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群超 2021/05
平時在臉書與各地同門、學生探討本門道家傳統太極拳之「功拳劍理炁象」。有位在古晉的少忠師兄留言談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本文藉由這則留言進一步探討我對太極拳「不受」的看法,並延伸至本門功法與拳架的研習要點。首先摘錄少忠師兄留言如後:
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武術真打,對方絕對不會給你搭手的機會時間,所以老師曾說不能接人一拳就不要再打了。搭手是練聽勁懂勁,接觸點刹那的幾變吧。
在吳國忠老師教拳的歲月裡,常對學生說太極拳練得好不好,得先接他三拳三肘三腳[1]。這個場景恐怕第三代的同學看過的很少,因為晚年的吳老師已經收起這句話了。並非「接他三拳三肘三腳」有甚麼不對,而是吳老師的教學觀念改變了,實因過去的教學在某些地方易引起學生的錯解,譬如接他三拳三肘三腳,又如在 2014 年某次上課要大家暫時不要再練「纏劍」。當觀念不對時,過多錯誤的練習只會退步,這些改變被稱為「後三清觀」的教學。
「不受」與「接三拳三肘三腳」
在 2015 年的某個週日清晨,晨練結束前,忘了甚麼原因,吳老師請我出拳往他的胸口膻中穴打。吳老師站得高高的,兩腳步幅很小,就這樣接我的拳。我打過很多人的肚子,但沒打過都是骨頭的胸口,何況對準膻中穴,於是我的第一拳很猶豫的只出 ⅓ 的力量,引得老師很不滿意的直呼:「用力點」。隨後我一拳比一拳重,打到第五拳,我自己收手不打了。理由很簡單,我根本就像打到一堵既寬又高的牆,本來比我矮小的老人,卻在拳頭接觸到他身體的瞬間,突然變成巨人。除了出乎意料的驚嚇,感覺小巫見大巫,好像不論多大的力量都只是隔靴搔癢,打不到預期中的扎實感[2]。
這個經驗完全改變了我對太極拳的認識,也開啟了後面幾年的進步,讓我更確信,錯誤的觀念才是太極拳進步最大的阻礙。本來以為這一拳下去,會被老師扎扎實實接到腳底湧泉,甚至下透到地底。但,結果並非如此,而是根本探不到湧泉,因為打到身體的瞬間,接觸面似乎往四面八方延伸出去,像一面大鏡子、超大鼓面、水面、牆面,感覺不出厚度,又似薄薄的一層,我的力量好像消失在鏡中、牆面。這個迷惑直到幾年後,我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
這就是吳老師常說的太極拳應用最高指導原則:「不受」。太極拳教人以弱贏強、以力小勝力大,因為弱者、力小者承受不起,非得不受不可。請注意,太極拳不是教人練得很強大到能承受得起,千萬別掉進這個學習太極拳最大的誤區。
其次,太極拳教人以不受的方式接對方一拳。一般的誤解是接觸面不受,將這一拳引到腳底湧泉沉到深遠的地底。事實上,不管沉到多深,都是受了,差別只是身體的哪裡受了。持這樣想法者,天真的以為身體終將成為通透的導體,將這一拳毫無損失的導引到地下,身體一點都不會承受。這個天真的想法是太極拳第二大誤區。
太極拳講求不受,就是真的不受,不論在觀念上、心態上還是身體上。而道理很明白的呈現在:「吞吐於霎那間」或「陰陽同出」兩句話,換句話說,便是太極拳廣為人知的招牌:「借力還力」,絕不引力到自己身上,更不用說引力貫串全身到湧泉,豈非全身受力。何況不管受得起、受不起,都是錯。如果我沒有打吳老師那五拳,恐怕一輩子都無法跳脫前述的兩大誤區,可能還停留在「接對方的力到湧泉後,再施以自己長期練出來的勁」,誤以為這才是借力使力,其實只是借彼之力,卻仍施己之力。而借彼力,頂多是使其落空,方便施己之力的巧勁而已。
所以「不受」的真諦在於阻絕對方的力量於身外,在於接觸點即借即還,頂多受力四兩,這便是楊家秘傳「四兩密勁」。不管打人或被打,身體絕不受超過四兩重(因為超過四兩就很難還了)[3]。但是在練習借還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接太重,為了不讓身體承受不住,因此吳老師也會要求學生先練習將對方來勁接到湧泉,一來可借此調整身體貫串與落榫的結構,再來練出點膽識,當遇到對方來力時,比較不會因緊張而不自主地用力頂抗。可能是這個階段性的練習比「借與還」容易掌握,漸漸地被誤解為接對方一拳到湧泉,讓身體承受了這一拳,而平常的練習變成在培養「耐打」的能力。
其實很早以前,吳老師便發現大家誤解其意,於是改稱對方的拳頭是刀,直呼「刀來了、刀來了」,你能受嗎?不過這個說法並沒有讓我覺醒[4],直到打了老師那五拳,方才明白「不受」的意思與味道。隨後的幾年再潛心研究「不受」的觀念與方法,我方做了甚麼?而對方的力量跑哪兒去了?過程中,拳經拳論的字句、吳老師過去的教學、鄭師爺的名言經常會浮上來對應。當答案愈來愈清楚的時候,我愈害怕步上吳老師一生教學時感困窘與無力的後塵。這該怎麼教啊?
靠山功、青卵石與檀香棒的練法
不受的道理同樣適用在靠山功、青卵石與檀香棒的練習。吳老師晚年示範前後腳向後滑步的靠山功,身體在靠牆的瞬間即彈回,其撞擊使得身體內如滿弦之弓的炁,回衝到前方兩手勞宮,破空而出。反之,若是以堅實的身體撞擊牆面,則如泥牛入海,實打實的雞蛋碰石頭,不但沒有回彈之炁,對身體也是傷害。兩者的差別可以從撞擊的聲音分辨,也可以從兩手勞宮衝出之炁的強弱分辨。這個身體有炁、無炁的差別,便是造成身體面對撞擊而能不受或不得不受的關鍵因素。這也是為什麼吳老師曾說過,靠山功撞牆的味道與發勁類似[5]。
同理,當沉重的青卵石袋往身上砸過來時[6],身體絕對不能硬生生地接受這股力量。除了拋擊前保持卵石袋內的卵石均勻分佈外,身體也同時要有不受的概念,此時卵石袋比較容易彈回,比較聽得出石頭疏疏錯動的聲音。畢竟我們要吸收的是青卵石的氣,不是石頭的重量,只是藉由一定的重量與速度將卵石之氣渡到身體的十二重樓。得氣不得力,關鍵在不受,而不受的手段仍是借與還的課題。
敲檀香棒亦是如此[7],藉檀香棒從還魂穴敲醒沉睡的筋膜系統,使得筋膜舒暢而內炁能常駐其間,所謂炁遍周身。所以敲的力道、角度,甚至下意識的認知[8],都影響著這個練習的功效。以力道而言,強調要輕,但是即便輕,身體同樣不能受。相對於青卵石,敲檀香棒不受的敏感度要高出非常多。且用「敲」不是「打」,便帶有某種想傳達的「意」[9],因此必須在致虛極、守靜篤的心境下練習,絕非每天按表操課,不知為何而敲?不知對錯與否的敲?否則久而久之便乏味了。
回到拳架
太極拳不受的概念來自隔絕外力的威脅,但這非常不合「邏輯」[10]。分明一個力量往身上招呼而來,身體注定要承受這個力量,只差能否承受得起?因此太極拳學者很難突破這個與自己腦袋邏輯背道而馳的概念[11],最後往往導向兩個方向,一是受力,二是走而化之,無法想像正面對決下,如何不受力。
另一方面,一般人習慣受力,尤其大腿習慣承受上半身的重量,總覺得站得穩才踏實,有安全感。因此日常生活無論行站坐臥無不受力,且習以為常。但是太極拳開宗明義講「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一旦大腿肌肉受力,導致勁困在裡面,則雙腳必顯遲重,步伐必定不活,即便有所感也不能應[12],何來輕靈之有?依循此理,學習太極拳首重全身放鬆,尤其是大腿[13]。
學習者若能謹記「勁不困在大腿」的原則,有助於開啟對太極拳的認識,再也不是依樣畫葫蘆的練拳架,而是追求合理的動作與姿勢。所謂合理,不是合自己認知的理,而是合太極之理。於是左家太極拳從降魔降心開始,其動作之設計原理便是「逼」著學習者避開自己身體習慣性的壓力,在專心一志的情境下,尋求身心壓力皆平衡的狀態。所以功法名為「降魔降心」。
同理,不論動作簡單如熊經、鳥申,或37式拳架的任何一動,都以降魔降心的狀態為師;在心,無紛亂四起的雜念;在體,無靜滯不動的困「勁」;身心皆不受。

結論
借吳老師常引用鄭師爺的話:「身體是金粉做的,絕不給碰。」不給碰就是不受,其方法就是即借即還(借還同時)。而借與還來自習慣的改變,也就是運動的習慣從後天改為先天。先天的運動習慣是「以氣運身、運而後動」的模式,具體的表現便是借筋膜系統的吞與吐帶動身體,也稱為蠕動。太極拳的招牌「借力還力」絕非一時的巧勁,而是觀念與身體的質變,隨之而來的好處則是變化氣質與脫胎換骨。
[1] 所謂「三拳三肘三腳」指朝小腹以直拳打三下,接著轉過身來以肘尖往還魂穴直擊三次,最後拉起對方右手用類似旋風腿以腳背橫踢肋骨三次。能承受三拳不退步者,才能進入三肘與三腳。
[2] 吳老師經常談到太極拳是武術最高的謀略,善於利用人的預期心態與習慣反應,行使借力還力的手段,達到以力小勝力大、以弱贏強的目的。
[3] 鄭師爺名言:「與對手接觸程度如冬之衣服、夏之毛」。四兩代表很輕的意思,而且是相對值,非絕對值。相對於今日與明日的自己,也相對於雙方的感受程度。沒有一定的標準,切勿在絕對的重量打轉。
[4] 沒有武術實打經驗的學生很難將對方的手或拳頭當刀,於是吳老師直喊著「刀來了」,學生的身體反應仍然沒有轉變過來。為了逼真,吳老師甚至拿過拔草的鑽子、螺絲起子、甚至廚房的菜刀,直接往學生身上招呼。
[5] 更精準的說法是,沒有被吳老師發勁到牆上,體驗背部撞擊的味道,不知道勁與力的差別。鄭師爺揭露「勁由於筋」之秘,更說:「發勁,炁到而已。」指出發勁乃用炁帶動筋膜之彈力將對方的力量還回去。由於對方背部撞牆力道來自他自己的力量觸動了發勁者筋膜的彈力,因此撞擊的味道不同於用力將被發勁者推上牆。簡單說,主動力量的來源不同(來自發勁者為力,借自被發勁者為勁),撞牆的感受也不同。
[6] 左家太極拳藉青卵石之土氣補身體欠缺的五行之土,屬外金丹的功法之一。
[7] 左家太極拳藉檀香棒之木氣補身體欠缺的五行之木,屬外金丹的功法之一。
[8] 同樣拿著檀香棒敲還魂穴,不同人敲的效果不一樣,其關鍵在個人對太極拳的整體認識之深淺,我稱之為太極拳的素養。
[9] 吳老師每次教檀香棒都會提到唐代詩人賈島詩中的一句「僧敲月下門」,提醒學生「敲」檀香棒的「意」,不是粗魯的打檀香棒。另外教發「按」勁時,也用這一句要求學生體會「按」與「推」之不同。
[10] 太極拳的邏輯緣自道家思想,本質上便與一般人習慣的邏輯不同。這是太極拳難學也難教的原因。
[11] 一件事情是否存在矛盾現象,往往取決於看待這件事情的角度,甚至維度(Dimension)與時間。太極拳的思維在角度、維度、時間上都與一般常人的思維或判斷不同。吳老師有一句名言:「太極拳會了,就很簡單;不會,就很難。」這貼切地說明角度、維度與時間對了,原來矛盾不可解的事情,也變得簡單多了。符合太極拳得機得勢的應用通則。
[12] 吳老師常舉王宗岳〈太極拳補論〉上一句話:「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他說:「你們動緩能緩隨,但是動急便來不及了。為什麼?關鍵在輕靈二字。」
[13] 很多人懂得讓上半身放鬆了,卻累壞了大腿,間接傷了膝蓋,不知這只是重量與壓力的轉移而已,並非符合太極拳之理的鬆。拳經這句「勁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值得思量。
刊登於 2021 年〈原幾〉雜誌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