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鳴 2021/05
如何讓你的對手難以跨越你那個虛設的雷池?這是我曾經與某位資深師兄在交流中半開玩笑的對話。可是,這句無意間拋出的笑話,隨之而來的竟然是一語成讖(言過其實)。記得有一回在某地下榻酒店的電梯欄杆旁,我漫不經心地走向這位資深師兄,讓他在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我以提手上勢及半個掂手,在原地前後來回滑個半步,苗頭對準他。豈料這個輕描淡寫的一動,竟然使他一時之間不知所措,步伐凌亂地向後倒退。
上述經歷,到底是不是假戲真做,我並不介意,而且也忘了。可是,這位向來令我敬佩的資深師兄事後卻找機會對我語重心長地說,當時我的那一動,確實使他陷入有如被逼繳械的困境。有這麼厲害嗎?聽他娓娓道來後,我聯想起自然界中一物剋一物,諸如貓捕老鼠,蛇吞公雞,公雞啄蜈蚣,蜈蚣是蛇之剋星的典型例子。至於我對這段經歷的大膽描述,其實是根據這位資深師兄事過境遷的追述,並加以美化潤飾的結果,希望讀者不必信以為真,我真的沒這麼厲害。
然而,事後回想起來,那次的經歷,卻給了我一個思考的空間。這不關乎我是否確實能做到的問題,而是我突然間發現,這種不可思議的神來之筆是有跡可循的,也應該有落實的可能性。因此,我無時無刻不在思考這段近乎離奇詭異的經歷,藉此探索突破落實勁法的契機。發勁,炁到而已;發勁,有如打個噴嚏。這是師爺和老師教學時的口頭禪,相信門內不少人皆耳熟能詳。早期我們聽了或許並不怎麼在意,可是現在似乎已經體悟它並非遙不可及,而是潛藏著落實的可能性。
這要從何說起呢?驀然想起老師三番五次提醒:反者道之動。這反字就是教我們返回源頭,誠然這也是老生常談。換言之,老師在傳遞師爺弦外之意的信息,即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的背後,必有其源頭之理和來龍去脈。接下來,老師談到師爺獨創的美人手,他說師爺是畫家,美人手的源頭在哪兒,難道老人家只不過是個唯美主義者?而這美人手擺出微彎的 S 弧形,代表的正是活生生的太極圖。那又怎樣?從外形和字面上看,難道美人手真的可以打人嗎?
循序漸進,老師再沿襲著師爺思路的源頭,慎重地提醒我們,師爺是從醫學的視角,剖析美人手是如何在行炁落實應用的過程中達致發勁的終極目標。師爺給美人手的詮釋為:保持美人手,目的是讓炁的運行能達至十隻指尖的末梢,在應用時,透過神的內斂而衍生一寸長一寸短的抽象概念,然後再將此抽象概念加以落實,這指的正是真炁之運行而導致無形與無限的延伸度。這炁的延伸正是一句單刀破題的話,令人當頭一棒,醍醐灌頂。
歸根結底,這是要先靠聽勁而漸入懂勁後產生階及神明的境界。最後還是老師那幾句畫龍點睛的話:太極拳是靠聽勁吃飯的,我聽的炁比較長,我總比較佔便宜。為何如此說?切入點是,我手到你身上,但我離開你時,你以為我真的走了,其實我在你身上還留有餘地,餘情未了。怎麼說?因為我的神意炁還陰魂不散地遺留在你身上,此乃炁長一寸短一寸的道理。老師在此已經點破了勁法落實的基本要求:發勁,炁到而已。雖然師爺並沒有直接提到炁的延伸,這要命的重中之重。至於炁務必配合神意勢勁之全動效應,那是整體結合的五到爆發力,當然是缺一不可。針對炁延伸之詮釋和剖析,前有師爺,後有老師,其實他們並非一唱一和,而是不約而同地體現了彼此思路的認同。
為加強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再故技重施,試將你的手輕輕地盪至對方的身上,隨著對方因本能反應而趨前抗拒你時,一如前述,這時你的意念可透過神的內斂,以讓你的手在炁的延伸後,彷彿仍然徘徊在對方身上的接觸點,也就是在你回旋的剎那,藉著延伸的炁,瞬間即能讓已經被你拔根的對手應聲而起,騰空而出。我曾在一位從楊家改習道家傳統太極拳的學員身上體驗到這股不經意間併發的勁道,當時是他突然趨近我,要我試發他,而我對這突如其來之舉的本能反應結果,只能說我彷彿還沒來得及覺察究竟發生了啥事,對方已經被我拋出尋丈之外。事後他回想,也說不出所以然,但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敢主動趨前讓我發他了。
舉一反三,比如說,你可以藉重覆練習定步提手上勢,由下而上至定位的動盪餘勢,抑或滑步掂手迴旋至定式,以體會你的勞宮和兩手指尖,在輕微晃動至定位的瞬間,是否由於內斂而衍生一股似有似無的內炁,導致陰維陽維一進一出、陰蹻陽蹻一上一下相互對流的輕微感覺。此時這種持續蘊住的太極狀態,嚴格說來,就是備戰的發勁狀態,正如我們常說的滿弦的弓,有不得不發之勢。簡而言之,炁只有在全身鬆淨鬆透時才能在體內川流不息,通行無阻,從而達致全身節節貫穿。此時,渾身是手手非手,任何接觸點都可以發勁,或許已經不是天方夜譚。
在後三清觀的這段彎道超車中,我們已經從修煉如何藉預備式進入並蘊住這股太極狀態的基礎上重新出發(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且由此而體會清升濁降所衍生的內炁分陰陽。有關清升濁降的簡述,在吳老師《太極拳道幾》中已有蛛絲馬跡可尋。除此之外,後三清觀時期的多次集訓中,也讓我們於修正的金樑換柱練法中,體會了一種似有似無的內炁,彷彿從雙手十指尖游離破繭而出,向左右延伸至想像中無窮無盡的地平線。
感恩臺灣及各地資深師兄在老師於後三清觀突破的基礎上,引領我們走向一條較為明確的正途。經此持續不斷修煉之後,我們理應能將此體悟的味道和經驗延伸至拳法、功法或劍法的每一個動作中,藉此提升我們的拳藝水平。

刊登於 2021 年原幾雜誌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