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道家傳統太極拳的"頭三個月功夫"

羅華權 馬來西亞神龍太極學會會長 2012 年/

吳國忠老師最近說「現階段,我並不擔心你們會不會發勁,我反而擔心你們的基本動作練不好」。老師又一次苦口婆心的告訴我們練這家太極拳的正確方向。

我記得從吳老師教我的第一課開始,就強調我們這門太極基本功的重要,稱之為「頭三個月的功夫」,就形(拳架及功法)上講,這些手不能自動,虛實徹底分清,實手實腳一貫之勁,拳式定位,腳停手停,牌位整體移位及換形,再加上老師書上講的基準八法及周身動作要領等等,功課不可謂不多。按老師的意思,我們應做好這些功課,打好基礎,養成這些太極的習慣,才圖上進。

老師時常引用他跟鄭師爺初學拳時,改變心態,師爺怎樣教就怎樣練,徹底聼話,一天當三天用,把他以前所學的全部拋棄,不看別人的書,不跟別人推手。老師時常說,他對這些基本動作,都下過苦功。譬如前移,重心一到前腳即定位,虛實分清,膝蓋對腳尖不過腳尖。爲了改以前養成的膝蓋內扣習慣,每天對著桌角練,全加起來沒萬次,也有數千次,他的岳母看到了說他腦子有問題。可見練一門藝事,沒有一些著迷是不易成功的,這是題外話。
早期老師每次從台灣到吉隆坡,給我們上課複習,看了我們練拳,尤其是練習教過的基本動作,時常失望的說「我每次來都要重開這第一刀(重新教基本動作),我留下的功課,你們都沒給我練好,你們的動作都像不是我教的。」自老師練了太極拳,修養比以前當「阿兵哥」好,不會大聲苛責我們,但都語重心長的勸我們要把基本功練好,然後還是不厭其煩的重新示範,可惜我們很多人當時都不開竅,不懂老師深意,不然我們應該能少走許多冤枉路。老師走後,我們依然故我,用老師的話說「我坐飛機走了,你們也走了(沒有練了)。」我們不能說全部同學都是這樣,但普遍上,大部份都對這些基本功,練了一陣子,最後都敷衍了事,我們不進步,能怪誰呢?
這些現象,不外幾個我經歷過的心態:

    1. 只是喜歡太極拳,沒有深入的研習精神,喜歡聼拳,不去實作體驗,找出錯處,再微調改進。抱着這心態練太極拳,沒辦法進步。
    2. 不懂拳理,對道家「反者道之動」不研究,不甚了解,不捨得反走的第一步,殊不知以上老師所教的「頭三個月功夫」,就是這反走的第一步,也就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分界。走這一步,就離僵硬力頂的外家功夫就遠了一步,而開始踏上練習內家拳的第一步。
    3. 不相信這些輕輕地、慢慢地、不用力枯燥的動作有用,這門太極拳一定有祕密,等知道了祕密後才練。抱着這種心態練拳,根本不明白太極拳「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的真諦。在楊家,楊澄浦太師爺與人動手贏了,但刮破了袖子,他的父親很不滿意,把他關在家裏三年,打了三年。如練太極拳有捷徑,相信祖師爺也不會把他關三年,迫他苦練了。
    4. 耐不住寂寞,要快,基本功不練,只要「學」發勁,殊不知這只能依樣劃葫蘆,在浮沙上建樓閣。這種練法,認為只要把對方打出去就很滿足了,自以為是,也不管是否符合客觀的太極之理。
    5. 老師留下要我們練的功法太多,看不起基本功,只選自己認為高級的來練。老師時常批評我們,我留下三年的糧食,你們不要囫圇吞棗,一個月就把它吃完,意思是勉勵我們要老老實實的把這些太極要求練出一些味道來。

為什麼會有這種心態,都是因為自己對太極拳之「理」不通;多讀書,多上文課,「理」通了,就不會犯這些毛病。「頭三個月功夫」是好像建房子要先築地基。老師時常說,有多深多強的地基,就能建多高的樓房。但是不要誤會老師只是指功力,是指我們動作是否符合太極拳之理,這才重要。不然這房子再漂亮也是空中閣樓。

為什麼「頭三個月的功夫」這樣重要,要明白這道理,自己要作一些推理,如:沒有虛實分清就犯雙重毛病,就沒有一個根;沒有一個根,就沒有上連百會的中脈;沒有虛靈頂勁也就沒有根,如果根是死的,炁的根沒有向地下生長,試問自己這棵樹〈功夫〉如何長大長高。湧泉百會沒對好,就沒發勁的「弦」;湧泉沒有根就很難做到「清升濁降」,也就不能下面指揮上面;沒有中脈就不能裏面帶動外面;全部關節奇經八脈、五臟六腑、肢體百骸不能由湧泉丹田夾脊帶動,就不能節節貫串;任何關節撐或自己伸縮則產生斷勁;拳架不整則不能「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拳架沒有全身舒服氣遍周身,就不能有心靜神安而有聽勁;沒有聽勁何來"因敵變化示神奇"等等。練拳是問己功夫,要自己在練習時整理出一個頭緒,找出適合自己練習功法的先後次序,認定方向,依照老師要求按步就班,練出問題或困擾不能解決,才向老師或資深師兄姐請教,千萬不要靠想像或讀了其他書的知識,混在我們這一門裏面,老師常說,依我們很多師兄姐現在的程度,根本沒辦法分辨別門別派的說法是金子或是沙子,也吩咐我們自己沒練到的就不要講,現階段要是能聼話,進步最快。

「頭三個月功夫」說是練基礎,其實它是本亦是末,外形在練與用時是一樣的,只是內功功力高低之別而己。我們要求的是一到定位,全部太極拳的要領要做好,像老師說的「零故障」,是拳經說的「滿身輕利頂頭懸」狀態。戲劇界裏有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可見藝術都需在平時不停的練習和下苦功,最後呈現出來的是經過長期的努力與血汗的結晶,可能只是剎那的光輝。嚴格的說,武術是生死之搏,功夫要求更嚴格。我們這門太極拳要求的是一碰即分勝負,只能在與敵人接觸時的零點三秒剎那時間內做功夫。在那「美麗」瞬間(老師形容為「千年美麗的蝴蝶蘭」,多少人為它著迷),是動靜之機,是太極,沒想沒思沒念,只能靠養成太極拳的本能反應取勝,這些本能反應要經過平時太極拳不停的薰陶修煉而養成。我想,禪宗修煉的「吹毛用了急須磨」也是這個意思。如果以此推理,我們能輕視這些基本功嗎?我們能不每天都抽出一些時間來複習這些基本功嗎?

但是不停的重複練習,也要用智慧,不能傻練。為了增強大家的信心,以下恭錄老師 2010 年 10 月 2 日於馬來西亞雲頂集訓的一段講話:

「這次雲頂集訓,我講的東西聽起來不多,其實很多。這些東西,其實以前沒講過,書上也沒寫過,你們一定要練,每天練幾百次。道家東西要在似有似無間去體會,有則執著,無則落空;道家的東西,有了,陪了你一生,你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似有似無之間去體會,不能一直想它,不然就是執著。念頭是「皇帝」,即君火,負責點火的責任,不須一直去「開關」。這幾天的東西,要養成習慣,要潛意識在練,變成本能習慣。」

我們說的「理氣象」及「功拳劍」是一不是三,有正確的「理」才有正確的「氣」或「象」,譬如有正確的拳架,地氣才能接上來,天氣才能導下去,人氣才能順暢的運行等等。去年的世界神龍日,老師開始講解神龍道家傳統太極拳左家功法的精華 – 與敵一觸即接點不動,所謂的「動則筋柔謂之陰,靜則氣定謂之陽」,即動時走化,不動時打人。不動時須全身安排好,如沒有這「頭三個月的功夫」熬出來的正確拳形,體則不鬆,體不鬆則不舒服,氣斷勁斷,沒有節節貫串,變成身滯,氣滯,心滯,如何進行下來的聼引接發?而拳經講的「乃攘之速而無疑」中的「無疑」境界,更是顯得太遙遠了。

「頭三個月功夫」看似在形(拳)上下功夫,其實也是拳劍應用的行氣俱不可缺的基礎。等拳架的要領練好了,氣功有基礎了,左家功法是「黏膠,」練習功法體會怎樣把拳與氣功結合,功法強調外形不動而內動,在整體不動或微動中引動內氣的運轉,求在對方不知時能拔其根,乘機,造勢,接勁而後發勁,以上這些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這裡重點要表達的是基本功是先决條件,沒有確實練到一些基礎,要達到能用的階段,肯定是緣木求魚,枉費心機。

今年九月很幸運能陪老師師母及吳萬壽師兄到中國汕頭示範太極拳,這機緣是由吳義龍師兄促成。汕頭道場有三十多位練太極拳或練過外家拳的朋友,經過吳老師講解我們這門太極拳拳架練法及要求,也示範發按勁,他們都非常震撼及喜歡我們這門太極,有些則要求進門,但老師沒有立即答應,這要看他們練習的情形及進度,互相多了解,才决定開班與否。課程由老師示範,然後由吳萬壽師兄帶領他們試練了十天。我要說的是這次老師非常強調基本功,由預備式開始,確實要他們做到虛實分清,實腳帶動,手要連在夾脊不能伸縮自動,熊經移位要平整,旋轉用中脈,手抱圓定式(更用捲起來的報紙幫助手不變形)。前後移位腳停手停,特別注意前腳一到定位,膝對腳尖不過腳尖,然後練牌位移位換形,旋轉用頭頂與湧泉虛綫帶動(以前新班沒強調這練法),用湧泉一節節向上帶動全部關節同步同幅旋動。老師還特別吩咐我,要我注意他這次的教法,我想老師一開始就直接了當由基本功切入,要他們嚴格的做到,老師一定有他深一層的意思,也促成我寫這篇拙文,希望給新同學一些概念,全體同學一些參考理解及信心,不要輕視這些基本功。希望因緣時機成熟,神龍道家傳統太極能在中國大陸開花結果。

刊登於 2012 年國際神龍日特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