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 博士,1993 年中華太極學會會員大會演講稿/
老師,師伯,各位師兄,非常高興今天又站在這個台上,能夠跟大家一起來討論有關太極拳的原理。太極拳本身可以說是我個人在一生當中所把握的一個最好的東西。我跟著吳老師快二十年一直到今天,我都覺得這個東西是值得我們一輩子去追求,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個武術拳術而已,事實上,它是我們整個生命的一個理想,一種價值或意義的所在。
今天的題目「庖丁解牛與太極拳」是我對武術本身研究的一小部份,實際上我是研究武術中的發勁或聽勁究竟是屬於分析或直覺?在一些學問上,不外乎利用分析或直覺的方法。我們所學習的武術的核心問題就是聽勁,因為能聽才能發。聽勁究竟是用分析或是直覺的方法呢?這是我對武術鑽研的一個部份,且是認為很重要的部份。在<莊子˙養生主>這篇文章裡,我發現到一點線索,可以提供做研究的基礎,也提供各位作一個參考。
這篇文章,我很訝異在戰國時代,在莊子的思想裡面可以說已經形成很完整的太極拳思想了,甚至在這篇文章裡面就已經非常仔細的說明了太極拳。
看過《莊子》的人都知道,真正莊子的文章總共只有七篇,叫《莊子內七篇》。內七篇當中有一篇叫<養生主>,所謂<養生主>,很多人會把它看成是一般老年人的養生之道,事實上不是,<養生主>是在討論整個人的生命或者人生最有價值的是什麼?養生命的主人是誰呢?絕對不是我們這個臭皮囊,而是我們的精神,我們的靈魂。以中國人的傳統來講,就是我們的心性。莊子在這篇文章裡面以「神」字來解釋,但不是指天神的神,而是指人的精神作用,這是<養生主>主要的內涵。
我在<養生主>篇中的「庖丁解牛」故事裡面,找到很多武術和太極拳的線索。以下分成五個部份很簡單的向各位說明一下。從第一個到第五個都是以「由技進於道」來作為一個開頭,什麼是「由技進於道」呢?技就是技術,道就是我們的大道——太極之道。在講「由技進於道」之前,先說明一下莊子「庖丁解牛」的故事:
梁惠王找了一個很有名的殺牛專家庖丁,給他做示範(解牛就是殺牛),做完示範後,梁惠王非常地驚訝說你這個技術為什麼高超到這個地步呢?簡直是美不勝收!殺牛有可能美嗎?鮮血淋淋的怎麼可能美呢?但是庖丁就能做到美不勝收,讓梁惠王覺得非常的訝異。對這誇獎庖丁並不以為然,他說我的技術已經進於道,等於說庖丁並不領情梁惠王誇他技術高超,他認為一個技藝應該到達道的境界才是最上乘的。所以庖丁就告訴梁惠王「由技進於道」的整個的過程,技術再精湛,如果不到道的境界,只是一個工匠而已。
第一部份是「由技進於道」的功夫歷程,第二部份是由技進於道的基本原理,我們的功夫有一定的歷程,如何保證我們的功夫能從第一階到第二階、第三階呢?(後面再詳細解釋)第三部份是由技進於道的現象的描述,由技進於道的現象的描述可以鑑定他是不是由技進於道的境界了呢?第四部份是由技進於道的存在感受,第五部份是由技進於道的美學,為什麼庖丁殺一隻牛,一個鮮血淋淋的事實,讓梁惠王覺得美呢?他的道理在什麼地方?這是我最後要談的。
第一個「技進於道」的功夫歷程,庖丁認為他跟他的老師學殺牛的功夫有三個歷程,第一個階段所見無非牛者。他向梁惠王解釋他跟他老師學殺牛,在三年以內他所看到牛都是一頭完整的牛,為什麼呢?因為當我們還未接觸到牛之前,我們想像的牛就是我們看到的牛,學殺牛的時候要認識牛的體形、顏色、毛髮… 要從什麼地方去了解這隻牛,在初步的階段所見無非牛,以哲學的術語來講,第一階段是我們經驗世界的一些客觀、獨立的事情。我們認識的方法就是經驗、分析,任何技術在開始的第一個階段都是經驗、分析的。因此剛開始學太極拳的人也應該很腳踏實地去做經驗分析的工作。簡單講,當面對一個敵人的時候,從點到線到面到體去觀察整個敵人,這是分析,分析必然透過感官的經驗,這是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庖丁向梁惠王說三年之後不一樣了,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為什麼不是一隻完整的牛呢?因為他已經鑽進牛的身體裡。如果要很輕易的宰隻牛的話,很顯然的要把握牛的內在不是外在,把握牛的基本結構,甚至於還有在宰它的時候,它什麼地方會緊張起來?這就是牛的一種反抗模式。在第二個階段我們要掌握到任何一個敵人或存在物的結構,我用模型來說明結構,現在結構主義很流行,大家都用模型或模型論來說明。如我人站在這個地方,有頭、肩膀、手、直立的四肢動物,我就是一個模型。另外一個觀念就是模式,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我這樣一個模型,由我的精神來領導的時候,我的動作有一定的模式。所以在第二個階段,我們應該掌握對手的模型問題,知道他的模型還要了解他的模型怎麼變動,即所謂的模式,這是一種心理學的應用。從太極拳,從武術的角度來講的話,當我們要發勁或是聽勁,到底要聽什麼?或者在什麼時候發呢?這關係我們模型與這模型怎麼動的問題。如果你能了解模型是什麼樣子和怎樣的行為模式,只要用判斷,你就知道他下一個動作是什麼。
我們太極拳在推手的時候,就是要練習這種模型的理解和模式的掌握。你能夠掌握對方的模型,你就已經贏了一半了,你再掌握對方運作的模式的話,你就贏了全部了。但是在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在第一個階段我們透過經驗分析的,在第二個階段不能夠僅僅透過經驗分析。我剛剛提到的模型跟模式,人在同一個時間只能思考一件事,沒有一個天才他能夠同時思考十件事,即使兩件事情也不可能。我們的感官一次只能面對一個立體的一個面。所以我們面對敵人或者一個立體的東西的時候,頂多一個面或者兩個面,不能夠一次全部把他看完。因此我們面對敵人的時候,除了要有經驗分析的基礎,對於模型非常理解,對於模式也能夠掌握,但是下一步功夫卻不是經驗分析的,而是直覺的。我對直覺的定義是心靈整體的作用。通常我們說分析的話,可能就是理性的分析,但是直覺是整個心靈所產生的作用。什麼時候是發勁的最好時機呢?你如果用分析的話,你永遠找不對時機,你必須利用直覺的一種方式,什麼時機?在一剎那之間一種直覺的反射。所以在第二個功夫歷程,是由分析走上直覺。
第三個「由技進於道」的階段,庖丁說:「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意思就是說他不用眼睛感官去看,也就是說他把經驗世界通通拋棄了,而以神來接觸他的牛。在第三個階段他根本不用感官,而用他的精神、用他的直覺。故他接著說:「官知止而神欲行」。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怎麼做到直覺產生作用?怎樣能夠做到聽到對方的勁向?怎麼樣能夠做到發勁?這裡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官知止」。感官暫時停止,還有知,智慧的知,也就分析的理性,暫時停止。當感官暫時停止,理性暫時停止的時候,在這種條件之下,我們的直觀,我們的神——精神心靈的神,才會出現。當我們真正的直覺精神出現之後,莊子借庖丁的嘴又說怎樣去殺掉這牛或者說擊倒敵人呢?他要依循天理,因其固然。天理,固然也就是我剛才講的人有人的模型,動物有動物的模型,人有人的基本的行為模式,這就是天理,這就是固然。當我們有了神出現的時候,要掌握什麼東西呢?就是要掌握這天理,這種模型,這個行為的模式。
神,用今天的一個概念來講,就是自由意志或者自由主體。當我們用任何一個接觸點去接我們的敵人的時候,總要有一個自由意志的我存在,由我來運作,不管捨己從人也好,陰陽相濟也好,都有一個自我的主體,這個主體就是莊子所謂的神或我所說的直覺。除了把握天理、固然之外,我增加了一些必要的把握,即模型、模式之外,還要把握時間的因素、文化的因素、場所的因素。任何一件事情,它都是四度空間的,沒有任何東西擺在那裡永遠是三度空間的,因為它必然在時間裡面,在時間之流程中,我們認識東西就要把時間考慮進去,不但是四度空間,還要把歷史文化考慮進去,當面對一個對手的時候,他的文化背景的不同,他的行為模式可能就不一樣。所以我們跟師兄弟推手的模式,在公園跟其他的人推手,也許他是另外一個模式。所以這些要成為你經驗分析或者直覺反省的重要因素。
另外我提到場所的因素,以現在流行的名詞叫 SPACE,SPACE 本來是談空間的,事實上沒有任何空間是完全自然的,也就是任何空間都有人為的、變化的,所以面對敵人的時候,整個空間都在考慮的範圍裡。在武術來講,如對手對紅色特別敏感的話,你擺紅色作佈景,對手可能被你擊倒。這是心理的攻擊,場所就會影響他。
第二部份由技進於道的基本原理,簡單的來講,我們的神為什麼能夠產生這麼大的作用?也就是庖丁不用他的感官和理性分析,居然可以殺牛殺得那麼輕鬆又那麼的漂亮,原因何在呢?在<庖丁解牛>裡面提出一個非常簡單的原理來說明,這就是很有名的一句成語叫「遊刃有餘」。所謂遊刃有餘,庖丁說:「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就是說殺這個牛的關節,它還是有間隙的。因為沒有間隙怎麼可能會動呢?可是我們的神,也就是刀刃者,莊子指的是神,就是人精神的主體,這個神卻是無厚的,人的神比刀刃還要薄,也就是根本沒有厚度。以沒有厚度進入一個有間隙的牛體,可想而知是遊刃有餘。
這也說明了神為什麼產生這麼大的功效。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人的精神不佔有空間。所以用直覺聽勁的時候,為什麼沾到這一點可以聽到你的背後、你的腳心呢?甚至於你整個的模型,乃至於你下一個行為的模式,透過這接觸一點你能夠了解,這就是神,它是無厚的,它可以介入體外,在這點,我記起老師常常跟我們講說他發勁的靈感來自於練劍,從這個地方,我想到為什麼從練劍可以產生發勁的靈感?恐怕就是神可以間接達到這種感受,我不曉得這種理解對不對?
第三部分由技進於道的現象描述,我們怎麼樣鑑定這個人的技術已經高超到跟道合一了?庖丁解釋他這樣解牛的後果:「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怵然也就是我們的精神非常的戒慎恐懼,視線好像停止,行為非常緩慢,殺牛動刀非常的輕微,可是它產生的結果,這個牛不知不覺謋然已解,譁然一下,如一堆土一樣,整個散落在地。這是一個由技進於道的描述,在這一個描述當中,我覺得怵然為戒的戒,視為止的止、行為遲的遲,動刀甚微的微;戒、止、遲、微這四個概念,可以說就是太極拳裡面的基本觀念,基本法則。太極拳的動作為什麼要很緩慢,有時好像停止,每一個動作都非常細微,它有它的一個道理。通常我們練太極拳常常忽略一個戒字,有時候我們練得很木納,就是我們的神好像沒有了,其實太極拳或者任何技術進於道的境界的時候,或者是<莊子˙養生主>最重要的一個,就是我們的神。神不能渙散掉,神一定要把握住,透過神所展現許許多多的行為,都會跟道一樣有很大的功效,這是由技進於道的現象的描述。這四字訣:戒、止、遲、微,也是我個人在未來練太極拳要再參的四個概念。
第四部分就是由技進於道的存在感,<庖丁解牛>的最後一句話:「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殺完牛的人,為什麼那麼高興呢?事實上這就是一個存在的感覺。然後「善刀而藏之」他把刀擦乾淨然後收藏起來。這樣的一種存在感源自於庖丁本質性的完成。所謂本質性的完成,就是透過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知道庖丁是一個得道的人。我們不談技巧,就是說這個人已經跟道合而為一了,當他做完一件事,透過道這種作用,他產生一個極大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就是存在的感覺,所謂存在感是內心發出的一種喜悅感。
我曾經看過一部韓國的電影,韓國的電影對於佛教的道理已經捉得非常準確了,他描述一個和尚最後自焚而死,這個和尚被他們稱之為得道的和尚,導演就叫這個和尚從影片開始到影片結尾他自焚而死,整個這個過程和尚都是微笑的,所以我發覺到這個韓國導演事實上非常的了解,那在佛教叫做法喜,一個得道的人,和道合而為一的人,跟佛合而為一的人,他內心的喜悅是無窮盡的,是永恆的。也就是說我們如果能夠透過與道相連的本質性產生力量的話,那麼這個力量是無限的。這是由技進於道的存在感。
最後談到由技進於道的美學,有人說武術跟藝術有什麼關連呢?事實上關連太大了。前一陣子有一部電影叫「新龍門客棧」,那裡面功夫最厲害的是誰?是一個拿菜刀的人,不是拿劍,不是拿刀的。那個廚子開始的時候,用菜刀將肉跟骨頭剔開來,用快動作,肉跟骨頭在這裡非常的清楚。最後,這個廚子拿菜刀將功夫最厲害的太監手跟腳的肉剔掉了,而且是剎那之間。這樣的一個概念就是來自莊子的<庖丁解牛>。在<庖丁解牛>這篇文章開頭就說「庖丁解牛」這血淋淋的事居然合於桑林之舞,並中經首之會。桑林之舞及經首之會都是商湯、唐堯、虞舜時代國家的清淨音樂和舞蹈,也就說這種音樂是最好的最上乘的音樂。他殺牛的動作,節拍,甚至聲音都能夠合乎舞蹈美跟音樂的美,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個就是莊子的美學。如果我們用太極來講,太極之上是無極,而這無極我們喩射它是真善美,這無極就是一個道。所以一個人如果修到與太極合而為一,也就是跟道合而為一的時候,你回到世間,任何一個動作,都是真、都是善、都是美。所以我們說庖丁他是一個得道的人,他連殺牛我們通常認為最卑賤,最殘忍的一件事情,透過道的本性的一個顯現,它也能夠做得那樣的美,那樣的漂亮。所以道,它是一種永恆的,無窮的。我們每個人在生命的過程中,都應該去追求的。太極拳提供我們一個最好的追求道的方式,以這句話來提醒各位,今天說到這裡,謝謝各位。
莊錦亮記錄整理並刊登於 研幾雜誌第 13 期
引用通告: 讀「庖丁解牛與太極拳」後的聯想思考 | 中華神龍太極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