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人傳》淺談(2)

新加坡 鄭超仁/

瀏覽插畫

故事到此告一段落,下一段,談談鄭公曼青師爺足不出寄園三年,拜陽湖國學大師錢名山先生為師,專攻經義的故事。

首先我們先瞭解錢名山先生;錢名山(1875-1944),名振鍠,號名山,陽湖東郭人,世居江蘇常州菱溪,近代著名詩人、書法家。幼即穎慧,十六歲中秀才,十九歲中舉人,二十九歲中進士,授刑部主事。因不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屢屢上書卻「留中不發,」便憤而掛冠,從此不求仕進。於是錢名山即歸隱鄉間,以讀書、著書、教書為務,也造就了很多俊傑的人才。他後半生一直在鄉間著書育人,被譽為「江南名儒」。錢名山先生有閒章「海上羞客,」是其寓居上海時,因抗戰爆發,上海淪陷,凡不相識人求字,具鈐此印。又有一枚閒章「癸卯進士。」有時應人書作,在他著作上題「委其子錢小山代筆。」1944 年錢名山在上海桃源村因胃潰瘍辭世,享年七十。(網路資料)

從這裏可以瞭解錢名山先生是一位傑出傳奇的人物,他一身的絕學永垂不朽,有目共睹,也造就一批俊傑的才人。師爺蠻仰慕及懷念錢名山先生,在他的著作裏提到很多有關錢名山先生,如《玉井草堂詩集》,《人文淺說》善善惡惡,乃孔子心之所向者。老聃則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吾師名山則曰:此處亂世之道也。《談癌八要》後記;昔者子錢子名山有言曰。我有金丹贈與人。世人視之如狗矢。在《曼髯三論》談了很多有關恩師錢名山先生,如「關於詩之情趣及其淵源」裏,每一首詩都描述他在寄園裏的感賦。。。也在一道詩中提到「讀海上羞客集並引」。。。在他的著作「論詩」裏,談到錢名山先生曾說「夫予之欲言志者,志欲立而立人,志欲達而達人,朝有聞於吾師名山者,夕必欲傳諸同好。」又說「一欲得天下英才而傳之者,一欲求同聲同氣者之相應也。」…等。

【原文】年二十有九,入寄園師事錢子名山,時先生已散學,予愛好經義文章,自試作一題,乃呈先生閱之曰:爾年將自立,不宜作此種文字, 用心如縷,不勝其勞苦也。予對曰: 以先生之經義,將成絕學,心誠好之,先生聞之不悅,領之而起。翌日閱我文大吃黑杠,評多無好語,亦不另賜他題,予仍照原題重作亦不過多打幾大點如黑瓜子而已乃再三作,惟責伐稍減耳。一日先生又曰:汝不宜作此種文字,應多作史論。予對曰:弟子不欲以文章用世,惟顧欲繼先生之絕學耳。先生大為不快,攢眉拂衣而起且從不出題,似不屑教誨,予仍依樣行之,夜必達旦,日中起,繼以苦讀,忽越二年。未曾獲得一圈。惟責伐逐漸減少,然一題仍必三度複作。且逐夜一文,未之稍懈也。

【譯文】年二十九歲時,入寄園拜錢子名山為老師,剛好先生已經放學,我愛作經義文章,自試作了一題,於是呈給名山先生閱讀之後說:「你年華將自立了,不適宜作這種文章,勞心如千絲萬縷,承擔不了勞累辛苦。」我回答:「以先生的經義,將成了絕學,我心誠好學,」名山先生聽了不高興,反而立刻站起。翌日閱自己所作的文章大吃黑杠,評多無一句好語,亦是不在賞賜給其他的題目,我仍然照舊不換題目以原題再重作,評語也不過多打幾個大點如黑瓜子,而乃是再作同樣的題目三次,惟一責罰征伐稍為減少些。一日名山先生又說:「你不該在作這種文章,應該多作史論。」我答:「弟子不欲望以文章為一生,惟顧欲望能繼承先生的絕學罷了。」錢名山先生聽了反而不高興,攢起眉毛振盪衣服而立起身,而且從此不再出題,似乎也不願意教誨,我仍然一意孤行,夜必直到第二天早晨,日中起床,日夜繼續苦讀,忽忽很快二年了。還是未曾獲得一圈的評語。惟一責罰征伐逐漸的減少,任然每作一題仍必須重複作三次。而且追逐每夜必須作一篇文章,從未稍為歇下休息。

師爺二十九歲時,擔任中國文藝學院副院長。二十四歲任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國畫系主任。十八歲入燕京,遂膺郁文大學之聘,授教詩學。當年鄭師爺是名智慧傑出奇才人物,學士和地位都很高,錢名山卻接受這位學歷高舉的人物為學生,不容易呀!鄭師爺為了繼承錢老師的絕學,放棄一切的教識,捨棄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誠心三年足入寄園不出廬,拜錢名山為老師,成了名山先生的學生,更不可思議了。

錢名山先生兩次勸師爺不要做此類的文章,但師爺誠心好學堅持再作,不但把老師弄生氣,不再理會他,所作的文章大吃黑杠,無一句好評,但師爺不放棄,惟顧心頭裏的志向,只望能繼承名山的絕學。又一日,再次把老師弄生氣了,錢名山從此不再給師爺出題了(據說錢名山先生都會出題給學生們,而鄭師爺則不給他出題)。師爺只好日夜勤奮苦讀,讀到深夜一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入睡,中午起床,繼續照常一樣自己出題目再作。在寄園快二年了,還是未曾獲得一圈的好評,他任然不氣餒,未放棄過,每作一題必須照原題重複再作三次,而且每夜追遂作一篇,從不敢稍為歇下休息,看來師爺的志向像是有三分的呆氣。莫非我們要學先輩的絕學,該如此是吧!學習某種學術,唯有三分呆氣和有一顆誠心的志向,才有追究根源學習的精神,也會徹底的研究,誠心誠意去做作業,自然有收穫。

無論在做作業或討論學問,最好能學習師爺的榜樣,既有三分的呆氣。每次討論一項題目,反覆研究三四回,第一回討論輪廓,第二回討論細節,第三回討論內涵,這樣才能啟發自己,透徹地分析其內容及內涵,必能提高自己的品質。練習拳術也如此,一個小動作最好復習二三十次,徹底糾正自己的習慣,認真學習和研究,細心體會,不斷地努力,從容不迫一步一步往前走,只求進步,不問收穫,才有真正的收穫。看來三分的呆氣,不算是吃虧吧!

上段談到師爺受錢名山不理不睬的教學。今天,如果我們入錢名山先生的寄園做作業,而受到老師不理不睬,不給於榮譽,也不加以獎勵,每次做作業都沒有一句好評語,處處都在吃黑杠,在這種無奈寂寞的狀況學習,恐怕第二天我們不去上課了,要不然就與老師耍抬杠,唱反調,更不用說有三分的呆氣了。

【原文】一日,至友謝觀,虞玉岑勸余曰:兄之經義文似可弗作。先生欲爾以文用世且亦恐枉費心力耳,乃大怒責玉岑曰:君非獨不為予助,且力阻之,非我志也。玉岑搖頭嗟歎而已。

【譯文】一日,有位朋友拜訪,虞玉岑勸我說:「兄台的經義文章似乎可以不該再作了。先生希望你的文章以用世,而且也恐怕你白費心力罷了。」於是我大怒責駡玉岑:「你非但不幫助我,而且處處阻攔我,這並非我志也。」玉岑搖頭歎息而已。

這裏又回到師爺童年的「志,」師爺從小養成堅強的「志」氣,長大後「志」自然盛,所以他入居寄園拜師,心中已經堅持想學好經義,認為這是錢名山的絕學,非得到他真傳不可,因此有個「志」立在心頭,誠心誠意及捨命求之的精神,達成自己的心願。錢名山先生說的好:「志欲立而立人,志欲達而達人」。所以朋友玉岑勸他末再作此類文章,師爺反而大怒責駡:「你非但不幫助我,而且還處處阻攔我,這並非是我志也。」

莫非吳老師也一樣,當年有一身好功夫,在公園與一群太極拳發熱友動手,無法讓他手服心服,瞧不起太極拳,一日,機會來了,與太極拳大師鄭曼青師爺在演講大會裏見了面,約好星期日到鄭師爺家裏印證。星期天到來,他大大方方走進師爺家裏,像是十分有把握的樣子,倆人一動手,先用軍中拿手的擒拿手,一拿,卻料不到整個人像皮球碰地跳起。不服再嘗試用摔跤法,更是英雄無用無之地,敗下陣來。一個鞠躬認輸,轉頭走出大門口,料不到師爺用激將兵法,對他說「用你喝奶的力擊我,我命不用你賠。」軍人強脾氣的他,一句喝奶的力,聽了火氣冒身,舉起拳頭用力打在師爺身上,一碰!自己都不知如何的,整個人像斷了風箏飛闖到牆上,「磅」一聲,七暈八素,耳朵嗡嗡在的作響,這次輸得心服口服,連自己怎麼輸都無法知道,心頭即刻立下了這一個「志」,非要學到鄭師爺這一碰的絕學不可。於是決定放棄多年苦練的外家拳,趨向專心學太極拳,勤奮鑽研,還捨棄公路交通新莊站長的高薪職位,況且家裏還有五口要吃飯,他和師母商討,大膽拋棄一切,帶有三分呆氣,專心跟隨師爺學拳藝。學太極拳若沒有這個「志」,就是練上十年八年也無法達成。唯有「有志者,事竟成,」要不然徒勞無功,終極放棄不學了。

求學大道者,如錢名山先生所說「志欲立而立人,志欲達而達人」才能立人達人,除了志向外,還必須以「得天下英才而傳之者」,如果不是英才,那應該是「求同聲同氣者之相應」。只有志趣相投,思維相近,話可投機,才能互相呼應。若思路不同,話不投機,則費時費力。

【原文】光陰似水,不覺忽已三年,一日予作一文,題為「夔拊石擊石百獸率舞」。先生閱之未下責伐之評。惟逗以小點如芝麻外,略加四五小圈,亦如芝麻而已。置於案頭同門學長楊煥昇走謁先生,見而讀之曰:文能至此,而先生何以一字不改?曰:他仍要再作。煥昇很甚以為奇,不敢再問。

【譯文】光陰似如水,不自不覺已經三年,一日我又作一篇文章,題目為「夔拊石擊石百獸率舞」。名山先生閱後未下責罰征伐的評語。惟有逗了幾個小點有如芝麻外,稍稍再加上四五個小圈,亦如芝麻一般而已。擱在書桌上,有一位同門學長楊煥昇走去進見老師,見了文章閱讀後說:「文章盡然能到這水準,而先生為何以一字不改?」錢名山先生答:「他仍然要再作。」煥昇感覺到很好奇,卻不敢再問。

師爺入寄園也三年了,一日自作一題「夔拊石擊石百獸率舞」,錢名山閱後覺的他的文章大有進步,在文章上稍為加上四五個小圈,把它擱在書桌上,同門學長楊煥昇看見書桌上的文章,閱讀後謁見錢老師問:「文章能達到這水準了,先生何以一字不改?」名山回答:「他仍要再作。」說完就是無有下文了。先輩們的教學總是不愛明講,既有禪宗的“不可說”,為何?為何?為何?

古人的教學真麻煩,就是偏偏以「不可說」「不明講」為教學。幾乎全靠自己去領悟,總是要在學術上摸索進展,去完成自己的作業。如果要學某種學問,不盡心盡力啟發自己去做作業,全依賴老師向你說個明白,這樣的學習狀況下,往往聽了也非屬於自己的,一知半解之下無法明確理解它的含義,導致消極不重視它。反而把所得不到的,做不到的,把它想的太遠太難,並且借個大概的心態去猜測,「大概都是一樣的」那就麻煩了。唯有靠自己勤奮地學習及研究,按步就班地從中大徹大悟分解它的真理,去解開悟中的謎題,自然會明白個所以然。所以求學問、學術、拳藝,必須自己去耕耘,自然有收穫。

吳老師學拳藝五年,師爺常以禪宗的「不可說」為教學,只以口述心法傳道,在教學的言語確實很多,並不明講,一切盡以心領神會中領悟。例如師爺就吩咐他多讀書,讀老師的著作。師爺只告訴他說:書讀好,功夫練好,空谷幽蘭自然香。師爺在教學上,每一個動作,只示範一次,從不再示範二次,全靠自己探討覺悟。師爺吩咐他一個動作一日練一百次,練上一百天再看看,從不告訴他理由,聽話便是。動作改到單鞭,不再理他,轉身坐在一旁分種蘭花去,興起時站起身,在他身邊逗一逗,用三支手指頭打他的手腕或用腳鉤他的虛腳,同樣的一句話:還是一身牛勁!就是不多言幾句。在拳理上也只說說而已,含義的內容並未很明顯的解明,全靠自己去探索解悟,去開竅明白。這種「不可說」的教導,讓吳老師苦了一生。

太極拳往往有許多「不可說」「不明講」的問題,課堂上聽了許多,很多時候乍聽之下像是聽懂了,實際上是一知半解,如果再進一步細心去分析,卻說不出個頭緒,為何呢?儒家聖人朱熹說「開口就錯,」禪宗口的頭語「不可說,」道家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問道不是道。。。禪宗有個故事,有一位小和尚對老師父說「師父,你為什麼不說破?我聽不懂!」老師父答「我若吐出來,你能吞下去嗎?禪語高就高在不說破,你不去破解,有誰來體悟呢?」有許多學問不是一吐出來,即刻就能明白,而需要自己去破解,不斷的求證和行動,一致求「真,」完全是切身的體驗,沒人可替代你的。求學術或學問,許多時候在語言上並不是問題,問題在聽者有一個別心罷了。總而言之,功夫和學問不是說一說,聽一聽,看一看,練一練,即刻明白,就能把它學好。

「夔拊石擊石百獸率舞」;關於夔一字,有兩個故事,一個出現在黃帝時代,另一個發生在舜帝時代。(一)當年黃帝把炎帝打敗後逃離南下,炎帝聯合東方的九黎族首領蚩尤和南方的苗民,一同企圖推翻黃帝。在戰場上黃帝雖然把蚩尤打敗折兵,但蚩尤聲勢仍然十分浩大。黃帝想出一個妙計,派人捉來一隻吼叫如雷的野獸叫「夔,」樣子像龍,它只有一足。剝下夔的皮,把它曬於,製成一面大軍鼓。同時,又派人捕來一頭人頭尤身的怪物,這怪物是一頭雷獸,每拍肚子時聲如響雷,把它殺了,從它的體內取出一根最大的骨頭當作鼓槌。把兩件寶物搬到戰場上,果然大骨槌敲打在用夔皮制的鼓上,雷聲轟鳴,幾百里都能聽到,震盪地動山搖,黃帝的軍威也大振。蚩尤軍隊聽了個個膽戰心驚而逃,黃帝的軍隊追擊,殺死了蚩尤。

(二)從故事的記載,相傳舜有位元樂官叫夔,夔可稱得上是古代一位元富有具備音樂專長的人物,他的任務是主理樂舞之事。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意思是說:夔說「啊!我敲奏石磐,樂器一響,各種百獸一齊隨樂狂起舞,百姓貴族也一起地娛樂。」這說明在舜帝治理國家時,以仁政治理天下清明,人民生活美好,夔一敲奏石磐時,樂器一響,連百獸也受到感化,狂起舞來,同時也呼喚起人們狂熱的情緒,一起歡樂。

吳老師在課室上說;師爺送了一張與夔有關的寶典給他,此寶典刊登在《太極拳道幾》,內容是「行則沙漠走駱駝,坐對人間笑彌勒,處為夔立虛實分,臥則彎弓向右側。」課室上老師也解釋太極拳與夔的典故。

【原文】繼此予又作一文,題為「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法」。先生以題前作棗子大字評曰:曼青文章竟大進,為之喜而不寐,第一段上,又評曰:竟入門矣,第三段又評曰:直是經生文字,未又評曰:好筆力。此段且加雙圈,圈逾豆大耳,三世兄叔平甚為驚喜。次日輒先告予如此繼此以往。

【譯文】因此我繼續又作一篇文作,題為「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法」。錢名山先生在文章題目前頁作了如棗子一般大字的評語:曼青文章竟然大進步,為此事而高興的不能入睡,文章的第一段上,又有評語:竟然入門了,第三段又有評語:簡直是經生文字,最後又得評語:好筆力。此段而且加上雙圈,圈比一般的豆還大,三世兄長叔平感覺到很驚喜。次日輒先告訴我,因此而繼續來往。

錢名山先生在師爺文章第一段上的題目前頁,提了如棗子一般大字的評語:「曼青文章竟然大進步了。」只是一句評語,師爺像是進入一種狂喜狀態,高興的不能入睡,這應該是成就的喜悅,並非是滿足感吧!

文章第二段,又有評語:「竟入門矣。」意思是說:你的思路通了,竟然入道了。學習太極拳也如此,思路能與先輩貫通,瞭解先輩所說的內涵,才容易切入門道。第三段評:「直是經生文字。」意思是說:你現在所寫的才是真正的經義文作呀!換句話說在鄭子太極拳的領域裏,你現在所練的才是真正的傳統太極拳,不再是少林拳了。最後的評語:「好筆力。」指功力高呀!這些評語,我們聽起來覺得很平常,不在乎它,也不理會它,仔細分析它有協助我們學習的進展。

師爺第二篇文章「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法」。讓我們先瞭解堯帝和舜帝二位賢明的君王吧!堯是黃帝的後裔,既是一位賢君,以仁慈寬厚治理天下,處處為人民著想,不亂行特權。對自己也很嚴格,不浪費鋪張,住的是簡陋的茅屋,吃的是粗茶淡飯,過的儉樸的生活,一心為人民服務辦事,受到人們的愛戴。兒子丹朱是位不肖之子,堯並沒把帝位轉讓給自己的兒子,反而留心天下尋賢人,找到一位曲盡孝道的賢才叫舜。幹是把舜召入宮,讓他處理各種官職,協助堯帝理國家的政務,還把自己的二位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做妻子,一切都在「先考驗一段時間再說。」經過多種的考驗,前後長達三年,堯帝終於放心把帝位禪讓給舜。。。孔子贊堯「大哉,堯之為君子也。」

舜是位孝道的兒子,他父親瞽瞍殘酷,不講理的人,後母心胸狹小,潑辣兇悍,弟弟是個惡棍。舜常常遭受父親和後母的毒打虐待。父親、後母、弟弟三人都想置舜於死地,舜仍然對父親、後母竭盡孝道,還經常照顧弟弟。。。舜也是一位仁慈賢明的君王,一樣也以仁政治理天下,對人民慈寬厚,幾十年裏政治清明,天下大治,人民生活美好,深受到人們的愛戴。舜一樣沒把帝位傳讓給整天只愛唱歌跳舞的兒子商均,反而禪讓給位治洪水有功的大禹。。。孟子說「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續《強人傳》淺談(3)

刊登於 2012 年國際神龍日特刊


《強人傳》淺談(2)” 有 2 則迴響

  1. 這篇文章我很欣賞。鄭曼青果然有強人處。吳師者 唯局內人知何許人也。
    中華文化古人與今人相差不多,竊以為須改進,不然必落後西方文明,彼文明、我文晦也矣!舉一最不服之語:不可以言傳,祇可以意會。
    1968年夏季我在三藩市見過鄭氏。他常到黃君璧畫館聊天,同好相投,我造訪焉。我待彼倆談話之稍間起問:"鄭大師、請問您的’美人手’怎麼解釋!"
    我不是他徒弟,也沒有交學費,萍水相逢,此問涉嫌。他只給了我三个字:"說不清"。以後我總是有概念:鄭曼青,美人手、說不清。

    >

  2. 引用通告: 《強人傳》淺談(1) | 中華神龍太極學會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