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心得和體驗

黃路加,砂勞越神龍太極學會會長/

自 1992 年加入砂勞越古晉神龍太極學會學習太極拳至今已經歷約 16年時間。記得當初加入學習行列只是要鍛鍊身體,遠離那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可能帶來的疾病。正因為心態的關係,早期大部分的時間都沒有下功夫努力認真的操練,練拳就侷限在會所上課那段時間。當然,平時的缺乏練習也是由於忙著上班和辦事。

這樣的太極拳旅程就一直延續,雖然沒有完全放棄,但隨著時間一年又一年的過去,卻沒有更積極的進展。上課練習雖盡量的追求拳架姿勢的正確,但後來發現,拳架的特別講究還是流於外形,方位和移動的體現,離開實際應用,的確有很大的差距。直到我工作退休後那年去山莊參與神龍日的時候,吳老師就一再強調說"你們剛學橐籥功練的不夠",需加強多練陰陽摺疊反覆功法。於是神龍嘉會結束後,便下決心每天規定時間加強練習功法,如陰陽摺疊反覆功法、雲手、寒芒冲霄和橐籥功。練時按照老師書上的要領嚴格做到手和肩都不帶勁、放鬆。

古晉神龍太極會長 黃路加

古晉神龍會長 黃路加

如此每天(星期日亦不例外)有規律的練,數個月後覺得由內帶動外好像真的能夠實現。這時練拳架三十七式時便有新的體會。手自己動的機率就漸漸減少,運而後動的體驗便加多。

依照我自己近期的經驗,要進一步了解拳架,應勤練功法,增進功力,並從應用著手。譬如在應用方面遭遇失敗,要仔細分析去找原因,往往會從拳架的旋動找到答案。經過一些時日頻密而有規律的學習,就可覺察到拳的進步是仰賴拳架,功法和應用三方面的輾轉和互相呼應下漸漸深化,探討而成。三者好像缺一不可。拳架好像不是藝術家雕塑出來外在的形體,而是因著身體裡面不停的動而後呈現出來,在身體外邊是可被看見的樣式,但由裡面動而後呈現又是另一種感受。

一些人以為斷斷續續的練習,日子久了一定會進步。這樣的學習方式在初學時或許可以,可是如果進入更深的層次而要有所收益進步,這樣的學習方式往往會促成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依照我多年練拳的思索和體驗,我總覺得研習我們這家以內為主的太極拳,"進步"好像是出自於練拳向自己身體內部的感受的一種累積(加添)。而這種感受產生以後,應該在接下來每一天的練拳當中加以培養和累積。既然是感受,假如不通過接下來每天有規律的練拳感受把它留住和加添的話,這種感受很快就會消失無蹤。如果放棄練習好幾天後,所得到的感受已不復存在,因此又必須回到原點,再次出發,隨著練拳去尋找失去的感受。斷斷續續的練習就意味著一而再、再而三的回到原點,浪費時間而進步自然非常有限。

古晉神龍太極二十一週年慶祝大會暨曼青堂成立

2009年古晉神龍太極二十一週年慶祝大會暨曼青堂成立


老師在他書上在講述單練功法的時候,每次練習的時間是三、五分鐘,如果仔細計算在五分鐘內按照一般的速度完成的練習次數,大約是八十到九十次。因此每個功法每天如法練一百次左右應可達到最低的要求。練了三五個月後,可自我再評估一下,是否有所收益。繼而再仔細檢討、改進……如此繼續循環會越練越有體驗。

以上是我練拳十幾年來的一些覺察,藉此機會粗淺的在這裡呈現,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批評、補充和指教。

刊登於 2010 年第七屆國際神龍日特刊

練拳心得和體驗” 有 1 則迴響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