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太極

邱觀崍/2021.05

一、曼髯三論自尊篇,平整均勻是規矩

《曼髯三論‧自尊篇》云:

「平整安穩者,規矩也。天下古今之公器也。能從心所欲不逾矩者,自尊也。有此平正安穩之初基而論諸筆墨,筆墨有我也。形諸於筆墨,則筆墨見我也,傳諸於筆墨,則筆墨即我也。」

另外,在《平正安穩篇》,鄭師爺再次說明:

「所謂平則正也,正則平也。非平則不正,非正則不平,安則穩也,穩則安也,非安則不穩,非穩則不安也。夫平正安穩,為之則難,從而行之,豈易得哉!君子從之,非洗心砥礪,期二十年不為功。」


吳國忠老師深恐我們未知其所以,則用另一說法「平整均勻」。這個口訣是老師數十餘年精研拳道所得,倘能篤而行之,必能領悟拳均勻等等。對初階者而言應先求體的平整均勻,之後便可進階修煉勁之均整,神意氣之均整,再通過陰陽相互間的轉化而求得陰陽平衡及各項勁的綜合運用。無論大小皆須是整體機械之動,如一指之指動,百骸皆到。拳理要求不論勁的大小,動不論微細,皆不能破體發勁,須使渾身無任何執著點。若能均整無執著點,則人挨我何處,我便以何處放之。故不論是主動或是被動之接放勁,在己則意定向,無敵放矢,六面渾圓,何處觸敵,何處六合勁,前後左右上下都是滿滿的有爭力之勢,如果「神意氣勁形勢」有破體不均整,則不能臻此「渾圓一體/渾圓一氣」之意境。

二、螺旋活三角內功勁法,一出手就有十三勢

渾圓樁法所運用之勁如杠杆力、離心力、彈簧勁、螺旋勁、慣勁、炸勁等等都不能單獨使用。若單獨使用,亦達不到均整,無平正安穩之影子,是無浩然正氣者,且成為局部片面之方法矣。各項勁的綜合運用都是筋膜肌肉的遒放與精神借假修真之運用,乃「立體神意氣勁形勢合一」所產生的螺旋翻動反扭,三者統成一體的運動者也。《曼髯三論‧釋力篇》把這渾圓一體/渾圓一氣之內功勁法修煉歸納為「橫鱗豎勒之規」,皆謂勁之所由生也。(見圖A)其訣竅在於緊密戰鬥的方法。於書法豈不為「駒筆轉身折鋒輕過」之謂乎!師爺把它引用到太極拳,方便我們在實練與測勁時,容易體會到「神意氣勁形勢」在體內身外滾轉流動,能更好的進退走「螺旋活三角」,周身皆「內方外圓」,猶如一大彈簧,波動不已。故「接放勁時都是螺旋活三角,一出手就是十三勢」,方能得機得勢,否則即為硬,硬抗必執著。師爺在《鄭子十三篇‧勁與物理第七篇》說,他已把歷來所謂秘傳洩漏無遺,幸學者三致意焉。
螺旋活三角之內功勁法在螺旋翻動反扭的作意下擦紙(指擦地)拉腿而滑行變化,充分利用了地面之反作用力,轉換出一種強大的反彈暗能量。老子稱之「物」,內功內勁也,是「無極生太極」,是「道」的運化過程。運行當中要假想假借,體認尋求。

三、體似懸球,方可修得一舉動則周身輕靈

修煉太極拳渾圓勁應從渾圓一體開始。假想自身猶如一充滿氣的大氣球,楊健侯宗師有「體似懸球」之傳,關鍵是在修煉時要不忘「提落合一」,用神意把自己懸吊起來,達到有提有落、落中有掛、掛中有落,身體有如懸空而得輕靈的感覺。當身體有了平整均勻、渾圓一體時,則自然能感覺到渾圓一氣,氣遍周身,神意一動則「清升濁降」的味道,所謂養吾浩然之氣。至此總算是完成了基礎功。身上有了平整均勻/渾圓一體,而每一動都是由渾圓一氣的六合勁帶動,從似懂非懂的狀態轉變到真懂勁的境界。
孫祿堂先生於 1911 年寫的《太極拳學》自序中說:

「太極拳招招勢勢均含一環形『O』。這個特別的『O』圖形,在各式環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

先生一語道破太極的精髓所在。只要身上有了這個「O」環形,招招勢勢都是滿滿的能同時不同空渾圓一體,螺旋翻動反扭,足底就有了如截印章的環研意境,此時的每一動都是「一」,多面螺旋,全身大小關節都是以「內開外合,外撐裡裹」的規律反向求,無極生太極,生出一股爭力之勢,感覺兩股前節有暗內功勁法之騰挪勢,這一點非常關鍵,是它使全身成就了「螺旋鈍三角」,是它成就了太極拳一動則「太極十三勢」,不是一招一式的應敵,而是渾圓一氣的十三勢應對人的一招一勢。用時就是用意把自己拎起,懸吊起來。清升濁降了,自己就全了、活了。發放時要落而不落,全落了就懸吊不起來了。
老師說他隨師爺學拳五年只得一訣:「反者道之動」。用這個逆向思維反向求去落中求提/求拎/求掛/求漂/求反彈勁,是整體平整均勻的意提,是意氣的懸提。落是渾圓一體,是整體的意氣沉落於單足湧泉。外力一來則自然順勢,隨人之勢作環研旋轉有如「戳印章」。這就是《體用歌》所描述的「身似行雲打手安用手,渾身是手手非手,但須方寸隨時守所守」的精義。說的是求中法,就是求原點「無極」。此為太極內功勁法之妙用也!《歌訣》已把太極拳「一動則十三勢」(螺旋活三角)的神秘面紗公諸於世。
左家所傳之「起落鑽翻」,楊家老譜所言之「斷接俯抑」,宋人邵康節先生所講的「觀月窟見天根」等心法都是內功勁法的螺旋三角的落實,是古人的心得表述,在在提示世人太極拳沒有招沒有式,沒有執用點。然而這一切都在自自然然不用腦不用力下,只以「螺旋活三角/爭力之勢」的運化轉換,是修煉不用力不用腦的過程。但是還是會用到一點兒力。往前繼續用神意修煉,把用力用腦的習慣完全去掉,逐步求得陰陽平衝,體會那個平整均勻、平正安穩、渾圓一體、中正安舒後,生出老子講的「物」──內功內勁也!

四、鄭子是單足練拳的鼻祖

「轉換虛實須留意」非指形上的虛實轉換,而是「無極生太極──動與靜、有與無的變化」,是意氣的運化與轉換……奧妙就在這個「意」字的掌握。意能將有形的體想像成猶如沒有形的存在,意也可使虛無想像猶如事實一樣……如此無即是有,有即是無!師爺對有與無的變轉是如此總結的:「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如無虛實即無陰陽,無陰陽,便非太極。」說得非常明確。虛實分清的重點卻在個「清」字。清即純淨,透明也,一點不留之意。落實到拳架功法上就是要求把全身「重量中心和重心」切切實實的作意踩實在一足的湧泉穴上,是百分之百的把「有」下放,是放下布袋。師爺又在《述口訣第十三》言明:「總之全身負擔只許放在一隻腳上,如兩腳分擔,便是雙重」(頁 53 第 3 點);又云:「如兩腳同時用力,一撥便倒無疑;周身稍有板滯,一撥便倒無疑。要之全身之勁,百分之百,沉於一足心。其餘全身皆鬆淨,得輕於鴻毛,便撥不倒矣。」(頁 56 第 8 點)能用意不用力,導引內氣內勁完全沉於湧泉,就是回到陰極,歸零至無極。尾閭要始終保持鬆垂,不鬆垂就不能中正,沒有神貫頂,精神則提不起。此中是一渾圓體,一個活的氣體,只聽從神意的命令。內氣內勁不停不住地流動,不然就落入雙重之病。
其實師爺講「接地之力」的當下就已回歸至無極(靜)而得中正……中正的當下得機,隨即無極(靜)生太極(動)。太極的本性如球體,是平整均勻的渾圓一氣,動時即成環成圈,聽命於意,自然引領內氣內勁上下對拔、內外相爭,引動足下內氣內勁如書法的環研法,戳印章般的一踩踏、一拎起,導引內氣內勁反彈清升。如是在頭頂上空自然會產生往上升的抽絲感,頸骨間呈現上下相斥分開,似將頭懸提而起。此即左家的第一關,《內丹學》講的「十二重樓」上下對拉對拔之意。運作時兩胯間好像有一鐘錘(此即《莊子天下篇》所記載的雞三足)在兩胯間的虛空處動盪、盪動、動盪……從一足踝處平整均勻丶走內直線蕩至另一足踝……盪動中卻隱含著一股無形無象的勢……活三角螺旋勁,好像撞球(見圖B),動時的每一動每一勢都是平整均勻丶無過不及丶不偏不倚,完美的陰陽相合於於太極,得一而動。這個能生萬物的「一」,是內勁生的一個大工程,它往來於丹田腰間,是虛空中生出來的妙有,是「無極生太極、虛空生有」。它不停不留的從單足、雙足、單足/守中(O)、用中(一)、守中(O)……不停的地隨意氣交換變化。妙處全在於我球得中、人失中,環環相扣,變化無窮!這些內功內勁的道理,老師講的不多,卻要我們自己領會,探討,研究。這就是老師所謂的「找源頭、要自悟」!從已經領悟到的內功內勁再向內外推求,測試到的滋味是外人所不能察知的。

五、筋膜的騰起騰落是「人不練拳拳練人」的奧秘

師爺晚年完成的《曼髯三論》再次說明:

「勒者懸崖而勒馬,喻一橫之如韁,除於馬口及掌握之兩端外,一韁伸展之力,正未可以估計,在藏頭護尾之間,其氣勢如何,學者幸細悟之。弩之一直,張弦也,蓄之活力如彈簧,於藏頭護尾之外,弦中之宿勁與氣勢何為如,學者幸自為之,使懸力之力而能遠到者為積力之在我也。」

弦中之宿勁是指弦中之持續力量,吞也,蓄勁也,就是那個虛無中生有的平整均勻、平衡相交點,那個「一」(見圖C)。修煉基礎樁法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與領悟開合丶吞吐之妙有,妙在二氣分陰陽(指後天氣與先天氣的分合呼吸法),無極生太極,生出個「中態」……感覺到平衡了,均勻了,就是合適的中態。練與用都是靠自己的知覺去體會,它即有橫又有豎,有提又有落,是得沖氣以為和之法,是神蓄的初步形成。
拳經有聽勁之說,聽什麼呢?聽自身和人體內的吞吐。吞時要專心一意的去體會陰陽二氣的運化與交換;聽體內骨肉分離的味道,感知內氣內勁在筋膜上湧動,暢通運行。內氣內勁則自然順隨腰間丹田的一吞一吐的節拍起舞,隨著筋膜騰起騰落湧動,引領著一個平整均勻的渾圓一體、渾圓一氣的意氣形體合一地放大縮小而得六合勁。內氣內勁上身了,當外力一觸之自然被彈出。從渾圓一氣周流中可以感悟到這個平衡相交點(指六合勁),豎時如弓弩,且弩與勒,形異而意同,即有前又有後,有上又有下,是意氣的陰陽區分通過形體招式而通出,即陰陽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神蓄之功。
《墨子‧經上》所謂「圜,一中同長」,說的是圓中各點與中心距離皆一致,可得平整均勻之意,關鍵就是通過陰陽相互間的轉化而求得平整均勻,陰陽得以平衡。通過不斷的自我修煉,自我感知與體會這個陰陽區分的味道。太極拳最終求得的就是這個「爭力的中和」,習者須用心意與神蓄(指腹部丹田呼吸法)去領悟骨架上提時皮肉則同時下落的真意,是內(陰面)開、外(陽面)合,老子講的「負陰抱陽」即是此意。每一招每一勢,一根手指的動靜都是負陰抱陽,內開外合的變化轉換而使骨肉分離,內氣內勁的流動促使筋膜有如「湧」騰起騰落。如此細細的用心聽身內分陰陽變化的味道。行功時作意使意氣合串於筋膜間,以護其骨與膜合為一體,方竟全功。
有了筋膜騰起騰落的節拍(古人有「知拍任君鬥」之說),則自然而然增強了防禦外擊的能力。例如手臂騰起迎接人時,只要全身進入骨肉分離的狀態則會自然的內開外合(ie.用意引領五指運行如螺絲般向心/離心),手臂隨之翻轉,此為內開(陰面)外合(陽面)內氣內勁的陰陽轉換(負陰抱陽),手背、指與人接觸點瞬間充滿「掤」勁,一種有彈牲的「螺旋活三角六合勁」,能使犯者拔根彈出。2015年在沙巴古達(Kudat)講課時,老師說這是「犯者即仆放勁法」!習練起式較易領悟筋膜在兩手臂內的陰陽變化,能更好的體會吞吐開合、形勢的騰起騰落。手臂是隨著筋膜的節拍騰起上漂,反之則然。從此切入,通過內修,領悟「人不練拳,拳練人」的奧妙!

六、神氣之妙在根蒂並連

20I5 年隨老師到山西遊華山,在華山腳下閒聊時談到《道德經》第六章時,請老師講解其涵意。師曰:「當人體處於平整均勻丶中正安舒的合適狀態時,便可體驗到神氣之妙用。」然後用了二十分鐘講解「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隔天,五點晨練時,老師用他的拇指和食指按住我的鼻端,往上滑動至上端眉心時,說此處為神之宅,又往下一拽至腰間丹田,隨後說「神氣」,(子母倆)在此合一,在這交點上內含的一點處「根蒂並連」了!這裡說的氣是指腎間原氣,人之生命。動氣者為太極,呼吸之門為道之玄牝(腰間丹田)。玄牝初動時才能出神氣。
在往後行程的路上,聯想起上文課時老師講「貓與樑上鼠」的故事。貓之欲撲之勢是靜中有動勢,唯有靜時才能意識到樑上鼠,鼠是鵠星。鵠星的變化瞬間是「樑上鼠的勢」的變化瞬間,此「勢」有如一個會移動的淩空點:機也!此刻貓是處在可撲而不撲的狀態,是曲蓄而有餘,始終觀照著體內氣內勁的運行,這個貓勢表現在神態就是貓的蓄神,即神氣「合一」了(見圖D)。貓在原點上蘊含住這個「一」,始終罩住樑上鼠,靜待樑上鼠的勢變,這勢可以理解為「淩空點」,是「機」的顯現。這個「神態之勢」,只要靈台清明,心念一動,那一橫一豎合在原點上的哪一刻根蒂並連,吞吐相間了,樑上鼠的將動未動之勢(淩空點)已被貓的神蓄罩住。貓靜靜的等著樑上鼠失神的那一刻(ie.淩空點的顯現),貓與樑上鼠互應瞬間,樑上鼠失根往下掉!(注意,貓的肢體沒有與樑上鼠接觸)由此得知所有的生命運動都是從原點孕育而出。如果還沒在原點上就動,那是盲動、亂動、瞎動。根蒂並連的要領是蓄勁吞吐,要吞又吞、吐又吐,引領「動/靜:一吞一吐」收放自然的運化就已夠了,不須再加把拙力,刻意發勁。師爺云「發勁氣到而已」,是神領、意引、氣運之通出,只要作意放射到體外始動的淩空點上,此點瞬間變實,是「虛則實之」內功作用,當下轉變成一股暗能量直奔發落點。
2015 年在沙巴古達時,老師示範把一位吉隆玻師兄在似有似無肢體接觸下使那位師兄拔地而起,接著說「這是犯者即仆」。然而修煉的關鍵就在於自身已能內外都平整均勻、神氣合一(蘊住)、渾圓一氣了;堅持好一個上下對拉的中心(立軸)的同時根蒂並連、收斂入骨,提精神,神帥氣……要一氣呵成,同時到位。全身重量合在一單足底,回歸到始點無極,即是陰極了則自然邁入全身意在蓄神的狀態!師爺對太極手的要求是眾所周知的美人手,然而對太極腳的單足練拳要求知者不如人意。只好在晚年完成的《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中對單足的要求不厭其詳地共說了四次,在《太極十三篇》共講了三次(頁45–53及56),在《自修要略》說了第四次(頁 29),還不厭其煩地特別提示了兩句:「切記!切記!」王宗岳《拳論》云:「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七、以心行氣是唯一要義

2014 年在馬來西亞雲頂儲訓時,吳老師臨別贈:

「太極拳的修煉,總之從頭到尾都必須能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於以推動身不破體,力不出尖,神不外溢,意不露形中運行……」

師爺晚年完成的《自修新法》特別點明「以心行氣是太極拳唯一之要訣」!太極拳的所有功法都能幫助習者掌握好借假修真之用心法。心是由意來表述,所以心即是意。修煉意也即是練無,練無了手,無了腳,無了胯,無了肩,無了肘,無了膝……這個無是從虛空中生出來的,是意與空合出一個無中生有的暗能量,內氣、內勁也。
意想身前的虛中(任脈)與身背的實中(督脈)引領全身相對立的兩部分,都向立軸(沖脈)合一而成的氣軸/中脈必須是平整均勻的結合,要在動中求內平衡,不散。合時是歸零至陰極(原始點),開時回到陽極(終點)。內氣內勁是由此一動、一靜的運化,轉換成浩然一氣,是無極生太極。這一切都必須經過不斷的從功法拳架修煉中慢慢養成。不用力,用神意從手指尖意氣分,足趾尖斂氣(指收斂入骨)回積腰間丹田,使手心足心皆空,空則生氣。在手心足心充滿內氣內勁中體會異中同丶反向求,聽自身體內是如何意氣分又分、意氣合又合的滋味。內氣內勁的同出而異是靠意氣一合、意氣一斂、意氣一放,形體自然隨之一屈一伸一氣串成,內中並無間斷,如同圓球滾一周圈,好像連環8字(Mobious Loop)隨著意氣不停的環研磨圈,分又分、合又合,無有停滯之意。越均勻就越完整一氣,有如一個充滿氣的球體,周身每一點都一樣,每一招每一勢都有以上淺釋的影子。例如「起落鑽翻」就是以借勁還勁、借勢還勢來完成每一動,都是由意氣引領著內氣、內勁、氣勢以橫豎8字的轉換來成就陰陽虛實變化的奧妙。
老師在《道幾‧雲手篇》直接破題說「要從捲下捲上的靈動中找靈感」。例如大猩猩雙手臂的塌肩開胸的動作,體會沒了肩的味道;大象鼻子捲入捲出時是鬆柔若無骨的鬆淨鬆透,大象的鼻子是百分之百鬆淨鬆透後,才能不用力不用腦地盪出那沉甸甸的鼻子(有如一大鐘錘)通出「扌周內勁」!我們可從擺蓮腿、彎弓射虎、雲手、玉女穿梭、小五手、起落鑽翻等式子、內功中品嘗其味道。

八、平整均勻是修真的起點

2016 年 7 月,汪師兄在神龍道場宣讀老師的最後留言,整個道場頃刻間鴉雀無聲,大家都在靜待師兄大聲宣讀:「……平整均勻……就是這麼多!」大家面面相覷,各有驚異之狀!訊息來得太忽然,使人不知所措。這就是老師一輩子精研太極拳的總結嗎?其實不然。
《自修新法‧述口訣第十三‧第十目》曰:

「按平正均勻四字,最為平淡,卻極難能。平正了方能安舒,支撐八面,均勻方能貫串,而無斷續處也。此即拳論所謂立如平准及運勁如抽絲等語,非從此四個字下手不為功。」

可見這四個字是何等關鍵呀!身上有了它方有望領悟「中」的滋味,一種虛空的感覺。
太極拳是一個「求中」的大工程。求得「中定」方有後繼的「得機得勢」;中定是動態平衡,有如不倒翁/木偶的鬆空圓通狀態。蘊著這個狀態,在動態中通過一開一合,一吞一吐來調整自己的中定。與人接手時,一受力的當下就能像不倒翁般的旋動(自轉),而腰則隨之而動(公轉)。不可自動,不要急於動,動不是你的事,是不倒翁動,是身內那無形無象的活三角在運轉,這就是老師講了一輩子的小地方––把人放在虛空的小地方上(腰隙間),你意動,活三角隨動。對方是被放在你身上的一個似空而不空的空間上,動的是你腰隙間的那個小地方。太極拳要修煉的就是那看不見的動態平衡點、中和原點。
太極拳《楊家老譜》有「車輪兩命門」之說,老師講解時,示範腰間有兩腰眼,轉動時是疊腰,指兩腰眼合一時的那一點會自動旋轉的「一」,腰只能公轉,不自動而只是順著內氣內勁沉移,從實足踝直線式的走內線,邊沉邊移至虛足踝,如此虛實轉換則不犯雙重之病。老師在《太極思路日記心得》說:「唯太極拳真正精微奧妙,就在虛實宜分清的『身之下部理力』。」(頁 99)其中奧妙就在於身中內氣內勁能否聽從意氣平整均勻,中正安穩地降心窩(是全身網膜由膜口劍突穴開始分裂)促使內氣下沉至單足底湧泉穴。全身的重量都要能接放到一隻腳上,切切實實的落實湧泉接地氣有「根」,這根即是無極生太極的原始點,歸零至百分之百(至陰極)的無極狀態。那一刻足心在意氣的引領下實踩(是意)湧泉,瞬間可感覺到一股暗能量往上升起,整個過程在一瞬間(±0.1秒)完成。師爺在《曼髯三論》所言「有如韁繩一豎時所產生的豎勒暗動」。老師說「這暗動始於足底下,有如蚯蚓蠕動,從地下拱出許多土來」。可知一點似有似無的「蠕動」促使足心變虛,虛無了則由內氣內勁填滿以實之。這「一虛」是關鍵,內氣內勁自然把虛足心充滿,此刻即為「湧泉貼地炁有根」之真意,隨著離心力的意向流動與運化而生出一股有彈性的內勁!這個小地方、無形無象的小動作卻能「生」出一股巨大的暗能量,師爺稱之「神力」。這就是無極由「O」生太極「一」的一個非常關鍵時刻,是落實「斷接有准、俯抑有著落」的內功。
內勁的生成還須依靠其他內功如收尾閭、提精神、神帥氣等的配合,方可隨著意氣的引領往上清升,自然隨著意氣往身外通出。總之,太極拳的運動就是由內功勁法的蓄勁—放勁—清升濁降—開合屈伸—吞吐—蓄勁—放勁……的開又開、合又合的一個大工程來完成!用時以神意為主宰,引領意氣,經上肢而行於手指,隨即通出至身外發落點,一個漂動的凌空點。

九、螢火蟲奇遇

2013 年 7 月,在馬來西亞的沙巴洲,吳老師帶領我們進入原始森林觀賞螢火蟲。在黑暗的夜晚觀看幾千隻螢火蟲在凌空中旋繞飛行,如緲緲茫茫的一個集中點,瞬間顯現,瞬間消失,一開一合,不停的開又開,合又合,它能向任何方向旋繞運行,在空中閃閃亮光。「光」好像是螢火蟲(見圖E)受到前方一個淩空點吸引而出,這個感覺好像剛剛練完「一元功」後的味道:紫雲留在指端前方,任隨意氣的著意向前遊動,而同時凌空點的另一面也已經合回,分與合的運行是同時完成。分合間這個意氣之運行也分陰陽,是意念分陰陽,變換是從 A 臨界點吸過來(終點),又從另一端臨界點 B 合回去(始點)。從此體悟清升之升是沒有意識、沒有心與腦參與的狀況下自然反射;濁降之降的運行是有意識之動。《楊家老拳譜》留下一句「閃還撩了之遠」,說的是同一個理。
落實到功法勁法,陰陽相互的轉換亦即「陰陽反覆折疊式」,此即《拳論》所言「往復須有折疊」的要義。螢火蟲的光始終是自自然然,不停地吞—吞又吞、吐—吐又吐;分又分、合又合……自自然然無形無象的意氣分陰陽,轉換與運化。那一次的螢火蟲奇遇,讓我聯想起螢火蟲的吞吐和老師教的「腰間丹田回收一釐米的腹部呼吸法」是同一個道理。老子《道德經》第五章云:「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古聖賢已經一語道破千年古秘!螢火蟲奇遇使我恍然醒悟,原來天地萬物生成的順序是由妙(指先有虛無)而生徼(之後才會通出實有)、返歸妙(道)。然而修煉應從徼實有(動)而後返虛無(靜)——是先有無極而後方生太極;守中用中的關鍵處就在於胸中劍突膜口與腰間丹田實有(陽極)與虛無(陰極)的掌握。「吞」時為守中(動則分),「吐」時為用中(靜則合)。如此運作能更快感應到無極生太極之妙!避實就虛就是空中妙有的源頭。
師爺往生前留下這句真言:「太極拳全在採牽走化之體用」,採牽走化的心法即是避實就虛,而其功法勁法就是「起落鑽翻」;八卦、形意,孫氏和葉家太極拳的每一招每一勢也都有「起鑽落翻」的影子;《楊家老譜》有「斷接有准,俯抑有著落」,宋代邵雍先生留下一順口溜「觀月窟,見天根」,《易學》有「乾三連,坤六斷」之傳,而其奧妙竟暗藏在張三丰真人的名字「丰」!楊家汪永泉先生的老師楊健侯先生認為「乾三連」是養生法,「坤六斷」是應用法,即是內家拳之技擊法。其實各家說法雖有不同,細研之則可得出結論:理是一貫,神意氣是相通的。修煉到最後只有一招!
其實左家橐籥功和老師傳的二氣迴旋、以及清升濁降的「意氣分合法」是武林一絕,與宋代邵雍所傳「天根月窟常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有異曲同工之妙。老師講解的不多,但提綱挈領,讓人聽了有所悟。無極生太極總是「起落鑽翻—陰陽動靜」之作為,總是「一氣之常來往流行」。重點在於落實《中庸》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之哲理。「中」是太極拳重中之重。「求中」之路無終點,它是打開「玄牝之門」的萬能鑰匙,進入真懂勁的第一步。老子在《道德經》留給後人一句警世箴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為階及神明者而言,初學者不可不知此為大目標,大方向。古人云:「精一招勝千招……一出手就是十三勢」,如能悟透此招,則天地之事,無不可摧矣。

刊登於 2021 年〈原幾〉雜誌第五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