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心得兩篇

田開玲/

之一:返自然復歸根

祖庭三清觀觀內,格局按經緯佈置之洞者有八;其中,經者三洞依序各名為別塵、觀心及悟雲靈洞(註:「雲靈」為複體字)。按《文心雕龍‧宗經》篇云:「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以此發想,入太極殿堂之鑰,其實早附會於洞名,曉喻學者(我等),應別塵以觀心,進而能悟得如雲般萬象深眇的非常之道。

說之簡賅,行之卻難。既然是道,便不可須臾離之而行,但就如孔夫子所言:「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之。」這「為道」二字說得妥切,即便有心求道,但若作意而行,則只空落於形、落於外,不得其中真實意。因此,「不作意」之深意值得探究。

不作意,則是保持本來;如此行道,則是自然而然。對應太極之練習,不恰恰就是「藴住太極,練太極」?以略略心得想之,清升濁降之味道,似有歸根之意,當落實得宜,則可安附於天地之中,恍若胎兒於母親胞宮之自在悠然,享天德、地德之充盈,此應可稱之為太極狀態。近期師爺每每叮囑,不論拳架、推手、大扌履、劍法,凡此象者,皆為改習慣而來,既說是「改」,則必有圭臬可參,若說清昇濁降是返回本來之藥引,那「藴住太極,練太極」,不就正是藥方?至此方稍懂師爺苦心片片。

憑藥方抓了藥,還得熬了喝下才能見效;因此,就著拳架以太極狀態為依循琢磨了一些,說也奇妙,偶爾能有撩動內外形勢,一同起舞的感覺,是否應了師爺二分微醺的形容?若天地人三合得巧,還似有老子所謂的「知其雄,守其雌」—各自存在,卻又可合而為用的特殊感。

粗略對應練習至此,似乎練太極真的不難,難的是在自然,難的是在順。順拳架、順他人、順理、順天地…等。如能時時不忘別塵、觀心、悟雲靈的功夫,達到大通大順之境地,當是自然而然。

之二:練拳的味道

師爺經常敦促我等應多留心體會練拳時其中的味道,否則拳則流於空架子一般,有體無用。亦常提點「勢」於拳架之助效,故練拳要似能帶動周遭的勢一同於動作之中。

初初,以左掤移位常說有如海湧般之帶動,想來應有勢之味道可體會,因而時有琢磨,但總不得其要;一日,於扌履手接擠手之時,忽有來自於外的推波助瀾感,且後續幾式也有類似情況,這才又想起海湧一事。其後更具體之心得,在此略抒一二以供日後對校。

體為介、為渠,拳式轉換之妙在於炁合同於體內行走之變化。若連同天地之炁,則匯聚成勢,始有江河、海湧之感。勢之感,多在末梢延伸區塊,手至前肢,腳至跗陽一帶,在動作轉換時相隨相助,定式時匯聚。若體之結構得當,則其感流暢小如涓涓大則浩浩,反則毫無消息。

體雖為介、為渠,但仍各有其分,頭至尾閭之區域,或應說是近於中脈的肢體區域為整體核心,需與胯、腳脫開才可靈活轉換於雙腳之間,但卻需於虛實分清時形同一路,始能貫穿,手則順應湧泉一貫之炁趨使變化。因有如水流動於體內,虛實倒換清清楚楚。

拳經說:「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若無那日體會,定是如何也無法明白拳與長江大海之說,竟是提點拳的內在變化,而非粗淺的字面解釋。太極奧妙精深之處,不是不可能,只是自己沒練到罷了。

本文刊登於 2016 年神龍日特刊(沙巴/亞庇)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