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忠 1983年歲末於芝城客邸/
太極拳近百年來,普遍推行,發展到今天,幾乎到處都有,隨地都是,學習太極拳的人,可謂多如恆河沙數。如果說他們學的是真正的國寶;那對太極拳而言,無非是一種糟塌。如說不是,事實上大家又都叫它「太極拳」,並沒有任何一個人,叫它「極太拳」。學太極拳的人群,他們的心態有如淘金者,聽到那裡有金礦,無不爭先恐後,大家一窩風,結果不少人乘興而去敗興而歸。然而,金子畢竟是誘人的東西,因此去的還是不斷的去,那份愛金的心情永遠不變。因為金子總是金子,誰也無法抹煞它的價值。如此一說,所有太極拳老師心裡必定有數,喜歡太極拳的朋友也不敢否認,太極拳剛開班的時候,參加的人數很多,拳架未學到一半,恐怕就走了一大部分。如果拳架學完,還能留下來的,已經很了不起了。若能進一步,還想跟老師深入研究者,幾乎寥若晨星。為什麼呢?到底是太極拳不好?還是老師自己有問題 …?其中原因很多。基本上,太極拳名聲太大,而動作又單調,緩慢枯燥;加上學者滿懷淘金的熱情來,而所淘到的多數是塵土、泥巴,自然狂熱驟減。要克服這種現象,教者、學者彼此在心理上應先有個準備。比方說:一個真正的淘金者,它一定先具有淘金的知識;能辨別出,那些是金沙,那些是塵土、泥巴。然後他還得知道,那裡有金沙,此外還要有信心,和堅強的耐心,準備和風、雨、太陽做長期地奮鬥。另外還得加上幾分幸運,也許一年半載,他才能成功地得到一份財富。
正如今天,喜歡時髦。抱著僥倖淘金心理去學太極拳的人,不知有多少,除了因身體不好而稍具耐性外,其餘的大多乘興而去,敗興而歸。現在回首看看台灣,每個公園裡,土風舞、狄斯可的舞浪已經掩蓋了所有太極拳的場地。雖然還有津津樂於此道者,一生沉溺於太極拳裡,在他們自我陶醉之餘,我們只能說那不過是個人生活的點綴而已,談不上醉心潛研。筆者對太極拳幾乎無時無刻不在竭智盡力地研究中。目睹此情,實感痛心。(按作者撰文期間正在芝加哥大學及伊州功夫學院教太極拳)
為什麼那麼好的東西,自己國人反而不重視呢?太極拳首重練根,根穩則不怕風吹,根深枝葉才茂盛,或許由於練根較難,於是國人避難就易,養成喜歡摘葉子的習慣。然而摘葉不練根,豈非本末倒置?長久下來,大家將錯就錯,以訛傳訛,造成今日金子、泥巴、塵土、沙子混在一塊,真假莫辨、魚目混珠?真想學太極拳的人,還得靠個人的運氣呢!所以作者大聲疾呼,凡喜愛太極拳的朋友,不管已學過或未學過,都應該確信,太極拳是我國的國寶,找尋國寶人人有責。更希望社會賢達、企業家能夠捐一筆基金,成立一個研究推廣太極拳的機構。促進國人都有人人尋寶的決心和信心。作者相信,不出三、五年,非但國人體質改變為健康,進而以太極拳之修養,能影響社會之安定。所以先師曾說:「送人財富用得完,送人地位亦會成過眼雲煙,唯有送人健康,安全的自衛,很好的修養,才能使人生生世世,受用無窮。」尤其希望政府當局、主管單位在高唱復興文化之時,不要忘了國寶 — 太極拳。不要像圍棋一樣,反轉回來還要選幾個神童到日本去學。
這人人尋寶工作,說很簡單,做起來非但嚴肅,而且極具深度。作者願以自己四十年習武經驗,將尋找國寶的途徑,分幾個層次,略述如下:
第一層次:思想問題最重要。國父孫中山先生,一生為革命奮鬥,就是思想、信仰、力量的匯合。所以首先要產生一個「我要去學太極拳」的思想。然後,依層次往下推:我為什麼要去學太極拳?是為健康?為治病?為修養?為在比賽場得個名次?為防身?為好玩?為消磨時間?或者是真正的想去發掘太極拳,去尋國寶?經過這層推理後,就可發現,你該去學何種太極拳。只求健康,到處可尋。那些體操化和跳土風舞、狄斯可不相上下的太極拳老師很多,他們不但免收學費,有時還倒過來,招待你遊山玩水。如果是為求好玩,消磨時間,那麼不用介紹,在那裡學最方便,就到那裡學即可。若是想在比賽場上爭個名次,拿個冠、亞軍過過癮的,這也不太難,只要打聽一下,歷屆太極拳比賽冠軍,是那位老師調教的,找他學準沒錯。若是你抱定決心,要尋找國寶,死不罷休,那就得費些時間。首先建議你先借幾本太極拳書看看。再把張三丰祖師的拳經,王宗岳先生的拳論,以及拳譜、歌訣研究一下。仔細地,以你直覺分析判斷,然後再去尋訪老師。著名的老師,不見得個個都是好的。玩政治、靠關係、被人捧起來的大有人在。而不著名的老師也不見得都是二流的,也許他深藏不露,因此你不得不小心選擇。所謂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太極拳也是一樣的道理。
第二層次:在你心目中,以為已經找到好老師,不用急,還要往下推理。根據你幾天來研究太極拳書本上的經驗,把拳經、拳論 … 上的東西,和你找到的老師討論一下,這並非是對老師不恭敬,想考考老師。如今時代不同了!如果還是按古老的規矩,徒訪師三年,師訪徒三年,進門再試一年,如此曠日費時,那太極拳的國寶,恐怕有一天要為人們所遺忘,終為歷史的潮流所淹沒。所以一個學生必須隨時提出問題與老師討論。舉個例子,拳經說,氣沉丹田,湧泉無根腰無主,人不知我,獨我知人,英雄所向無敵。如果照字面解釋,做個拆字先生,就是沒學過太極拳的人,也可以順口說篇大道理。若你很正經,很誠懇,很虛心地問你所找到的老師,說:「氣在那裡?空氣怎麼會跑到肚子裡去?丹田是什麼?為什麼要氣沉丹田?沉下去有什麼感覺?不沉下去又是如何?怎麼練才能氣沉丹田?丹田這個名詞哪裡來的?西醫為什麼不承認這些?」然後再問:「老師你練到了沒有?」
湧泉在腳心。腳穿上襪子、鞋子,怎能生根?而腳不停地在地面移動,根怎能生得牢固?腳心(湧泉)到底在那裡?是穴道ㄧ點?還是腳底一片?或是整個腳?太極拳為什麼要強調湧泉要有根?其他拳、其他功夫都沒有這樣說。再進一步說,怎麼練湧泉才會有根?有了根會有什麼感覺?在身體健康上,精神修養上,功夫自衛上:有什麼好處?你再問:「老師你練到湧泉有根沒有?」
人不知我,獨我知人。更玄!太極拳不是玩魔術,也不會隱身法。我們也不能躲在別人背後,偷偷地打人悶棍。怎麼會練成「人不知我,獨我知人」?這門功夫怎麼練的?老師你練到沒有?好了!這些問題,老師都能給你滿意的答覆時,這個老師才具是博學多才。假若你認為就此找對了老師。我覺得,還是差一大截。須虛心誠懇地懇求老師,能不能讓你在這些問題上,親身體驗一下。記住,這時你必須要恭敬,不能帶有一絲一毫的挑戰意味。否則,你非但失之交臂,也許因此種下惡果。如果你心理存有:我還有下一招,我可以變這、變那,你要我這樣站,我偏要那樣頂你,較較勁,試試看。這樣你就大錯特錯了!武術真正在應用上,考究的是在一招制敵。彼此間都不是對方肚子裡的蛔蟲。下一招我要變那招誰能猜到?「武術搏鬥」是求生死的對決,瞬間即逝,所以心理如果存有這點挑戰意識。我建議,你最好打消去學太極拳的念頭,更談不上去尋國寶了!因為這些觀念是印證武術的最大忌。這時,你可以向老師說:「老師,太極拳書上說:「太極拳可發人於仞丈之外,而且被發者不知痛,更不會受傷」你能不能讓我親身一試開個眼界,我是很誠意的。」這是個重要的關鍵,你必須親身體驗,不能讓他和自己的學生表演,因為表演和舞台平劇一樣是假的。幾年前,作者看過名演員蔣光超先生在「你、我、他」節目中說,太極拳像個大西瓜切開來,你一半,我一半,老師打學生要他倒那裏就那裏。這絕不是諷刺太極拳,事實上今天很多表演,都在做戲。你必須真正去體驗了,這個層次也就有了。
第三層次:天下只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老師。往下推理,你就得先問自己屬於那塊材料?是金?是銀?是玉?還是石頭?金子雖貴,但總有個價錢。石頭雖賤,但不僅建屋,造橋少不了它;如再經大匠巧妙的雕塑,亦會成千古不朽的作品。所以你要問自己是甚麼材料,再去找什麼樣老師。然移到了老師那裡,你要先顧到自己的身份,你是一塊玉,或一塊鐵,一塊石頭。你只是一種等著被敲打、被琢磨的材料而已。換言之,你務必處處表現你作為材料的本份。如果不幸,你這塊材料,被發現中間有條裂縫,而在半途就被拋棄了。這時,你不能怒,要保持君子絕交口不出惡言的美德。也許這個大匠 — 你的老師,會心血來潮,再從廢紙簍裡把你撿出來重新琢磨。總之,玉不琢不成器。這個層次,是師徒雙方相對的考驗,和相對的緣份,極為自然,勉強不來。知道了這些,你這塊料還要保持自己原來的靈性,這份靈性,你要經常主宰著自己,時時警惕不能任人宰割。比方說:你原來是個很好很好的玉,交給個名滿天下的大匠琢磨,但他性情很古怪,不對你胃口,或者他窮得三餐不繼,也許他嗜賭如命,也許他染了寡人之疾,把收入都陷入了無底洞。這個原本是大匠,也會被時間和物慾所影響,變為一無是處的庸才。他或許會把你這塊原來的精品降為三流貨色賣出去。所以你要以靈性提醒自己,默默觀察,自古以來,君不正,臣投外國。父不正,子奔他鄉。大將投明主,孔雀奔高山,良禽擇木而棲,本是天之經,地之義。因此,這層環節完全是尋寶者自己靈性的發揮,別人誰也無法代勞;否則非但虛度光陰,糟塌這塊璞玉。到頭來也許還惹了一身煩惱。
再往下推理,那是最末了的層次了,看似模糊,但卻千真萬確。太極拳被譽為國寶,絕非偶然,因為太極拳的確有它真實的一面。這一面任何人不能代替,而它可以代替任何人,以及任何事,任何萬物。正因如此,在別人是國寶,在你是塵土,也許太極拳在別人是爛泥巴,在你是國寶。這種奇特的變換,存乎你的一念之間,唯有你練成了國寶,你才是國寶,你就是國寶。誠如古人說:「掘井九十九丈沒有見水還是一口廢井。」爛泥砂礫、金子、鑽石埋在地裡都是一樣。到底太極拳是沒有時空的限制,沒有男女老幼年齡分別。它有永鑽不透的深度,只要你真正得到一點之後,你便會鍥而不捨,越鑽越深,越深越明,越明越感到太極拳的寶貴,然後你會越設法珍惜它。它和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那時的你,是離國寶不遠了。唯有如此抽絲剝繭,你才能窺得太極拳的真面貌,並且具能身受其惠,雪夜靜思,過去現在與未來,諸多感慨,如梗在喉,不吐不快!謹在此書再版之前,以一萬個誠意,願我炎黃子孫,人人真能得之,進而推己及人,使我國文化的科技光輝,早日照耀在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