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第一堂課

黃亦文 2020.4/


【緣起】:受邀至苗栗縣尖山國小擔任「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研習」的武術講師,面對初學者,我想讓大家對太極拳有粗淺的認識


先拋出幾個議題給大家思考:

1.健康等於長壽嗎?不健康可以長壽嗎?

2.練太極拳能治療「文明病」嗎?

3.為何要練太極拳?別的不行嗎?

4.太極拳可以練到什麼?

5.太極拳可以用來打架嗎?

很多醫生會建議患者去練太極拳。但我不老又沒病,犯不著去練它!等我又老又病又有閒時,再去練吧!但是這樣真的好嗎?老人家的學習力怎能和年輕人相提並論?

一項事實是,即使你每天生活正常,飲食規律,適度運動,仍然避免不了細胞的新陳代謝,機能的老化,情緒的不佳,人際的磨擦等等。這些折磨常造成種種不快樂。

太極拳提供了一個新視角:不去追求健康,而與疾病和平共存。經常看到高壽長者一身是毛病,但不掩其慈容笑靨,老得極度可愛。他們面對周遭的一切,用充滿善意感恩的心態面對接受,結果「健康」成為附贈品,「長壽」卻成了意外之喜!

太極拳從來就不是「以力服人」,而是包容。在身體零件還沒有完全失能的情況之下,老祖宗相信人本身有自癒功能。「好的新的」替換「老舊」(新陳代謝)了,人就會健康,甚至返老還童。要求我們吃對東西、吸對空氣、做對運動。前二者在現代生活較難達到,但第三項我們可以有所選擇。

近二十年,西方醫學有重大發現:筋膜組織系統。這項發現幾乎可以當作結合東西方醫學的重要樞紐。經測試,其中生物電筋膜傳導速率快過神經傳導十餘倍,就像古人說的「氣遍周身」。筋膜系統可以附著在骨頭上,能深入骨髓,就像「氣斂入骨」「氣在骨中行」。這狀態挺像古傳的「行氣模式」。

如果筋膜系統處理不當,很容易「沾黏」,造成身體不適,形成不健康的假象,這是一種最常見的「文明病」。看醫生又檢查不出來,疑神疑鬼的活在恐慌之中。太極拳可提供正確的舒筋活血方法,將「沾黏」解開,回復舒暢感。

太極拳讓人「敏感」。透過練習,可以讓自己「聽」到自己或對方的不適,進而斷然調整,不給負能量壯大的機會。這稱為「聽勁」,無關肢體接觸與否,也許你就能讀懂對方的心聲,這給予「人際關係」很大的幫助。舉例來說,看到另一半操持家務臉色疲憊,就該乖乖去洗碗,若還是傻傻分不清楚,就是沒有「聽勁」,準備接收河東獅吼吧!太極拳鬆到一定程度,會學到「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久而久之,趨吉避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太極拳讓人「柔軟」。「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放下身段向小小朋友學習。學他的柔,學他的可塑性,學他的生命力,學他與自然的感應,學他的純粹,放下「後天」包袱返回「先天」。「放鬆」是有方法且必須要靠學習而來,古人說這叫「後天學力」,學習還我「本來面目」。套句矛盾的話「經過千辛萬苦,我終於找到『自己』。」

太極拳讓人「從容」。它教我們一開始就要做「正確的導引」(我們又叫它「正確的誤導」),使「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即使「順對方來勢」也對己無害,自然會「從容」。(看起來很難做到,但結合我們本來筋膜就是「螺旋包覆結構」,養成放鬆的好習慣,這「誤導」居然是很簡單的事!)

太極拳讓人「訪視古人」。這套古人留下來的瑰寶,能讓身、心、靈統合焠煉。「明理」要看書,探索古人設計這套動作的道理,「行氣」身體力行實驗功法的好處,「法象」體驗自然、取法自然、天人合一。只要用心體會,不保證一定會練到哪個階段,至少是一項提升生命層次的機會。

刊登於 2020 年《原幾》雜誌第四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