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思維的變易與不易

楊進順 2019.4/

師父在《腳印下的太極拳心歷》〈現在我對傳統太極拳練法新建議〉這一章中寫道:「現在,是指我個人退休前的現在時間──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二日。最新,是指我過去沒有正式說過,就是有一些類同說過,亦沒有現在具體、肯定。」師父在書中舉的例子,是從預備式、起式,到掤、扌履、擠、按。跟七十四年元月出版的《太極拳道幾》做比較,不但動作細節的解說更加細膩,而且加上許多行炁的要訣,其中的差異實在非常大。在 103 年 10 月 21 日出版的《道家傳統太極拳揭祕》第 186 頁中,師父也提到「掤、扌履、擠、按」,那種境界之高,不是文字可以形容的。

在《太極拳道幾》中,關於推手部分,師父先寫了「推手與大扌履之原則、方法及注意事項」,然後介紹了單推手、四正推手及大扌履。到了民國八十三年八月出版的《太極拳推手竅正》,則呈現完全不同的樣貌。師父在卷下的前言中寫道:「卷上是依訣尋理,訣是前人留下的。依理找法是竅正,法有源頭,理也有。真理是法的源頭,真法是理的落實。理不可變法可變,不變形上變形下。推手之法是形下,拳理至上是形上。形而上之謂道也,形而下之謂器也。道之源頭為太極,太極源頭本無極。無極根本即太極,太極無極同根生。無極太極難分離,太極無極本一體。」接下去師父說:「推手竅正是法」,法是形下,因為唯有形下的真法,才能落實形上的真理,否則理即成為空談。由此可以看出,師父在《太極拳道幾》中只單純介紹推手、大扌履,而在《太極拳推手竅正》中,則是由理、炁、象,循序漸進做了完整的論述。而且從其中也讓我們知道「理不可變法可變」的原則。雖然「法可變」,但是也有一些是不可變之法。

在《腳印下的太極拳心歷》一書,〈自然神奇妙景探討太極源頭〉這章中提到:「你所謂的整,跟我今天認定的整不同。跟我初期跟你師爺學的時候說:我們有九十磅,我手搭在人家身上只有三十磅,加起腰六十磅,假如整個身體不動移位出去,九十磅力量都出來了。開始我僅知道這個整,是我身體的整,移位的整,我早期的同學,我初教基本發勁都是這個,為加強你們信心,教你們開坦克車的發勁,就是求你身體的整;今天我講的整不同啦,怎麼不同啊?我要求你五臟六腑與全身的細胞都要跟我們太極圖裡邊的S一樣的,雙螺旋體旋轉的整,還包括你的精神。」在《門內說帖》第57頁中,師父則提到:「在內功心法,始動時要吐氣,吐氣以自然之理,胸腔空氣呼出,腹部自然會凹進去收回一些。形體凹進去收回,周身汗毛細孔自然會開,內炁外放一些些。這微妙功法是本門形開炁合,炁合形開,在微妙的剎那,只要加上大乘法,向前晃一點點,結合橐籥功微斂微放,渾身是手,一觸即跌,絕非空話」。而在〈道家傳統太極拳臨界架構〉最後一頁的右下角,師父寫道:「於敵我之接觸點 –> 出(似電光一閃),出勁之際,涓滴不餘奔向遠方,再順勢帶點大乘法、橐籥功,有些味道足矣。」由此可見,其中的進境,已經無法以道理計了。

汪師兄在 10 月 19 日的臉書上,發表了一篇「一些迷思(撥亂反正)」:早期(至少20年前),吳老師教學,喜歡講「湧泉、丹田、夾脊一起旋」。後來(大約十年前)則喜歡說「中脈旋,奇經八脈、五臟六腑跟著旋,帶動身體」。晚年遊歷山東濟南名泉、江西龍虎山觀「道」字、三清觀祖庭震撼「原來如此」之後,已經很少聽到過去這兩句口頭禪了。並不是「湧泉、丹田、夾脊一起旋」、「中脈旋,奇經八脈、五臟六腑跟著旋,帶動身體」有甚麼不對,而是觀察到大家從這兩句話切入,卻陷入瓶頸不能脫身,於是改變了教學模式,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三清觀後的教學。從前面所有分析,可以發現師父思維的變易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是師父的功力不斷在精進,已經達到不同的境界;第二是為了教學的需求,運用各種比喻解說,盡量讓我們能更加體會道家傳統太極拳。汪師兄長期追隨在師父身邊,可以瞭解整個來龍去脈,跟著去做調整改變。有些師兄及第三代弟子比較晚入門,或是無法長期追隨在師父身邊的師兄們,如果能夠瞭解師父思維變易的脈絡,對拳藝的精進,應該會有所助益。

師父在《太極拳推手竅正》中提到:「理不可變法可變,不變形上變形下」。那甚麼是太極拳之理呢?師父在「理」的這一章,第(五)中寫道:「太極拳之『理』是採取宇宙眾妙之華實,是妙契天地之心,是中國人古書五經之精英,它匯合諸子百家之長。其造化爭衡,只可意冥,難以形象可測。中國文化五千年,古今武術論拳者雖眾,而能盡其哲理源頭之妙奧者罕。故作者於前書中介紹,太極拳是以《易經》之理為根,以儒家思想為中心,以道家無為無不為之宏觀為大用,以禪佛慈悲捨己空性為輔佐。」如果要更詳細瞭解這些不可變之理,可以參照師父的著作《太極哲學之應用》。至於形而下可變的法部分,也有一些是屬於不可變的法。就像一棟房子,其基本結構是不能變,可變的是屋內的裝潢部分。師父在〈道家傳統太極拳臨界架構〉最後一頁,提到了道家傳統太極拳特性(務必練成習慣),這些全部是不可變的法。

道家傳統太極拳是改錯拳,但是也要知道錯在何處,才能明瞭要怎麼改。雖然有老師及師兄們幫忙調整改進,可是有些內在的功法,從外表是看不出來的,必須自己不斷的反思檢討,才能察覺及修正。探討師父思維的變易與不易,應該有助於知錯及改錯。

刊登於 2019 年《原幾》雜誌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