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傳統太極拳之「九一真言」

羅華權 2018.6 /

吳國忠宗師的著作《道幾》中收錄了道家傳統太極拳之「九一真言」,它分心意與功法兩個部份:


(心意)
一動為善,善在若水。
一善為念,念在初動。
一念為誠,誠在篤行。
一誠為真,真在不假。
一真為定,定在守持。
一定為靜,靜在心底。
一靜為明,明在見性。
一明為清,清在不染。
一清為無,無在不為;
不為即為,是無所不為,
是謂太極。


(功法)
心無一塵
炁分二儀
身含三オ
肢為四象
腳踩五行
勁聚六合
動變居七
肘運八卦
交點九宮



心意部份,暫不在此作深入討論,心法是以心傳心,不拘語言文字,靠平時與老師多接觸,談拳或閒聊典故中,常默識揣摩老師思路及弦外之音,長期在老師薰陶下以心修,以老師思路為思路,才有機會覓得我們這一門太極拳的精華。

功法部份,文字簡單,以四字為句,古人武學傳統傳訣不傳法,所謂「寧送人黃金,不贈一句言」,我認為這話亦有其道理,尤其心修的藝事,不是一句言語就可以成事,此一句言須在個人確確實實履行練習,循同一道路及思路,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了瓶頸疑無路時,關鍵時得到老師點竅解惑,領悟後再前行,才能進步。所以吳國忠老師常說,不要問想出來的問題,要問練了出現的問題,才能點撥,才有用。這些功法亦須配合修心練心,如心齋,練内功的三調,九轉玄功,「守、養、煉、積、聚、含、蘊、釀、結」之丹功,盤拳架時的一念一動及腳停手停,這些都是牽涉心練,是往源頭形而上的練法,練出感應,才有望突破形而下與形而上之間的隔膜,練出老師説的太極拳「味道」。

自從吳國忠老師找到左家祖庭山西太原三清觀後,更要求我們遵循道家及形而上練法,更強調心修,用神意炁為主導的練法。我對左家內功練了許多年,早期練時,真的不知練這些功法為了什麼,但依理如法練久了,「味道」自然就出來了,慢慢能結合運用,「渾沌」間就明白其中奧妙,明白老師說的這些功法是拳架與炁功之間的黏膠。

參照吳老師多年來教導的練法與「九一真言」的指導,老師要我們走的路,沒有乖離了道家真言要求,其實老師還替我們發掘了其更深的内涵。寫這篇簡析,不敢說深得「真言」奧妙,只是想與同參分享多年練習的一些體會,及證明吳老師的教導確實遵循九一真言的脈絡,這或許能幫助釐清一些新同學對我們練法的疑惑。

心無一塵
塵為妄念。太極拳要求心靜,心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靈台清明,只留一念,練拳的一念。儒家謂一念為之誠,禪宗一念要身心合一則不妄。道家「無爲而無所不為」,有為即用,取心念初動時太極狀態而用,如老子之「常有欲,以觀其徼」,「徼」有「幾」之義,這一念須念動意為先,意動體已隨,起心還沒成念時,直需心身俱與意合不能遲疑,終極乃心動則身隨,成爲習慣之謂也。但這動須是合太極之理,往往我們平時養成的習慣,多是不符合太極拳理的獨陰獨陽常法,練者須下決心通過練習,把不符合太極的常法習慣改過來不可。

鄭曼青師爺的中醫術是一絕,對身體炁血的運行及太極拳相互作用,自是有他的獨特見解,他説他的一句話,代表五十年太極拳經驗,其説有「神帥炁,炁帥血,血動體隨」,已解了太極拳神炁體相互關係之祕。練炁至化炁為神,神是君而炁與體皆為臣,炁只是神與體之間的媒介,炁速不及神之速,如能「神挾炁而行」,神領體已動,如在意炁感,主客倒置。所謂拳經云「意在精神不在炁,在炁則滯,有炁則無力,無炁則純剛」,「剛」是意志上的純剛,浩然一念,不為一塵所礙,除盡內阻,純神行而為,這些都是要經過長時間修煉及追求的目標。吳師之《太極哲學之應用》書中講的「觀形不如觀心,神用勝過跡用」,有塵即有跡,在意炁感亦是塵,講的就是這個。嚴格上說,意念老了亦是塵,要心鏡滌淨,先無念無為,淨己心,觀人心,如心意中的「無在不為」,念初動而無不為。吳國忠老師對練我們這一門太極有精闢的指導,要我們依理如法,循序漸進及注意拳架「小地方」,也要練看不見神意炁的相合,譬如移位時,神行的速度,炁到的速度,身體移位的速度及勁到的速度,都須配合,起心即在觸點「神」「意」「炁」「勢」「身」「勁」成一體而六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及至最後,勁就是起心同時六到的「心力」而已。所以修心為第一關,而太原三清觀太極門起修的第一洞就是別塵洞。

炁分二儀
鄭曼青師爺演講太極拳云:「太極拳分陰陽兩面,太極拳絕不能離開陰陽。一切的作用都是在陰陽裏頭變化,陰陽裏頭發生,再好的功夫,再好的辦法,除了陰陽妙用之外,其餘的都沒有用。」

太極存陰陽,陰陽本是對立,但在太極卻能相濟,這是中華文化的偉大。太極狀態時氤氳而化醇, 二儀陰陽對立錯開卻相濟合,道理是個「旋」字而使其首尾相追,太極拳即根於此理,陰陽同在,陰陽同出,即化即打,「動緩則緩隨,動急則急應」,借還同時,所以才有「二炁分陰陽」之妙及「迎頭兜尾」之用。太極拳求平整均勻的身體動,手不自動,内指揮外,才有內裏二炁順遂之運行,既然是靠神意炁運身,其中亦有陰陽。

拳經云:「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虛實即陰陽,太極陰陽訣云:「太極陰陽少人修」及陰陽經云:「十個藝人十不知」之説,話雖偏頗,或為強調太極拳練陰陽的重要性,沒有長年累月的修煉,不可能把這些我們違反太極之理的常法觀念變成習慣。吳師常説太極拳一動直須旋而陰陽分二炁,有轉圈圈迴旋オ會活,才能生生圓融無停滯,把相對變為相濟。陰陽同在之間有距有旋則二炁能成其妙,如圈上圓弦與下圓弦,轉時是相濟,但相反方向,是陰陽同出,其之間有距即有槓桿及借還的樞紐,太極圖中之“S”即活,旋則處處陰陽同在,處處太極。老師有説過,《浮生六記》中説的那時人練的太極拳「大圈圈套小圏圏」就是太極拳的祕密,身法為大圈,小圏是全身關節之小圓,「炁能入骨縫,轉圈骨眼開」。

道家傳統太極拳要求炁行八脈,其陰脈陽脈再加兩膂如兩條龍絞在一起蠕動。左家功法中的小五手,九轉玄功二炁迴旋功法,都是為養成這些太極非常法習慣而設計,應多練多體會,老師為了使人更容易明白,曾説二動「同時不同空」即是「一」,亦是「幾」。

身含三オ
天有三寶日月星,人有三寶精炁神。體的修煉是「練精化炁,練炁化神」,功法中的河車倒運,嚥金丹等,都是這三寶不斷循環累積昇華,終身修體之功,對人健康是必然的。
道家傳統太極拳還須天地人合一,鄭曼青師爺所謂的「吞天之炁,接地之カ,壽人以柔」,亦在演講中說過:「我這麼一動,全部都動了,這叫鼓盪。自己本身沒有氣,怎麼能把外面的氣吸收進來呢?怎麼能把這個氣接牢呢?要自己常常注意這鼓盪的氣與你的呼吸和身體是息息相相關的,於是乎你就會受到這個天地之氣的好處。」此拳就是不用自己力量,借人炁借天地之炁以為用。
老師説我們的天人合一是可以用的,以老師的高齡,能在黃河壺口石岩上旋風腿一跳,他後來説是借河水落下澎湃之勢,並説練太極拳要會借外境,促我精炁神之發揮,如我們的大乘法的晃,天地掛鈎,周遭與我同晃,借天地之勢增我勁勢。以身體内炁對應借搖曳的樹枝,蕩漾的湖水,海邊之浪湧,都是修煉内炁與外物的互相感應,追求精練神炁的聽勁能力。其他如小乘法築基,天炁地炁人炁合一,三炁合一能外吐,才是本門發勁基礎。其他炁功,如九轉玄功第一關,橐籥功,一元功等等,都是借外炁修煉自己身體,促進己身之三寶的積蓄。

肢為四象
易之兩儀四象八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範圍天地。以練太極拳的身體動作規範,帶脈上下分兩儀,再加中脈左右成四象,四象延伸之小手臂及小腿成八卦,要求身體至肘及膝為四象,小手臂及小腿為手足四稍相盪之八卦,其盪動變化是靠肘自身的靈活變化,下身變化靠鬆柔的下三關。我們這一門太極拳強調不動手,肘肩與腋角度擺好,整只手像連在夾脊,手不自動全由夾脊指揮,所謂弓拉好,上臂與肩不太動,不能肩局部用力,肘之有定位才有橫竪之勢,肘要靈活有趣,太極八勁基本用身法及肘的變化達成,身法是四象,外形不大動,靠身內動,肘不能自己伸縮,以轉圈圈(炁)帶動陰陽二脈,以旋肘加身法,促成下臂手梢之八卦相盪,變化為太極拳之八勁是也。

腳踩五行
五行金木水火土,是哲學的五種性質相生相剋之義,吳師説練太極拳對五行哲學須有認識,才能明白太極拳八勁中的相生相剋五義,只要熟練拳勢,身體自然會發揮這五義,能保持中脈及不動手,身法整體旋動,這五行相生相剋之義已在其中,但如能審其形未動之勢,方為上謀。

太極拳的五行是進退顧盼定,是説腳步原則,但是道家傳統太極拳,盡量把相尅的變為同時相濟,如太極陰與陽,左化則右進,右化則左進,就算是向前發勁時神放亦有意吞,重要是保持中定(土),左顧即右盼,右盼即左顧,所以拳經云「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處處陰陽同時不同空,是活的五行。

吳老師對這門太極之理研究非常嚴謹,譬如炁功的「水火相射」,但易經説水火不相射,這疑問在心中藏了許多年,及至一次到中國山東旅遊,在一座廟裡看到一塊碑文,才豁然而解水火相射之義。傳統太極拳練體,求鬆柔,體內水火氤氳相濟醇化,通過炁功求五臟六腑的五行平衡,達到「保合太和」與「筋脈和同」之體。

太極拳要練活,隨機應變,有時要引出機勢,先陽後陰也是對的,應是當下乘機為上,與人交手是剎那之間事,規則只是指導原則,不受與順勢才是總綱。太極拳熟練之後,五行之義已融合在拳式中。

勁聚六合
六合是宇宙上下左右前後三維之謂,合勁只能是用神意炁的聚合,活的有彈力有方向,是前後左右上下的六合力,楊家所謂「一橫一豎,所向無敵」之境界。左家功法中橫竪之勁,宜從槖籥功及清昇濁降中體會,而前後之盪勁,應從練習大乘法中的盪與神意炁吞吐體會,盪中亦至少用得上自己的體重。如同時做好這些左家功法,先橫後豎,向一個方向,左右上下前後意是「一」,這形而上的刹那放人的聚合勁,不可能分解,只能是功法心造慢慢自然統合。

吳老師曾說過我們這一門的發勁,把人放出去,不會「傾家蕩產」,因我們有往後的迴勢,能把人拉回來,自是能利用往後的吞勢。老師説發勁是體,炁,勢,勁的橫豎。橫勁難練,今人多忽略橫勁的體會,宜從左家功法中體會,如槖籥功,降魔降心,就算是細微的動作如肘的定位,丹鳳眼,笑瞇瞇及手容恭等等,都可體會橫勢之意,加上清升濁降與大乘法,六合勁全矣。

動變居七
易有六爻,援易入道,各種根據易經發展的傳統學說技藝,都是根據易經八卦的爻變化推演,但是沒有人心感應的參與,這些變化都是死的,所以説有六爻之外看不見的第七爻,即人心,人心才能通靈。太極拳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變動須在起心動念之際,方有太極。太極拳架的第七爻是藏肘,太極八勁靠肘通靈,肘能指揮身上六爻的變化,肘炁能落地,亦能帶起地炁形於手,所謂「五指抓地上彎弓」,學人自悟之。

肘運八卦
傳統太極要求盤拳時心肺不太動,所以肘肩亦不動,肘不自己伸縮,下小臂動盪是利用肘的變化,用旋及垂肘等等,形成掤[扌履]擠按採挒肘靠這些招式,用身法及體整贏人。一次在神龍山莊與馬來西亞一位師兄推手,吳老師看到了走過來與我上手,指點説我手動得太多,教我怎樣不動手,還說了一句「掤[扌履]擠按採挒肘靠八勁,都要帶一點肘勁」,猛然想起早年老師帶領馬來西亞同學旅遊台灣,在一個水庫演講時,他說「肘」是我們身上的第七爻,從此開啓了我練太極拳另一個天地,對我以後練八法推手連環,以手代劍的散打體會,受益匪淺。肘要「通靈」,垂肘靈活有趣是關鍵。

交點九宮
陳長興祖師爺,人稱牌位先生,吳國忠老師曾説過我們這門太極拳,最有牌位的味道,老師教我們按手牌位前移,要求嚴格,求平整均匀牌位前移,並說練習按手移位,是終身練習的功夫,老師説他也不時練習檢討。發勁時如牌位做對,身上九宮的意炁通過對方在其背後相交,久練應加上兩腳踝、兩膝、兩肘加上頂心,透過對方的身體背後相交,是全身炁勁的焦點向落點而去。只要炁能貼背(玄功第四關),前如棉花後如鐵彈(板)(老師於班台金沙灘集訓課),即「牽動往來炁貼背」的牌位感應無時不有,亦可整片改變方向,外圓內方,「處處無鋒處處鋒」,走化截勁接勁發勁,皆有其影子。吳師説最後應提升到全身炁勁聚焦,是全身細胞的炁,如萬箭齊發向對方。吳師説他的練發勁是從「面」開始,然後「線」,最後是人觸己上下有根的中脈弦上之「點」,一碰即在這「點」上解決問題,這是吳老師對這套拳應用高層次的發揮,但如沒有「面」及「線」練出來整體的架構,不可能達到用「點」的功力。化打是陰陽有距的轉換,線是神意炁透過對方身體找「一綫之勁」,接勁即是用「點」的發揮,是「動急則急應」,勁與勁直綫相對時陰陽互換,在觸點上把對方的陽變陰,接時我陰變陽,在轉折點上以身晃之,即是師爺十三篇中說的「含吞吐之意於霎那間」之義,時機須把握得恰恰好,亦是「多四兩不要,少四兩不肯”的極致發揮, 炁能通全身膜後,這「栽接」接勁能用全身才有點意思。

老師説過一個故事,一年他與眾師兄弟到師爺家拜年,師爺興起叫一師兄用拳攻擊其腹,那師兄既用拳攻師爺,卻似作假蹬蹬得跳出去,師爺很不滿意,對吳老師説「你來」,老師難得機會,即用拳攻擊師爺腹部,師爺身晃了晃,把他彈出至前面一小茶几處,沒撞倒,師爺説「再來」,老師第二拳還是打在師爺同一處,他還是被彈至茶几旁,師爺説「再來」,老師第三拳還是打同樣地方,亦是彈出至同樣地方,老師馬上説「老師,我知道了,把機會讓給別人」。可見師徒之間心意相通及虛心受教,真與誠是重要的,緣份亦不可缺,如吳老師為馬來西亞神龍道場寫的對聯「緣誠幾正見心修」,循道統正道才是捷徑。

寫此文主要目的是從九一真言所闡述的要求,試從練習左家的功法中,整理出我們練習要走的路及方向,最終是把「理炁象,功拳劍」融爲一體,如吳師說太極拳應用基於用劍,其實以手代劍,功與拳已融入其中,就是道家太極拳所要求的「一」。道家傳統太極拳像是「一匹錦繡」,要一針一線地繡織,如老師時常提醒要我們注意「小地方」。左家功法看似簡單,越練就越覺得其內涵之妙,先人已把經驗很全面的濃縮為這些修煉本門太極拳體用之精華,吾人如精修精煉,已無須向外求,進階就看自己有沒有「信之誠,行之篤」而已。

以上是我追隨吳國忠宗師,得到他言傳身教的恩德,是我個人在這階段的體會。先賢留下的道家傳統太極拳是精微之學,文字不能述之透徹,我文難免有領悟不足及不達意之處,同參自審之。我的目的只是想講述吳師不畏別人對左家道家太極拳的誤識及毀譽,堅持引領我們所走的道路,爲了不辜負吳國忠宗師的一番傳道苦心,以此文鼓舞大家繼續努力,承襲他弘揚道家傳統太極拳之志。

 

戍戊年元月十五元宵日完稿

刊登於 2018 年《原幾》雜誌 02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