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振家 2020.4/
武林傳統「醫武不分家」,練武過程,跌打損傷,在所難免,自助救人。早年臺灣國術館都有傷科治療的服務,現代因為醫療制度的箝制,已經式微。另一方面,習武者為了提高攻擊效率,一招制敵,或是讓對手失去反抗能力,必須熟悉人體要害結構。
吳國忠老師常分享自幼習武的故事,多次提到未滿十歲就跟著師公到亂葬崗,撿根樹枝以荒郊枯骨講解人體構造。基礎紮實,自然藝高膽大。老師赴美期間也曾懸壺濟世,而且醫術高明,解決不少疑難雜症。返台多年,每年仍然收到當年病患寄來的賀卡。
鄭曼青師爺常講本門太極拳是純道家太極拳,近年來對於道家有些許粗淺的涉獵,道家五術的醫和山的拳法,兩者看似殊途,實則理為同源。師爺和老師許多常掛嘴邊的話,都能夠以醫釋拳。(當然這裡指的是道門內的拳、醫,不同於本文開頭講的外家拳術。)
書讀好,功夫練好,空谷幽蘭自然香
師爺講:「人生不過百年,二毛之年始衰。名利不可兼得,書讀好,功夫練好,空谷幽蘭自然香。」二毛之年始衰,二毛之年指 40 歲,如同鳥頭牌愛福好廣告詞:「查埔郎千萬嘸通 40 歲剩一支嘴。」 40 之數來自黃帝內經,女七男八,男性生命節律是八的倍數,「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男人年過 40,如果保養不當,身體會加速走下坡。《黃帝內經》云: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壯滿;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斑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
YouTube 有段鄭師爺在美國講文課,描述左祖師 140 歲高齡時的相貌。道家講:我命在我不在天。道家的身心修為,高深莫測。《黃帝內經》又云:
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炁補
老師有段時間常講「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炁補。」正所謂「是藥三分毒」,藥分上品、中品、下品,具獨特的氣、味、歸經,君臣佐使,取其偏性攻邪,調整氣血陰陽、表裡虛實,以求中正平和。但想要補益元氣,仍有賴於食物。沒有一味藥入奇經八脈,炁補唯有道家功法。正法難求,切記以上士行之。《黃帝內經》云:
毒藥攻邪,五榖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汗是血漿,微微出汗,促進新陳代謝
相信許多師兄都聽過,老師陪師爺去洗上海浴的故事。師徒兩人泡在熱水浴池中,老師滿頭大汗,揮汗如雨。此時,師爺對老師說:「汗是血漿,只能微微出汗,促進新陳代謝。大汗淋漓,有傷身體,汗出多了會氣血兩虧。」老師這才驚訝萬分的發現,師爺臉上身上一點汗水都沒有。師爺笑說:「汗,叫它流就流,不叫它流就不流。」還有一則故事是師爺和師奶拌嘴,師爺血壓高低升降,隨心所欲。多數常人應該都是匪夷所思。鄙人曾經聽過陳履安先生提到密教的喇嘛對於自己的血壓,也是控制自如。佛道的修行者中,都有高僧大德具備此神奇的能力。
五液中,「汗為心液」,心主血脈,過汗傷血;炅則氣泄,過熱會使人的氣機宣散,大汗淋漓,傷津耗氣。氣血兩虧,其來有自。道家對於身體的鍛鍊,主張形勞而不倦。沾濡汗出,才能氣從以順。小時候感冒初期,長輩交待趕快喝薑湯,躲到被窩裡出點汗。沾濡汗出符合中醫的汗法(外實),汗法宣肺氣,肺氣一宣,諸氣得降,邪熱消散。《黃帝內經》云:
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又云:
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心齋──接陰導陽,經脈和同
《道幾》書上寫心齋的功效,接陰導陽,經脈和同。中醫講氣血,氣由經絡系統運行,其中包括十二經脈,手腳各分布了六條。手的部份是「手之三陰胸內手,手之三陽手外頭」,雙手扣心齋時,牽動陰陽經氣,周遊循環。
手太陰肺經(大指)
手陽明大腸經(食指)
手厥陰心包經(中指)
手少陽三焦經(無名指)
手少陰心經(小指)
手太陽小腸經(小指))
二便禁言,舌抵上顎
便中閉口禁言,舌抵上顎。守神入舍,固攝腎氣。上文課時,老師曾講解要領,並分享數十年實證體驗。舌抵上顎,靜心數息。學習本門太極拳,第一天上課時,配合守丹動作,所有教練都會傳授相關修煉細節。任脈由承漿到會陰穴,督脈走長強到齦交(另一說是人中)。「白頭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托天」。猶如內經(景)圖搭天橋,才能完成小周天的循行路徑。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講「漱玉津」。五液中,腎為唾,腎主骨,齒為骨之餘。看似簡易的道家功法,其實有無窮妙用。《景岳全書》云:
又凡於小解時,必先咬定牙根而後解,則腎氣亦賴以攝,非但固精,亦能堅齒。故余年逾古稀,而齒無一損,亦大得此二方之力。
男主炁,女主血
熊經、鳥申,兩個動作男左女右,配合男女生體結構不同,同樣的九轉玄功,乾坤有別。髮為血之餘、腎之華。頭髮入藥為血餘炭。女性主血,所以禿髮男女有別。
有位施文清先生,因為後天意外全盲,靠按摩維生。平日佛道雙修,累積多年臨床經驗,發表於個人著作。書上提到男性中風,出現於身體左右兩側,代表不同程度的病症。
預備式
「預備式」先伸左腳,也是符合中醫之理。中醫講「左肝右肺」,肝主血,肺主炁。左邊是生發,肝氣主升。右邊是主降,肺氣主降。三部九候,獨取寸口。所謂寸、關、尺,左手是心、肝、腎,右手為肺、脾、命門。血的運行較炁慢,先開血脈,以利炁帥血。
龍形三折到九轉玄功的腳
老師常引述師爺的話說,道家太極拳是女人繍花,不是鐵匠打鐵。對動作的細微處,一絲不苟。拳架平整均勻,動盪連綿。腳龍形三折,虛腳邁步如貓行。老師曾經形容:連地上有隻螞蟻都踩不死。盤拳架時,腳的龍形三折;練九轉玄功時,膝蓋委中下墊一條毛巾。這些動作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直到在一本醫書讀到「兩腳與肩同寬」,是為了打開大腿內側的三條陰經和大腿外側的三條陽經。所有動作,異曲同工。與老師不斷耳提面命的「鬆」,息息相關。
神帥炁,炁帥血,血動體隨
頭一次聽到老師講這句話,只覺得拗口。至於意涵,遠在天邊,遙不可及。西醫只有血、沒有氣的理解。輸血時速度過快,有可能造成死亡,或是輸血後患者全身發抖、打寒顫。這些都是因為氣的運作沒有跟上而產生的後遺症。
老師是軍人出身,曾參與國共內戰,幾度短兵交接,有次一行人匆忙轉進,過程槍枝射擊,你來我往。跑了一大段距離,終於擺脫敵方,大夥氣喘噓噓。老師赫然發現有位同志,不知何時腹部中彈,身上大片殷紅血跡。趕忙關切,「某某,你怎麼了?」對方低頭一看,連「啊」都來不及喊完,就癱軟倒地不起,失去行動能力。雖然已經中彈大量流血,但是生死交關,腎上腺激素大量分泌,氣依然維持身體運作。等到平穩下來,看到傷勢,心中一驚,氣即刻消散。日後在「健康兩點靈」電視節目看到一位中醫師介紹一個實驗:透過儀器觀察測試,在受試者頭皮穴位扎針,氣先往此穴位聚,血跟著往該穴流動。不禁聯想到神帥炁,炁帥血。我們練功以神代針。
人的先天炁(元炁)和後天氣(宗氣、營氣、衛氣)穿經走脈,與血液運行息息相關。氣為血之歸,血的生成運化離不開氣。血為氣之母,氣也依附於血。大量出血時,氣會流失而導致氣隨血脫。中醫典籍有謂「氣無血不運」「血無氣不生」。氣為血之帥,氣血運行通順,自然百病難侵。《醫學真傳‧氣血》云:
人之一身,皆氣血之所循行。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故曰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與血無處不有……血、氣二者,乃醫學之大綱,學人不可不察也!
老師多次提過,當年有位師伯向師爺詢問「河車倒運」,師爺只道:還早、還早。前人學藝千辛萬苦。有時為一個口訣或秘笈長途跋涉,歷經風霜,甚至耗費鉅資,自然不輕易示人,而欲人刻苦勤練。現在各種資訊琳瑯滿目,唾手可得,但也良莠不齊,令人如墮五里霧中。〈內經圖〉已暗藏修真要旨,圖中最下方男女童子腳踏水車比喻人體前方的任脈之氣渡到後方的督脈。師爺在美國的 YouTube 短片曾提到氣在任脈易行,要走背後督脈的難度高。九轉玄功九個功法依序連結,是小周天的循行路徑,更是河車倒運的重要功法之一。
鎖鼻功(降魔降心)
老師晚年再三強調,看不到的比看得到的更重要。對於降魔降心的地位,入門弟子應該都有深刻的體悟。對於練功過程諸多細節,總是再三耳提面命。在講解鎖鼻功時,曾提到「代場」和相關的百分比。老師孜孜不倦,博覽群書。個人深信其來有自。皮毛者,肺之合也。關於肺與皮毛在生理病理上密切關連,《黃帝內經》立論精闢。近日在醫書中讀到對於血瘀治療,某些病患脾胃功能弱,同樣的藥方,讓患者配合泡腳,透過皮膚的吸收,成效勝於湯劑。大家耳熟能詳的三伏貼、艾灸也同理可證。《黃帝內經》云:
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肉,心主脈,肺主皮毛。
老師晚年有段時間常說,練好道家傳統太極拳,健康只是附屬品。畢竟我們練的是武術,老師希望大家能在發勁應用上突破。在他歸道山的前幾年也多次提到,管他十二正經、奇經八脈,應用瞬間全身所有細胞的炁由勞宮一起送出。
左家許多功法,鳥申(湧泉貼地炁有根)、熊經(五心相通)、降魔降心、橐籥功……乍看目的不同,動作更是天壤之別,最終目標一致。湧泉到勞宮,大通大順,炁機通行無礙,延年益壽不老春。許多人「年輕時用健康換錢,老了用錢換健康」。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切莫渴而穿井,鬭而鑄錐。金錢絕對無法買回健康。為了提升生活品質,理當未雨綢繆,「健康存摺」及早開戶。忙碌的工商社會中,人類承受工作壓力大,加上起居無常,飲食無節。導致現代人百病叢生。身心自救,道家有良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保身長全,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黃帝內經》云: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再說「久視傷血,久坐傷肉」,3C無所不傷。古代聖賢,以醫入道。陰陽、五行、中庸,中華文化的精髓盡在其中。醫道博大精深,道以醫顯。醫拳同源,理的思路,並行不悖。本文整理至此,暫告一段落,後會有期。
【相關書目】
1. 吳國忠《太極拳道幾》
2. 釋普獻《健康知多少》
3. 紫林齋主《太極米漿粥》
4. 小末醫師《大氣中醫》
刊登於 2020 年《原幾》雜誌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