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用相兼豈有他

陳柏任 2021/05

練拳之人總有困擾!太極拳不管練多久,自認練得好不好,不免心裡嘀咕練了老半天,到底能不能用?斯哉大問直教人無從閃躲!「有斯體必有斯用」,大家都這樣被教導著,於是能不能「用」似乎成了太極拳功力評判標準,腦海中不時湧現吳國忠老師(以下稱先師)在課堂上時常拍拍揚起的手說:「太極拳隨人說去,最後都要在這裡見真章!」敦促我輩努力致用,維繫師門。

浩然之氣尋思

體用互為表裡,有斯體必有斯用,有斯用必有斯體,經常是無法「用」所以發現「體」也許練錯了。太極拳《體用全歌》中有:「體用相兼豈有他,浩然氣能行乎手」之句,即浩然氣能行乎手就能體用相兼,是否先了解「浩然之氣」是什麼?太極拳練與不練時是否有「浩然之氣」?能「行乎手」嗎?《體用全歌》這經典再熟悉不過了,要想體用相兼,善養吾浩然之氣而行乎手可得!說來容易,真的可行?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回答公孫丑自己善養「浩然之氣」,公孫丑再問「浩然之氣」是什麼?孟子說這氣一言難盡,硬要闡述的話,它無限寛廣、也無限剛強,自身可以真誠涵養而無所為害,且充盈於天地宇宙間。除了形容「浩然之氣」廣闊剛堅,另一層意義說明了「浩然之氣」的成份人與大自然皆有,可以相互通達呼應。接著孟子將「浩然之氣」賦與了人文精神價值,說它要和仁義、大道匹配才能久遠長存,否則「浩然之氣」就會消逝不彰,是出自內心仁義德性的發微展現,當言行舉止不能讓良善之心安適,「浩然之氣」隨之蕩然無存。

「浩然之氣」除了根源於孟子,你還想到了什麼?先師要大家多讀〈正氣歌〉,其來有自。南宋末年文天祥不朽傳唱之作〈正氣歌〉同樣提到孟子的「浩然之氣」,讓身陷政治牢獄的他能以一(浩然之氣)敵七(各種污穢之氣),並說「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這裡文天祥將「浩然之氣」從孟子至大至剛的形容擴大為天地間的正氣,也因這正氣(浩然之氣),歷史上多少英雄豪傑淡薄生死,以身殉道,最終讓他無懼元代新政權的威逼利誘,雲淡風輕般可以「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因此現在的「浩然之氣」除了孟子原本詮釋外,其實加入了〈正氣歌〉的文化意象。一般人固然可以從哲學、思想的角度加以分析理解,然純就道家傳統太極拳習練者而言,「浩然之氣」不僅是一種既定概念或名詞,而是一種感受,一種真實的體驗,隨著每次練拳功力的提昇超越,一點一滴累積而來,是練出來,不是想出來的。換言之,我們借由孟子的「浩然之氣」名稱來表逹太極拳練的「氣」應該是什麼?需要的是那一種樣態的「氣」來做為依循,當太極修為臻於一定程度後,習拳者的實在感應是遠遠超出孟子、文天祥定義下的「浩然之氣」,而又豐富了「浩然之氣」。

試想,孟子所處的年代(戰國時期,公元前372─289年)沒有〈正氣歌〉也沒有太極拳名稱,設若當時有相類太極拳的形式存在,而孟子也修練有成,則今日為人知悉的「浩然之氣」是否還是《孟子》文本裡的「浩然之氣」,孟子會不會改寫呢?

人有無限可能,經驗感受先行 

辭有時而盡,人卻有無限可能。相似的情境俯拾皆是,不免要回到語言來探究,人們透過俗定的語言或符號學習,並據此累積創造出現世的人類文明。不過當你自創話語(符號)傳述非尋常人的普遍經驗時,沒有人知道你想表達什麼?只能在既成的語言詞彙裡翻箱倒櫃找出接近的意義;或者以形容、譬喻等方式描述,試著讓別人理解!就如同一流的廚師一定有驚人的嗅覺與相對應的絕佳廚藝,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令人食指大動的佳餚美饌,螢光幕上不時看見廚師或美食家試圖用語言來呈現美味菜色時,往往為其左支右絀苦思搜辭困窘樣捏一把冷汗,可預期的神態、差不多的辭令,只為表逹食物好吃的抽象味道。

凡「游於藝、近於道」如音樂、美術、太極拳……等,因其近於道,欲以有形有象的語言文字來補捉闡釋,皆非究竟。《老子》開篇第一章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有限的詞語來道萬事萬物根源本體無限的「道」,往往僅是片面之詞,不是真正的常道。上述游於藝、近於道者如太極拳,無論以心法、歌訣表述傳承,訴諸動作形象演繹,都只是盡意以近道,而道是方向,在前指引。

在太極拳的世界裡,祖師爺們諸多真常經驗非普世所有,所以也無普世皆知之言詞可供對應參考,偏偏這些看不見的功夫無形無象也難以宣說,只宜心領神會、默識揣摩,無怪乎先師常云:我以為你們都會了!大嘆太極拳難教。王宗岳《太極拳論》有「立如平準,活似車輪」之語;《十三勢行功心解》稱「行氣如九曲珠、運勁如百煉鋼……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鄭曼青師爺不也拿著原子筆在紙上垂直轉動示範,以溫州話說太極拳就像門軸轉動般情狀;或問先師剛睡醒之鰻魚是何樣貌?藉以類比太極拳該如何是好。又如先師山東濟南賞泉遊歷歸來,喜以泉中氣泡升騰以類預備式第一動之「清升濁降」。這些比喻以「太極拳就像」、「太極拳好比」等說詞來相應太極拳者,多不勝數,都企圖用大家日常經驗參同所習之太極,真是煞費苦心!

行乎手之外

有了「浩然之氣」,下一步就是「行乎手」了嗎?好像也沒那麼容易。「行乎手」的手是《體用全歌》裡的「渾身是手手非手」,是全身內外下上都是手,所以是有「浩然之氣」的渾身是手。如果不被孟子「浩然之氣」框架所閾,太極拳下的「浩然之氣」是何風貌?又何以致之?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指天地大道是不涉情感、價值而自然流動運行,它沒有好壞是非之分。人處天地間只因天地不仁、聖人不仁而成為芻狗嗎?難道不懂得趨吉避凶,朝相生之路行?人是有選擇的。

神龍山莊雲房之上可曾見「虛」、「容」二字?有「虛」才能「容」。假設「虛」已經有了,接著要「容」什麼進來,我們可以抉擇。先師每每以宇宙這麼大,好的能量那麼多,如果能借一點點過來幫助我們太極拳那還得了!所以能「容」進好的能量、意象才是重點。宇宙這麼大,我們選的是:溫暖的、光明的、純淨的、輕靈的、舒服的、完整的、均勻的、圓滿的、協調的、浩然的、內斂的、鬆柔的、雍容的、迴旋的、飄逸的、清靜的、虛無的……不一而足,來內化我們自己。若主、客觀現實環境不允許,天空不藍、微風不徐,有那麼一點心煩意亂,不妨什麼都不做,在吞吐間回到三調(心、氣、身)調好狀態,境由心造,此即閬苑,天地宇宙間美好之事物籠罩著我,陪著我練拳。

神龍山莊雲房進門上方匾額

回到體用。一旦進入太極拳領域,身上好像被植入了某種程式,在理、炁、象中互為因果,正向循環發展著,實則「體」已生發幻化,依道而行,「用」也跟著產生質變。太極拳之體用零點三秒發人仞丈之遙,當然是重大里程,多少英雄競折腰!然體用如果僅止於此,似乎又小看了太極,這裡便是盡頭了嗎?難道沒有更美的風景等待我們經歷?我習太極所為何事?該不該重新省視初衷、目的?諸多扣問沒有答案,如你所想太極拳或許就如你所想像那樣,想得遠大,太極就遠大,所涵「浩然之氣」格局就大,反之則練得畏畏縮縮,只想練對,害怕犯錯。正常情況是練對之中有錯,練錯之中有對,如果全對或全錯就不必練了,這種情形不太可能發生,因之只要依理如法,諸理、炁、象良性循環便在己身作用,帶我們到更美好的境界去。簡言之,有練就好!除非不練拳,拙文句首「練拳之人總有困擾」命題便不復存在了,何來之擾?庸人自擾之,人間是勝境。

與其綁手綁腳,不如敞開心胸好好享受太極吧!或許有那麼一天,彷彿時間停止了,世界也恬靜下來,順應大自然的律動,伸伸懶腰,演先師所傳的太極式,能不能教天地愀然、乾坤震動、風雲為之變色、鬼神猶疑驚駭,天上的先師或祖師爺不得不看了我一眼,點點頭笑著對我說:「小子啊!你還不錯,好像摸到了我一點點邊。」

刊登於 2021 年〈原幾〉雜誌第五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