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蘊」

羅華權 2020.4/

吳國忠老師在一次文課嘗問道「什麼是太極拳?」 同學們都有很多答案,老師比較滿意的是「太極拳是以太極之理發揮的拳術」,直接了當破題。本文目的是探討練習中如何落實太極之理。

吳老師是把「明理」放在第一位,時常鼓勵我們多讀書,尤其是先賢哲學的著作。太極拳源於儒釋道,尤其是道家,吳老師後期把我們這套拳定位為「三純」之「純道家,純炁功,純先天」,道家佔了很重要的位置。

鄭曼青師爺說太極拳是「理、炁、象、功、拳、劍」而已。形之修,「功」排第一位,但太極拳的整體修煉,「理」為先,應該以「理」為依歸。吳老師時常提醒我們要找源頭,甚至如禪說:「道家用反,從『目的地』返回來,你就不會走錯路。」其實「目的地」就是源頭。找源頭而「明理」才是研究這套太極拳的正確方向,依理如法指導「炁」的修煉而形之於「象」,法及理已是幾代人去蕪存菁的經驗結晶,遵循便是,吳老師曾轉述鄭師爺說過拳經寫的都是對的而不敢妄改一字。

「理炁象」是三位一體的修煉,尋理的觀念要正確,以「理」領導「炁」與「象」之練習,但對於理的真正理解,必須從實作應用中檢驗而明白其真正意思,這三位一體不停的相互落實,太極拳才能整體進步。

【圖說】唐中宗《敦煌星圖甲本》 卷末《解夢及電經一卷》 之「電神圖」

初學太極拳者,往往會落入「自以為是」的陷阱,認為讀了很多理論,用自己的觀念去理解,以自己認為「是」的東西練習時要人配合,喜歡永遠站在贏的一方,這樣可能會延誤了進步。鄭曼青師爺要我們學輸,其實是大智慧,輸不是為了輸,是要我們在贏輸的臨界處徘徊,處在臨危霎那一刻,認清其規律,找能贏的契機,學習扭轉乾坤,是為了贏。

吳國忠老師後期教導我們的名言是:「蘊住太極練太極」,然而如何蘊?老師教我們許多功法、心法,都是為達到太極狀態而能蘊。左家功法到最後都是先天形而上的練法,須不執著,心靜澄明體鬆去練,心念輕重最為關鍵,所謂道家火候的拿捏,也有「傳藥不傳火」之說。藥即功法,火(候)是關於神意氣息心念掌握,只有遵循老師傳授的方法,堅持不停練習,練習中不執著而深入探討及體會,才能真正明白其中內涵及老師的意思。記得我剛開始練「清升濁降」,對老師說「我每天練一百次」,他說「一百次不夠,一千次也不為多」總而言之,這太極狀態非常重要,是突破練習太極拳瓶頸的鑰匙。

張三丰祖師《拳經》云:「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吳老師常提醒我們要理解這「一」的真正意涵。「一」是行動之幾,至其極者,是體未動前心念始動之幾,比之於與人接手即先要落胯,更加細微,對提升自己在碰手時能得機先尤為重要。然而除了心的無為澄靜的狀態,「周身」的體如何進入鬆及輕靈的太極狀態,須從練習老師傳授的功法去突破。

吳老師自山東濟南旅遊之行,在趵突泉公園裡看了柳絮泉及金線泉後,用以教導我們「清升濁降」更細膩的練法。許多人對太極拳預備式不太注重,但是古人對事前之預備工作尤為重視,《中庸》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記得老師吩咐我開始在吉隆坡道場領練星期日的早課時,囑我:「預備式一定要練好,拆開練,練它幾個月。」現在回想起來,如用炁練,不要說幾個月,終身練習都覺得它是個無底洞。

老師教我們預備式中要先達到太極狀態,然後蘊住這狀態,才繼續盤拳把架子練下去。這「蘊」,聽起來簡單,但不是件容易的事。此式要練得好,前提是身體是否鬆淨鬆透,炁遍周身有些基礎,因它牽涉筋脈膜膈關節的各自鬆開,神意炁的遒放收歛,才能有呑吐接縮之能,呼吸亦須似有似無蘊住,其中當然還蘊藏著陰陽。

老師曾說過:「只有太極狀態可以蘊」,蘊住太極狀態才能先無為而無所不為。吳老師教我們練預備式轉起式第一動開始之十分一動作,以此「一舉動」進入太極狀態,它是拳形配合道家「清升濁降」及「水火相射」的功法,即頭頂心與湧泉天地掛鈎而有根的練法。當身體放鬆呼吸調勻後,吐氣時,胯只微落,似落非落,同時行清升濁降、水火相射及九轉玄功第一關功法,感受天炁從天門落(呑)下至湧泉,湧泉下地炁升至百會,大道顛倒,天地交換,地接天,天連地而上下有根,即《易》卦之地天泰;再加上清升濁降,即是水火既濟,頭頂心與湧泉之間成為坎離混合活體,氤氳炁化之象,用意念把炁收攏至中間,即為上下有根之虛擬中脈,即為弓之弦。上下之根為弓之兩端,上面的炁根長百會之上,下面炁根落湧泉之下,天地定位,兩個炁根都是活的,湧泉下有根是炁有根,不是力有根,不是指有形的腿腳的根。上有根即頂頭懸,如有繩向上引領頭頂心,周身即能輕靈。

能夠做到以上這些還不夠,拳經說「尤須貫串」,要有形的貫串,更重要的是炁的貫串,此時丹田一守要有「五心相通」,炁通八脈,腿腰完整一炁及炁貼背(兩膂)的味道。及此神意炁微內斂,帶動身體也微微收斂,把這似有為似無為,定無常定,中無常中的太極狀態蘊住,才往下繼續落胯完成第一動。此一狀態,胯要靈活不壓死,上下有根,全身鬆開舒服,湧泉及腿腳不撐不壓,全身無一處僵硬,以此狀態繼續把拳架練下去;也就是說盤拳架以太極狀態開始,保持住,以太極狀態結束,才是練我們這門太極拳的竅門。

拳經要求五心相通、炁通八脈及「行炁如九曲珠」,都以丹田為主宰,應從靜功守丹及動功熊經起修。五心相通,也是所謂修炁之「五嶽朝元」,中心為丹田,此心可以是心靈的心,元是心,也是始,所以以心行炁,始動於丹田。始為起心動念「一舉動」之際,周身即達到神炁宜內歛,虛實含住,處處貫串的蘊住太極狀態。盤架之間,如「蘊」的味道斷了,再重新行功「蘊」而接回,斷斷接接,接接斷斷而已,漸漸一套拳練下來,盡量把斷接的次數減少。

五心能感應相通,八脈炁已能貫串如絲,拳經說「運勁如抽絲」,丹田為主宰,如果練左家九轉玄功有基礎,應該不難體會純用炁帶動,以炁運身的太極拳練法及應用。

左家功法是形而上的練法,意念宜輕不能重,心靜才能捕抓輕微感應。往往人都喜歡重的、有感覺的,把這輕微的感應不當回事。但如能依理如法,鍥而不捨,如此努力練去,應能突破太極拳的瓶頸。以上所說「蘊」,只能討論一個大概,有心人可自行深入探討。

這裡附錄吳老師對練拳架、蘊的言說及其他參考資料作為補充:

(一)吳國忠老師言教錄

  1. 練拳架不能凝,凝則困,則不能靈活,不能綿綿不斷。(2001/9/28)
  2. 練拳架時不要太注重呼吸,內炁是蘊著,守著丹田湧泉夾脊,以炁運身,運而後動,手不自動,不伸縮,都是用炁帶動,是師爺講的「致中和,保合太和」。(2003/9/12)
  3. 練炁功最好時間是天炁下降、地炁上升之時刻。
  4. 鬆,因為頭上似有繩子吊著。(2003/3/12)
  5. 形斷炁不斷,炁斷意不斷,意斷神不斷。(2014/8/29)
  6. 蘊住不是閉氣,是氣若遊絲,肘不能伸縮,一伸縮就蘊不住了。
  7. 蘊,不論動或靜都須蘊住,你們靜比較容易蘊住,但動你們做得不夠,即「動猶靜」就是蘊。
  8. 蘊不是用力,而是還要鬆,不只要鬆,還要身上沒有一處是僵硬的。(2014/8/29)
  9. 練拳架要蘊著練,呼吸好像沒有了,外形不動,身體裡面翻江倒海,別人看不出來(2003/9/28) 

(二)《曼髯三論‧絪縕篇》

氣者何?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天地和合而成春,此絪縕化醇之候。筆猶天也,墨猶地也,筆有氣能降,墨有氣能升,於以筆中有墨,墨中有筆,筆墨偕行,及其成也,無所謂筆,無所謂墨,一氣呵成。

(三)《內功四經》

練神練氣,返本還原,

天地交泰,水升火降,

頭足上下,交接如神。

刊登於 2020 年《原幾》雜誌第四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