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楦燕/ 2021.05

入門習練太極拳至今七個年頭,對「意」之於太極拳之意象深長初有所感。
最早接觸「用意不用力」這字眼乃年少時拜讀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張三豐傳授張無忌即炒即賣的太極拳與太極劍:
張三豐道:「用意不用力,太極圓轉,無使斷絕。當得機得勢,令對手其根自斷。一招一式,務須節節貫串,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第24回:太極初傳柔克剛)
當時對這段俠語沒絲毫頭緒,既無感也摸不著邊。直至入門後方曉得此乃太極拳術語,是傳統太極拳的修練方向。誠如鄭曼青太師爺所述:
太極拳原尚體育,不尚勇力,全尚意識,用意不用力……太極拳之用,全在意識,「得機得勢」及「牽動四兩撥千斤」皆在用意不用力。(《太極拳淺說》)
但讀歸讀,這「用意」的概念或念頭,卻從來不曾在修練太極拳架或內功時有那麼一分秒從我腦海中顯現,完全沒把它當回事。直到在學拳路上,尤其發勁練習時屢屢遇到糾結的情況,沉溺其中五花八門發勁的方式、技巧、竅門(叫甚麼都好),剛開始好像有些成效,漸漸地又不行了,直在各式方法裡兜轉,起起伏伏,抓不到重點。
這糾結困境時而浮現,一直延續,直到某日練習內功,面對胸僵炁滯而停頓下來以讓呼吸恢復順暢的片刻,老師們曾經說過寫道的:「第三隻腳存在體外……所謂第三隻腳是虛擬的腳,也就是炁……」驟然啟發了「意在體外」這觀念運用在太極拳,尤其是牽涉到呼吸吞吐的內功鍛鍊,有莫大助益。
單獨練習時,有意識的想像身體外部的意與氣的濁降(身前)清升(身後)直接(無時間間隔)牽動體內炁的濁降清升,能讓煉炁/練習中的身體及心神更易趨於平和,而呼吸愈發輕慢細長……這靜,能更好的感受炁在體內的流動,而內動,漸清晰。擺脫之前太著意於自身體內的練習(在自己身上找功夫),或許方能逐漸靠近「天地人合一」的概念──人(藉)借天借地借一切可藉之力,乃研究太極拳之重點所在,相信即是鄭太師爺的「吞天之氣,接地之力」之意。
至於對練,以「靠」發勁練習為例:首先,全身性炁內斂,整體(湧泉─身體─手)炁貫串(雙手、上半身及兩隻腳輕柔,處於天地掛鉤、天人合一之太極狀態),而後,意之所在、炁之所向,兩人接觸時,「意」穿越對方身後(或第三隻腳移到對方身上某處),炁/勁隨之而發。其時,自覺身體表面平靜如水,內裏只有一個念頭:吞天之氣(濁降),接地之力(清升),壽人以柔(靜柔);整個人靜柔內斂,內炁自然凝聚而後隨著意炁神勢領之而吐出,吐勁的瞬間身體有似浮於空氣的錯覺(無重力狀態?)。練之愈久,但覺「意境」之於太極,其傳神處,在於意中有神、神中夾氣、氣中帶勢;舉重若輕,拂出似不用力,而勁已透八分。
又如「定步按手」發勁練習:按手輕貼對方掤手,意(第三隻腳)放置其身上,神勢往其身後透視而出,同時炁從雙肘下,濁降清升、勁吐人出。如若對方站穩或放低下三關拉開馬步不讓發,在正確掌握發揮的情況下,勁的爆發力會來得更強。這或許是頂抗力越大讓「借與還」〔註 1〕來得相對容易執行。
但,相較於「靠」的易於用「意」發勁,練習「按手」發勁則較易落入用力的局面〔註 2〕。雙手一搭上對方,如不能去除本能「不想吃虧」的心態,則手很容易就成為扣分點,力先意而生〔註 3〕。終於理解何以前人將「按手發勁」尊稱為「母勁」;若能將「按手」發勁發揮得淋漓盡致(用意不用力),則猶如把岳母、母親大人都搞定了,餘者(諸如姨媽姑奶奶輩)皆小事耳。(一笑)
「推手」對練中,「意」的延伸將「第三隻腳」架於對方身上,同時把體重拋出去輕盈自在與太極共舞,悠遊出一片空靈……
「意,在體外」的醒覺,對我而言,是練習太極拳形於象的一個分水嶺。它究竟會導引我向何方?且拭目以待。
註解:
〔1〕群超老師文章中曾無數次帶出神龍(吳師爺)對「發勁」的準繩要求有二:能拔根、能借能還。在拔根的同時,以濁降清升之炁(夾意炁神勢)執行借與還之功。能拔根及能借能還,是「發勁」的門檻;能借多少、能還多少?則是可評比的程度。
〔2〕根據群超老師的說法,促成手用力的局面,原因大致有三:第一,尚不諳太極拳之理的人,手都是幫倒忙的,因為後天習慣性用力的關係。所以師爺才會說練太極拳的關鍵是改習慣,不是練功力。第二,身體架構尚無法讓腳的力(地力/地氣)傳達到手,於是手在無法得到強力奧援之下,又想把對方發出去,只好靠自己薄弱的力量了。腳的力量上不來,代表腳底的炁也上不來,原因都是一樣:節節貫串、處處落榫的架構尚未到位。第三,運動的方式不對,不是筋膜蠕動,而是推。手不會動,死死的放在對方身上再用身體推。
〔3〕如何自我察覺用力與否?如感覺到對方接觸點頂抗,即是自己也用力了!而矯正之法就得回到拳架的始動。「始動」牽涉到對太極拳之理的認知與掌握,如註二所言,落榫貫串的身體架構方得以接引天氣而下(吞天之氣)、地氣而上(接地之力),促使人炁濁降清升,進而完就天地人掛鉤/合一,濁降清升內炁回盪蓄勁後(炁與勢)的一剎那方始動(一動則全身筋膜蠕動)。
【附錄】分享摘錄自《倚天屠龍記》部分有關太極之意的描述:
1、太極拳:
太極拳術的訣竅是「虛靈頂勁、涵胸拔背、鬆腰垂臀、沉肩墜肘」十六個字,純以意行,最忌用力。形神合一,是這路拳法的要旨。
拳勁首要在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太極拳以柔勁為主,雙手圓轉,每一招都含著太極式的陰陽變化。「雲手」使出時連綿不斷,有如自去行空,一個圓圈未完,第二個圓圈已生。
領悟太極拳「圓轉不斷」四字的精義──心中虛想著那太極圖圓轉不斷、陰陽變化之意。連消帶打,雙手成圓形擊出,左圈右圈,一個圓圈跟著一個圓圈,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正圈、斜圈,一個個太極圓圈發出。
2、太極劍:
太極劍法的精奧,以己之鈍,擋敵之無鋒。著重的是「劍意」(神在劍先、綿綿不絕之意),而非「劍招」。得其神髓,以意馭劍,千變萬化,無窮無盡。倘若心有拘囿,劍法便不能純。
一柄木劍畫著一個個圓圈,每一招均是以弧形刺出,以弧形收回,心中無半點渣滓,以意運劍,木劍每發一招,便似放出一條細絲,纏于對方劍之上,這些細絲越積越多,似是積成了一團團絲綿,將其劍裹了起來……便如撒出了一張大網,逐步向中央收緊。
無所謂攻守。這路太極劍法持劍畫圓,始終只是大大小小、正反斜直各種各樣的圓圈,要說招數,可說只有一招,然而這一招卻永是應付不窮。
謹此向心目中的「文壇大俠」金庸先生致敬。
刊登於 2021 年《原幾》雜誌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