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 王品棠博士/
近來在星期天文課討論時﹐多位師兄師姐都談到修練太極拳的問題。在表面看好像針鋒相對﹐可是經過思考後﹐我覺得很好玩﹐因為每個人都是從自己的經驗切入。這是很自然的﹐一點也沒有錯。我們大家都一同上課﹐聽吳老師的課﹐看吳老師示範﹐但是理解與經驗卻不一樣。這就是太極拳的深奧之處。太極拳的原則是裡面指揮外面。哪裡面是什麼﹖我們有看過老師的裡面嗎﹖雖然很多人都用手摸過老師的皮膚以聽裡面的走動﹐但是可能每人的聽勁程度不一樣﹐所以結論就不一樣了。
在分析這問題時﹐我們可以做個比喻如登山。雖然大家都登同一座山﹐從不同位置登山時﹐在中途各處看到的景色就不一樣了。只有大家到登上山頂時﹐才能分享共同的景色。
基本上的分歧是重點放在修或練。有一種想法是練最重要﹐不要多講。特別是在發勁方面要多練﹐不練是不會的。另一個想法是多注意“修”﹐特別是內修。發勁如師爺所說氣到而已。只要修到一定的境界﹐發勁是水到渠成而已。
從另一種想法是如果內功火候還不到﹐為了要將對方發擊﹐免不了要加上一點力﹐而養成一種用力的習慣。當然這種習慣要不斷的改。從我們的觀察中﹐知道有些人養成這種習慣後就不捨得放下﹐而為了要勝﹐最後變成斗牛勁。我們同時也觀察到那些比較聽話的﹐就會不斷的改與修﹐而在發勁方面的進步是可觀的。
“練”在一般的拳術是很重要的。在練我們這家太極拳如法更重要。練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改習慣﹐二是鬆。不練就不能改習慣。不如法練多了﹐身體會僵硬﹐只有如法才能改習慣。
“修”主要是求鬆。正如吳老師的<<太極拳道幾>>內談到鬆﹐精神的鬆才重要﹐如要求得精神的鬆﹐只能從“修”著手。
內家拳的主要方法是內修﹐也就是內功。老師每次都不斷的提醒我們一定要練內功。因為內功的練法是看不到的﹐只能練者自己知道﹐別人也看不到是練對還是練錯。其中方法之一是與同修者交流。因此老師不斷的指導我們一起練﹐主要也是給我們機會共同交流。同時老師要我們上文課﹐互相討論與交流。可慶的是﹐同門各師兄師姐都很熱誠的將自己的心得公開。正如上面所說﹐登山有不同的路﹐所遇到的景色可能不一樣。其實這並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問自己﹐我今年比去年有進步嗎﹖只要有進步就好了。如果沒有進步﹐那就要討論練習是否如法。
老師時常說“理” 最重要。明了“理” 就會朝向正確的方向﹐遲早一定能到達山頂。所以討論“修”或“練”都要會“理”。多修或多練﹐任你自己選擇﹐但明“理” 最重要 。
刊登於 2004 年首屆國際神龍日特刊