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傳統太極拳思路闡微

羅華權 2021.5

一、源流

吳國忠老師曾在某屆神龍太極拳教練儲訓時寫道:「本門勁法之絕妙,在無形無象,涵在周身內外幾微變化中,如何練?如何修?……」究其實,老師已非常清楚的寫在他的書《先師的思路》中及通過歷年循循善誘的傳授告訴了我們。我認為釐清練習的思路最重要,如大方向正確了,會少走很多冤枉路。神龍道家傳統太極拳,吳老師晚年稱之為「三純」太極拳:純先天、純炁功、純道家。「先天」是追求源頭的「本來面目」;「炁功」通過心靜求鬆煉炁,求脫胎換骨;「道家」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吳老師經過幾十年遵循鄭曼青師爺思路及自已的鑽研,已把這拳提升入道與追求源頭究竟之學,可貴的是他已能把這套東西落實在養生、防身及平常生活做人做事中,是一門身心同練,道藝雙修之學。 以下恭錄吳老師的勉勵與訓示。

宜春之旅
吾技乃純道家拳,純炁功拳,是以心行炁,以炁運身,炁動血隨,運而後動,自己每一動,都要問自己,是不是照這個程序。

2013.03.19 集訓
經驗,是經歷過後取得的感受,沒有經歷過,靠想像,那是沒辦法的。不能有「我」,接勁尤須如此。

2015 年儲訓(三清觀之旅後)
從今天開始,我現在教的都是精微的東西,不會是全套,放下以前,重新開始。

(三純)
精神上是先天,赤子之心
練拳用純炁來練
做人做事用道家

鄭曼青師爺在詩書畫醫有深厚及獨到的造詣,早年因病入楊澄甫祖師門練太極拳,得楊家真傳,而後並得張欽霖祖師傳授左祖師萊蓬之秘,拳藝益臻,拳亦是一絕,所以人稱鄭師爺為五絕老人。師爺以五藝修養之深厚,說:「吾道一以貫之。」可見已把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合在五藝中。老師得到師爺晚年真傳,把儒釋道之理更深刻融入太極拳修煉實作中。吳老師早年從軍,曾經在海疆實戰拼搏,對看似軟綿綿的太極拳不以為然,稱之為「豆腐拳」,受邀與鄭師爺印證慘敗被折服,投入鄭家門,盡得鄭師爺晚年拳藝真傳,後來並得到恩准,被鄭師爺收為左家門唯一正式弟子。

練本門太極拳,讀前人拳經及師爺老師著作,是少不了的功課,但要真正理解其中的真諦,口傳身授是最必要的。吳老師時常說:「書上的東西不要猜,要問我。」我們怎樣從拳經、師爺老師著作及口授中,理出修煉本門的方法及思路最重要。關於心法,心法心傳,老師上課或閒談時,喜歡講師爺及自己的故事,武林掌故,天南地北,做人對事,談老師自己的看法,乘機教育我們。其實有些故事我們都聽過很多遍,但現在才明白老師苦心,心傳即是把弟子的思路與老師的接軌,使弟子將來能自渡。我試從拳論、師爺著作、吳老師的書及言傳身教中整理出練習本門的一些思路。

2014.11.24─30 宜春之旅
南宋理學盛,儒釋道合一,認為太極、炁、道是一個東西,所以出了一個張三丰祖師,創立太極拳這樣的拳術是有理由的。

2012.10.09─30 江西之旅
不要好高騖遠,我現在在這裡,你們應該先學我的功夫,不明白先問我,不要去猜你師爺、太師爺書上的東西,你學到了我的東西,你才來問我你師爺的東西,我會解釋給你知道。

二、太極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是《易‧繫辭傳》之句,這裡說的「易」是變,太極是變之本源。哲學說太極是一個先天地生、混沌虛無的狀態,卻是萬有之體,而兩儀衍生四象八卦……,始生萬物。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太極拳求感應這萬變源頭萌動之幾,掌握先機致勝,《易》曰:「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王宗岳《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此論乃練太極拳同道遵循的聖典。吳老師曾說這句「陰陽之母」是開篇的畫龍點睛之句。陰陽觀是中華文化的根源,萬事萬物都有陰陽的本質,包括太極混沌本體,其高明之處乃古人通過「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悟出了生存之道,將「對立」「順逆」注入能統一相濟的觀念,或許是中華文化能夠承傳幾千年而不斷的原因,老祖先把這哲學含義運用到我們生活行爲中,如曆法、中醫、武術、書畫、占卜等等。

拳以太極命名,是要通過拋棄物欲之「心齋」,改後天習慣養成新習慣的修煉,求返回身心的先天狀態,但這確實有很多障礙,是不容易的過程。在修習路上,一層功夫一層理,人人都認為自己的體會是正確的,但各人先天稟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各有見地,闡述各層次自己認為的理及練法,各有所述也是自然之事。古人多留訣不留法,古訣時有通用的文字或口語之誤,今人一字誤解,可能要走很多冤枉路。「依理如法」練習是正確的指導,但往往會被主觀意識擋住,對理不能徹底了解。最好的辦法是對師門留下的理法能「信之誠」,同參之間誠心相互交流。修煉「理炁象」須配合實踐,建議從練炁切入為明「理」求「象」的橋樑,隨著煉炁進步,真正明理後,往往有「原來如此」恍然大悟之嘆。本門是道家太極拳,修煉用「反」,以形而上練法,有感覺或無感覺不重要,走自然之道,左家不是練功力,是練味道及把正確的動作變成習慣。《莊子》言「忘足,履之適也」,鄭師爺曾說:「你知道了,是我的功夫,你會了,還是我的功夫,你不用想,能用得出來,才是你的功夫。」我們很幸運,吳老師從不吝嗇,留下了許多詳細依理練習的功法,都是師爺老師倆數十年的經驗結晶。練太極拳最重要還是要有「信之誠,行之篤」的毅力,但「信之誠」最不容易,往往在過程中,練了沒什麼味道,就開始參考許多別家之言,老師說重要的是你要會分辨那些是符合本門的說法,那些是金子,那些是沙子。每個人都有主觀執著,關鍵是能不能有勇於犯錯,謙虛認錯,勇於改錯的練習態度,所以老師也稱太極拳為「改錯拳」。

老師晚年非常強調「太極狀態」,這「太極狀態」可以說是活的隱性陰陽,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狀態。我曾問過老師怎樣才是「靜中觸動動猶靜」,老師拿了一支礦泉水,搖了搖放在桌上,瓶子不動,叫我看裏面還不停晃動的水,簡單比喻說明太極拳是要求身體外形不動,而體內卻有不停微微內動,這像拳擊在擂台上不停小步跳躍保持靈活反應,但太極拳靜時是以看不見微微的內動保持靈活不滯。太極拳是動靜一體,靜時有看不到的内動,動時有蘊著的靜。我的經驗是練大乘法晃,時而停下來不晃,架子外形不變,體會體內似水還繼續細微晃動的感覺,而後在任何時候換成這新的慣性狀態。這内動只是蘊住活的感覺,是晃?是旋?是……。關於動與靜,這是本門與別家武術最不同的地方,鄭師爺的指導性拳論:動則筋柔謂之陰,靜則炁剛謂之陽。動是為了走化,聽探找機,得機得勢,綁人背勢……;靜則一觸而身定、炁定、神定,身整,牌位,開合,炁走八脈,發勁,勁聚一線……。本門的全部功法都是為這些要求而設計的。

2012.12.27 九華山之旅
易經是憂患意識,練劍時想像敵人四方八面襲來,「自己」反應,須全身同步走化。

三、行炁

拳以太極命名,當循太極之理。老師晚年非常強調「太極狀態」,這不是靠想像能達到的,要長時間在身心上用功才能有成。道家是性命雙修,返回赤子之心的純淨、嬰兒之體的鬆柔。與人接手,心靜才能捕獲對方念動之幾,於己則求自己念動體動相合,是習慣動作。道家以三調為手段,在「致虛極,守靜篤」中修煉,文練以修心增慧悟理,養炁積炁為主,以期達到所謂的「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返虛」的境界;練功法行炁則爲了炁斂入筋膜骨,以求炁能運身之動。煉炁才能體鬆,通過修習本門的內外功法,達到「炁遍周身,炁斂入骨,炁在骨中行」的要求,能至此境,方能言鬆淨。太極拳講求鬆淨鬆透的身心之「體」,「有斯體,必有斯用」。本門的用法,身體的鬆淨鬆透是先決條件。「鬆透」之「透」字,是左家求鬆淨之秘,通過內外金丹練習,導炁入膜,再斂炁入骨,再求節節貫串,吳老師曾說節節要脫開,炁導入骨節之間,關節鬆開能旋得動,可以用纏劍練習。其實「鬆」是精神、肉體、修養的整體的表現,也是太極拳無止盡要追求的境界。在修煉過程,很多人把很強的炁感當作太極拳行炁的標準,但須謹慎,勿落入「有炁則滯」的誤區,如炁已斂入筋膜骨通透成一體,炁動即體動,是師爺說的「神率炁,炁率血,血動體隨」,鬆才能炁率血,沒有肌肉似有炁的僵感。吳老師在宜春旅遊時,一天他坐在沙發上,左腳貼地,右腳搭左腳踝,左手貼丹田,右手如按手,然後叫我右手輕貼老師左小腿後面,我左手貼老師右手陰維,當老師吐氣行炁,叫我體會陰蹻陰維的輕微蠕動,當時很迷糊,因為這蠕動太輕微了,主要是我感覺老師陰蹻陰維行炁時還是鬆的,後來慢慢我才明白「以心行炁 ,以炁運身,運而後動」的層次。

太極拳「有炁者無力,無炁則純剛」,這裡說的「炁」,我認為是太執著於感覺及濁意造成局部肌肉的僵感,身上如有一處僵滯,會炁浮使體浮,身上網膜不能整體行炁,也不能接好湧泉的根。如真炁已斂入筋膜骨成一體,是鬆透乾淨之感,身心沒有滯礙,是「無欲則剛」的「剛」,「純剛」是師爺說的「神能挾炁而行」的境界。有些靜坐功法想像出來的炁感,師爺說是「勞炁逸體」,本門煉炁是以積炁斂炁為主,斂天炁接地炁,蓄炁使體柔,用時是儲好之炁剎那的發放。發勁不可只執著於炁感,接手發勁,腦子是空的,像「靠山功」碰牆剎那的空感。老師非常推崇《孟子》「炁宜直養而無害」之句,此「害」即執著、心急、發明自己方法、沒耐心長年累月依法練習。其實功法如九轉玄功的口訣方法,都很簡單直接,行炁只在一念間,不容易體會,但久練一定能發覺其中奧妙。九轉玄功初練是一關一關練,而後幾關同時練,最後運炁的總開關樞紐是玄功第九關,所謂「刻刻留心在腰間」之丹田,但隨著練習其他內外功法達到「五心相通,八脈歸一」的時候,它很自然與這些炁脈合成一體而能引動全身,一動全動,一靜全靜,用的是一個「旋」字。

師爺是醫家,拳訣有「神率炁,炁率血,血動體隨」,師爺已清楚説明「神、炁、體」之間的關係。炁斂入膜骨已是「炁與體合」,神帥炁即是帥體,易曰「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沒有比這更快了,本門練神如何與體内之炁挂鈎,眼為神之窗,玄功第二關是個竅門。

2012.10.16江西之旅
練習拳架,先要好像骨頭沒有了,然後動時全身關節都要旋動,才符合拳理之一動無有不動。你們現在拳架動作旋轉,胯就擺而搬家,把自己撐起來,就是胯不鬆,胯是死的,沒有跟著動。一動無有不動,當然包括胯。

2013 儲訓
(只是招式的)掤扌履擠按採挒肘靠都不能用的,太極拳是勁法,勁法是每一式都帶點其他的,一點橐籥,一點九轉……八卦也不能用的,是爻活了才能用的。

四、發勁

太極拳是武術,太極拳用炁與其他靜功練炁不同,所以靜坐練炁者未必能成爲武林中人。1986年吳老師給我們上的內功第一課,已把「炁」清楚解釋為「先天炁、後天氣、五穀精氣、潛力和精神力」的總和,太極拳發勁是「炁到而已」,應是這廣義之「炁」的運用,而「勁」則是「意、炁、神、力、體、勢」之同時六到的瞬間發放,還得包含得機得勢的要求。「太極狀態」不是全然虛空,它是虛中有實,蘊著的「實」要恰恰好,道家是「有則執著,無則落空」,如強調身上炁感很強,很有勁感,應慎防是局部僵滯的表現。記得老師跟我講過,與人接手,自己的筋脈膜膈,不能有一絲緊張,對方肌肉一僵,就算是一根筋一緊浮起,都是我們的機會,誠如楊澄甫太師爺教師爺時不停的說:「鬆!鬆!鬆!不鬆是挨打的架子。」炁的表述,可以參考老師的《道幾》裡《左家功法水風心法》「風」的描述:「無感存在裡面,看不見,平地三尺風,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來時驚天動地,去時無影無蹤。」

2014.04.15 宜春(個人日記)
老師講我們隨時可以練,他坐著,叫我右手輕撫他左小腿後及左手輕點右手臂下陰維肌肉處,他行炁時,小腿肌肉微蠕動往上,手臂下肌肉微蠕動往前。
1.	鬆,主要是心先要鬆,每個關節都要分開,有隙才能行炁。
2.	節節貫串,不是死的,是活的,旋不是擺,是二炁迴旋的蠕動。
3.	有水平的師兄,應注重用炁練,不應太注重拳架了。

儲訓
(接手時)對方筋膜一緊,還沒用力,我則須吞吐發勁。

五、接勁

左家內外金丹功法,能使炁收斂入筋膜,勁由於筋(膜)就是利用它的彈力,力由於骨是肌肉伸縮扯動骨節的槓桿拙力。筋膜包繞貫穿整個身體不同組織,如肌肉、肌群、血管、神經等等,炁能斂入膜連貫起來,它就像一個有彈性網膜球體,如這網膜體接地有根,任何力量加於觸點上將會散佈全身網膜後被彈回,如師爺《十三篇.散手》說的”吞吐之意於霎那間,其勁正在分寸之際“,問題是如何在觸點把來力化為“四兩”的牛鼻子, “抓”住這“四兩”或牽,或化或還,需視當時感應,是斂縮接發拿捏的整勁發揮。拳經有“重裏現輕勿稍留“,那“四兩”之“輕”一現,直須反應,不能稍留。此“接縮”之義,接之以全身的網膜,如其有根,勁自入地,身自蓄,老師說這包含“虛、斂、舍、含、吞、引“栽接的技巧,還須改變僵頂硬抗的習慣,這牽涉平時對人對事的修養,能“恰恰好”不受才是此功法之秘,不受是本門的第一要義,非苦練不能成事。老師曾考我們,如敵人拿大關刀攔腰砍過來,你怎麼辦?真像禪宗棒喝無言之教 !激發各人自悟。 吳老師曾兩次以拳擊師爺腹部試勁,第 一次是鄭師爺從美國回到台灣,老師尚未進門,師爺邀老師印証,老師被彈回摜到牆上,震撼得不知道為什麼。很多年後,老師回憶當時情形,他說好像有觸到師爺,又好像沒觸到,事情發生得太快。第二次是農曆新年向師爺拜年,師爺要一老師同門擊他的腹部試勁,但那同門做假,稍觸即小步自跳尋丈,師爺很生氣,叫老師上來試,老師說他心想機會難得,第一拳師爺把老師發到一小几桌旁,師爺說再來,老師第二拳故意擊在師爺同一部位,也是被發到同一位置,師爺還是說再來,老師第三拳還是擊同一部位,同樣被發到同一地方,師爺說再來,老師說:“老師,我知道了,換別人吧。”老師的意思是說學習的過程師徒要真誠相待,才能得到真東西。有一次北京旅游,與老師及師兄姐們在機場候機室,一位師兄走過來沒有預警下在我腹部猛擊一拳,老師在不遠處看到,老師認為我反應不對,走過來俯在我身後,叫那師兄再打,老師在後面調我一晃,那體會至今難忘。

2012.10.09/16 江西之旅於盧山
老師:
有一年拜年,你們師爺叫我打他,我真正試了三下,給我知道了發勁的門道,我以後的發勁都是根據這道理做的,我剛才發XX那三下,其實就是你們師爺發勁的勁道差不多,只是我用盤住的手而已。

2012.12.27 九華山之旅
沒二炁迴旋,就不能發勁,有二炁迴得動,天炁才能從天門進來,地炁從湧泉上來。

老師曾經講過一個小時候親身經歷的故事,一個他家鄉武林名宿與一和尚因誤會比武,約定各擊對方腹部三拳,三拳過後,名宿明顯內傷,和尚遞給了他傷藥,他卻生氣的把藥丟在地上用腳蹉踩,兩人不歡而散,後聽說名宿一個月後就去世了。老師的意思是如果自己功力不夠,宜與門内師兄弟半真半假練習,找出那個味道來,不要與外人比試,對方功力比你高一分,你會吃大虧。

2012.12.27 九華山之旅
師爺說:「我們身上都是『金粉』,永遠不要給人沾去了。」

六、虛實

吳老師曾說過陰陽順逆能有作用,因為它們之間有一連著的空間。相對方向力量運動,之間會產生蘊著的力量。太極拳是用炁,順逆之間有距離,太極拳講的陰陽同出,同時不同空才有意思。練拳應守住中脈為依歸,體會手陰陽維之互動,夾脊與丹田之互動,小腿陰陽蹻脈之互動。

大自然有風切現象,飛機降落機場時非常害怕這種現象,它是一股在上的氣流向一方向走,另一股地上氣流向相反方向走,飛機進入其間,會被兩股氣流之間產生的應切力掀翻。老師說順逆如何相濟,秘密在一個「旋」字,把兩對立有間距的力量旋在一起,就是一個太極圖,中間之S能蓄勁。拳經云:「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虛實即是陰陽,一動則旋轉圈。當一圓自轉時,其圓周一點之力向一方向走,相對圓周的點之力會向相反方向走,兩者之間會有對拔的勁,如果身上每個關節都旋,陰陽脈順逆走,關節會張開,如練摟膝拗步,定式時,全部關節轉圈,湧泉到指尖會長了好幾寸,這就是太極拳與外家拳打人不同之處,外家是「尾閭提,骸合一」的局部用力伸縮關節,太極拳是全身鬆開,從根開始,用炁轉圈使全部關節自開發勁。

老師講過《浮生六記》卷六〈養生記道〉裡曾提到太極拳秘密:「太極,乃一圓圈,太極拳即由無數圓圈連貫而成之一種拳術。無論一舉手,一投足,皆不能離此圓圈,離此圓圈,便違太極拳之原理。四肢百骸不動則已,動則皆不能離此圓圈。處處成圓,隨虛隨實。」雖然經過考究,卷六其實已散佚,現存是後人續寫,但卻道出太極拳的真理。太極拳是一動即旋,處處是圈圈,不是肌肉旋,都以炁旋圈,有虛有實,如玄功第九關的丹田炁圈,還有湧泉,腳踝,膝後,胯,心窩,肩井,肘窩,肢窩等等這些小圈,大圈有身體整體平轉,任督的豎圈,手腳的弧圈,有體外接虛成圈,實則虛之,虛則實之。大圈套小圈,小圈與小圈相應,同時走順走逆,有半圈接半圈形成的S,如太極圖中兩個「魚眼」相對逆旋等等,順圈又能與其他逆轉之圈相切,層層相疊相套,以這些圈圈順逆相應,整合帶動了身體的開合吞吐。練習應先選兩圈能相應的開始,大圈圈比較容易體會,這些似有似無的感應,只能自己慢慢好玩好玩去體會,恕文字難以盡述,建議大家多練「小五手」及「八法連環」,或許也能從祖師《亂環訣》中找到靈感:「亂環術法最難通,上下隨合妙無窮。陷敵深入亂環內,四兩千斤著法成。手腳齊到橫豎找,掌中亂環落不空。欲知環中法何在,發落點對即成功。」《左家水風心法》說「水」:「有感存在外面,外靜而內旋,看似未旋,而實在旋,內是深海之暗流,激盪迴漩,深不見其底。」

2014.11.24─30 宜春之旅
沈三白的《浮生六記》中有提到練太極拳,大圈圈套小圈圈,(老師用摟膝拗步比喻)實腳至手的 S 為大圈圈,肘啊,肢窩,胯……為小圈圈。盤拳及應用時,這些圈圈都不能扁掉,這是秘訣!

2015.10.07 書信
大圈小圈輪廓已有,希望將圈上塗上一層看不見的「潤滑油」,像兩條活溜溜的鰻魚纏在一起,永遠同步迴旋,一為陽,一為陰,不管動多少,快和慢,進和退,化和打……永遠不變,這就是先師晚年所傳的浸潤之鑽之勁法。

2003.09.12─24 旅歐
記得這個原則:手絕對不能伸縮,伸縮則勁斷。手不動,動則須旋,旋不是用力(肌肉)去旋,而是用炁,尤其注意拳架轉折,是炁帶動旋,而且是全部用炁(丹田)帶動同步旋。

七、陰陽

太極拳九訣《陰陽訣》說:「太極陰陽少人修,吞吐開合問剛柔」,可見很多人都是練外形的太極拳,少有配合內修的陰陽。神龍道家太極拳傳下來的功法,都以師爺老師的教導,窮研「二炁分陰陽」之妙,都有練炁吞吐開合的影子。師爺的《體用全歌》,開宗明義說太極拳是「妙在二炁分陰陽」,老師時常提醒我們,陰陽同動互動、同時不同空的觀念。初進門時,老師第一天教我們就把陰陽炁脈解析清楚,如練熊經,捩轉時炁走陰陽維蹻脈;掂手內炁走實腳實手陰蹻陰維出,外炁陽維陽蹻收到湧泉;九轉玄功的前任後督,老師把身上其他炁脈穴位都說清楚,其後並解說五心相通,炁要練到五指端而迴旋,應細細體會二炁在指尖、湧泉、地谷、頂心的迴旋,使八脈貫串能同動,掂手練習是最好的例子。「水火相射」功法的陰陽互換,找頂頭上、湧泉下的根,以練炁之「蘊」「積」「聚」「斂」形成中脈,須把這兩個根連起來。到了教我們「二氣迴旋」功法,慢慢體會到陰蹻、背膂、陰維(陰陽陰)有呼應,因為八脈迴旋及降心窩,前面是陽維、任脈、陽蹻(陽陰陽)亦是同步,亦是水火既濟。《陰陽訣》中有「生剋二法隨著用,閃進全在動中求」,太極拳用易是變,隨人而動,一動即旋,閃進如水銀瀉地,一觸即定,握機乘機,化打在我。

2014.11.24–30 宜春之旅
1.蘊不是用力,而是還要更鬆,不止要鬆,還要身上沒有一塊肌肉是僵硬的。
2.美人手,炁最難運到指尖腳尖,炁能到指尖,才能迴旋,勁勢才能有出有進迴旋。沒有美人手,就不是我們這一套。

2011.10.31 吉隆坡文課
我們發勁,左家說力由於骨是外家,勁由於筋是內家,發勁像鞭子一樣,但須陰陽同出,陽經回來如水像漩渦到自己後腳湧泉,炁像龍捲風從陰經上捲出去,是左家八手的「觸定」把對方變成背勢,同時發勁的功夫。

練根

鄭師爺的《體用全歌》中有「湧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死終無補」,可見湧泉有根對本門太極拳是多麼的重要。吳老師說的根從最初形容的「不倒翁」、「牆頭草」,到最後像蓮花的莖生長在浮動的污泥中。吳老師說我們的根是炁的根,不全是腳肉體有形的根,是整個身體的炁脈筋膜貫串像一個網膜球落下湧泉與地炁接軌的根。在練大乘法時,吳老師時常問我們湧泉以下的根是什麼樣子?其實很多人都答不上來。我認為這炁的根是要長期練習,不是一站了事,先要身鬆,往下鬆至腳底貼地,不要誤會把腳底用力,把腳弓壓平,炁到自然會填滿腳窩往下透,難是練至腳底如棉,腳底與地的接觸面好像不存在了,久之,地炁自會往上長,地炁與身上的炁脈連接起來,尤其是與陰蹻、兩膂及陰維,這要整個腳踝腳底鬆後才能如此。除了大乘法,我認為練這炁根方法,鄭師爺書上說得清楚:「或暇立時,在注意所及時,便欲將足心貼地,進而則欲足陷入地,久之則欲以我之足力,與地心吸力相接,能至此,則我之足已有根矣。」我們也可閒坐時,以左脚貼地,右腳搭左腳踝,守丹行炁至左腳底,以意把炁透入地,是最方便的方法。還有練走路的「行功」,俗語說的是「一步一腳印」,我們是「一步一炁根」,腳一落地即意透湧泉地下,關鍵是「接」不是「壓」。此根任何時候不能斷,作個比喻,就像用手抓住上升氦氣球的繫繩,地炁如手,脚的陰脈如繫繩。有了這活的炁根,就有「立如平準」神貫頂之感,用意它能轉圜自如,能帶動周身整體輕靈,聼勁感應皆敏,對方不容易拔你的根,也是能運用「四兩秘勁」(多四兩不要,少四兩不肯)之道,發勁時才能晃而加上體重。發勁時如用力蹬踩,腳底出現擠壓感,都會自己把這炁根弄斷。

老師曾經說沒發勁前,身體什麼姿勢都可以,雙重也沒關係,但發勁時,宜不要雙重,勁較容易成一線,聚而能遠。在一次與吳老師旅遊,老師問地炁如何上來,一位師兄答說是反作用力,老師用很肯定的語氣說:「錯!是湧上來。」可見本門發勁不是用蹬,可惜老師沒進一步解釋,但我記得老師很多年前講過「發勁是引炁而已」,經過多年體會,我認為這是「運勁如抽絲」的表述,丹田為主宰導地炁從湧泉上來與天炁人炁結合,運(蓄)而後發,練小乘法可以體會。虛腳湧泉也有炁的根,因為沒有體重的干擾,應該更有存在的感應,如果實腳胯落得好,虛腳是自然變虛,須內斂一點,像短了一點,能靈活得輕貼地面接地炁,它能隨時用腿法,滑步,套步,才不會練成「老鼠入洞,尾巴還留在洞外」之誤。既然發勁是用炁,虛脚之炁亦可借,虛脚虛手自有它們扮演的角色,不能忽略。

九、中脈

關於中脈,是炁的脈,是從頭頂至湧泉的一條虛線。有師姐問過老師,身體歪斜,還有中脈嗎?老師回答有。老師寫了一篇關於中脈的文章 《我對中脈的看法和落實》:「先師說中定,是定無常定,不失中定,方為中定。中脈亦是脈無脈,不失中,方為中。」又說「中」是「肉身、精神、心靈、情感、筋(經)脈膜膈氣血之中」。這是修中庸中道之至極,正道之浩然至剛,這浩然之氣行於手,就是太極拳,這形神圓滿狀態,天大地大人亦大,似乎是自然生剋之道,與人對應,能像師爺說的「還沒動手,已把對方吞進肚子裡。」邪不能勝正,是我們道德文化的規範。

2012.12.27 九華山
天人合一,是練出來的,不是只是停於觀念。近遊龍虎山,得一「道」字,頗有啟發,現練頭頂心有股炁,地下有股炁,帶動中脈旋。

2013.06.05
中脈旋,旁邊部位也跟着動,是助勢,也是主勢,主客時時互相互動。師爺說:「無小人,不能養君子。」

沙巴之旅
湧泉的炁下多少,崑崙上的炁長多少。

旅歐
人,有為,有不為,宜平時修養浩然之氣。
龍虎山 的「道」字

十、斂接

鄭師爺解釋練拳三階九級之「階及神明」說:「炁能得化境,而進乎精神之作用」,這是要經過長期的修心煉炁,才能達到。吳老師晚年說聽勁是聽對方的筋脈膜膈,但他已不需要了,他已到了觀其神、斷其念之境界。老師作了榜樣,我們應該努力遵循老師教導,要相信它能落實。修道是用「反」,溯源尋理,煉炁亦是,《莊子》之「炁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空了自己身體,是行炁之道,才能接天地之炁,天人合一。與人接手,先陰後陽,虛空自己,如吸水紙般,斂接對方之炁,己炁彼炁成一體,但己之丹田還是主宰,主人翁在家,自己丹田炁迴旋斂放以炁引動對方,以炁斂接才能獨我知人,是練太極拳聽勁的至高境界,進而追求觀其神、閉其炁、斷其意的能力。現今是文明社會,如能達到這精神修養境界,提高先知先覺能力,在對人做事,會有很大幫助,老師時常強調這一點。

科學還在努力尋找萬有理論,現在已落實了量子力學的粒子糾纏,兩個粒子之間沒有任何聯繫媒介,可以相互的反應,沒時間差及空間限制,這是科學的大躍進,是不是太極拳的這些看似很玄的「階及神明」及以精神感應聽勁能力,將來也可以用科學確實證明呢?

2014.11.24─30 宜春之旅
神遇與神助,神遇是眼神出與對方相碰,神助是自己眼神收斂,用對方神勢,周圍天地之勢來助我。你們要練眼神,沒有神,則沒有韻,拳是死的,所以你們要好好研究《曼髯三論》。

2016 儲訓
左家功法是練味道,不是練功力,注意神勢,神勢炁走在前面帶,注意湧。

2003.09.12─24 旅歐
自己身體練到「保合太和」,才能聽對方的炁,接上對方的炁,才能透進對方身內。

儲訓
(接手)斂就是綁,對方的炁斂回來,你的是我的,我的也是我的,你我變一個才發勁,斂不是走,不是頂,吞吐是一個,水火相射,同時不同空,二炁分陰陽。

2010.15.06 書信
道家得道靠多悟,不能死記傻練,平常要自問:為何這麼練?我為何錯?我為何改不過來?……我只將心得經驗傳承給你,悟要完全靠你們自己。

2010.06.08 書信
……我一時奇想,以先師五絕之五,改為五好,神龍弟子,務須做到:存好心、作好事、說好話、練好功、學好拳。

以上是我記錄老師後期一些珍貴的教導,願同學自悟之。

我的理解、經驗及思路或為主觀之言,野人獻曝,僅供稿《原幾》,或許能對神龍一脈遵循吳國忠老師思路的同學有所幫助。期待下次的神龍日,大家能相聚見面,互相交流。

刊登於 2021 年《原幾》雜誌第五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