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振家/
故事一:越女之劍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
見越王,越王問曰:「夫劍之道則如之何?」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長於無人之野,無道不習,不達諸侯。竊好擊之道,誦之不休。妾非受於人也,而忽自有之。」越王曰:「其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滕兔,追形逐影,光若彿彷,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復不聞。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王欲試之,其驗即見。」越王大悅,即加女號,號曰「越女」。乃命五校之隊長、高才習之,以教軍士。當此之時皆稱越女之劍。
妾生深林之中,長於無人之野。無道不習,不達諸侯
越女成長於荒林山野,人煙罕至。心無旁鶩,專研學習,絲毫不受外在名利薰染。
竊好擊之道,誦之不休。妾非受於人也,而忽自有之
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喜好武術技能,勤練不輟,觀察天地萬物,揣摩日深,終能無師自通。有如時逢午,長年隨侍左祖師,年紀雖輕,已習得一身驚人武藝。二人都是先天資質,加上後天努力,又得明師啟蒙,專心致志的練習環境,終成一代宗師。
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
道深奧無極,渺不可測,乃無上甚深微妙法。道在陰陽間,陰陽相濟方為道。太極拳,妙在二炁分陰陽。
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
徒手搏擊,內固精神,外示安逸。沉著鬆淨,中正安舒。狀似面貌姣好的婉約女子,但是交手時猶如出閘猛虎。
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滕兔,追形逐影,光若彿彷
以心行炁,以炁運身。炁宜鼓盪,神宜內斂。全身意在精神,不在炁。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貓。上下相隨人難進,黏連貼隨不丟頂。
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復不聞
炁遍周身不少滯。腹鬆炁沉,神舒體靜。往復摺疊,曲中求直。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王欲試之,其驗即見
得道之士,以寡敵眾,少可勝多。雖千萬人吾往矣。武術應用,唯有上手見真章。
越王大悅,即加女號,號曰「越女」。乃命五校之隊長、高才習之,以教軍士
古代將領衝鋒陷陣,所向披靡,二軍對峙時,往往是左右戰局的靈魂人物。《岳飛傳》中,形容岳飛臂力過人,能拉數百斤強弓。《三國演義》五虎將,更是身懷絕技,武藝超群。張翼德喝斷長坂橋,一夫當關萬夫莫敵。韓信拜將之初,樊噲尚且不服。以一女流之輩,擔任五校隊長,如無真才實學,豈能折服諸將領?太極者無極而生,蓋世絕學也!
故事二:魯石公劍
《說苑 卷十五指武》劉向
魯石公劍,迫則能應,感則能動
魯石公之劍,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䀛穆無窮,變無形像,復柔委從,如影與響(註:「䀛」音ㄨˋ,wuˋ)
深微幽遠,變幻無常,優游從容,相依相附。有如物體的影子,撞擊時發出的聲響。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虛實轉換,變化萬端。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如尨之守戶,如輪之逐馬,響之應聲,影之像形也(註: 「尨」 音 ㄇㄤˊ, mangˊ)
如靈犬看守門戶,如車輪追逐快馬,聲響的回應,影像的形貌。炁若車輪,腰如車軸。如聲貫耳,如影附身,黏連貼隨不丟頂。
閶不及鞈,呼不及吸,足舉不及集(註:「閶」音 ㄔㄤ chang,「鞈」音ㄍㄜˊ gé)
鼓聲不及相應,呼吸不及相接,前後腳來不及相隨。捨己從人,從心所欲。人不知我,獨我知人。
相離若蟬翼,尚在肱北眉睫之微,曾不可以大息小,以小況大(註:「肱」音 ㄍㄨㄥ gong)
薄如蟬翼,若即若離。在胳臂和眉睫之間的微小空間運劍。不能以強止弱,以弱畏強。夏至皮毛冬至衣,幾者動之微。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四兩撥千金,引進落空合即出,英雄所向無敵。
用兵之道,其猶然乎?此善當敵者也
調兵遣將,行軍佈陣,也理當如此,定能克敵制勝。
未及夫折衝於未形之前者,揖讓乎廟堂之上而施惠乎百萬之民
未赴戰場上兵戎相見之前,先在廟堂之上運籌折衝,掌握致勝先機,消弭戰禍於無形。黎民蒼生,得以免受戰火蹂躪。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故居則無變動,戰則不血刃,其湯武之兵與
不費一兵一卒取得勝利,這才是商湯和周武王的用兵之道。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事三:王越
余又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為善。桓、靈之間,有虎賁王越善斯術,稱於京師。河南史阿言昔與越游,具得其法,余從阿學精熟。嘗與平虜將軍劉勛、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
曾經與平虜將軍劉勛和奮威將軍鄧展等人同席共飲,鄧展將軍武藝高超,熟諳多種兵器,可以赤手空拳奪人兵器,頗負盛名。
余與論劍良久,謂將軍非法也,余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因求與余對。
席間王越和鄧展討論劍術,見地各有不同。王越直言,將軍的劍法有所瓶頸。鄧展請求與王越對劍,一較高下。
時酒酣耳熱,方食芊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
雙方酒已盡興,正要啃食甘蔗。便走下台階,以甘蔗代劍,展開比試。王越連續三次擊中鄧展手臂,眾人皆哈哈大笑。
展意不平,庋更為之。余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面,故齊臂耳。
鄧展仍不服氣,要求再次交手。王越表示自己的劍法急驟,不容易擊中臉部,所以每次都是打中手臂。
展言願復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余卻腳,正截其顙,坐中驚視。
鄧展希望再次上手,王越先誘敵深入,實則已經洞悉對方意圖。王越先佯裝進攻,鄧展果然急躁向前搶攻,王越順勢退步,手中甘蔗正中鄧展的前額,席中賓客都大吃一驚。
余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余亦願鄧將軍捐棄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盡歡。
王越回座,笑說:「從前陽慶要淳于意先拋棄之前所學,再教導秘笈。希望鄧將軍也能放棄以前所學的武藝,才能重新學習更上層樓。」席間賓主盡歡。
後記:
人類文明起源,歷經人與天爭、人與獸爭、人與人爭。為求剋敵制勝,逐漸發展出各式武術。隨著冶金技術,由青銅、鐵、鋼的提煉精進,兵器也演化出多種樣貌。
古代文武合一,文人佩劍,屢見不鮮。武術防身自衛是生活中不可或缺一環,劍為兵器之祖。拳稱拳聖、刀稱刀王,唯有劍為劍仙。三年刀,十年劍,劍術高深莫測,更在其它兵器之上。
時至今日,工商社會,劍術普遍淪為劍舞,成為表演藝術。失去實用層面的原來面貌,傳承出現斷層。太極領域,劍是手的延伸。太極之理連貫一致,落實劍隨身走、身隨劍走、身劍合一,回歸太極原貌。
遠在二千多年前的古籍,越女之劍出現與太極之理不謀而合的記述,絕非偶然。其實本文也隱含太極謀略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修習內家拳,必須徹底地拋棄外家武術,才能有所突破和掌握。願此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得以薪火相傳。
刊登於 2014 年國際神龍日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