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陳和 / 2022.06
若干年前的某一日,師兄弟們在小桃源打掃,我蹲著拔草,忽見明仁師兄好像發現什麼祕密似的跑過來:「老師的對聯有字脫落了。」我好奇的過去看看,果然「真」、「本」兩個字不見了,隨口對明仁師兄說:「老師在敎你功夫呢!」這副對聯是老師訪太原三清觀回來後所作,上聯是「隨心同自然而然」,下聯是「修真問原來本來」。(見《道家傳統太極拳揭祕》p.35,以下簡稱《揭祕》)那時吳老師已歸道山,冥冥之中隱隱覺得老師放不下我們,忍不住藉機暗示我們……從那時起,心中不時自問:我們學的太極拳,什麼是它的「本」?什麼是它的「真」?
要探究我們這套拳的「本」與「真」,不妨追源溯本——「站在太極學太極拳」,簡言之,即依吳老師所傳所教(太極)之理,學(道家傳統)太極拳。若非吳老師所傳所教,暫不在研究討論範圍。以下援引《揭祕》要語:
普通吃飯,要將飯的原味(原炁)嚼出來⋯⋯那要問己:我練拳、行功、練劍,有否將拳、劍、功的原味(原炁)導引出來呢?(p.184)
先師說:「以心行炁,以炁運身。」原來都不須用力、太用意,這就是原味,是道家太極拳的本來面目。(p.185)
純道家修真,純先天修真,「真」就是原味,「真」就是本來﹗(p.185)
修真之真是原味,修真之真即本來。(p.191)
老師訪三清觀回來後要大家練降魔降心、金樑換柱,持續好幾個月,是否期望我們將該功法的原味(原炁)導引出來呢?進一步追問:練降魔降心時兩腳應如何分開?為何要前晃後晃?跟大乘法有關嗎?跟行炁有關嗎?若把腳底(由腳跟到腳尖或由腳尖到腳跟)分成十等分,是否都有感?是否有次第的離開地面?腳跟分開最佳時機為何?腳尖分開最佳時機為何?分開的過程中腳有向下踩、蹬嗎?腳底有感覺到身體的重量嗎?晃動的過程中,身體的重量增加還是減少?有利用動盪之勢巧妙避開身體的重量?腳踝有放鬆嗎?放鬆跟沒放鬆感覺有何不同?腳底有軟如綿嗎?為何可以軟如綿?又什麼原因造成無法軟如綿?軟如綿對「體」有何幫忙?對心、行炁、「用」有無幫助?腳底軟如綿時身體有何感覺?身體內部有像水一樣的晃動嗎?身、心有何變化?扣心齋的手是加分還是減分?
以上簡單的問己,只是降魔降心第一個準備動作,當然還有許多細膩的感覺很難言明,大部份是體外的操作,至於內在的修為、運行還須資深師兄們的幫忙。這樣自問自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能練出原味嗎?當然不是。不過較有機會趨近於它。這是老師修真的方式之一,在動作的操作,功法的說明,拳理的探討等等,不時的一層一層深入提問,有些可能越問越清晰,有些可能越問越糊塗,清晰的部分,思路越來越明,糊塗的部分,透過不斷讀書找源頭,不斷修煉、驗證、開悟,以釐清疑問解決問題,可參見老師的著作。
單指太極拳說,要學會發勁,必先熟悉拳架之變化和變化過程所該有的聽勁。即肢體在空間(空氣中)變化移動,自然會和空氣發生摩擦。因摩擦,就知道自己肢體於空氣中發現引力和阻力。能知道引力阻力之變化移動,即為聽勁之養成。(p.175)
記得老師有一次在咖啡廳講課,要我們回去拿A4紙做熊經練習,體會手的感覺,並邊做邊說:手這樣動時(熊經轉動由左往右)會產生阻力引力,當遇到阻力時須如何如何;當遇到引力時須如何如何……這段影像非常深刻!回家依樣練習,拿紙(A4、硬紙板)、扇子(紙扇、紙摺疊扇、羽扇)、L型文件夾,感覺都不一樣,手在水裡攪動,在空氣中晃動,為加強體會風阻,手置電風扇前,遠一點、近一點、開強風、開弱風、手不動、手微動、手劇動、五指併攏、五指張開、手微合、手舒張、順風動、逆風動,兩手沾濕練熊經,體會空氣流動的感覺⋯⋯直到有一天練拳,手突然感覺到空氣好像在流動,剛開始手掌心比較有感,漸漸的可感覺到空氣順著手指、小臂流動(很像水流),這種輕撫的感覺真是舒服!又隔一段時間,盤拳架時發現周身空氣似會流動,開始有跡可尋,肢體與空氣的摩擦愈見明顯,舉手投足間空氣會被擾動,手變輕了,似會在空氣中飄浮,飄浮的過程中,有時手會很重,重到很難移動,甚或無法移動(腳同手),手陰、手陽、肢體內外上下有多股力量在拉扯——這是很奇妙的感覺,難道就是老師所說的引力和阻力?不敢多想。
以上還是問己的功夫,小小心得與各位分享。最後還是借老師的詩句與大家共勉(p.158):
松竹梅蘭四君子 各俱特性文人要
袓庭遺留隠絶學 先學做人後學藝
今人學藝輕人品 絶非前人心歡喜
傳燈就是心傳心 既無同心那有藝
願我神龍眾同學 步步同心先問我
站在我處學我藝 方知太極是甚麼

刊登於 2022 年《原幾》雜誌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