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大會演講:學習太極拳的進階之路

/ 汪群超 2022/

English version

【前言】上月初(2022 年1月)澳洲史蒂文(Steve Frost)師兄來信,提及去年我在臉書發表的一篇演講稿,並隨信附上 Google 的英譯文。史蒂文師兄說,即便谷歌的翻譯並不理想,但還是從中看出一些值得參考之處,詢問我能否修改其中翻譯不當之處。對於國外師兄姐這類的請求,我自是義不容辭,甚至感到有點羞愧於無法照顧到國外不諳中文的師兄姐與同學們。史蒂文師兄認為我的文章若能以英文版呈現,對於他及其他在國外推廣太極拳的同好而言,有莫大的助益。

我將英譯文刪修之後,再請史蒂文師兄依他的文字重新謄寫,希望以最流暢的英文表達這篇年度演講稿想傳達的意思。有些段落以我的英文能力難以重現中文的意思,只好割捨。本篇為原文,後文為史蒂文師兄重寫的英譯版。

【原文】

因疫情延宕的一年一度的大會(中華神龍太極學會),總算在瘟疫蔓延的夾縫中完成。過去幾年,我總是利用這個場合,歸納我對太極拳的認識並提出往後學習的建議。儘管每年講的主題大同小異,但內容都不一樣,因為我也在進步,過去的心得就放水流,不再重複去講。

在教學的過程中,常常被問到一些我認為文不對題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來自學習者身體的能力趕不上對太極拳的認知,簡單說是「眼高手低」。眼高手低是正常的狀況,任何人學習任何技藝都是如此。但問題出在學習者的「眼高」強押著跟不上的「手低」硬要跟上。學習者能力不足,卻越級了,不知如何循序漸進。

吳老師常常要求我們「一天當三天用」,有時候卻又說:「慢慢來,不要急。」老師的心情很急切地想教會學生,但又很有耐心地等待學生花幾個月的時間改錯。搞得我們當學生的有時也很矛盾,對於甚麼該急?甚麼不能急?掌握不好,造成學習過程出現該急的地方不急,不能急的卻耐不住寂寞。有次惹得吳老師忍不住說:「看你們也不是不認真,但你們卻花 95% 的時間練習那些我認為只值 5% 太極拳價值的地方」。

這次我提出三個學習的進程給大家參考(幫初學者釐清一些觀念及做法),分別簡稱為:初階、中階與高階。其中,初階以湧泉為中心;中階以筋脈膜膈(筋膜系統)之開合為中心;高階以太極拳核心思想的趨吉避凶之易理為中心。簡述如下:

初階:以湧泉為中心

這個階段仍在後天習慣的範疇,主要學習的重點在校正身形,無使有凹凸缺陷處,並開始認識節節貫串與處處落榫的身體結構。這個階段講究身體的重量要能順利落到腳底湧泉,避免身體的某些局部受力而造成傷害,造成腳的力量無法上達於手。

此時,不管是練功法或拳架,甚至推手,都要留意在移位換形的往復中,能維持住不凹凸缺陷的身形,讓全身的重量似乎能直通腳底湧泉而沒入地底。因此練習時,往往會以湧泉的感受為判斷對錯的準則。我們常說:身體的重量有沒有落到湧泉。

但是問題來了——本門太極拳非常重視拳理,指一切練習要依理如法。譬如,鄭師爺說:「虛實分清為第一要務,全身重量只准放在一隻腳上。」於是,當學習還停留在以湧泉為中心的初階時,貿然地將虛實分清的要求強加在自己身上,要求自己的虛腳隨時能離地。如此一來,將造成吳老師所說「大家把湧泉踩死了」的現象。練拳架時,把自己的重量往自己的腳底湧泉送;當練發勁、接勁時,還再加上對方的重量通通往自己的腳底湧泉送。即便你能做到一百分(全部送到湧泉),其結果還是死路一條,既不能用(變成「二」不是「一」,太慢了),對身體也會造成傷害。

並不是「虛實分清為第一要務」不對,而是對以湧泉為中心、以調校身形為重點的初學者而言,把身體的重量放在一隻腳上的做法,是劃錯重點、搞錯方向了。因為初學者還不懂得甚麼是「虛實」,很容易以「輕重」代之。以為「輕」即「虛」,「重」即「實」,如此簡單劃分、錯解拳理,還以為依理如法,可能就錯得難以回頭。

吳老師早就發現這個現象,知道學生錯解虛實之意。於是在 2014 年神龍日特別寫了一張〈道家傳統太極拳特性(務必練成習慣)〉,其中第六條:虛實分清(55、46、37、28、19⋯⋯),也在神龍日上課時(記得在咖啡坊),對著所有資深的學生說:以後練拳,虛實分清從 55 分開始,再慢慢往 46、37、28、19 移動。當時我也不明白老師為何對一群資深的學生講這些。在場大部分的學生都不是初學者了,為何要求大家再退回 55 分,從 64 開始嘗試呢?這幾年,我慢慢了解老師的意思。當你還停留在以湧泉為中心,將自己的重量、對方的力量往自己湧泉送的階段時,這還是以力為主的後天習慣,不能在此時將虛實分清的拳理套用在這個階段。拳理是對的,是時機不對了。講究虛實,必須以炁為中心,這便進入了中階。

中階:以筋脈膜膈(筋膜系統)之開合為中心

這個階段開始反轉,進入先天習慣的範疇。講究以心行炁、以炁運身、運而後動的運動模式。以炁運身依靠的是筋脈膜膈的伸屈,或說延展與收縮。所謂筋脈合同,符合了太極拳開合之說,也開啟了與天地自然之道的對話。由此才開始進入炁的階段。

什麼是炁呢?莊子說:「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以炁論虛實之分,或說什麼是虛、什麼是實,才能慢慢品嘗到虛實的滋味。所謂清升(陽)濁降(陰)、養丹與橐籥功之不同面向的開合、天地掛鈎、神貫頂(虛靈頂勁、頂頭懸)、神宜內斂⋯⋯,才是這個階段的學習重點。要進入這個階段,必須脫離初階以湧泉為中心的思維。漸漸地將全身的重量從湧泉拿開,讓地氣得以上升(天氣同時下降於天門)。如果還習慣將對方的力量接到湧泉,再靠湧泉反彈的力量發勁,這不是錯,而是還停留在初階,還不能算是太極拳。老師對初學者的定義,不是你入門多少年,而是你停在哪個層次。如果一直停留在初階,那就是初學者,套一句老師對我講過的話:「太極拳,你還不熟!」(其實那時候我已經入門十年以上了)

高階:以太極拳核心思想的趨吉避凶之易理為中心

目前我自認還在中階浮沉,對於高階為何物,只能想像與仰望。依我現在的能力,開始對於五行八卦產生好奇,因此大膽地假設太極拳之高階與此相關。

我一直回想老師的教導與拳經拳論,來檢視自己有沒有走錯路。讓我困擾的是幾篇太極拳經典都提及「十三勢」,即五行與八卦之合。太極拳為體用相兼之學,到底與五行之相生相剋、八卦之相摩相盪有何關係?譬如:

張三丰祖師如何定義「掤扌履擠按採挒肘靠」為八卦?「進退顧盼定」為金木水火土之五行呢?

十三勢總歌、十三勢行功心解直接以「十三勢」為篇名,描述十三勢之內涵。

體用全歌:太極拳,十三式(勢),妙在二氣分陰陽⋯⋯掤扌履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

這些經典站在十三勢(五行八卦)的角度描述太極拳,因此我認為太極拳之高階要從易理著手。

結論

在我跟著吳老師學習的十八年當中,我發現老師很想縮短大家在初階的進程,甚至想直接跳過初階。因為從前面的敘述,初階並非太極拳。既然如此,何不直接跳過?但是,老師這個想法並沒有成功,學生們早已習慣老師早期教的初階功夫,動不動便是湧泉、湧泉、湧泉,再加個丹田與夾脊,陷入此域不可自拔。而當老師的教法已經跳到中階了,學生的身體卻還停留在初階。更不幸的是,初階的身體條件加上中階、甚至高階的觀念後,便搞得一團亂。簡單說,不知身體條件跟不上拳理,依理如法只是添亂而已。

老師晚年教我發勁時,直接要求我用力打,要求我將最好的力量用出來。這便是老老實實地回到初階再次校正身體,譬如,資深師兄們耳熟能詳的「後胯加力擋跟上去」。當身體條件慢慢滿足初階的要求後,再接上在中階對於筋膜系統的認識與適當訓練,太極拳才慢慢對起來了。如果對我這幾年的進步下個註腳,我認為是——

我掌握了太極拳之進程,不越級地、老老實實地走過每一步。

本文作者於神龍山莊三清閣講授文課

[補充一]上述初階雖然不是太極拳,卻是必經之道,所謂「必要之惡」,必須如實的走過。因此教練們要理解不同階段的學生,給予適當的教導。對於剛接觸太極拳的初學者,不要講太多不屬於初階的拳理。就算必須講,也要讓學員知道那是以後的事。譬如,練習發勁時,應先要求學員將身形站好,先學會用力,將身體的本錢用到最好,學會將腳的力量傳到手上,並能對準對方的重心而去。能把自己力量展現到最好,並準確掌握對手的重心,慢慢地、自然地懂得不用力、懂得對方的輕重。如果一開始就要求學員不要用力,要鬆、要柔,那是揠苗助長,越級操作了。吳老師常問學生:甚麼是鬆?如何練鬆?吳老師曾自答:有力而不用力,就是鬆。這句話說明了鬆是相對的,不用力就是鬆,要懂得不用力,一定要先懂得用力。

[補充二]再舉一例。在初學階段,我們為避免學員手亂動,因此講太極拳不動手(動手非太極),要求大家手不要動,隨著腰走,隨著身體走。這個要求在初階是正確且可行,好像書法的楷書或描繪,一筆一畫規規矩矩。一旦進入筋膜系統為中心的中階時,兩手必須隨著全身筋膜屈伸開合(聽自由),不能再固著於初階的那種「不動手」。太極拳不動手是很高的境界,那是身體上下內外同步的表徵,因為同動,感覺好像不動(相對性)。而非絕對性的不動手。但初學者自然無法體會。現在,在教學現場,我一直在提醒資深同學與師兄師姐們,讓你的手自由起來,甚至擔任領頭羊,引領全身筋膜同步開合。也許初期會犯手亂動的錯,但這就是老師當年要求我大膽去犯的錯。老師說:錯了就改嘛!

2014 年神龍日〈道家傳統太極拳特性(務必練成習慣)〉      

1.	美人手                                        
2.	鬆:手、肘、肩、胯、膝、踝、脊(致柔軟無骨)
3.	平整均勻:移位換形(不蹲不撐)
4.	手的變化樞紐在夾脊:形根湧泉、炁根丹田,同步
5.	下指揮上,內指揮外(逆向運行)
6.	虛實分清(55、46、37、28、19⋯⋯)
7.	肢體變換分合:非分開,要捲開;非合擠,是包捲
8.	以心行炁,以炁運身,運而後動(一指微動亦然)
9.	不動手,是手不自動,非死的不動(手由炁驅動)
10.   四肢不伸縮:直中有曲,曲中有直,依理如法,旋而進退
11.   步如貓行:步盪出,根在胯,非踏踹踩踢⋯⋯

刊登於 2022 年《原幾》雜誌第六期

2021 年大會演講:學習太極拳的進階之路” 有 1 則迴響

  1. 引用通告: Shenlong Day Address, 2021: An Advanced Path to Learn Taijiquan | 中華神龍太極學會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