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理與拳理

鄭旭宏/2022.06

自從拜師入門後,上課時常聽到老師說:「拳理即易理」。老師講到這裡時,通常會接著說:「易經不好學,我已經看了75 部易經⋯⋯大家不須要製造電鍋,只要會用電鍋煮飯就好⋯⋯易經鑽進去一輩子都不夠,我們『只要懂易理就好了』。」

聽了老師的話,嗯,學易理好像比學易經簡單,那我不如來直攻易理吧(天大的誤會啊)。於是我把家裡供在書架上的易經帶到台北,有空就讀,遇到沒看過的字就查字典,從封面翻到封底,翻了幾遍,發現,我真的看不懂這本書是在說什麼。

例如,謙卦的經傳文句如下:(註1)

 謙卦 地山謙

卦辭:謙。亨。君子有終。

彖辭: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象辭: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爻辭: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六二,鳴謙,貞吉。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六四,无不利,撝謙。象曰:无不利撝謙,不違則也。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无不利。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想像一下,這樣的內容,一共有 64 卦、384 爻呀。而易經除了卦辭、爻辭、彖辭、象辭之外,還有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茲舉繫辭下第一章為例: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文字古雅,簡約難懂,不是可以看前人的註解嗎?君不知,易經註文汗牛充棟,各家註解不下上萬家,解釋經義,言人人殊,看也看不完。就這樣,我漸漸確定了,易經不好學是真的,易理對我而言,就像是天邊的白雲,於我何有哉。漸漸的,就把易經束之高閣了。

碩士畢業,在高中任教。同事邀請我,說她學易經的地方就在學校附近,要不要去看看。心想,易經再難,有老師教,我只要認真學就好,應該有機會吧。就帶著當時的女友/現在的老婆欣然前往報名了。記得那位易經老師的教室,是借用國中的活動中心,當時覺得有點小題大做。上課的時候才驚覺,台下坐了數百位同好,還真的需要一個學校禮堂才裝得下。易經老師的板書,坐後面幾乎看不到,還好有發講義可以參考。

我是中間插班進去的,一開始就聽河圖洛書(註2),不知道之前有什麼基礎課程。一週一次的易經課,聽了一年多的易數,學了一些推演方陣的方法,但理解狀態依然是「認得易經裡的每一個字,但是易經並不認識我」。我當時完全聽不懂易經老師在教什麼。易經老師說故事很有趣,但是那與易理有什麼關係?不懂。河圖、洛書講了一年多,有些術數算法我可以照著葫蘆畫瓢,但是那與易理有何關聯?不懂。

當時的易經老師卜卦很準,聞名海內外。上課時曾經說,他占卦並不用蓍草、金錢卦等道具,而是「妙契天地之心」,以卜當時的人事地物而成象而立卦。現場示範的確很準,也是滿厲害的。

節錄一些這段時間有關河圖、洛書個人的學習心得:

一、河圖

(一)典故

1.尚書:天球河圖在東序。

2.周易繫辭傳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3.周易繫辭傳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朱子云:「陽奇陰偶,即所謂河圖也。」)

4.禮記.禮運篇:山出器車,河出馬圖。

5.尚書中候:河出龍圖,洛出龜書,赤文綠字,以受軒轅。

(二)河圖歌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一六在北,二七居南。三八居東,四九居西,五十居中。

「天數五」即一、三、五、七、九,奇數也,陽數也。

「地數五」即二、四、六、八、十,偶數也,陰數也。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各有五數,以象五行。河圖,二氣五行也。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謂必一陰一陽,一生一成兩相合,成數減生數,各得五,五為中央之數,一陰一陽合,謂之中。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以水為例,位處北,天一地六而水以成,故水之生成,須具備天地之氣與數,火、木、土、金亦然。

「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

二、洛書

孔安國曰:「洛書者,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於背,有數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

(一)洛書歌訣: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

(二)洛書之象:


由河圖變化而來:木本水源,中五不變 → 七九易位

(1)不變:一三五,乃天數,「參天」,一三五,生數也。五為中道,陰陽之中氣,天地之心。一居北,北屬水,為先天之根源,故不變不動。後天之生化首為木,水生木,由先天之水生後天之木,木之數在東方,為三,老子云三生萬物。

(2)變:七九,為天數中之成數,生數為體,成數為用,南方之七變而居西,西方之九變而之南,以後天金火互用,成洛書氣數之變化,成就無盡之用。

以上大約是當時學習內容的千分之一。易經老師已經傾囊相授,但是內容再豐富,相信讀者也和我一樣,看不出來與易理有何關聯。當時也曾很心虛地問了女友,妳學這個有懂易理嗎?她說:你想太多了啦!不是很簡單嗎?(哪有!)同事很熱心的解說,但也只是把易經老師的說法重複一次。結論還是:不懂。在前次自學易經之後,再一次接受易經「無字天書」的震撼,為時大約兩年。這次真的讓我心灰意冷。後來找個藉口,就「中輟」了。收穫是手邊多了幾本易經老師的著作,可以參合著看。

這段時間,我學易經的心得,就如同繫辭傳上第十章:「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及第四章所言:「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整部易經包山包海,什麼都說到了。但每一個卦辭、爻辭看起來都是獨立的,彼此好像又互不相關。匆匆二十個寒暑過去,易理到底躲在哪裡呢?只覺得自己太笨了,為什麼看不懂易經?

不知從何時開始,山莊每週六的午休時間,有一群人抱著古書開始研讀。從中庸到大學,然後就是以鄭曼青師爺的《易全》為讀本,直攻易經!

韓愈先生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信然。李環中博士是師大國文系科班出身,廖偉程同學已經致力於易經二、三十年,兩位在讀書會討論時,常常幾句金玉良言,頓時讓我茅塞頓開。

例如,在繫辭傳上第二章的這句:「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我的讀書會筆記:「『玩其辭』,如禮記:『絜淨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玩,是心無雜念,無欲望的追尋,才能深入有得」

再例如,我在巽卦 符號旁的筆記:

「莊子:『大塊噫氣,其名為風』。巽,1.卦名,2.辭讓,3.卑順、謙恭」。

在爻辭「九三,頻巽吝」的筆記,我寫著:

「三、四爻是人位,九三頻巽,過於順服,巽過頭,故為『吝』,就不是巽了」。

讀書會的討論,就像這樣,沒有限定範圍,旁徵博引,從禮記、老子、莊子⋯⋯等經典看回來,再加上文字訓詁,讓我對易經有了更深的認識。

但,我有因此而更接近易理一點嗎?憑良心說,答案是:沒有。

在這段讀書會的過程中,隨著我懂的越多,卻覺得自己知道的越少。如同人類藉著衛星軌道上的哈伯望遠鏡探測宇宙,看到了許多原本在地球表面看不到的星系。但隨著探測越深,知道的星系越多,看似擴充了天文學的知識,但是對於宇宙的理解,依然還是站在愛因斯坦與史蒂芬霍金的肩膀上,要更進一步,依然如此困難。

一天夜半讀易,突然福至心靈,想起太極拳,想起老師常說,每一個功法,拳架的每一個動作,都是太極拳,也不是太極拳。太極拳「事無大小鉅細」,全部合起來,才是太極拳。當時似乎如一道霹靂轟頂,原來如此!

易經就像老師說的太極拳,易經的經文、四傳,都是易經,也不是易經。要完整的經、傳合集,才是易經。易理難見,是因為卦辭、爻辭、彖辭、象辭分開來看,各有各的道理。要每一卦、每一爻,四傳中每一字、每一句,全部懂了,合參才能得見易理。回頭再看看易經,感覺完全不同了。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看到卦辭、爻辭、四傳,不再覺得頭痛,原來每個字都在說一個完整的故事,就像每個恆星、行星,都是宇宙的一部分。而宇宙無垠,是探索不完的。

回頭看我們這門太極拳,「功、拳、劍」就是祖師爺「仰觀天象,俯察地理,類萬物之情」,取天地萬物之華實,創造而來。所以其「理、氣、象」與象徵天地萬物的易經,是相通的。

太極拳的內涵有如浩瀚汪洋,其中每一個動作,初學者必須清楚定式定位,這已是一個大工程。但這個過程,就像學易過程中,對於經文、四傳一個字一個字的熟讀。等到動作熟練之後,就像從易理的角度回頭看經文、四傳,一個字一個字的重點已非全部。太極拳最後並不是在同時「操作」那許多的要領,而是由拳理來帶領,「手指頭動一點點,都要符合拳理」。

拳理確實就如同易理一樣。但如我此時,所理解的拳理,就像我所理解的易理一樣的粗淺。「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是乎?非乎?

〔註解〕

1.漢朝馬融認為,卦辭為文王所作,爻辭為周公所作。彖辭,如繫辭傳上:「彖者,言乎象者也」,是卦辭的吉凶判定。象辭,也稱象傳,相傳為孔子所作,是易經十翼之一,有的版本統為一部,也有的版本分散各卦。

2.河圖、洛書,雖然古籍記載多托言神怪,龍馬負圖而出黃河,神龜負書而出洛水,但其實典出亦在易經之中。與數字有關,可視為中原地區早期的數學。

繫辭傳上第九章「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之涵義:

生數:1  2  3  4  5 /成數:6  7  8  9  10 ,生數與成數的差值均為五。

洛書是最早的方陣,可以數字表示如右表:

以對角或對側的數字相加,其和均為10。

刊登於原幾雜誌第六期 2022.06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