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練拳心得

馬玲玲 2021/05

從清升濁降到二氣迴旋,湧泉感應漸漸明顯……

清升濁降

最早是從預備式中體會,在六個動作的第一動,吳老師要我們把它分成十等分來練,當時不知老師的用意,漸漸就不練了!後來老師三清觀回來後要我們練金樑換柱,說要天井落、心窩降、八髎開……,那時的練習犯了一些錯誤,下落變成蹲、天井未與湧泉相對無法貫串、湧泉踩死清炁上不來、肩關未脫開指尖豎起是自動非氣動。再到汪師兄說的先把肩關脫開,中指間帶點意念,好像有根線拉出,自己練時在全身鬆落時湧泉保持不受壓狀態,感覺可能是鬆開,可能是往上吊空,總之要使氣能過湧泉,而形盡量不變,就體驗到清炁上升,能使中指飽滿,隨著鬆落而上揚。再回到預備式練第一動時,全身變脹(滿弦)的感覺就特別明顯,尤其是勞宮與湧泉的呼應現象,再把它運用到發勁上,感受到對方壓力時就會鬆開湧泉,一旦有「滿弦」的感覺,湧泉一晃就能發了!回到拳架練習時也能維持此現象,一旦察覺湧泉有壓力就會鬆開,此時全身就有飽滿狀態,藉此來帶動肢體的延展,這應該就是運而後動的解釋。

二氣迴旋

最早的練法是右手上領時重心由左換右,左手上領時重心再由右到左,反覆練習,那時只是外形的操作,不知龍捲風從何而來。懂得清升濁降後,重心的轉換變成氣的轉換(從熊經的轉折處體會),加上兩腳距離近,避開橫移的干擾,手刀隨心窩上引時,虛腳很容易幫忙,就會有上下引動二氣的現象,意念是往上引,兩腳湧泉各有一股螺旋往上交會到指尖的現象,應該就是二氣迴旋。右手上引(外放)同時左手是下落的(蓄勢),左右同時一上一下好似動力源源不絕,是很有設計的練法。再來練摟膝抝步,原分解的第三、四動連成一動也是類似的概念,指尖引領,兩腳湧泉同時迴旋,就有向上雙螺旋出現的現象。甚至像金雞獨立、左右分腳、倒攆猴,從腳點地到移位,帶點清升,自然二氣能出得來,指尖引領而非被動的功能,也要細心體會。

練習發勁

有了以上的現象,就得用在發勁上,驗證是否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已。說得一口好太極不代表能練到,以為日子久了,有依理如法練就會有成,也終將散去熱情。每週到山莊去不只有良師可以學習,更有眾多益友相互切磋,是學會發勁最有效的方式。以前剛入門時問吳老師要如何學會發勁,老師只是說都學會了就會發勁,所有的東西都得勤練,結果十幾年下來還是不會發勁,只能怪自己努力不夠,理不通或練不對,或是如老師說的沒有經過生死關所以學不會。

今年以來對發勁漸漸有感,雖然還未完全達標,但成功率有明顯提升。我認為發勁的現象是指發勁者要清楚自己借到對方之力,並且能不用力的讓對方雙腳離地(拔根之意)。發勁的練習必須想辦法由「二」練到「一」、「二」同出。其中,「一」是指碰到對方阻力時,全身保持貫串,使湧泉會有感,此時以金樑換柱之清升引動對方而拔其根;「二」則是指大乘法的晃,順著清升由下而上交會於兩手勞宮。搭人時,若刻意做「一」,則容易蹲,湧泉鬆不開。好不容易鬆開,再晃動時又把湧泉踩死,變成「一」、「二」無法同時,蠻力又會出來,建議「二」的狀態先掌握好,像吐花生,跟對方連好對準,由下而上好似把身體拋出。「二」養成習慣後,練推手聽對方之力鬆開自己,不一定要發,但得引得動對方。眼神內斂,勢到,能幫忙引,習慣一搭就引後,發勁自然能陰陽同出。如果碰上引不動對方的情形,就是功力的問題。對方聽得到自己的柄,已先補滿了,就會如同碰到一堵牆,等於對方不給打還是打不出去的情形。
一直認為學習應該要有步驟及方法,循序漸進練習,學習者較能明顯感到進步,達標後再進入下一階段。茲將學習歷程整理如下

  1. 用好的力:雙方不上步,姿勢固定
    發勁者一手貼被發者(側面)的上手臂,另一手貼背,維持按手狀態,兩腳湧泉透過全身接到對方(左腳在後,重心在兩腳間),被發者練習聽對方是否有凹凸缺陷並給予調整建議,務使貫串。通常初學者右胯易浮,造成傾斜,造成平移時實施力不平均,宜向右多旋一些使胯平,且兩腳產生的合力交會於對方遠側肩端。初學者在這個階段尚不會用炁,因此仍須靠本身的力量,但是目標著重在用出好的力量。譬如單純用手力,便是不好的力量;其他如身體站得凹凸缺陷斷續的姿勢下,用出來的力也是不好的。這階段的練習,透過對方的幫助,從反覆的練習中體會力量的品質優劣,不斷修正自己的姿勢與動作(貫串、落榫),直到漸漸能使下力(腳的力量)上達於手,甚至可以不再用手的力量。平時則回到拳架練習,將這些修正養成習慣。甚至可透過日常生活的細節來體會,譬如搬或推重物、推開窗戶等,體會透過湧泉節節貫串的合力到手上來,而手的本身只是接點而已。
    練習目標:避開手的干擾,專注於全身貫串所產生的力量,體會到平整均勻的狀態。
  2. 借與還:初具炁的基礎,由對方餵勁
    發勁者須保持炁飽滿的狀態,由被發者以拳頭抵住發勁者胸口膻中穴給與適度的力量,發勁者藉對方之力引動金樑換柱,產生清升濁降之同動(清升之炁與勢還給對方)。此時若無清升濁降之基礎,便會變成頂抗,無法拔根。被發者要聽出對方是否產生飽滿狀態(不是力抗),再給力引導發勁者將炁與勢(甚至不可避免的帶點力)合到自己身上,被發者須留意太早給力或太用力給會壓死對方湧泉,無法執行清升濁降。
    練習目標:熟悉金樑換柱功法之應用,體會清升濁降的同出與勁法上的借還表現。
  3. 用炁產生好的力(進階)
    結合上述1、2,藉「二」之清升濁降與「一」用出好力的貫串姿勢(用清升濁降之勢取代「一」用腳的力量),將清升之炁與勢往對方拋出(有由下往上拋的味道),好似把全身所有東西(神意炁勢勁)全拋給對方。
    練習目標:由重(用力)到輕(用炁)。
  4. 借還打法(進階):清升濁降能駕輕就熟
    與上述3不同之處在發勁時,往對方之虛處發出,注意遇阻力之處不用力亦不能縮,將清升之炁勢勁往對方之空隙而去(所謂浸潤之鑽),做對時全身會有雙螺旋的現象。
    練習目標:感與應、聽勁、金樑換柱、二氣迴旋應用。
  5. 動步發勁:上步搭手
    發勁者以上步搭手的方式接觸對方。搭手後與4同。上步搭手發勁須注意身體炁的貫串,利用動之餘勢搭手(否則易對撞)。常見的缺點是一上步身體便見散亂,無法如定步時維持的貫串狀態,當然清升濁降也無法落實,似乎甚麼都不對勁了。此時被發者要聽得到對方是否搭好,是否身形散亂,給予適當的建議。反之,若上步搭手能得心應手,會因步伐之靈活而更容易取得發勁的優勢,即所謂得機得勢。
    練習目標:動盪中尋求得機得勢。
  6. 對方不給打的打法:
    對方如果是鬆散的、下沉的、聽勁靈的都不好打,得從上步搭手拔對方的根,捨己從人、要啥給啥、找葫蘆柄,總之必須想方設法借到對方的力,拔其根。基本條件無非是靈台清明與天人合一之境界,過程中還是得有較實際的練習方法,譬如從推手練起,一搭手,按手一方主攻,扌履手這方練習清升濁降以空掉對方來勢,再順勢旋化,按手方要聽到對方鬆落才變擠,讓扌履方習慣借勁鬆落。常犯錯誤就是裡面沒鬆就旋造成手格,得回熊經轉折處練迴旋的品質。也可盡量找不同的人發發看,初學者、資深者,一方面找信心,一方面找不足處,維持學習熱情與進步。
    練習目標:知道如何將對方發出去,借了對方多少力,又還了多少力?
  7. 以上練習方式是以學習者的角度排序,尚有不足或需要修正的地方,還在持續摸索中,期待未來能整理出更有效率的練法。

刊登於 2021 年《原幾》雜誌第五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