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進富 2020.4/
前言
近日於教學員應用勁法時,發現學員的許多缺點,歸納起來,發現有一共同點,就是跟他們提醒應該注意的已教過的基本要項,如:尾閭中正神領起、平正移位、疊腰眼關門、降心窩、任督開闔(橐籥)、河車倒運、開腎門、全身同步帶一點點旋、手不用力、全身鬆柔不要僵、由湧泉尾閭夾脊游肘行於手……等等。但他們注意了這項就忘記了其他項,始終無法做到平整均勻完整一氣,為此,我深刻思考,重新檢視及剖析完整一氣的要義與問題。因勁法是在拳法、功法都已熟習後才進行的課題,因此,本篇將省略拳法、功法的敘述。
完整一氣的意義
張三丰祖師《太極拳論》謂:「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而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可知太極拳體用是全部動作的完美整合。整合的效果是拳論前段所言:「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整合的法寶是平整均勻;整合的工具是氣遍周身,亦即是應用已然遍布、充滿周身的氣所產生的波動,去統整周身的所有有形動作要素與無形的精、氣、神,以及時間空間的搭配,成為完整一氣的全身同動效能,並使之達到最大效應及最省的耗能。
完整一氣對勁法的益處及養成
完整一氣的作用,和我們常說的團結力量大,異曲同工,只是要把團結力量大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呈現,即全身完整一氣。平整均勻後,各種要素功能協同一致,全身有形無形的能量需求最小化,而效能最大化。例如:有一千公斤的重物,由一百個人合作抬行,如果每個人平均施力,且平順抬行,則每人只需花十公斤的力量。但是,如果其中有人自恃力壯,突然使用一百公斤的力量,則這單點突然增加的力量,會造成整體不平衡,則他所使用的一百公斤力量,不但不能分攤這一千公斤的力量,反而會因這一百公斤異常上抬的力量,使對邊造成下壓的力量,而對邊合作成員猛然受到這一百公斤下壓的力量,極可能吃不消而崩潰,甚至造成連鎖反應而使重物翻倒。
同理,在太極拳發勁,必須在身體各部位的能量共同平均協作,以達到最省力,所謂不用力的效果。各部位能量是由各種個別功法,經過長時間努力鍛鍊養成,所形成的自然習慣。
例如按勁。好的按勁,內含許多要素,如:移位平正、不用力、不動手、送後胯、前胯落胯向內向下疊、疊腰眼、關門、降心窩、河車倒運、任督開闔(橐籥)、開腎門、雙螺旋、由湧泉尾閭夾脊游肘行於手……等等。這些要素在按勁應用時,不可有任一要素特別突出(包含力量和速度),都必須均勻的、同步的用一點點。
整合連通這些功法的介質是氣,氣也是要平整均勻的運行,當這些功法和氣整合成完整一氣時,就能成功發勁。氣要平整均勻的運行,必先氣遍周身,氣遍周身是氣充滿於全身的筋膜內,使全身宛如一個充滿氣的氣囊,又因筋膜是全身連通,因此各氣囊也是全體通透,通透的氣,其中如有任何一點突然受刺激,則會產生同動的波,這波的傳遞異常迅速,亦可引領全身形體同動,這就形成完整一氣。
倘若臨發勁之時,才想把某個要素做到完美,或想把湧泉到手的氣增強些,這個「作意」,就容易造成其他要素的遺忘或延遲,以致於不能完整一氣。早年在晉江街神龍武道館練拳的年代,有一年新春團拜,道館喜氣洋洋,館內辦公桌玻璃墊下壓了一張老師手書紅紙條,寫著「想時不發,發時不想」,當時我雖然不太懂,但仍把它記下來。直到近年才豁然明暸,就是以上的意思。
高明的勁法所要求的要素,雖然需求非常多,但一些基本勁法並不需要很多要素,只要這些摻入要素能夠平整均勻,完整一氣的應用,就可以發揮若干效果,例如:老師早年用坦克車的方法,示範說明整體一致的整勁。所有要素必須先在個別動作或功法之中練熟,且練成自身的自然習慣。如對某項要素已經練成習慣,而欲加入為發勁的要素,則還需收斂蘊住,而只須自然釋出一點點,也就是老師所說要煮好一鍋甜美的湯,調味料只能一點點的放。
後語
一個完美的哲理,必放諸四海皆準。平整均勻完整一氣,看似簡單的太極拳語,確實是合乎中華文化哲理,也合乎生理系統理論及現代製造系統理論。中華文化的「致中和」是中醫與政治的準繩,是所有系統均勻融合、協調運作,這不就是平整均勻完整一氣嗎?現代生理學也講求人體內所有系統都要平衡協調,也是平整均勻完整一氣的展現;一部機器或一架飛機,必須每一項零件都要合乎標準並且配合完美無缺,才能發揮其最大功能,這不也是平整均勻完整一氣嗎?
刊登於 2020 年《原幾》雜誌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