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 教授/ 1990 年
本文係 1990 年 8 月 26 日「中華太極學會」成立大會中之即席演說,因時間限定在十分鐘左右,故對此一博大精深的太極哲學,也僅能就個人的研究範圍與理解水平,同在場前輩師友表達我對太極哲學的主要觀點。會後依講辭綱要潤飾成稿。本文主要介紹了中國傳統哲學的幾個基本觀念,太極拳的理論與實踐便是自此衍生,而我對傳統哲學的體悟與見解,大部份也得自於對太極拳的鑽研,因此我對太極哲學的學術觀點,肯定的說,受到了吳師國忠及鄭曼青先生相當程度的影響,也因此我的觀點,非邏輯思辯的結果,而是透過自身的實踐體悟而得。敬請前輩斧正,同好切磋。
面對「太極」的哲學,我們可以用簡明的三個問題,來把握之。
一、 哲學是什麼?
二、 太極是什麼?
三、 什麼是太極的人生?
壹、哲學是什麼?
哲學是研究宇宙、人生根本問題,而成立有系統的基本原理之學。西方哲學重視客觀世界的認知,追求純粹的知識,因此發展了絕對一神的宗教信仰,並開出了絕對客觀的科學世界。東方哲學重視人文世界的體驗,追求天人合一的心靈境界,因此展現了天道地道人道,三才合一之道的倫理政教,開拓了人生內在精柙世界的領域。東方哲學之中,以中國哲學較能合於中庸之道,符合實際人生的需求,因而不偏於純粹知識的追求如西方,也不偏於內在心靈的沉潛如印度。中國哲學,自始即是生命的學問,從不偏離人生問題,不論儒家或道家,都講究天人之際,安身立命於現實世界。因此在論及哲學是什麼?首先得分清東西方的哲學基本觀念的差異,避免以西方人的哲學觀錯置了中國哲學的本位。
中國的哲學,特別是儒釋道這主流的三家,其哲學都不是一套邏輯系統的知識,而是直接由人的生命處,去體悟人心、人性、天人之關聯性,因此其哲學的內涵,就是生命的本身,也即人生,也即人生的基本原理和生活準則。一句話,中國的哲學,是由實踐而來;其實踐乃理論的實踐,其理論乃實踐的理論。西方人的哲學,將字宙二分為本體與現象二界,而本體界是現象界的原因,但本體界是無法認知感知,只能透過理性的邏輯思考來推知,因此哲學便成為思考中的事,這是一般西方人的哲學觀念,而接受西方文化的中國人,也大部份接受這樣的看法。甚至有些學者將中國哲學以西方的哲學框框去分析,於是瓦解了中國哲學的生命精神,便產生了中國不如西方的結果。中國哲學的特色,就在於本體現象的圓融一體,孔子對易經卦象爻辭的理論詮釋,早就透晰了此一特色,也發揮了此一傳統,易繫辭上傳第十二章,孔子很具體的說: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栽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孔子這段話,所論形上之道、形下之器,常被比為西方本體(道)、現象(器)的二分法,這不合易理系統,也不是孔子的意思。中國哲學重在生命的整體,一個存在的生命(形)因「道」而生,因「化」而「變」,自我「栽」成價值世界約有用之「器」,這不僅是個體生命的原理,也是整體生命的通達之道,此是古今聖賢的偉大「事業」,這才是中國「哲學」的真義。據此而論「太極」,便不致使太極膚淺化。
貳、太極是什麼?
太極是宇宙人生至高無上的原理、原則或本根。這個觀念,源自易經卦象,孔子以後儒道兩家的形上系統均受易象影響,繫辭傳中首先出現了「太極」兩字: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繫辭上第十一章)
易經卦象及文字部份,多言陰陽變化,少言太極本根;若只論陰陽恐落人二元對立,故必言太極以統陰陽;若只論太極本根又與現實世界脫節,故必建立太極陰陽四象八卦之理論體系。太極的觀念,在易象中即「一」之符號(參見高懷民先秦易學史頁六十東吳學術獎助委員會出版),在爻辭中即「元亨利貞」之「元」,在彖傳中即「大哉乾元」之「乾元」,在繫辭等傳中即「易」或 「中」或「道」,在老子書中即「道」或「無」,在禮記中即「夫禮必本於太一」 之「太一」,漢儒楊雄作「太玄」,北宋周敦頤作「太極圖說」,此皆是對易理本根之太極的詮釋與發揮。
「太極」兩字,原指至高上,無以復加之義。 「極」字本義為「棟」(見許慎說文),指屋頂最高處的棟樑,是屋之為屋約充要條件,屋之是否中正,端賴棟之是否中正,故自古也訓「極」為「中」,由是「極」字兼涵「中」與「至極或標準」二義(參見唐君毅中國一哲學原論導論篇頁四二七學生書局出版) ,易理中的「太極」,也兼涵此二義,但主要的意義,在於代表宇宙變化中的本根意義。
「太極」 的觀念源自易經,因此太極的觀念不能違背易理。稱太極為至高無上的原理或本根,及就宇宙生成的源頭上來說的,實際上太極並非是外於人生宇宙的另一物或理,太極無所不在,也無所不是。太極與易道同樣指的是宇宙人生究極的原理或本根,不同的名言,也只是為了相應於不同的理路,因此論太極是什麼?首先得自易經來談,再者太極是易的另一種詮釋,太極與易道在基本上是同一所指,由是我們了解了易的意義,也即是掌握了太極的意義。
「易」有三義,也即是三種本然之性。第一是變易,易道乃一變道,乾坤二用往復交錯,相摩相盪,陰陽消長,故能天地絪蘊,萬物化醇。易之所指,即此變化生滅之歷程本身。宇宙人生、萬事萬物,都在時空流轉之中變動不居,任何的存在物,都依此變而存在著。易理之中,是沒有一個不變的不動的永恆的所謂本體。第二是不易,易道乃一變道,此一變道的本身,乃有不易之常性,因此易道雖變動不居,所化生之宇宙卻井然有序。第三是易簡,「乾以易如,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繫辭上傳第一章)宇宙萬物皆來自乾坤二用,上至宇宙生成,下至草木蟲魚,無一例外,人當然也逃不過此乾坤二用的必然性。易簡之理,即表達了此一必然性軌跡,也即宇宙之自然性,一切自然生命,自然而然有其生生之歷程,此為至簡至易;而人文世界能順此自然生命之本性,建立人間秩序與歷史文明,此為易知易從又可大可久之聖賢大業。
由上可知「易」的三種本然之性,都落在乾坤兩大作用的變化,與變中之常,易簡之理上,因此也明顯的表現出太極的本然之性。乾坤二用的顯現,就是陰陽剛柔的消長摩盪,而其所以如此,乃依太極之不易、變易、易簡之本然之性。
太極(易或道)的三種本然之性已明,那麼由太極所化生之萬物或任何存在物,也都不離此「自然」之性。對人來說,太極的意義又是什麼?易經所顯示的答案,是「中」道。易經由伏羲氏、文王、孔子,在三個不同的時代以三種不同的形式逐層建立了完整的理論與應用的體系。不論伏羲氏的符號易學,或文王的筮術易學,或孔子的儒門易學,或老莊的道家易學,他們都以人的存在為核心,去推衍不同理路的「中」道,以求人類整體的生命的完美性。大中,也即是太極;中不中,事關吉凶禍福,人生的歷程就是求中的歷程,也即是趨吉避凶的過程,能中就能生存下去,而人是心靈的理性的存在體,人不只要求生存,還要求完美的活著,因此人不只求中,且要求大中,也即要求與太極一樣的完美。因太極的本然之性是變動不居的,因此人的求中之道,隨時空而不斷的改變,雖然求中之道,時刻在變,然而變中自有其常性,常性之中也自有其易簡之自然天性,如心靈、智慧、心性、氣…。孔子將此中之道歸納出簡明的一段話: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繫辭上傳第五章),
易道或太極或大中,是以陰陽消長一的變化,來顯現其自己,若無陰陽即無太極,若有陰陽而無變化,也無太極,因有陰陽消長之生生者,便能趨吉避凶,更能貞定生命此一喜根而擴充為浩然之氣的新生命,書此陰陽消長生生之道者,才算是最完喜的生命,也即是將本性發揮到了極點。
以上論太極與哲學的基本觀念,太極哲學既不是一玄理,當與人生關聯緊密,因此談太極哲學,也就是談太極的人生,後文將略述之。
參、什麼是太極的人生?
太極的人生,乃天人合一之道。天人合一的關鍵,在於人心的自覺,人心能自覺,人才能在心靈境界上與天同大,天人合一才有可能,否則似蟲魚鳥獸或山河大地,也只是塊然一物而已,因此自覺是太極人生的第一要義。
易經的作者,我們從易經一書中,可發現其自覺的程度,「作易者,其有憂患乎」(繫辭下傳第七章),憂患的是易道不行,太極的人生無法推行於人間,人們以物性獸性的橫流代替了人性,人無法活得像人,人將自取滅亡,由是作易者將宇宙人生之道,用符號用文字用政治用宗教結合了古聖先賢的智慧,完成了有系統的易學,也即太極哲學,此乃欲人類能普遍的覺識到自我生命的意義,與天地間的關聯性,並進而養此生命之本性源頭,以求充分的盡此生命之所能。因此修養壯大吾人之本性,是第二要義。
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行即天道,亦即太極。大極不是一個不動的死體,也不是一個死理;太極是健動不息,正如日往月來四時推移一般的永恆。因此太極人生的第三要義,在於健動。
自覺,在於掌握自身的原理,能掌握自身的原理,才能養此本性, 充此本性,並進而擴充人性與天地並立,凡此必以健動不息之修養工夫,方得以成就其理想,而此理想乃一自我充分完美的表現,也即是自我內在太極之道的全部表現,此一自我能完全的發揮,也即當下通透了宇宙太極之道,這就是太極的人生。
結論
太極的哲學,指出了太極的人生,這太極的人生便是諸子百家的「道」,不論什麼「道」,都不應偏離此一根源。太極哲學的應用,和其他學說的應用,在實際生活上都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好的一面,好與不好的分別,實又在乎一心。因此太極哲學應以各種形式普及社會大眾,若每個人都有太極的知識與修養,並過太極的生活,則易經乾彖所謂的「萬國咸寧」,指日可待。
最後提出個人對於把握太極哲學的「三要」,以為本文之結束。
一、 要自覺。
二、 要健動。
三、 要完成自我。
刊登於研幾雜誌創刊號並收錄在「吳國忠太極全集」之「太極哲學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