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樹林 2020.4/
【內容摘要】「興」是《詩經》的一種修辭方法,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迂回」表達特色的一個突出表現,同時可以解釋為一種哲學方式。太極拳是一種「迂回」的極端藝術,歷史上的太極拳家張三丰、楊澄甫、吳國忠對太極拳中「象」的詮釋與「興」的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關鍵字:興,象,太極拳,詩經,張三丰,楊澄甫,吳國忠,Jullien(朱利安)
一、前言
詩書畫樂皆中華藝術品類。太極拳,乃獨特中華藝術。太極拳係中國獨有,是哲理拳、文化拳、藝術拳,同樣體現中國文化藝術特點,尤其道家文化。作為一種獨特藝術的太極拳,深刻地體現著中國哲學和中國傳統美學。
「興」是《詩經》的一種修辭方法,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迂回」/「拐彎抹角」表達特色的突出表現。而太極拳也是一種「迂回」/「拐彎抹角」的極端藝術,是一種極致的「迂回」方式;在這個面向上,同於「興」的方式,皆是迂回;太極名家對太極拳的詮釋與「興」有許多相通處。
太極拳源出道家,理論淵源完全可以追溯到《道德經》。可以說太極拳就是一部活的《道德經》,是可以表演的《道德經》。《道德經》內容浩瀚,本文選取其中「大象無形」之「象」的觀念,討論其與太極拳的關係,從「興」的角度展開,以歷史為線索,主要選取張三丰、楊澄甫、吳國忠三位太極拳大師的觀點,分析他們對「象」的詮釋,期望可以更加廣泛地理解中國美學和中國哲學。
二、「興」的含義和意義
詩有六義:風雅頌、賦比興。「興」本是一種修辭方法,按鄭玄的解釋,「興者,托事於物」。比如〈關雎〉篇,借鳥兒親昵鳴叫,引出「淑女乃君子良伴」的訴說。比如〈凱南〉篇,先寫南風撫育樹木生長,然後引出「母親哺育兒女時的慷慨無私和富於犧牲精神」。都是先寫物,後寫人事。孔子極其重視詩和興的作用,他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第八》)他認為,興可使詩對讀者產生強烈影響,激勵讀者的意識並使之向善。
按照 Jullien《迂回與進入》一書中的梳理,「興」有三個特點:情感性、間接性、內在性。關於情感性,Jullien 指出:
「興」比「比」要直接。「比」只滿足於「喻類」人們要說的東西——再把它們歸於外部現實的過程中,而「興」則構成對作用於「刺激」世界的內在性的真正「震撼」。對於多少世紀中要確定詩的主題的不同等級的所有嘗試,下面的說法一直被作為最嚴格的公式之一(宋‧李仲蒙):「敘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物盡也。索物以托情,謂之比,情附物者也。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者也。」(註1)
關於間接性,Jullien 首先引述宋朝詩評家羅大經對於「興」的總結:「詩無高於興體……蓋興者,因物感觸,言在此而意寄於彼,玩味乃可識,非若賦比之直陳其事也。」然後,Jullien 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興」是唯一的真正間接的方式,他指出:
「比」最終被列於直接陳述一邊,而「興」則作為唯一的真正「間接」的方式獨樹一幟。因為正是在「興」之中,由於情的驅動,言與情分離得最遠:言在於此而意寄於彼,多虧詩的強烈的意向,從詞語中可發揮出無盡的彼意。(註2)
關於內在性,是 Jullin 在反對西方二元論的基礎上,總結中國文化特點。他反對基礎論、本質論、形式、Logos、神靈、上帝等西方傳統哲學和神學的二元論思想,他說:
而「興」則相反,詩的過程在完美的內在性中發揮,可以說這就是造就詩的徹底內在性。因為,詩的過程不僅僅限於意識與世界的關係之上,並且來自於它們的相互作用,情起於景,景激起情。但還有——或毋寧說:更根本的問題是——萬物已經在類同的關係中被發現並且自然而然地編織起誘人的網路:連結意識與景的同樣緊密的聯繫遍及水流雲合。正是由於這種使物震動並且激動內心的流,而不是由於啟示、某種神性的普紐瑪,把我們帶往我們的極限,並且在中國人看來使詩的語言產生。人們在「興」中發現的、在超越詞語之外發揮詩意的正是這種流。(註3)
依劉千美教授的理論,「興」是與存有接觸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體現著生命的展開,成為存有的開顯,流溢成「生活世界」。「興」實際上是一種哲學,一種不同於西方的本質論、基礎論、神靈論的哲學,是中國特質的哲學、世界觀與人生觀。Jullien 認為這種哲學或哲學方式體現在中國的詩學、繪畫、美學、書法、兵法、道家思想之中,我們認為在太極拳及其發展歷史中也有充分和精彩的體現。
三、「象」是「興」的基礎並在「興」中起作用
正是由於「興」具有情感性、間接性、內在性這樣三個特點,借助於「興∕象」和「氣∕象」這兩個兩項式,所以形成了「興」的創造力。Jullien 最欣賞的似乎就是「興」的創造力,他指出:
中國詩評家以這些術語最終分析的是「興」的創造力(陳廷焯,19 世紀):「若『興』則難言之矣。托喻不深,樹義不厚,不足以言『興』;深矣,厚矣,而喻可專指,義可強附,亦不足以言『興』。所謂『興』者,意在筆先,神餘言外, 極虛極活,極沉極鬱,若遠若近,可喻不可喻,反覆纏綿,都歸忠厚。」(註4)
Jullien 繼續分析中國詩學與希臘詩學的不同之處,指出「象外之象」對於意義擴展的作用,其實也就是「大象」對於「興」的作用。他說:
意義的擴展是一種滲透,這種滲透通過詩的領域與內心的不斷交流,得以進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或「味外之味」這些說法都是對等的(司空圖)。如同象外之象並非另一範圍之象一樣,味外之味也並非另一種味;它是通過篩濾超越本身原始特殊性的味;它變得擴散,可以得到一切可能的解釋。(註5)
Jullien 所說的「象」主要是《道德經》所謂「大象無形」中之「大象」,他所說「象外之象」仍屬於「大象」的內容。在《大象無形》一書,Jullien 也談到《易經》意義上的「陰陽」、「五行」、「八卦」。但本文所討論之「象」主要是《道德經》所謂「大象」,是《道德經》第二十一章所謂「道之為物,唯恍唯惚。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中之「象」。
四、太極拳之「象」 可以「興」
相傳,太極拳的創始人是明代道士張三丰。類似拳法雖然在明代之前亦有傳承,但是,不可懷疑的是,張三丰至少是太極拳的集大成宗師(雖然當時並沒有名之為太極拳),正是他使太極拳在拳架、理論、練習方法等方面達到了完善的程度。關於張三丰創造或者完善太極拳的下列傳說基本可靠,楊澄甫在其《太極拳體用全書》中〈張真人傳〉有如下記載:
洪武初,至蜀太和山,結庵玉虛宮,自行修煉。洪武二十七年,復入湖北武當山,與鄉人論經典,孜孜不倦。一日在室讀經,有鵲在庭,其鳴如諍論。真人由窗視之,鵲在樹。注目下睹,地下有一長蛇,蟠結仰顧。少頃,鵲鳴聲上下,展翅相擊。長蛇採首微閃躲過鵲翅。鵲自下復上,俄時性躁,又飛下翅擊。蛇亦蜿蜒輕身閃過,仍作盤形。如是多次,真人出,鵲飛蛇走。真人由此悟,以柔克剛之理。因按太極變化,而成太極拳。
張三丰時期,太極拳稱為「十三式」或「十三勢」,都是單式練習,並無目前所練的各種套路。依據推測,「十三式」大概包括了雲手、攬雀尾、玉女穿梭、單鞭、野馬分鬃、倒攆猴、白鶴亮翅、手揮琵琶、左右分腳等。後世所傳陳、楊、吳、武、孫、武當等各流派,動作規範雖略有差異,但這些動作名稱及基本動作要求仍保留下來。
在本文看來,這些動作皆是「象」,正如蛇鵲相爭一樣,是太極拳的基礎形象。《詩經》中的碩鼠、關雎、狼、椒、巧笑,皆可以「興」,可引出倫理、政治意義,在後世的各種情境中不斷應用,不斷生出新的意義。類似地,太極拳的這些基礎形象也成為「興」的基礎,在後世歷史中,結合了道家哲學,生出多個太極流派,「興」出許多詮釋,但萬變不離其宗,未離太極本意。
五、張三丰意義的太極拳之「象」是《道德經》意義之「象」
張三丰是道家文化集大成者,他的太極思想源出道家。張三丰在其《大道論》開篇即指出:道生太極,太極為有名。他說:
夫道者,統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陰陽動靜之機,具造化玄微之理,統無極,生太極。無極為無名,無名者,天地之始;太極為有名,有名者,萬物之母。因無名而有名,則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張三丰《大道論·上篇》)
張三丰對「無極」的解釋,同樣充溢著道家色彩。他說:
依外天地而論,無極是天地周圓、日月未判之前,四維上下,混混沌沌,如陰霧水氣。直至時到,氣滿相激,才生太極。(張三丰〈一粒黍米說〉)
前文所謂雲手、攬雀尾、玉女穿梭等太極拳「十三式」都不是「數學化」、「科學化」的規範,皆是借象取形、借象取意、混混沌沌、介於有意無意之間,其理論根據可以歸之於張三丰先生的這兩段論述。這兩段話的哲學思想可以說完完全全在《道德經》範圍之內,是純純粹粹的道家思想。
這兩段文字中皆談到了道家意義上的「生」。而這「生」的含義與「興」何其相像,與「氣」、「象」關係何其密切。文中說,氣激發了太極,才使太極在「無形」的「無極」中生了出來。而「氣」與「意」在太極拳修練中的關係密不可分,氣之激,需要「意」。所謂「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這是多數太極拳名家認為是張三丰留下的《太極拳論》中的一句話,是太極拳修練的一個總綱。對於意、氣的作用和重要性,《太極拳論》討論得非常充分: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攘之速而無疑。 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六、楊澄甫先生認為 「象取法太極八卦」
楊家太極拳是承前啟後之學,不僅使太極拳舉世聞名,而且由此演化出吳家太極拳、孫家太極拳等後學。拳架之象,脫離了陳家太極拳的剛猛外形,刪去踏地、跳躍、纏絲、彈抖、飛踢動作,發展出中正安舒、大開大合、舒展鬆柔的特點,使太極拳更加體現了道家柔弱無為之道。楊澄甫所著《太極拳體用全書》是第一本太極拳專著,對太極拳的普及起到巨大作用。也許正是為了太極拳的普及,此書在闡述太極拳的理論基礎時,不僅借助於儒家,也將《易經》拉進來。他在書中寫道:
太極拳本易之太極八卦。曰理曰氣曰象以演成。孔子所謂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豈能出於理氣象乎?惟理氣象乃太極拳之所胚胎也。三者得能兼備而體用全矣。然象則取法太極八卦,氣則不出於陰陽剛柔,理則主宰變易不易,以窮其化。學者尤宜先求其象,以養其氣,久之自然能得其理矣。(《太極拳體用全書.例言》)
但是,根據楊澄甫先生對太極拳的描述,如同在他談的太極拳的許多其他要領中,卻絲毫見不到八卦、《易經》的影子,反而充滿了《道德經》的柔弱勝剛強、捨己從人、無身、不用力等特點。他這樣描述真正的太極拳:
世間練太極者,亦不在少數,宜知分別純雜,以其味不同也。純粹太極,其臂如綿裹鐵,柔軟沉重。推手之時,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其放人之時,如脫彈丸,迅速乾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覺一動,並不覺痛,已跌出丈餘矣。其黏人之時,並不抓擒,輕輕黏住,即如膠而不能脫,使人雙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極也。 若用力按人推人,雖亦可以制人,將人打出。然自己終未免吃力,受者亦覺甚痛,雖打出亦不能乾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極拳能手,則如捕風捉影,處處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蘆,終不得力。(註6)
可見太極拳首先是柔弱空無之學,跟《易經》八卦之學較少直接關聯。但是,易學之變易、簡易、不易等觀點,確實可用以解釋太極拳,正如可以用來解釋其他各種現象。我們推測,楊澄甫先生所謂「太極拳之象取法易之八卦」的說法,應該是對道家味道的太極拳術所附會的理論說明,正如後世有人應用奇經八脈理論創編了「經脈太極拳」、附會上善若水的境界創編了「水性太極拳」、有人創編了「龍形太極拳」一樣。同時,這些說明和詮釋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是以張三丰太極拳為基礎,而進行類似與「興」的創造,是合理的發展、開放性的詮釋,太極拳本身具有這種可能性。以下我們討論另一條線路上的「興」與「生」,一條可能更加道家的線路。
七、吳國忠先生認為 太極拳是純道家功夫
近代以來,太極拳術不斷有所發展。從清朝中葉楊露禪在河南陳家溝從陳長興學拳開始,大約一百餘年的時間內,經過幾代人傳授發展,太極拳的花園中,可謂百花齊放,各自風流,發展出了吳家、孫家、李氏、24 式、48 式、太極扇等多姿多采的各種套路。尤其是中國政府的推廣和世界人民廣泛喜愛,對太極拳的普及和創造發展提供良好條件,太極拳得到良好發展。然而,有些發展被傳統太極拳傳承者稱為「太極操」、「太極舞」,因為為了普及而削減了太極拳的內涵。真正傳統的道家太極拳普及率確實不高,流派較少。其中有一派稱為「道家傳統太極拳」,是道家文化含量最高的太極拳。
「道家傳統太極拳」係吳國忠先生命名,傳承自鄭曼青先生。鄭曼青將楊家太極拳 108 式簡化為 37 式;並將左家內功傳授給吳先生。「道家傳統太極拳」係左家內功與鄭子太極拳的結合,道家特色明顯,吳先生稱為「純道家、純炁功、純先天太極拳」,其源頭為:
崇黃老學說,以「無為、無不為」為宗。
以近代奇人──五絕老人(即鄭曼青先生)晚年所授道家傳統太極拳為法。
以道家「致虛極,守靜篤」為靈修。 以老子「反為道動,弱為道用,以柔克剛,以小勝大」為大用。
復以儒家「大中思想,孟子養氣」為中心。
兵法奇正,禪宗空靈施捨,道藏養生,黃帝內經……等為輔。(註7)
可見「道家傳統太極拳」的內核乃是老子之學,儒釋等學問則是輔助系統。這同於張三丰的思路。吳先生承繼鄭曼青思路,謂太極拳主要是理、氣、象、功、拳、劍六字;並於 2015 年以「太極狀態」和「清升濁降」統合太極理論。
所謂「太極狀態」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吳國忠先生多次強調《道德經》中這句話:「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身與天地合一,在天地之中無身,才是天人合一狀態,才是太極狀態,這無疑是太極理論的重大突破,使學習者對於「理、氣、象」的理解更加道家。所謂「清升濁降」,類似於鄭曼青強調的「吞天之炁,接地之力,壽人以柔」。吳先生強調,天炁、地炁、人炁合一,三炁合一能外吐,是發勁的基礎。發勁則是「有之始」。吳先生在〈從「無、有、有之始」談太極〉一文中談到:
「無、有、有之始」問題牽連中西哲學的根本。西方哲學追到窮途末路,就將這推給神,萬物的造物主。中國人的觀念,無就是無,有就是有,不用去說它,說也說不清楚,何苦去說它。道家是論「無為,無不為」……孟子說浩然之氣,道家講真氣,醫家講元氣,不論怎麼說,到了最後,總在始生剎 那,都是「無、有、有之始」那裡。到底那裡是什麼?誰也說不清楚。太極的理論比較聰明,一語概之,「無極動生太極」。太極即動之始……世界上,天地間,就沒有真正的「是」,真正的「非」,太極的學問,就是築在這麼一個大難題上。(註8)
我們可以發現,這些觀點已經直指哲學某些根本問題,對於理解「氣」、「象」、「興」、「生」都有很大幫助。同時,這些觀點也是太極理論的創新性發展,是對太極理論的極佳詮釋。
八、結論
從作者所謂「生長主義哲學」之「多層互滲生生典範」面向看,「興」可說是一種多層不斷疊加的詮釋,「象∕境」是基礎文本和詮釋的核心,隨著時間和歷史之流,在其他「境」中,由於詮釋者的「意」,而使原始文本「生」出新的意涵,或倫理或政治或情感等,比如〈關雎〉、〈凱風〉等篇章在歷史中的不斷被詮釋。同樣地,太極本身是一個象,《道德經》所謂「大象無形」之「象」也是象,原初的太極十三式是十三個取自大自然(包括動物)的象,歷代太極拳名家不斷以「興」和「生」的方式對其進行詮釋,有的附加了易學中的象,有的強調回歸老子之學,有的則將太極拳改造成太極操和太極舞……萬變不離其宗,都以原始太極拳為其內核,也都可以看作是一種「興」。
註1:弗朗索瓦・於連《迂回與進入》,杜小真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P.152。
註2:同註1,P.153。
註3:同註1,P.156。
註4:同註1,P.194。
註5:同註1,P.195。
註6:陳微明著《太極劍.附錄太極長拳》書中〈太極拳名人軼事〉一文,轉述其師楊澄甫所說。
註7:見中華神龍太極學會網站「神龍道場源頭」。
註8:吳國忠〈從「無、有、有之始」談太極〉。
【參考文獻】
1. 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大象無形:或論繪畫之非本體》(La Grande Image n’a pas de forme. Ou du non–objet par la peinture),張穎譯,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
2. Francois Jullien:《Detour and Access》,New York: Zone Books,2004
3. 弗朗索瓦・於連(François Jullien):《迂回與進入》(Le Détour et l’accès),杜小真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4. 王宗嶽等:《太極拳譜》,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
5. 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臺北:逸文武術文化有限公司,2008
6. 徐兆仁:《太極道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7. 《太極拳全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
刊登於 2020 年《原幾》雜誌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