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淺說 (2/6)

鄭曼青先生撰/

三、關於體之原則
提要: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一)、太極拳運動之特徵:具有科學性與哲學性之雙重意義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甲、不僅求運動形態上之柔和,而於內部之臟腑運動,尤為注意。

乙、不在急取,而言漸進。

丙、不在驟發,而言積氣。

(二)、人體內臟生理:缺點 ─ 人能立行,故脊椎豎起,則體內臟腑直繫,上下壁立,累擁擠於一團,致各臟腑之皮與皮黏連,而受濕熱薰蒸,直接各臟器均受其害,間接脊樑亦漸趨衰弱,影響全身之健康甚巨。補救之道:「表」鍛鍊脊骨著手方法:

甲、尾閭中正神貫頂。尾閭得中正,逐漸可使神能貫頂。

乙、滿身輕利頂頭懸,尤要頂頭懸也,頭若懸於樑上,則左右上下皆不可擺動,務使尾閭至頂,上下管束不偏不倚,遂使脊體強健,進而有補腦之功。「裏」氣沉丹田,(以去內臟濕熱之病)丹田位置:上下分,臍下一寸三分處。前後分,三與七之比去臍近,去脊稍遠。氣沉丹田之益:如心氣相守於丹田,能使腸以上累疊擁擠之臟器皆能開合運動,而收動盪之益。(約謂氣沉丹田後,橫膈膜收縮,胸腔向下擴張,壓迫腹腔內臟,刺激副交感神經之興奮時,可使呼吸及脈搏從緩,血液增加,血糖量減少,及血壓降低,利尿退熱等之作用。(註:副交感神經主恢復,正交感神經主消耗;如跳舞品茗飲咖啡,皆刺激正交感神經興奮)。


(三)、初學用功之道:不受任何限制,以水喻氣,人游於空氣之中,行坐處臥,皆可用功,時時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勿忘勿助。隨時隨地,迎風翻掌,拂袖舒拳,可驗知風與空氣有若水也。極其至者,覺空氣重於水,是時可知我之肢體之輕柔,已非常人所能及。


(四)、輕柔境界之益:肢體輕柔,則其根穩固,腳心已貼地矣,我所謂風吹荷葉,不倒翁,皆由此而得知是也。


太極拳之運動,其主在乎運動臟腑,因人為萬物之靈,有以異乎獸也。獸之脊骨樑橫,不能人立,故蠢愚,而剛猛則過之,以其臟腑平懸於脊樑,稍一動作,則各臟腑能前後動盪,可使臟腑繫於脊樑之宗筋增強,而脊骨亦因之剛強矣。人能立而脊樑豎起,則清濁分而智慧足,而靈乎獸以此,何也?脊樑能豎,臟腑直繫,上下壁立,累疊擁擠於一團,以致各臟腑之皮與皮黏連,濕以薰蒸之,則脾胃先受其害,繼之則肺腸及各臟腑漸弱或致病矣。此為臟腑之受影響,尤為細事,大則脊骨因臟腑及宗筋之衰弱所致,亦漸贏弱,此則關係全身,不可忽視,故拳論上所最重視者即所謂「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是專為練習脊骨之主要方法,尾閭得能中正,逐漸可使神能貫頂,尤要頂頭懸也。頂頭若懸於樑上,則左右上下不可擺動,而尾閭至頂,上下管束,則脊骨加強也,脊骨加強,不獨使臟腑更事增強,而腦力亦自充足,此即所謂補髓之功也,此外即氣沉丹田,丹田者,乃道家之術語,若謂煉丹在此田下種之意也。位置高下,在臍下一寸三分,前去臍近,後距脊稍遠,約三與七之比耳,如使丹田氣旺,則全身之膜皆可增強,膜如車輪之內胎,是以丹田氣足,則皮膚俱能堅韌,有抵抗力量,此外好處甚多,如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一)能使腹中之水化氧,人腹中水最多,獨佔七成,所以致種種病者,亦水多之害,而丹田氣足,則發熱使水蒸而為氣,不獨減少水份。(二)而氣亦足以幫助血液之循環,氣能沉於丹田。(三)而腸以上之臟腑皆能開合而收動盪之益,其功不可勝言,此功每日能多注意幾次,便能收益較多,如於行坐處臥時,利用其廢時,如乘車行路站立閒臥時注意,以心與氣相守丹田,其效益有勝於藥食補針也。如早晚或餘暇時,可稍稍運動數式,拙著十三篇所謂作陸地游泳觀,茲略舉其要,人在陸地上,游乎空氣之中,而却忘其空氣者久矣。氣猶水然,其用却勝於水遠矣。唯以其無形質,無邊際,使學者不易捉摸,無從注意故比之於水而易於體會,久之,便知空氣誠猶水然,如能作陸地游泳觀,則無不合於太極拳之原理,初學着手,可隨時隨地,迎風翻掌,拂袖舒拳,可以知風與空氣,有若水也,極其至者,覺空氣重於水,是時可知我之肢體之輕柔,已非常人所能及,肢體輕柔,則其根必穩固,腳心已貼地矣。我所謂風吹荷葉不倒翁,皆由是而得之也。若言關於體育之運動,莫善於此,蔡孑民氏評云,太極拳之的運動,可以禦侮,可以衛生,願以此有百利而無一害之國粹,為四百兆同胞之典型,斯言信矣。

….接續下篇。

連載於 時中會訊第 2,3,4 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