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偉程 2021/5
2013年三月底,入門未及半年,參加山莊的集訓結束後,我請吳師爺在書上簽名以留念,沒想意外得到師爺一段勉勵的話。短短一段話,幾年來,當習拳或做事情碰到瓶頸時,都會不自覺拿出來看看。每每看完後總生出莫名的勇氣,讓自己可以繼續向前走下去。師爺這段話如下:
本門拳藝崇黃老,希在黃老源頭尋回頭。在小地方著手,在精微中找真功夫。能有堅持,太極拳奧妙,必定加倍還你。願,共勉之
國忠 拾便
2013.3.28 培訓時
一、本門拳藝崇黃老,希在黃老源頭尋回頭
太極拳是吳師爺留給我們最大的遺產。而「多讀書,尋源頭」則是我認為師爺對教/習太極拳,最為獨特、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
為什麼練太極拳要「多讀書」?要「尋源頭」?剛入門時雖對此充滿疑惑,但還是很聽話的從頭開始將「黃老」等經典一路讀下來。隨著習拳時日推移,現在漸漸懂了。孔子說:「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老夫子顯然認為「學」和「習」是不一樣的。「習」就是「溫故」。已經學到的事情,透過重複的練習來達到「著熟」的目標。「習」需要的是「恆」,恆心也就是師爺這段話中強調的「能有堅持」。而對比「習」,「學」所需要的則是「悟」。「溫故」不見得能「知新」,一件事情之所以能從「不會」到「會」,其關鍵還在於這過程中你「悟」到了什麼?!
學拳以來,這幾年無論從自己的學習或是最近在外道場的教學中發現,老師、教練所教的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學生往往會有不同的理解。一個問題出去,回饋百種答案,但往往就是沒有老師想要的答案。以前不解何以如此?是老師沒講明白?還是學生不夠用功?最近懂了,原來關鍵在「悟」。「悟」跟用不用功無關,而是「思路」的問題。
「開悟」是老師對學生的使命,但不是責任。在老師的教導過程中,能不能「悟到」什麼,進而整合成為自己的東西(新知),則是學生自己的功課,一個如何跟老師接通「思路」的功課。
如何「悟」或「瞭悟」既然成了「思路」的問題,那麼這件事就沒有「功法」,只有「心法」。「多讀書,尋源頭」就是吳師爺留給我們的開悟心法。《大學》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讀書」不是為了方便「吊書袋」用前人的話來為自己的功夫好壞「背書」,而是從老師所指出的「方向」去尋找前人的智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清楚所教導的東西的來龍去脈,所由何來?這就是「尋源頭」。「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源頭」清楚了,「本末」就清楚了;「本末」清楚了,「順序」也就清楚了。如同在迷霧中的探照燈,老師所教導的事物的核心,你將可觀照如晰。尋源頭的過程,等於是你跟老師的「思路」在「接通天線」的過程。一旦思路接通了,也就悟到了。
二、在小地方著手,在精微中找真功夫
「在小地方著手,在精微中找真功夫」這兩句話,是吳師爺在這裡送給我們的第二個心法。對於做事往往粗枝大葉的我來說,這兩句話在我的處事與習拳上更加重要。
過去在習拳時,總是「自我感覺良好」。每每覺得自己這拳盤來如「行雲流水」般流暢好看,卻往往被老師及師爺「打臉」。師爺最常說:「你們的拳,沒有味道……」。以前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後來漸漸懂了,就像要求兩個廚師做一樣的菜,各自完成後,菜的外觀看起來都差不多,但味道卻天差地別。原因就在於很多「看不見的小地方」的用料或用心程度不同。吳師爺常提醒我們,習拳時要「拆開練」。後來才知道,「拆開練」的用意,就是希望我們注意每個細部(小地方),從細部的拆解,用心去體會設計者設計的每個細節所蘊含的意味。當每個小小的「意味」逐漸可以累加時,整體的「味道」自然便可以呈現出來。
而「小地方」是否就等同「精微」處?如果一樣的話,師爺何以要用不同的講法?
戰國時期《鶡冠子》一書說:「精微者,天地之始也。」清代張志聰在《黃帝內經.素問.解精微論》集注中說:「微者,天道之幽遠也。」《淮南子.要略》:「言天地四時而不引譬援類,則不知精微。」《禮記.經解》提及《易》所帶給人們教化的最終旨趣為「絜靜精微」,唐代孔穎達註云:「窮理盡性,言入秋毫,是精微。」這說法來自《易.說卦》。類似說法,清代孫希旦說「探賾索隱,故精微。」(來自《易.繫辭》)〔註 1〕。顯然「精微」一詞,在傳統經典中,許多是和「天道」、「陰陽」、「四時」密切相關。「精」是講「細小的核心」,「微」則是有「幽遠隱微」之意。跟「精微」相關的還有「幾」這個字。《易.繫辭》:「幾者動之微」。吳師爺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道幾》,書名便是由此來。「幾」不僅僅是指事物變動的細微處,更含有「始發」之意。現在才懂了,吳師爺何以要我們讀《易》讀《老子》,何以常常問我們有沒有跟「天地掛鉤」?從「有、無、有之始」,要我們注意那「0.01秒的轉折點」,到後來強調「天人合一」的「太極狀態」,那種「陰陽將分未分,天地將判未判」的「臨界架構」等等,都是師爺對「精微」不斷探索的結果。
對此,我謹以阿蘭達蒂‧洛伊《微物之神》這段話作結:
「原來,龐大的事物永遠潛伏在最微小的事物之中。」
〔註 1〕宋立林〈孔子「絜靜精微」之易教觀探析〉,北京《中國哲學史》2010 年第三期 p.45-53。

刊登於 2021 年《原幾》雜誌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