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道幾序

吳國忠 1985年元月/

書以太極拳道幾取名,仍是作者寫第一本簡易太極拳教材後,近十年來對太極拳的心路開始。

道是道路,道在道家的意思是思想的路,幾是動變之始,又似乎有微小的意思。道在西方人來說,道就是路,沒有別的成分,而思想的路,他們稱之為哲學。在中國道的學問發微很早,上自伏羲、文王、周公、老子孔子一脈相承。在漢唐盛期,大家稱它為玄學,在宋元,又稱它為道學,到明清又改稱為義理之學。這些只不過是名稱上的假異,無關重要,絲毫不影響其重要性。自五四運動之後,西風東漸,哲學一詞才在國人心中慢慢萌芽,而胡適先生寫出半部中國哲學史後,哲學才深植在國人心中。

哲學的意思就是把一種事理以最簡單、最有系統的的方法表達出來,而且不容易更改,但又無法真正印證。因為哲學是思想的路;凡是路,都是前人走出來的,前人已不在,自然無法印證。所以論哲學,也不過是一種前人某種事理的思路,或今某人一種比較設定而已。而太極拳就是把這種思路化為可以練到、感覺到,而且又能運用於個人健身、修身、防身,移之有益於家庭、社會、邦國,甚之以理貫之,可以促進世界和平大同。

作者自從學太極拳開始,這二十年來窮研入迷,旁敲印證,自己體會參悟,再以三千涵蓋在星、馬、日、美的學生做體驗,太極拳確實是種宗於道家,又以儒家為中心的哲學修養,是國人獨一無二,最奇妙又最偉大的思想。因為太極拳沒有宗教的空虛、寂滅和它的自我解脫意識。它不是追求來生,也不是在找那些永遠尋不到的空虛幻夢。先師鄭公曼青常說,太極拳是宗黃老學說,綜合儒、釋、百家於一爐,是言而落實的哲學(真正的道);這道是人生的方向,是提高真善美最高境界的方法和路線,是放之四海皆準的方針。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道雖然是一下說不清,卻又云:「一陰一陽謂之道。」反過來說,道是陰和陽的混成,陰和陽未分之前,在道的領域裡,是混沌,但混沌不是道。太極拳經說:「無極動,生太極。」「太極即陰陽。」無極兩個字的意思;混沌是無;極是至高的,無極就是無的至高,是一種抽象觀念。即以太極只是一個抽象的動那一剎那的產物,這一剎那的動(一)包含(二)分的陰和陽的混成。這一又是二,二分又是一的混成,就是太極拳的道幾,它是萬事的終始,是萬物生生滅滅的恆通循環,是抽象與非抽象的開端,是有限與無限的發微。可以說:萬事萬物生滅存在莫不其中,它是開始,也是結束。

舉例來說;你在練太極拳,或用太極拳去對敵,你沒有動時,只是混沌,敵人和你身體沒有真正碰在一起時,也是混沌,即是無。只要你輕輕一動,有動,就有陰陽,不管動的大小。用太極拳去克敵致勝也一樣,只要敵我雙方身體稍微的接觸,不論多少,就有陰陽,有陰陽就有變化,有變化就有方法,論方法就有優劣勝負之分。其優劣勝負合乎太極拳之理者,即為太極拳。反之,不合太極拳之理者,即非太極拳。

太極拳這種玄妙一而二、二而一的道幾,在今天科學昌明的世界上,爭議最多,也是永解不開的結。古人曰:「陰非道也,陽非道也,道在陰陽之間。」在科學的標準眼光下,這是一句最不科學的話。「在之間」,到底在哪裡?哪分哪秒?哪毫哪釐?同樣地,西方人也有個謎題:到底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正如作者在芝加哥大學和幾位哲學教授及未來的科學家們討論;他們解不開:「真正的時間是,早上幾點幾分幾秒毫秒…天亮,是為白天。」在禪宗是佛曰:「不可說,」不可說是什麼呢?還是解不開,解不開到底總是謎。認真的說,這也是一句最不負責任的話。在這些「不可說」的答案裡,太極拳在應用上,你去學它、研究它、運用它,而能達到真正可以得心應手時,這些謎底「不可說」的東西,都會明明白白的擺在你面前。那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一):太極在今天是個名詞,太極圖在上古時是人們思想的符號,它代表天地合一的象,這個象的創始者是人,不是天或地。太極拳也是以人為創始者,以太極圖的象和天地人合一的思想,運用在人自己的修為上,求達到健身、防身、修身…等一切目的。

(二):八卦的爻亦是思想的符號。「– –」代表陰、地、女…等。「─」代表陽、天、男…等,合起來就是太極,因為我們的祖先伏羲氏上觀天文,俯察地理…把整個宇宙當中一劃,這一劃,定陰陽,這一劃,也是太初的一。這太初的一,是包含天地同生,陰陽同出,男女同現…這是無極生太極的由來,不是無極生陰或無極生陽。

(三):太初一的一是時間上的一,而陰陽同出,天地同生,男女同現,是時空同現。太極拳的道幾是同一時間包含不同空間。

(四):人生活在宇宙裡,在一個時間剎那只能有一個觀念。運用一個念頭產生一種行為。若用狹義的武術對打來說,「攻」或「守」,「虛」或「實」,「化」或「打」…只能用一種。

(五):太極拳的道幾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同時不同空。在太極拳的要求裡,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化中有打,打中有化,走也是打,化也是打,邊走邊化,邊化邊打,打就是化,化就是打,到頂顛時無所謂打,無所謂化。這就是同時不同空的發揮效用,一個時間兩種行為運用的根源。這種根源也就是老祖先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而自然卻又不是道的固有哲理思想。太極拳者,順乎這些就是太極拳,否則便不是太極拳。非太極拳者,自然也得不到太極拳理的奧妙,也談不到「以柔克剛,以力小勝力大,以慢打快,以靜制動…」這些克敵致勝的武林絕學。

(六):太極拳之道幾,是偉大而無所不包、無所不化生的的太初一。這一而二的道幾是中國人獨有的。這偉大的思想正如老子所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這種一,在古代又稱玄同,玄同為一。吾人尋求道玄同的太初一法寶,均先修練自己,走到這太初一的玄同之前是混沌,是無。觀念上、行為上、思想上、精神上、狹義的動作招式上,必須先存無。無我、無敵、無拳、無勢…而後方能化生,這生生不息的太初一、太極、一而二、二而一的道幾。有了這道幾,觀念上、行為上、思想上、精神上、動作招式拳勢上,才會陰中有陽,實中有虛…因為在道家的領域裡,無,並不是虛無沒有;無,是達到無不為的過程、一種方法或手段。老子曰:「無為無不為,」就是這層道理。

人自呱呱墜地,後天的生活、教育、經驗、行為等習慣,都是認定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二不能變一,一也不能成二。今天吾人硬生生地把二推到一,把一化成二,二而一,一而二上面,在信心、習慣上,在潛意識上,都很難相信,很難適應,更難做到。不過前人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誠破萬偽。」而誠在一念初動之時,一念初動謂之誠。簡單的說,吾人以誠為先,相信它,真正地忘了一切後天養成的雜念。思維上,以太極拳之理去澄清,身體鬆開似無我無身之境。永遠保持靈台清明,太極拳道幾必然而生。那時,無敵、無我,物我兩忘之際,與敵接觸那一剎那,自然可以「石破天驚,」意境修為如此,哪有招式,哪有勁法。太極拳經說:「放勁如放箭,」必是千真萬確。古人李廣之「誤石為虎,射之沒羽,」自然誠非誑言。

易經繫辭:「動靜屈伸,唯變所適。」這變是一亦是二,是生生不息的變,是時變、位變(空間)、應變(以道的理法),來適應宇宙萬事萬物的動靜屈伸。這應變的理法就是太極拳道幾的理法,掌握這變得理法,求吾人自我今生的健康快樂。修為自己,提昇自己生命至真善美境界,在以自己的修為深淺,影響家人親朋好友,促進社會安寧。再廣之,亦可江這偉大的思想,獨一無二的太初一道幾,用於國家興盛,世界和平大同的略典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