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鄭超仁/
一日,應億師兄來電說現在他在柔佛巴魯的路途上,叫我讀一讀「先師的思路」一篇《強人傳》,他本人讀了好多遍,說星期三晚上練拳時談這一課如何?我贊同,便讀了《強人傳》幾遍。閱讀了此文感觸多,仰慕讚好,讚絕!鄭師爺不虧是五絕老人。如果要學好師爺的絕學必須先瞭解師爺,他為何絕?何為絕?亦可認識先輩們的道統、思路及認同,才能學好他老人家的絕學功夫。
老師和師母來獅城授課,老師要我講解這篇《強人傳》。正剛要開始應億師兄從門口走進來,我即刻推讓他講,於是他從書包裏掏出 ipad 電腦,打開電腦的資料解說這篇文稿。當時我只提出一些難題解釋,並未詳細分解,因此借這機會與大家聊聊,有勞諸位多多指教。
老師說師爺這篇《強人傳》,這強不讀(強 qiang)而讀成(強 jiang)是《強人傳》。我聽了呆著了,使我對這篇文著更深的理解。同字不同音差別極大,意思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這是中華文字的特徵。強是強硬不屈,有倔強固執的意思。下課時老師對我說「這篇《強人傳》是寫給誰看的?」我突然又呆著了,腦裏轉了好幾圈,怎麼沒想到呢!莫非是寫給知音者!那知音者又是何人呢?
《強人傳》 五絕老人鄭曼青先生自述
【原文】曼青七歲,一日長兄孟仁,呼予同釣於東山下,續絲潭上潭旁近六七尺,有巨石兀立面平可丈許,石上多青苔。予乃一躍而過獨坐垂釣,他人不敢從。少頃,外叔公過而見之,長兄亟棄釣具而遁去。外叔公呼予小名阿品,慢慢過來。予即一躍登岸,理釣具隋之返,叔公舉以語我母,謂續絲潭深不可測,一失足,屍不得覓非鞭責之不可。
【譯文】曼青七歲時,一日長兄孟仁,呼他一同到東山下釣魚去,很快來到了潭上,距離潭旁六七尺處有個巨石,巨石上有面平臺約一丈闊,石上長滿了許多青苔。我乃是一躍而過在巨石上獨自一人坐著垂釣,其他人不敢跟從。一刻兒,外叔公經過看見,長兄急忙丟棄釣具而逃走。外叔公呼我小名阿品,慢慢過來。我即一躍登岸,把釣具收好跟著返回家去,外叔公把事實告訴我母親,繼續不斷的描述此譚深不可測,一失足,屍首不容易尋找,非鞭打責罰不可。
師爺天生就有膽識過人的氣質,既然看見譚旁的巨石上長滿了青苔,此譚又深不可測,萬一不小心,一失足,屍首都難尋找。但,師爺像是無一回事的樣子,「危險」二字並未顯現在他心頭上,一躍而過在巨石上獨自一人在垂釣,其他人卻不敢跟從,長大後自然膽識過人。所以師爺的氣質和人生的哲理都超越凡人,這是我們世人所難有的。
吳老師也有膽識過人的故事,童年刁鑽古怪,鄉里有那家戶辦喜事,約了夥伴到新郎家裏,搶新娘的手巾,換取賞金的喜戲。他也蠻調皮的,在夜黑裏握著小火把,膽大包天到鬼王廟抓蟋蟀,專尋找棺木下的蟋蟀,這裏的蟋蟀大又壯。十一歲時竟敢與一位年方十六少年挑戰,把他打傷了,家長到家中投訴,父親賠賞醫藥費,從此不准他學武,他只好躲在一旁偷學拳。十六歲那年父親不幸病故,獨自一人離開平陽的家鄉,到外界磨練去,在離鄉背井下替人當兵,賣身代價只六兩金。少年在軍中培養的勇氣,玩命又賣命,衝鋒陷陣打頭陣,從金門進入大陸作戰多次,立功凱旋歸來,受勳,連升三級,得到戰鬥英雄,讓世人仰慕。
吳老師練了一生好功夫,在公園與一群愛武的鬥牛士動手,卻無法讓他口服心服,反而被鬥士們封個綽號為「魔手,」因此瞧不起太極拳。不料一日,有眼不識泰山,敢和一位年 70 歲老翁動手,一碰,一身的蓋世武功,卻英雄無用武之地,敗得不知如何敗下陣,輸的心服口服,從此慧眼識人,即刻拜師學太極拳。師爺也是如此,像是不在乎,年已七十古稀了,還與一位年四十歲的壯士動手,並不怕骨頭被打散掉。吳老師學拳藝五年後,越洋過海到日本去,毫不畏懼與日本武士動武,臺上戰了幾個回合,又來到司令室再戰,武士們不服氣,約他去了富士山下與劍道士再戰一場。武士們還是咽不下這口氣,最後回到熱海半島酒店繼續一戰,一次又一次連環戰,戰了四五個回合都未輸過。從日本凱旋歸來,新聞一出,轟動整個臺灣,家裏的電話響個不停。
這些也許是鄭師爺和吳老師家屬的DNA比別人的優秀吧!或許是環境與一般人不同?要不然這種過人的膽識氣質是與生俱有?還是從小慢慢栽培的呢?或是修來的?不管是與身具有,還是從小栽培或是修來的,這些都是我們無法與他們兩人相比的地方。這證明無論學什麼拳術,如果沒有膽識與氣質,你的功夫再好,再高,勸你不要與人動手。
【原文】然我母從未戟而見責於予旋即取竹梢一把指予曰:明日還去否?予心誠已知悔,而口不肯應。母乃扯之面壁。鞭其臂數下,又問曰:明日還去否?亦未之答,母大氣,愈鞭愈急曰:不答鞭至死,非獨未答,且僵立不撓,時褲已穿,血流淋漓。了不為意。隔壁有婆者,取菜刀於缸邊磨之,鏗鏗作聲,乃大呼曰:強、殺掉他。以刀背割予項,若無其事,近鄰老翁鬚髮全白,阻我母入廚曰:血流不顧撻之死,又何用。乃取其鞭勸其返。家母乃大聲罵曰:餓之死。於是一場轟動遂寢,至晚表姊阿秀,持飯一碗曰:母未之知,余竊食汝快快吃,余恍若無聞,再三勸余乃搖首。翌晨以及中午俱猶然也,時及傍晚,母乃出大聲罵曰:死去吃。於是表姊持飯碗勸曰:母已允,快吃。乃食之從是我母不曾費一言以教我也。
【譯文】然而我母親從未有那麼生氣過,而看見便責罰於我,轉身即刻拿取竹梢一把指著我說:「明日還去否?」我心誠已知懺悔,就是不肯答。母親叫我面著壁。鞭打我的臂數下,又問:「明日還去否?」也沒有回答,母親大氣,愈鞭愈急地說:「不回答鞭到死。」我非但不答,而且還僵立不撓,此時鞭到褲子已穿,血流淋漓。還是不在意。隔壁有位老太婆,取菜刀在缸邊磨刀,鏗鏗的作聲音,乃大聲地說:「強、殺掉他。」以刀背割在我頸項,還是若無其事樣子,附近鄰居有位老翁鬍鬚頭髮全白,阻止我母親入廚房說:「血流都不顧忌了,鞭打到死,又有何用呢?」取棄其鞭,勸母親回去。家母乃是大聲罵:「餓死你。」於是一場轟動才平息下來,到了晚上表姊阿秀,持了一碗飯說:「母親不知道,偷剩餘的食物,你快快吃。」我恍若無聞,再三勸我總是搖頭。第二天早晨至中午俱依然還是一樣,一至到了傍晚,母親任然大聲罵:「死去吃。」於是表姊持了碗飯勸說:「母親已允許了,快吃吧。」像這樣的供食是我母不曾費一言而教導我。
師爺被懲罰,餓了兩天一夜才肯吃飯,母親把他鞭打到血流淋漓,刀背割在頸項,他依然不肯回答,以現代社會來看,這孩子壞透了,脾氣真的好強,好固執,簡直不可教也。
這並不可相提並論,只是師爺知道自己做錯了,真誠而懇切的認罪,站著面壁,懺悔接受鞭打,不求饒,也不反抗。表姊偷端了一碗飯給他,再三勸他,總是搖頭不接受,至第二天中午已經餓的發狂,雙手雙腳都餓軟了,就是不肯吃,只知道懺悔,願意接受懲罰,這孩子的性格很堅強,志氣好強,像是強透了。懲罰至傍晚,他還是不屈,等到母親大聲呼罵「死去吃吧」,才肯吃飯。看來他是蠻孝心,聽話的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誠心接受母親的教誨。經過這次的訓導,師爺認為這樣的供食懲罰,既是母親不曾費一言教戒,確實能體驗到母親的身教,使他終生難忘。他的強皮氣性格,養成了一種不可思議的「強志氣,」長大後自然以「志」達成自己的心願。
大概我們學太極拳缺少了這個「志」吧!如果志向尚未立定,就像一艘沒有舵的船,沒有了方向,到處飄蕩,到處亂跑,最後不知道自己飄蕩到哪里去。所以在學習上,常迷失方向,像是迷茫在低谷中,摸索了一陣子,心理頭覺得好煩燥,總是覺得自己練的不好,就會失去自信。一旦信心失去,心頭的志向也跟著消失了,日子久了,便考慮放棄。唯有立下志向,有堅強的精神,才能把這個學習的「志」放在第一席位上,太極拳才能學的好。做人、做事也是如此,心頭先立下志向,靈台才清明,萬事亨通。
【原文】此則了無學識與教化及人為於其間,無以若之,亦只可名之曰:強人已耳。
【譯文】因此則瞭解無學識與教化,以及能達到人為於其間,這些不過如此而已,也只可以叫它:強人罷了。
師爺在母親不曾費一言的教導下,以無學識、無教化、及人為的教育中訓導,認為這種教育沒有疑問,並且把它解為:強人已耳。像這種人為的教誨,是先輩們一種古老文化教育,只流傳在先輩習俗的時代,人們用簡單通俗的話,以行動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去教育人們,立下人生的哲理。現今,我們受到西方文化薰陶,難從這種教化中身心接觸及體會,思維上也難有深刻的理解。只有曾經歷過這種教化的人,才能親身感觸到這種無學識、無教化、以人為的教誨,這樣的教誨能長久深刻留在心裏。如果當年師爺沒母親的深遠教導,就無法立下深刻的人生哲理為基礎,也就沒有這一篇《強人傳》了。
我有一位同事,家有六兄妹,他說:小時候家裏其中倆兄弟鬧事打架,母親一言不說,一氣之下拿取藤鞭,不分皂白往六兄妹的身上打。他說兄弟妹們長大後,相處的好。這說明了無言之教化,人為的教導是行得通的。兄弟二人犯的錯,與他人無關,卻演成全家一起責罰,確實很不公平,但它能留住一身的難忘,像這樣的教導方式,現在的社會少見了。
吳老師也一樣,童年生活在無費一言教化的環境成長。如祖父常獨自翻山越領,為山上的人義務寫狀書,送官府去。。。父親義務為受刑出獄的犯人擔保,給他們理髮、洗澡、一套衣服、單程回鄉盤川。。。母親經常帶著他到牢房為犯人送飯,送藥去。。。16歲依從父親的遺命,離開家鄉磨練去。。。還有家訓的教導。。。等等。向這種無言的教法,應該從小就開始,親身體驗及磨練,長大後會有深刻的感觸,思維也比較容易與先輩們認同。
吳老師學拳術時,也常受師爺無言的教化。師爺經常以「不可說」「不明講」的教訓教導他,在磨練中以心會去分析及解悟,難免會有很多個「不可說」的謎題,要他自己去解開、去求證,至今還不停地消化呢!因為老師從小受過無數無言家訓,及人為身教的教育,在生活上常受長輩們引導,難免能接受師爺的教誨,思路也能認同。所以師爺在教導他時,他比較容易切入,也得益很多。
【原文】若以苟卿以為性惡,我不受也;孟軻以為性善。豈其然乎?
【譯文】若是以苟卿以為性惡,我不接受;孟軻以為性善,難道是這樣的嗎?
師爺對苟卿以為性惡,不認同;對於孟軻以為性善,表示揣測地反問,難道是這樣的嗎?孟子在《告子篇上》說:告子說「人的本性無善惡,及性有善有惡的分別。」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王、武王興起時,則天下人民都好向善;幽王、厲王興起時,則天下人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善不善。是故,以堯這樣賢明的君王,仍有不仁的人民;瞽瞍這樣殘酷的父親,而有舜這樣孝順的兒子;以紂王為兄之子,這樣暴虐,而且作為國君,仍有微子啟、王子比干這樣忠心耿耿的臣子。」。。。從師爺的著作《學庸新解》解性善、性惡,他特別重視「性近,習遠」的說法。。。在三字經「性相近,習相遠」,指人的天性本質都差不多的,也公平的。因為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的教育有差距,彼此的習性才斷然形成了巨大的差別。。。所以性惡、性善,問自己去評估吧!
吳老師說孟子沒有孟母三遷,就沒有今日的孟軻了。孟子之所以能有不平凡的成就,得歸功於孟母不曾費一言的教導。孟母為了讓孩子得到教良好的教養,在母愛的關懷下,三次遷居才找到最適當的居所,讓孩子有個良好的教育環境。但孟子求師受業時,卻半途折返,一踏入家門,母親半句話不說,以「子不學,斷機杼」教訓他。孟子經過母親的勸善規過,立下了良好的基楚,從此發憤向學,成了偉大的聖人。雖然這故事出現在劉向所撰的《列女傳》中,《史記》並沒記載,故事的真偽暫時擱一旁,總之故事告訴我們孟子的成就,應該歸功於母親三次的環境遷居,及「子不學,斷機杼」的人為身教中受惠。
刊登於 2012 年國際神龍日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