認為這個練習十足地表現出太極拳以炁運身的運動的本質,平時非常看重這項練習,並要求學生要好好練。在2014年訪三清觀後,對太極拳的教學產生極大的衝擊,加上看到大家練習纏劍的樣子,於是下令大家不要再練了,否則越練越退步。寧願回頭重新審視太極拳該如何動。
[7] 有些學生誤以為老師「不該講」的部分是秘訣,是留一手。殊不知,對於甚麼該講、甚麼不該講的衡量,往往是當老師的最難的抉擇。不該講而講,是害了學生,可能剝奪了他自悟的機會。
[8] 關於這兩段故事,請參考本會網站文章:https://shenlong-taiwan.org/2016/01/15/《強人傳》淺談(3)/
刊登於 2022 年《原幾》雜誌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